寶寶愛哭難哄睡怎麼辦?高需求寶寶特徵有這6個,掌握3撇步輕鬆照顧

寶寶愛哭難哄睡怎麼辦?高需求寶寶特徵有這6個,掌握3撇步輕鬆照顧

每個寶寶天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個性和氣質,有的寶寶照顧起來很輕鬆,餵奶的需求不會太多,容易哄睡又睡得沉,而有些寶寶則天生容易對環境的變化比較敏感,容易不安和哭鬧,常需要人抱著才能入睡。通常這類「高需求寶寶」(High-needs baby),照顧起來比較辛苦,需要爸媽們花多點時間陪伴。

若家中的寶寶經常哭鬧、不好哄睡,不妨看看他是否符合以下6項高需求寶寶的特徵,如果是也別擔心,《Hello健康》將於本文教你3招照顧高需求寶寶的方法。 高需求寶寶6大特徵

1. 吸吮需求高:高需求寶寶吸吮母乳的需求較高,且當他們想喝奶時,表達的方式會非常強烈且明顯。對他們而言,喝奶不僅能填飽肚子,還可以讓他們在母親的肌膚上感受到安全感,並增加親子間的身體接觸,奠定彼此親密溝通的基礎,也因如此,其斷奶的時間通常也會拖得比較晚。

2. 強烈表達情緒:承上述所說,高需求寶寶的哭鬧聲不僅只是表達內心的慾望,而是種迫切的需求。當高需求寶寶感到不滿足或有任何感覺時,會用盡全力表達,如大聲哭泣、滿足地喝奶、開心地笑等。

3. 活動力強:高需求寶寶的肌肉和心情,其實很少處於平靜狀態,甚至在睡覺時也會做出動作,且他們不喜歡被隔離或限制在嬰兒床、汽車座椅等地方。

4. 容易醒來:一般的寶寶只要不過度吵鬧,還是可以安穩地睡著,但高需求寶寶卻可能會因為輕微的噪音而醒來。(同場加映:了解嬰兒睡眠時間:睡前儀式讓寶寶乖乖睡

5. 非常敏感:高需求寶寶對周遭環境的改變十分敏感,他們偏好安全且熟悉的環境,若環境變化太多或與不熟悉的人接觸,便容易受到驚嚇或不安,而開始哭鬧。父母這時應保持冷靜,溫柔地輕撫寶寶,讓他們漸漸放鬆,接受改變。

6. 不易滿足:高需求寶寶哭鬧時,無法自我安撫、平靜,也很難感到滿足,但爸媽們也別因此覺得挫敗和沮喪,可多嘗試多種方式,如抱著時搖擺、走動、唱歌、給安撫奶嘴、傾斜床墊等。

照顧高需求寶寶的3撇步

若你發現家中的寶寶屬於高需求寶寶的話,先別太擔憂,也不要認為這是負面的特質,因為通常這類的孩子在長大之後,他們較具有同理心、樂於關心別人,也由於他們擁有敏銳的洞察力,所以通常具有較高的思考和自律能力,能考慮到自身行為對他人產生的影響。以下是3個照顧高需求寶寶的小撇步:

1. 接受寶寶特質:學會接受這就是寶寶與生俱來的特質,不要因為無法滿足寶寶而過度自責,只要盡可能地讓寶寶獲得安全感就好。

2. 讀懂寶寶的需求:學會察覺和分辨寶寶的需求,例如媽媽將寶寶從他人手中接過來抱時,就不哭了,那就代表剛才寶寶的哭泣是希望媽媽抱。在觀察寶寶需求訊號的過程中,需要一些耐心,請爸媽們別氣餒喔!

3. 請家人協助:照顧高需求寶寶是很費心的,建議老公或其他家人盡可能地從旁協助,或是做些未完成的家事,別讓媽媽獨自一人忙碌。(同場加映:在家工作兼顧小孩不抓狂~3撇步分享

洗腎前怎麼吃?慢性腎臟病患者3大飲食攻略:低蛋白低磷飲食看過來

尚未進入洗腎階段的慢性腎臟病患者除了應遵照醫囑,積極配合治療與用藥外,調整日常飲食亦是控制病情的關鍵之一,若僅是減少餐點份量,不僅易造成患者營養不良,還可能因忽略腎友應遵守的低蛋白、低磷等飲食原則,而導致病況加劇,需進入洗腎階段。

究竟進入洗腎階段前,會出現哪些前兆?患者應攝取哪些食物,才可避免不適症狀及腎功能下降,遠離洗腎風險?就讓《Hello健康》與腎友們了解3大飲食攻略,維護致「腎」好體力!

洗腎前兆有哪些?

當腎臟病患者的腎絲絲球過濾率介於15~29ml/min/1.73m2,便進入重度腎衰竭的階段,此時若未善加控制,即有可能會使病況加劇、因而需要就醫洗腎。

以下為10種常見的洗腎前兆,腎衰竭病患者須特別注意: 容易疲倦、嗜睡,無法集中精神 貧血 高血壓症狀(頭暈、頭痛) 噁心想吐與食慾不振,導致體重減輕 口腔有異味 皮膚乾燥、搔癢 失眠或不易入睡 尿量減少 四肢或臉部浮腫 呼吸急促或困難

遠離洗腎、腎臟病前期飲食這樣吃

1. 低蛋白飲食

由於腎臟病患者平時若從食物中攝取過多蛋白質,即有可能會使體內產生過量含氮廢物,進而增加腎臟負擔,導致腎功能下降,因此,降低蛋白質攝取量便為未洗腎患者控制病情的不二法門。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之腎臟健康防治建議,當慢性腎臟病患於第3期(中度腎衰竭)~第4期(重度腎衰竭),但仍未達洗腎階段時,病患應即刻採取低蛋白飲食,將每日蛋白質攝取量限制在0.6~0.8公克/公斤體重,並以高生物價的動物性蛋白質食物為主。

例如雞肉、鴨肉、魚肉、雞蛋、牛奶等;其餘則應從植物性蛋白質食物中攝取,如白飯、麵條、五穀根莖類及蔬果。

另外,腎衰竭患者應需避免食用芝麻、綠豆、紅豆、腰果、杏仁等,由於其中內含較多的低生物價蛋白質,且含磷量較高,容易增加腎臟負擔,盡量少吃。 2. 多水少鹽、防心血管腎臟負擔

對於中度與重度腎臟病患而言,攝取過多的鹽分,不僅容易使血壓升高,還會增加腎臟與心臟的負擔,特別是接近洗腎階段的腎衰竭患者,由於腎功能較差,常會合併水腫的症狀,便應將每日鹽攝取量控制在5公克以下(約1茶匙)。

以下將提供腎友3個減鹽小秘訣:

烹調時可改用白糖、白醋、檸檬汁、蔥、、蒜、香菜、肉桂等天然辛香食材,增添食物風味而非人工添加物。 減少使用胡椒鹽、番茄醬、辣椒醬、豆瓣醬、沙茶醬等調味用品。 每當外食,可先以熱開水(或清湯)將食物漂洗後再吃,並避免喝湯。

此外,腎病患者在購買鹽巴時,也應避免選用「低鈉鹽」,因為低鈉鹽的鉀離子含量極高,食用後不僅會降低患者代謝鉀離子的能力,還會提高其他併發症出現的機率,因此建議患者選擇一般鹽即可。

3. 不只要低鈉!低磷飲食助腎友遠離洗腎風險

由於腎功能衰退的病患,無法適當移除體內過多的磷,而當與磷無法平衡時,便會使磷酸鹽滯留、血下降,容易造成患者出現皮膚搔癢、副甲狀腺機能亢進、骨骼病變等症狀。

根據衛福部南投醫院建議,腎臟病患者最好避免高磷食物,如各式的乳製品、內臟類、肉乾、魷魚絲與加工食品,並採取低磷飲食,如深綠色蔬菜、絲瓜、高麗菜、南瓜等蔬菜類;白飯、饅頭、馬鈴薯等五穀根莖類;蛋白、虱目魚等蛋豆魚肉類,以及適量食用無糖豆漿、嫩豆腐等豆製品。

而腎臟病患者在食用上述食物時,也可透過將磷結合劑與低磷食物咀嚼均勻後食用,使磷離子與食物結合後,經由糞便排出,避免血中的磷離子升高,以減緩腎功能衰退的情形。

若慢性腎衰竭病患平時不便烹調,卻又想補充足夠的營養素,亦可考慮專為患者設計、內含優質蛋白質的營養補充品,其低糖好喝及低磷鈉鉀的特性,相當適合食慾不佳的腎衰竭患者飲用,但建議病患應先詢問營養師或醫師後,再自行購買為佳。

腎臟病友飲食怎麼吃?營養師規劃「未洗腎」菜單兼顧營養健康

若腎友們對每日飲食安排尚無頭緒,以下提供3天份的菜單建議供「未洗腎」的腎友們參考,滿足每日熱量及各類營養素攝取。 (圖/陳虹霖營養師)

洗腎患者營養流失怎麼辦? 血磷控制 掌握洗腎飲食3原則

台灣健保制度完善,拜透析醫療水準之高所賜,國人腎臟病死亡率有逐年降低的趨勢,但洗腎人口卻仍居高不下。

許多腎臟病患者在洗腎後,容易出現噁心想吐、食慾不佳、體力下降等症狀外,洗腎亦會加速患者體內蛋白質流失,導致營養不良、體力不佳等合併症狀發生。

當洗腎改善了患者的腎臟功能,卻同時導致營養流失,究竟洗腎後應採取哪些飲食、攝取何種營養成分,才能避免「愈洗身體愈虛」的情形?快跟著《Hello健康》一起了解洗腎後必知的3大飲食原則! 洗腎患者吃什麼?3大洗腎飲食不可不知

洗腎患者在進行透析治療的過程中,雖可清除血液內的廢物,但營養卻也會隨之流失,尤其腎臟病患多為年長者或具有多重共病者,受年齡與療程影響,常發生食慾不振、食量變小等狀況,進而導致透析患者營養不足。

洗腎患者一旦營養不良,即易發生感染、四肢無力、患有肌少症,甚至可能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洗腎病患應掌握正確飲食方法,如高蛋白飲食、補充營養品並補充足夠熱量,另一方面亦須減少攝取高磷、高鈉、高鉀食物,才可避免營養失衡及病況加劇。

3大必知洗腎飲食原則 1. 高蛋白飲食、補充營養品

由於透析治療的透析液會於清除含氮廢棄物的同時,帶走體內小分子蛋白質(約6~8公克,相當於1份蛋白質食物),因此洗腎患者的日常飲食與洗腎前最大的不同,即是應採取高蛋白飲食,補充足夠蛋白質,達到每公斤體重1.2~1.3公克的蛋白質攝取量,以免滿足人體每日所需。

高蛋白食物中又可分為動物性與植物性2大類型:

動物性蛋白質食物:如魚肉、雞肉、豬肉、蛋奶等,皆屬動物性蛋白質食物,此類食物皆含人體所需之必需胺基酸,亦被稱作「高生物價蛋白質」,建議洗腎病患適量攝取。 植物性蛋白質食物:植物性蛋白質食物包括豆腐、無糖豆漿等黃豆製品,亦有助於補足患者所需的蛋白質,對於吃素或有肉類攝取限制的患者而言,即可作為動物性蛋白質飲食的替代方案。(延伸閱讀:腎臟病如何攝取蛋白質?可以喝豆漿嗎?3方法讓你安心補充蛋白質)

另外,洗腎患者應減少攝取含有低生物價蛋白質的食物,例如綠豆、紅豆、豌豆仁、黑豆等豆類;麵筋、麵腸等麵筋製品,以及花生、核桃、腰果、杏仁等堅果類食物。

腎友這樣吃:易咀嚼、增食欲

洗腎常伴隨的噁心、嘔吐等副作用,也易讓洗腎患者降低食欲。對於胃口及牙口較差的洗腎患者,建議可多攝取質地較軟的蛋與豆腐,或是以蒸蛋或豆腐拌飯取代稀飯。

肉類則可選擇魚肉,由於魚肉比猪肉更易咀嚼好消化,較適合胃口不佳的洗腎病患食用。而烹煮魚肉時,也可加入絲一起煮,減少病患的噁心感。針對質地較扎實的雞肉與豬肉,則建議採以燉煮的方式讓質地軟化,但不宜喝肉湯,以免血鉀過高。

食用原型食物無疑是對腎友最好的營養來源,但若有進食困難或較嚴重的食欲不振時,即應適時尋求營養品作為補充來源之一。如今市面上也有許多內含優質蛋白質的營養補充品,且亦針對在意風味的腎友們打造出口味多元、低糖又好喝的選擇,供洗腎後食慾不佳的患者補充營養,建議病患可先與醫師或營養師諮詢後,視營養需求與個人狀況補充食用。(延伸閱讀:沒食慾吃不下!洗腎病患營養品與營養針挑選) 2. 低磷、低鉀、低鈉飲食:減少腎臟負擔

適合洗腎患者的4大低磷食物類型包括: 五穀根莖類:白飯、饅頭、馬鈴薯 深綠色蔬菜:如絲瓜、高麗菜、南瓜等蔬菜類 蛋、豆類:蛋白、無糖豆漿、豆花、嫩豆腐等豆類製品 魚類:如虱目魚、海帶等魚肉類

此外,當腎功能不全或腎衰竭時,也會降低洗腎患者代謝鉀離子與鈉離子的能力,因此建議病患應減少食用含有高鉀及高鈉的食物,才可防止其他併發症的發生機率。

洗腎病患者不妨選擇高麗菜、洋蔥、小白菜、芥藍菜、甜椒、冬瓜、絲瓜、葡萄蘋果、芒果、鳳梨、蓮霧、西瓜、柑橘等低鉀蔬果。

雖然鉀離子普遍存於各種蔬果當中,但仍可藉由簡單的飲食原則避免食用過量鉀;例如將水果切成小塊再吃,避免1次吃進過多的量,或蔬菜汆燙後,內含的鉀便會流失於湯汁中,所以只要避免食用湯汁,即可減少鉀攝取量。(同場加映:加工食品和飲料磷含量高!腎臟病患者應少吃)

烹調料理時,也應少加醬油、味精、沙茶、豆瓣醬等調味料,改以醋、酒、蔥、蒜等天然調味料為主,避免使用鉀離子含量偏高的「低鈉鹽」,選擇一般食鹽為佳。

若較無空閒時間備餐,或擔心營養成分計算錯誤,亦可考慮專門為洗腎患者設計的營養補充品,其具低磷鉀鈉特性,並含優質蛋白,熱量亦可滿足患者需求。 3. 洗腎患者應攝取足夠熱量

因洗腎患者在飲食上有諸多限制,常因擔心吃錯食物或準備不易,讓不少患者僅敢食用幾種特定食物,甚至直接減量或不吃,以致身體未能攝取足夠熱量而日漸消瘦、抵抗力變差,甚至出現併發症。

因此,為了維持良好體態,建議洗腎患者應從日常飲食中補充足夠熱量;每日攝取每公斤體重35~45大卡,以防體重過輕,間接造成病況加重。 營養美味又健康!一起跟著洗腎飲食菜單做 (圖/陳虹霖營養師)

奪命僅數分鐘!心因性猝死的原因有這些,預防猝死就靠這4招!

心臟病是國人第2大死因,然而,許多心臟病患者其實並不自知,直到急性症狀如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或嚴重心律不整發生後,才意識到自己的心臟已經出了問題。本文將帶你了解因心臟驟停(Cardiac arrest)所導致的心因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之原因、症狀、併發症及預防方法。

猝死原因

猝死在醫學上的定義,指患者從有症狀到死亡不到一個小時,據推估,台灣每年約5000~1萬人猝死。猝死情況眾多,可能是在睡眠、運動、休息等狀況中。依照流行病學的研究,心血管疾病佔猝死比率的90%,多數都是「冠心病」,其他還有肥厚性或擴大性心臟病變、心肌炎、心律不整等病症。一般民眾猝死的機率約千分之0.5~1,但心肌梗塞族群的猝死率則有30%;而心室功能不佳者,或心衰竭患者的猝死率則高達15%。因此,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膽固醇過高症及抽煙習慣民眾們須特別留意。 心因性猝死=心臟病、心肌梗塞?

說到心因性猝死,許多人將它與心肌梗塞或心臟病(Heart disease)畫上等號,但是其實他們有不小的區別。

心因性猝死主要是來自心室放電異常,若將心臟想像成一個需要電才能跳動的機器,在放電正常的情況下,心臟會有規律地維持穩定的跳動速度,但是當放電發生異常時,便可能造成心律不整(Arrhythmia),而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或心室頻脈(Ventricular tachycardia),則是心律不整當中,較嚴重的情況。

在這2種狀況下,心臟的跳動可能變得不規律,或是變得非常快速,使得血液無法保持循環,而在此狀況發生的同時,人體也會因為大腦缺氧昏迷,心臟則喪失了跳動的能力,若未受到即時治療,數分鐘內即有可能死亡。 心因性猝死沒有前兆

我們平常所講的心臟病發,主要都是在說心肌梗塞造成的症狀,當動脈產生阻塞,使得血液所輸送的養分和氧氣無法順利地到達心臟時,若沒有獲得即時的治療,致死率相當高。

簡單來說,心因性猝死和心肌梗塞雖然都是心臟出問題,且死亡率高,但心因性猝死是沒有徵兆、突然發生的心臟問題,發病過程中,心臟已無法正常跳動;心肌梗塞則需在動脈阻塞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引發症狀,且在發作當下,心臟仍可繼續跳動。 (心臟驟停可能導致猝死!請看:心臟驟停) 造成心因性猝死的4種危險因子

雖然上面將心因性猝死與心肌梗塞分開來解釋,但是其實兩者也會互相影響,以下為容易引發心因性猝死的4種危險因子: 曾心臟病發過:在心因性猝死的患者當中,高達75%有心臟病發(心肌梗塞)的經驗,尤其是心臟病發後的6個月內,是心因性猝死的好發期。 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冠心病也包含心肌梗塞,不僅是造成心臟病的原因之一,也提高了心因性猝死的發生機率。順帶一提,抽菸、家族遺傳的心血管疾病和高膽固醇,都是可能造成冠狀動脈疾病的原因。(推薦閱讀:心血管疾病很要命!10 招教你護心臟) 心臟肥大:心臟肥大可能會導致心跳速度異常,心肌也比較容易受損。 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對於年紀未達35歲,卻發生心因性猝死的年輕族群來說,先天性心臟病是主要原因,因心臟有天生的缺陷,導致罹病率高。

發生心因性猝死立刻打119

如果發生在你身上,若仍有意識,當然就是立刻打119電話求救,若你已昏倒就只能靠旁人救援了。假如看到親友或路人突然昏倒,測量脈搏後發現沒有心跳,很可能是心因性猝死的症狀,請立即撥打119通報救護單位,並且使用心肺復甦術(CPR)或是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幫助患者恢復心跳。(推薦閱讀:叫叫CAB後面還有D?認識心肺復甦術(CPR)

如果當時你身邊還有其他人,可以請其他人撥打119,自己就能立刻為患者進行急救,提高成功救援的機率。

4方法避免心因性猝死

心臟疾病病發時若沒有得到立即救援,死亡率相當高,因此如何避免病發,便成了最重要的課題,建議可參考以下4種預防方法:

規律作息:維持規律的作息與充足的睡眠時間,並盡量避免長期處於高壓力和高工時的環境中,以降低心因性猝死的發生機率。 戒菸:吸菸可能造成冠狀動脈疾病,在心臟動脈阻塞的機率提高的情況下,一旦發生心肌梗塞後,也可能引發心因性猝死。(推薦閱讀:說戒就戒!成功戒菸做到這4點) 保持良好體態:肥胖會提高心臟病發的機率,建議讓體重維持在正常水準,戒酒並少吃高油、高熱量及高糖的食物。(推薦閱讀:小心胖到讓血管油滋滋!肥胖症與心臟病的關聯) 運動:無論是有氧運動或重量訓練,運動都可提供降低血壓,並促進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可以預防動脈斑塊堆積,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推薦閱讀:吃蛋擔心膽固醇過高?帶你破除膽固醇迷思)

螯合劑治療法是什麼?可治療心臟病?認識螯合療法的用途與副作用

螯合劑治療法(Chelation therapy),又稱螯合療法,主要被用來治療重金屬中毒,基於其原理,有學者提出其螯合劑同樣也可用於冠心病與動脈粥狀硬化的治療上。然而,究竟事實是否如此呢?《Hello健康》將帶你一同了解。

螯合劑治療法是什麼?

螯合療法是一種稱為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EDTA) 的藥劑(又稱螯合劑),以靜脈注射的方式,輸入到病患體內。EDTA會和血液中的重金屬結合,將重金屬(汞、鉛、鋅、鋁等)藉由尿液排出體外,減少重金屬對人體的傷害。 螯合劑治療法與心血管疾病

心臟冠狀動脈硬化與膽固醇的發炎和氧化有關。膽固醇大多源自於食物中的飽和脂肪,氧化後會產生許多自由基,在動脈內部釋放並氧化膽固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也稱壞膽固醇)。白血球中的巨噬細胞,會吞噬氧化的壞膽固醇並形成泡沫狀,然後黏附在動脈壁,逐漸累積而形成斑塊。斑塊沉積在動脈壁上,會造成動脈狹窄並損害動脈壁。(延伸閱讀:和粥無關!「動脈粥狀硬化」上身、猝死中風跟著來!)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那這些脂肪斑塊,跟螯合劑治療法有什麼關聯?這就得談到「」了。由於人體的血液中本來就含有質,而動脈粥狀硬化會讓人體中的鈣更容易在該處沉積,造成「鈣化」。

雖然鈣在分類上不屬於重金屬,但依舊是金屬元素。根據螯合劑治療法的原理,EDTA理論上可以讓藥劑結合動脈斑塊中的鈣質,藥劑與鈣結合後,隨著血流通過身體循環及泌尿系統,最後排出體外,達到去除脂肪斑塊、疏通血管的效果。 螯合劑治療法是什麼?可治療心臟病?認識螯合療法的功效、用途與副作用

螯合劑治療法真的能治療心血管疾病嗎?

多年來,螯合劑治療法被用在鉛中毒及汞中毒的醫治上 ,但針對心血管疾病,螯合劑治療法的療效仍不明確且有爭議,也沒有足夠有效與安全性證據,顯示其可作為常規療法。

因此,心臟病權威機構如美國心臟協會(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及美國心臟病學學院(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至今仍無法替螯合劑治療法背書,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亦未能批准施行。

如今,螯合劑治療法僅獲得FDA批准用於治療重金屬中毒,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它用於任何其他疾病。基於對副作用的擔憂,建議病患在接受螯合治療之前,一定要與醫師專家充分討論。(延伸閱讀: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螯合劑治療法的副作用

螯合劑可結合並去除身體所需的一些金屬,如鈣、銅和鋅,這可能會導致身體缺乏這些微量元素,並造成以下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

病患接受靜脈注射時,可能會產生的燒灼感 頭痛 發燒 噁心、嘔吐

少見副作用 低鈣血症(Hypocalcemia) 心臟衰竭 腎臟受損 骨髓抑制(Bone marrow suppression)

胯下癢抓不停?搞懂胯下癢5原因、不亂擦藥膏,及早跟「該邊癢」說再見!

炎炎夏日,正是胯下癢的好發季節,但不少人羞於求診,以為到藥局買藥膏擦擦就行,但若亂擦藥,不僅不能止癢,反而會讓症狀更加惡化,甚至容易導致皮膚變薄或產生萎縮紋等副作用。

究竟引發胯下癢的原因有哪些?如果隨意塗抹外用藥膏,又會出現何種副作用?本文將為你一一說明! 胯下癢原因有哪些?

胯下癢是皮膚科門診中十分常見的主訴,無論男性或女性,一旦穿著不透氣的褲子、長時間悶住或遭致病菌感染,即易引發胯下癢的症狀。

胯下癢的患部大多位於股溝處、大腿2側,或是男性的陰囊、女性的陰唇及其周圍,發作時奇癢無比,不僅使人坐立難安,若忍不住用手抓止癢,甚至可能抓破皮流血,或將黴菌帶到其他身體部位。以下為你介紹易引發胯下癢的5種皮膚疾病: 1. 股癬(Tinea cruris)

股癬好發於潮濕悶熱的夏季,以年輕患者居多,而經皮癬菌感染後,胯下便會長出環形紅疹,還可能合併脫皮及搔癢症狀;隨著時間變化,皮膚紅疹會逐漸向外蔓延,中心點的發炎現象也會慢慢減弱或消失,而邊緣部分則會呈現明顯環狀隆起貌。

2. 疥瘡(Scabies)

當皮膚接觸到存有疥蟲或其排泄物的公共浴巾、床單棉被等日常物品當中,便可能感染疥瘡,因此疥瘡多發生在養老院、醫院、宿舍、托兒所等團體生活的區域內,雖然遭疥蟲叮咬亦會造成感染,但多數患者通常是因皮膚對疥蟲排泄物過敏所致。

感染疥瘡後,患者的皮膚包括胯下、臀部、外生殖器官、肩胛骨等部位,除了會產生搔癢感外,皮膚表面還可能出現紅疹、線狀損痕或小水泡。(延伸閱讀:陰蝨只透過性行為傳染?錯!只要陰毛碰觸就可能中,連這些部位也會有!

3. 陰囊濕疹(Scrotal eczema)

陰囊濕疹(Scrotal eczema)又稱「繡球風」,好發於中年以上的男性,是1種相當常見的陰囊皮膚病,但無傳染性。

此種皮膚病通常綜合內、外因素所致,常見的內部因素如憂鬱症、情緒激動、失眠、內分泌失調等;外部因素則包括活動量大、生活環境潮溼悶熱、內褲較緊、過度用手搔抓等。

由於陰囊本身多皺摺,又位於大腿內側,走路時會摩擦到附近皮膚,也會與內褲接觸,因此肥胖者也容易因陰囊長期反覆摩擦,而罹患陰囊濕疹,使患者的陰囊表皮長出粟粒大小的丘疹和水泡、皮膚潮紅,並產生胯下搔癢感。

若長期反覆搔抓陰囊皮膚,除了容易造成皮膚乾燥外,還可能使其變得粗厚,甚至引發細菌感染。

4. 乾癬(Psoriasis)

乾癬(Psoriasis)又稱牛皮癬或銀屑病,主要是因免疫系統失調所致,好發年齡介於15~35歲。患者免疫系統中的白血球T細胞,因錯把皮膚細胞視為敵人,開始對其展開攻擊,進而導致皮膚細胞出現發炎或腫脹等情形。

乾癬患者的皮膚多會呈現界線分明的紅色斑疹,且表面還可能伴有銀白色落屑,並會不時出現搔癢或疼痛感,除了胯下,乾癬亦好發於膝蓋、手肘、下背、頭皮或大腿內側等部位,通常會於冬季惡化,到了夏季便能有所改善。(推薦閱讀:8種技巧控制乾癬!簡單實用又省錢) 5. 對磨疹(Intertrigo)

對磨疹常長在皮膚皺褶處,好發部位包括胯下、臀溝、乳房下緣及腋窩,而又以肥胖、糖尿病患者或常從事激烈運動者發生率較高。一旦皮膚長期相互摩擦、受到刺激,便可能因此產生紅色對磨疹,並出現搔癢及灼痛感,甚至造成破皮,引發細菌感染。 胯下癢治療方法大不相同!亂塗藥膏恐引發副作用

由於胯下癢的病灶多位於私密部位,不少患者選擇自行至藥局購買外用藥膏塗抹患處,但也因病灶難以從外觀辨別是何種原因所造成,若未經皮膚科醫師指示,長期反覆塗抹含類固醇成分之藥物,往往會造成皮膚變薄、出現萎縮紋,甚至引發皮膚過敏等副作用,讓你愈擦愈癢。(延伸閱讀:類固醇藥膏強度分7級,皮膚癢該擦哪款?超詳細類固醇藥膏選用指南!)

尤其是陰囊或外陰部的皮膚,原本就較其他處薄,且溫度較高,所以對外用藥膏的吸收度也相對較高,若使用藥膏的方法不正確,亦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因此,建議民眾若有胯下癢的困擾,應先至皮膚科看診,待醫師確認患有何種皮膚疾病後,再依醫師指示塗抹藥膏治療為佳。

糖尿病風險多,不是吃甜才會得!第二型糖尿病容易家族遺傳

糖尿病(Diabetes)是一種血糖值過高、足以引起嚴重健康併發症的疾病,其中又以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最為常見。據統計,近9成患者屬於第二型糖尿病,而罹患此疾會造成身體無法正確運用胰島素(Insulin),來降低血糖、維持血糖穩定。

究竟第二型糖尿病的成因為何?許多對糖尿病不了解的人多以為吃太甜是致病主因,然而,中華民國糖尿病協會和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簡稱ADA)皆指出,第二型糖尿病與家族遺傳有密切關聯,而吃甜所造成的「肥胖」只是其中一項危險因子。《Hello健康》將為你介紹第二型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若你或你的親友符合文內所述,建議應接受檢查並調整生活習慣,有助早期預防或治療糖尿病。(想了解罹患糖尿病的原因和背後機轉,建議參考:第二型糖尿病原因有哪些?了解4種原因控制病情

糖尿病高危險群之一:糖尿病家族史、遺傳基因

如前言所述,許多證據顯示,有糖尿病的家族史,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會提高; 另外,雖然還尚未了解確切原因,黑人、西班牙裔/拉丁裔、美洲印第安人、亞裔美國人或太平洋島民皆有較高的罹病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的家族共病傾向雖與遺傳基因有關,但也因家庭成員的生活型態(作息、飲食或運動習慣)較為類似,諸如高熱量飲食、缺乏運動等可能提升糖尿病罹患率的危險因子,也具「家族性」的影響。

糖尿病高危險群之二:妊娠糖尿病史、胎兒過重

若在懷孕期間罹患妊娠糖尿病,即使分娩之後妊娠期糖尿病的症狀消失,未來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仍會提升。不僅如此,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媽媽所生的小孩,尤其出生時大於4000克者,在青春期時也會有較高的BMI值,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 久坐容易導致肥胖,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糖尿病高危險群之三:肥胖過重、脂肪囤積、缺乏運動

肥胖、體脂肪過高和運動不足的生活型態是導致糖尿病風險提高的主因,飲食更是導致肥胖和脂肪囤積原因之一,因此民眾若發現自己符合下列狀況,就要特別注意平時生活習慣,包括飲食和運動的調整、減輕體重,以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肥胖:過重或肥胖是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因為過多的脂肪會降低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然而,體重正常者仍有可能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脂肪囤積:和第一點相似,不過如果你的脂肪主要囤積在腹部、而非其他部位(如臀部或大腿),那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會相對較高;男性腰圍如果大於40吋、女性大於35吋,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會提高。(同場加映:每 3 人 1 人有脂肪肝!盡早減肥避肝纖維化、肝硬化) 缺乏運動、久坐:長時間久坐不動或缺乏運動,將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運動有助控制體重並提高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改善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最後達到血糖穩定的效果。 糖尿病風險隨年齡增加

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會隨著年齡增長,可能原因如前述的體重增加、活動減少和身體代謝變慢、減弱。然而,由於全球肥胖盛行率逐年攀升,第二型糖尿病已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顯示糖尿病不再只是中老年人應注意的慢性病,所有人都應該更重視如何降低罹患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其他疾病也會提高風險

有些症狀和疾病也是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指的是血糖偏高、但還未到達診斷糖尿病的狀況,如果不加以留意,糖尿病前期時常演變為第二型糖尿病。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對於女性來說,常導致月經週期不順、毛髮過剩、肥胖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簡稱PCOS),也會提高罹病風險。 黑色棘皮症:此症患者可能因胰島素阻抗,而導致體內生產過多胰島素,刺激刺激局部皮膚,導致黑色素沉澱而出現皮膚暗沉的現象。 三高族群加倍留意

除了上述的危險因子,血管健康狀況除了會影響大腦和心臟,也可能提高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如果超過以下的血檢標準,將會提升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延伸閱讀:長期抽菸、過度飲酒要小心!心血管疾病10大危險因子一次看

空腹血糖值>100mg/dl(此時為糖尿病前期,若空腹血糖值大於126mg/dl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血壓高於140/90毫米汞柱(mmHg) 膽固醇值不正常:高密度膽固醇(俗稱好膽固醇HDL)250

在第二型糖尿病中,身體會面臨胰島素阻抗的症狀,有許多風險因素都會導致這種疾病。若民眾符合上述的風險,除應改善生活型態外,也請到醫院進行檢測。以便如有糖尿病的前兆或被診斷為糖尿病時,及早著手治療,防止惡化。(不知道自己罹病風險有多高?趕快利用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測一下!)

肺部纖維化~新冠肺炎對各器官的影響

新冠肺炎(COVID-19,全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的全球疫情雖然有逐漸緩和跡象,台灣也已有10天以上0確診的好消息,不過有鑑於先前的軍艦群聚感染事件,政府和民眾的防疫措施仍不應掉以輕心。軍艦上的感染官兵以年輕人居多,且據部分確診年輕人描述,染病的痛苦指數相當高,要完全康復且病毒三採陰性出院,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究竟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有多可怕?對人體的影響為何?以下將針對新冠病毒對各個人體器官的影響,帶您深入了解。

[covid_19]

新冠肺炎可能的併發症

新冠肺炎是呼吸系統疾病(Respiratory Diseases),所以呼吸道和肺部通常是首當其衝的部位,通常在感染後2~14天會出現發燒、咳嗽和呼吸急促等症狀,不過有部分是無症狀患者,根據目前研究發現,新冠肺炎可能引發的併發症就包含: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心律不整(Arrhythmia) 心因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肌痛症(Myalgia) 疲勞 心臟病發(Heart Attack) 其他併發症

對人體各器官的影響

目前各國學者都在研究新冠病毒,包括其相關症狀及治療方式,研究報告顯示,新冠病毒對人體的影響和同為冠狀病毒的SARS與MERS相似,但新冠病毒不只會攻擊肺部,人體各器官都有機會遭到病毒侵襲。 1. 肺部纖維化:近9成毛玻璃病變

在新冠肺炎的感染案例當中,慢性病患或年長者,更容易出現嚴重的症狀,而肺部的感染也有類似情形,輕症可能出現上呼吸道感染,嚴重則導致肺炎(Pneumonia),甚至引起ARDS,死亡率相當高。

除了肺炎,重大創傷、感染或敗血症(Sepsis)也會引起ARDS,造成肺部的小血管漏液,液體堆積在肺氣囊或肺泡中,使氧氣難以進入血液。

一般來說,確診新冠肺炎的人約在第5天會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於第8天開始發展出ARDS,不過現在ARDS還沒有特殊的治療方式,只能提供氧氣和機械式呼吸輔助,進行支持性療法。

根據美國侖琴放射線學會(ARRS)發表的電腦斷層掃描(CT)影像研究,在中國的101位確診患者中,86.1%發生毛玻璃病變現象(Ground Glass Opacity, GGO)的肺浸潤症狀, 64.4%同時有毛玻璃病變和肺實變、71.3%出現受損部位血管腫大,膿液、血水等物質會布滿肺部。肺部出現毛玻璃病變的患者,肺部X光圖片看起來就如同毛玻璃一般,這種病變通常和軟組織的腫脹相關,也就是「肺實變(pulmonary consolidation)」,患者的肺部功能會明顯下降,若肺功能損害嚴重,治療後要完全痊癒並不容易,甚至會出現肺纖維化,留下一些後遺症,如肺活量變小、走幾步路就會喘的情況。

2. 肝損傷:重症醫師肝損傷臉黑

正常的情況下,肝臟可以幫助排毒、提供身體需要的養分,並分泌酵素,幫助加速體內的化學作用。當肝細胞受損或是被感染時,肝臟會釋出比平常更多的酵素到血液中,雖然肝酵素過高不一定是重大疾病的症狀,但是研究發現,新冠病毒、SARS和MERS的患者身上都有此症狀。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上一篇探討新冠肺炎導致肝損傷的研究指出,不論輕症還是重症患者中都存在一定比例的肝臟功能異常,這情況有可能來自病毒攻擊肝臟、治療用藥導致,或是ARDS的併發症引起的其他器官損害。

病毒在感染呼吸系统後,可能會移動到肝臟,尤其當病毒進入血液中,就會隨著靜脈擴散到身體各處,而肝臟血液有3/4來自於肝門靜脈,所以病毒更容易攻擊肝臟。

根據日前媒體報導,中國湖北的兩位染疫醫師,在接受治療康復後,臉部膚色居然變得相當黑,據醫師解釋,身體的鐵質是由肝臟負責代謝與儲存,若肝臟受損不能如常代謝,鐵質就會流入血管,當含鐵量高的血液流經臉部皮膚時,就容易出現臉色發黑的情形。另外,長期的肝臟功能失調也會引起代謝異常,導致皮膚色素的暗沉無光,有些重症病人皮膚還會出現脫皮、皸裂等現象。

至於兩人有沒有機會再白回來?湖北省防疫專家宋建新醫師表示,只要命救回來,除了不可逆的傷害,機體和受損器官會慢慢恢復,而肝臟是可以修復的,藉由治療還是可以恢復正常。 3. 腎臟:直接傷害證據較少

有些新冠肺炎的患者則出現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SARS和MERS也有相似病徵,嚴重可能需要進行腎臟移植。過去SARS期間就有科學家發現SARS病毒會損害腎管,不過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目前只有少部分的證據證明,新冠肺炎會導致體內氧氣循環不足,就可能損害腎臟。 4. 腸胃道系統:腹瀉等腸胃症狀列入通報

雖然案例不多,但的確有些確診患者出現腸胃相關症狀,例如噁心或腹瀉。《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報告顯示,某些病人的糞便樣本對新冠肺炎呈現陽性反應,不過目前仍無證據會透過糞便傳染。

隨著確診患者嗅覺味覺喪失的比例提高,也常伴隨腹瀉的腸胃道症狀,疫情指揮中心已將腹瀉和味覺、嗅覺喪失都列入通報定義;但因腹瀉者相當多,必須同時有相關旅遊史和接觸史才需採檢;味覺和嗅覺喪失者,則可循社區擴大採檢管道,有症狀就可採檢。 5. 心臟及血管:尚無證據可證明

新冠肺炎並非對心臟和血管沒有影響,新冠肺炎病毒容易結合ACE2蛋白。ACE2蛋白並非只存在肺泡內,同時也存在影響全身血壓調整的腎素-血管張力素系統(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內,平時有心血管疾病者, 可能因此導致血壓調整更加失衡而增加死亡率,而心律不整者則更加危險,服用奎寧要尤其小心。 6. 免疫系統:重症細胞激素風暴

免疫系統主要保護人體不受細菌及病毒的侵犯或感染,在對抗病原體時,免疫系統會利用適度的發炎反應來應對,但過度的發炎反應會產生大量細胞激素,引發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這種失控的免疫反應往往會造成器官的損傷及衰竭,嚴重的話會引發敗血症、休克、甚至死亡,對身體傷害極大。輕症治療所使用的第一線奎寧,即是降低過多的免疫反應。

勤洗手皮膚竟乾裂又搔癢?皮膚乾燥要注意,掌握7招找回水嫩肌膚

無論是一般社交場合的握手,或是和伴侶有親密接觸時,碰到乾裂或甚至是脫皮掉屑的皮膚,可能都會不禁讓人倒胃口吧!為了避免這種尷尬的情況,《Hello健康》以下將介紹皮膚乾燥的原因、症狀以及對付乾燥肌的保養撇步。

造成皮膚乾燥的3大原因

1. 環境和遺傳因素都可能導致皮膚乾燥

皮膚乾燥多半是受到環境因素,或遺傳性皮膚病影響,或者也可能受2者同時影響。而其中的環境因素,包含了以下4種情況:

氣候:溫帶國家的冬天,因為氣溫及濕度都很低,所以肌膚的保濕能力會顯得不足,讓皮膚呈現偏乾的狀態。而如果是在沙漠地區的話,無論氣溫高低,都是非常乾燥的。
開暖氣機:使用暖氣功能的機器,如中央空調、暖氣機或壁爐時,或甚至用柴燒爐,都會使空氣中的濕度降低,進而可能導致皮膚變乾。
洗熱水澡:洗熱水澡雖然有助紓壓和放鬆,但卻不利於肌膚保濕,因為熱水會帶走皮膚上的油脂和水分,造成皮膚乾燥和龜裂。
清潔劑成分:大部分的沐浴乳、洗髮精、清潔劑和肥皂都含有去油效果,過度清潔或是使用去油效果太強的清潔劑時,可能就會造成皮膚乾燥。

2. 皮膚炎也會使皮膚變乾燥

知道造成自己皮膚乾裂的原因,可以更輕鬆地改善膚況和預防再次發生,除了環境因素,某些皮膚問題,例如皮膚炎 (Dermatitis)也會使皮膚變乾,例如: 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 刺激性接觸皮膚炎 (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 過敏性接觸皮膚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延伸閱讀:過敏原檢測有用嗎?測越多越好?檢測過敏原前先看這篇) 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eic dermatitis)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 / Eczema)

3. 其他造成皮膚乾燥的原因

如牛皮癬(Psoriasis)、第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也都可能使皮膚變乾,但並非所有的患者都會出現皮膚乾裂的症狀,只是機率比較高而已,而這也與其他風險因素,如年齡或職業這2者有關: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就會容易出現皮膚乾裂的症狀。平均來說,40歲以上的成人,超過50%的人都有皮膚乾裂的問題。
職業:有些職業屬性,如護理人員和髮型師,因為工作需要而經常碰水,增加皮膚乾燥的機會。而泳池的救生員或游泳選手,也會因為頻繁接觸氯化水(Chlorinated water)也容易發生皮膚乾裂。

皮膚乾燥的6大症狀

皮膚乾燥(Xerosis,又稱乾燥症)通常會造成一些不適,症狀包含: 皮膚緊繃,尤其是淋浴或游泳後。 皮膚看起來或摸起來粗糙。 皮膚搔癢。 輕至重度的掉屑、龜裂或脫皮。(延伸閱讀:勤洗手皮膚竟乾裂又搔癢?皮膚乾燥要注意,掌握7招找回水嫩肌膚) 皮膚灰白暗沉。 發紅或發炎。(推薦閱讀:臉部潮紅有紅斑?小心酒糟肌!酒糟性皮膚炎4大治療方式、預防知多少

皮膚乾燥的併發症

與其他疾病相同,如果沒有及時做出適當的處置或治療,而後出現的併發症可能讓皮膚狀況更糟糕。當皮膚上已經出現的細紋,則可能會演變成更深的裂痕,並導致出血。因為皮膚是保護身體不受有害微生物入侵的天然屏障,如果皮膚上有乾裂出血的裂縫,遭到細菌感染時,就容易變為如蜂窩性組織炎(Cellulitis)等續發性細菌感染(Secondary bacterial infections)的狀況,這時如果又沒有接受妥當處理和治療,可能會惡化並造成危及性命的疾病,例如敗血症(Sepsis)。 哪時候該看醫師?

若您發現皮膚出現了以下這些問題,最好盡快請專業醫師診治:

已經多加照顧和保養,但皮膚狀況卻仍未改善。 皮膚開始嚴重泛紅,或出疹子的範圍擴大。 皮膚乾燥搔癢的程度,已經影響睡眠。 因為抓皮膚,而導致皮膚潰瘍或感染。 大面積的龜裂或脫皮。

肌膚乾裂是可以治癒的,醫師通常會開一些藥膏、乳霜或乳液,大家也別過度擔心,但還是不要輕忽肌膚帶來的不適,以及可能造成的併發症,應好好照護皮膚的健康唷! 7招預防和治療乾燥肌膚 塗抹乳液或使用其他保濕產品。 避免用過熱的水洗澡,且洗澡時間盡量不要超過25分鐘。 使用具有保濕功能的沐浴乳或肥皂。 冬天增添衣物、加強保暖。 洗東西時戴上手套。 多喝水。 儘量避免抓乾燥的皮膚。

寶寶也要護膚!照顧5要點

不只大人要保養皮膚,寶寶也需要喔!因為他們的肌膚細緻又敏感,必須好好照顧,以下是寶寶肌膚保養的5大要點:

常換尿布:寶寶如果長時間穿著髒尿布,會引起尿布疹,所以要經常替寶寶換尿布,預防皮膚發炎。每次換尿布時,請幫寶寶擦上嬰兒乳霜,並順便留意他們的便便和尿液的狀況。
適量的保濕產品:皮膚健康的寶寶,並不需要太常使用保濕產品,但是當外出,或是必須長時間待在空調房裡時,就需幫寶寶擦保濕產品,可選擇無香精、無色素的保濕產品,以免刺激寶寶的皮膚。
幫寶寶擦口水:寶寶的口水可能會刺激皮膚,尤其是當唾液反覆在皮膚上濕了又乾、乾了又濕,對皮膚更不好,因為這些水分在揮發的過程中,會帶走表皮的水分,使得皮膚更乾燥,因此建議隨時幫寶寶擦拭流下來的口水。
穿著舒適的衣物:替寶寶挑選衣物材質時,記得選擇能讓肌膚保持透氣的。有些衣服的材質,如羊毛等,可能會刺激寶寶的皮膚,而柔軟又透氣的棉質,才最適合寶寶。
注意洗澡水和沐浴乳:寶寶每天要洗5~10分鐘的澡,洗澡時要注意室內溫度,溫度太高的話,容易使皮膚流失水分。另外,避免使用一般的肥皂來幫寶寶洗澡,因為那些肥皂所含的化學物質,可能會使寶寶細嫩的皮膚乾燥龜裂,建議選擇成分溫和的清潔產品,如無皂鹼的嬰兒沐浴乳。(同場加映:寶寶皮膚柔嫩脆弱 肥皂清水保養就夠

約會應該怎麼坐?開會坐門邊最安全?3種桌子座位攻略一次看

走進教室或會議室,多數人都會習慣固定坐在平常坐的座位,其實這是有心理學的根據。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ctoria)心理學教授羅伯特齊福德(Robert Gifford)對此表示,通常人都會受領域性(Territoriality)影響,習慣坐固定的位子,就像以前會打戰奪取領土、狗撒尿標記地盤一樣。

不論是面試、開會或約會,選擇坐哪往往會讓人覺得很困擾,讓《Hello健康》為你介紹方桌、長桌及圓桌等3種桌子的座位心理學,告訴你約會應該坐哪,會議時又應該坐何處才可以得到上級青睞。

3種桌子的座位攻略一次看:方桌、長桌、圓桌 1. 方桌:初次約會坐對面,熟了之後改並坐

在1對1的約會中,以方桌為例,請盡可能坐在對方的旁邊而不是對面,這能避免視覺上的競爭氛圍,幫助彼此能更放鬆地聊天,同時增進雙方信任關係。在肢體語言的世界,這樣並排坐的方式也象徵親密,表達「我在你身旁」、「我是你的得力助手」等訊息。不過,若是初次見面或面試,或許還是保持面對面聊天,避免造成誤解和尷尬。(同場加映:眼神接觸表露誠懇!積極傾聽的3原則

如果座位靠近門邊,邀請的一方應坐在靠近門的一側,讓被邀請者坐離門遠一點的位置,套用在男女約會情境的話,男生坐靠近門邊,女生坐內側,這樣才會讓女生有安全感。另外,在工作職場中,可以進門先觀察對方的握筆習慣,並坐在他沒有握筆的那一邊,這能相較減低你的壓迫感,使談話更自然。(同場加映:別當句點王!4個聊天技巧變身高手) 2. 長桌:離門愈遠,權力愈大

會議室的桌子通常都是長桌,一般而言,離入口或門最遠的座位通常是權力最大的一方,在公司就是老闆或主管,在家可能就是輩分最高的長輩。至於靠近門邊的座位,通常為會議或聚餐主導權較低者,可以自由從門口進出。

所以,如果你只是一般員工,選擇會議桌中間的座位較合適,早到者請盡量挑此位子,不僅能確保和座位上每個人有眼神交流,還能成為仲介者,幫助大家集中注意力、提升士氣與自信,同樣的情況也適用在教室,積極發言的人都會偏向中間的座位。(同場加映:背稿讀稿哪種好?3招幫助演講更成功) 3. 圓桌:都可以坐,但想加分就坐長輩旁邊

那麼,圓桌會議怎麼辦?由於圓桌沒有所謂的權力座位,因為不管坐哪都可以看見彼此,這常見於家庭聚餐和華人餐廳,其象徵人人平等及團圓的氛圍。但如果有長輩一起聚餐,座位也有學問,以團圓飯為例,坐得離長輩愈靠近,就更可以為長輩夾菜,說不定長輩會因此更疼惜你。

事實上,不論是公司開會或家庭聚餐,在任何場合的約會或面談,事先準備總是好的,這不僅僅關乎位子的挑選,更能幫助自己更清楚此活動的目的和動機。不管你是什麼角色,都請儘量早到。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