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醫師談 – 5大懷孕與運動Q&A 郭安妮醫師親自解惑

Hello 醫師談 – 5大懷孕與運動Q&A 郭安妮醫師親自解惑

三月份 Hello健康推出「產前、產後、保養」的專題,由婦產科醫師郭安妮的訪談撰寫而成「懷孕到底能不能運動?有什麼好處?孕婦運動3大守則」一文。讀者也從「Hello健康線上 Q&A」的活動留下相關的問題,現在就由郭醫師來解惑吧!

Q1. 請問郭醫師,網路上有些人說為了加快孕婦「卸貨」的過程,產前建議要練深蹲、青蛙蹲,還可以訓練分娩時用到的肌肉。不過又有一些網友說深蹲、青蛙蹲會引發早產。所以到底該蹲還是不蹲呢?

郭醫師回答:

深蹲、青蛙蹲的動作都可以做,注意安全就可以了。不過有些孕婦可能會擔心早產的問題。若準媽媽目前還沒有足月,肚子又有密集宮縮,甚至有早產跡象,那就不適合做這些運動,建議臥床休息。若沒有上述的狀況,孕婦做深蹲、青蛙蹲,能夠有助於啟動生產時所需要用到的肌肉。

所謂的早產跡象,就是懷孕 37 週之前,子宮密集的收縮,一個小時約有四到六次的宮縮。肚子緊繃繃的,甚至有出血。那就一定要好好休息、臥床,千萬不要硬做深蹲、青蛙蹲等動作。(延伸閱讀:落紅就要生了?待產包要帶什麼?產兆與待產注意事項)

不過準媽媽懷孕週數滿了 37 週之後,也就是所謂的「足月」,之後就算做了深蹲、青蛙蹲而宮縮比較密集,也不需要太過擔心。

Q2. 請問郭醫師,如果之前沒有什麼運動習慣,孕婦產前能不能以爬樓梯作為運動呢?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呢?

郭醫師回答:

孕婦以爬樓梯做運動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不過準媽媽的肚子比較大,平衡感也較差,如果對跌倒、踩空等安全性有所疑慮的話,其實去公園走走、散散步也行。

有些準媽媽如果怕熱、怕感冒的話,在賣場、百貨公司逛逛街,也是不錯的運動。只要孕婦沒有第一題所描述的早產跡象,走平路其實也能啟動分娩時所用到的肌肉,不比走樓梯來得差。

Q3. 請問郭醫師,聽說運動完喝冰水會「煞到」,那我們孕婦運動完喝冰水,會不會自己「煞到」以外,肚子裡的寶寶也會被「煞到」呢?

郭醫師回答:

台語的「煞著」代表「運動完馬上喝冰冷的飲品導致岔氣」。運動完身體溫度很高,卻又飲用溫度極低的冰水,這對一般人心血管的挑戰性就不小了。

但是這都端看準媽媽的體質,有些孕婦很強壯,對冰水的接受度很高,這是因人而異的,不過由於準媽媽的身體要負擔兩個人心血管的擴張與收縮,還是建議準媽媽運動完要喝常溫水,或是等到飲品的溫度升高再喝。如果喝冰水讓準媽媽不舒服,因而導致宮縮的話,就會有早產的可能,所以還是要小心。(延伸閱讀:喝冰水還是溫水好?好處壞處一次帶你看懂

Q4. 請問郭醫師,我之前懷孕的時侯全身毛掉光光,不過這胎拿掉了。但是過了二年,我的頭髮、眼睫毛、眉毛又才又慢慢長回來了。現在又懷孕了,頭髮又掉光了,只剩眼睫毛、眉毛、慢慢回出來。我的身體到底出了什麼樣的問題呢?

郭醫師回答:

建議這位準媽媽要進一步到「風濕免疫科」做全身的檢查,看看是不是有一些自體免疫的疾病,讓自己的身體攻打自己的毛囊,導致毛髮掉不停。因為懷孕而頭髮掉光光的案例非常罕見,一般孕婦有自體免疫的問題,比較會有習慣性流產的症狀,所以這位準媽媽一定要就醫才能找出原因。(延伸閱讀:7大症狀「不孕」元兇就是它!生理期劇痛、異常掉髮要小心

Q5. 請問郭醫師,我剛做完子宮外孕手術,傷口都癒合得差不多了,不過腹部腫脹,摸起來也有點硬,這是正常的現象嗎?而這個時候我還可以使用束腹帶嗎?

郭醫師回答:

肚子脹脹的,要看是不是因為腸胃脹氣不舒服,還是建議要回診進一步檢查。如果肚子脹脹的,就建議要先好好休息,不要用束腹帶。一般醫師也不會建議媽媽用束腹帶,除非走路的時候,傷口會痛,那時候再束就行了。要小心的是,如果手術後一直使用束腹帶,也可能造成腸子的沾黏。

小孩夏天熱到吃不下?營養師教你5招改善食慾不振

炎炎夏日,不僅讓大人感到心情煩躁,甚至還會減低小孩的食慾。事實上,環境溫度的變化的確會影響人吃喝的胃口,就像天氣冷我們會想吃東西補充熱量;天氣熱當然也可能看到食物卻吃不下。《Hello健康》將於本文剖析小孩天氣熱沒食慾的原因,以及提供5個可以改善孩子食慾不振的方法。

低活動量造就低食慾

多數人可能會認為,食慾不振的主要原因是排汗所造成的悶熱和不適,但事實上活動量下降才是影響食慾的主因。

蘇奕安營養師解釋,由於「吃」在提供身體熱量的同時也會產生熱,幫助身體調節體溫,醫學上叫做攝食產熱效應(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所以我們在冬天的時候會吃得特別多;天氣熱的時候就吃得比較少。(同場加映:兒童食慾不振!5祕訣讓小孩開心吃)

為了躲避酷暑,我們往往會選擇待在室內吹冷氣、減少活動量,如此一來,身體沒有燃燒熱量,便無法促使大腦激素發出訊號、刺激食慾,我們自然就不會想要藉由進食來補充熱量,最後就可能導致食慾不振的情形發生。

此外,水分補充不夠或長時間待在冷氣房,造成身體缺水,亦會影響身體代謝的速度,造成腸胃蠕動、唾液等消化液分泌失衡,間接影響食慾。(同場加映:吃得少食慾不振有解~11招補足熱量)

喝水多寡影響食慾

問及多喝水能否改善食慾,蘇奕安表示,水喝得不夠或喝太多,都會抑制食慾。飲水訣竅在於分次喝,建議1次喝1杯水,容量約240毫升。不過,考量到每個人的飲食習慣不同,所需攝取的水分也不盡相同,其他因素還包括年齡、體重、活動、環境溫度等,但一般人每天需飲水量至少要有1000~2000毫升,兒童的話則可以40毫升/公斤 來計算,假設小孩體重30公斤,則每天至少飲水1200公斤。(同場加映:喝冰水還是溫水好?好處壞處一次帶你看懂

蘇奕安特別提醒讀者,身體水平衡不是一個定值,論身體的總水量,大致可分成3大比例: 60%:每日飲用水 30%:食物中的水份 10%:身體新陳代謝所產生的水

另外,父母也要留意孩子活動的時間和強度,原則上,每次運動30~60分鐘就要補充1次水分,若是戶外活動,盡可能挑早上9點前,或下午4點後的時間,遇大太陽或高溫時段,則可選擇室內進行運動。

小孩食慾不振怎麼辦?公開夏日飲食5建議,有效促進食慾!

關於夏天飲食的建議,以下提供5個方法給各位父母參考,有效幫助孩子改善孩子食慾不振的問題: 多吃蔬果和開胃料理:夏天可少不了清爽可口的當季蔬果,父母可以選擇在小孩每餐之間互相搭配,促進腸胃活動,建議蔬菜量約需攝取2到3個拳頭大(或1碗半的量,約3份);水果量則為2個拳頭大。此外,也可善用味道酸甜的食物,搭配簡單的烹調手法,像是涼拌或糖醋,藉此創造多元口感。 烹調變化:吃東西不僅是刺激舌頭而已,還會受到視覺、聽覺、嗅覺其他感官影響,尤其對小孩而言,食物顏色的豐富多元有助刺激食慾。 少量多餐:父母請勿逼食,可依小孩的活動時間,進行餐點分配,除了3餐以外,可另設茶點時間。同時,也要觀察小孩的飢餓狀況,並調整用餐時段。 少喝含糖飲料:手搖杯或冰品無非是大人小孩夏日的最愛,但對正處發育階段的孩子來說,要小心這些飲料所含的精緻糖量,不小心攝取過多恐影響孩童健康。另外,還需注意運動飲料的攝取量,雖然它能補充電解質,但其糖量很高,建議先稀釋再給孩子喝,也可考慮攝取其他電解質食物,像是水果、蔬菜、堅果,以及乳品。 舒適用餐環境:飲食品質不單只關乎食物營養,用餐環境也會影響食慾。父母可以設計一個舒適餐桌氛圍,並陪同孩子一起吃飯,能幫助他們有更好的食慾。(同場加映:夏天只想呷涼!破解消暑飲料 3 迷思

孩子有生長痛很正常!按摩拉筋可減輕症狀

有的小孩在成長階段中,會有手臂或腿部肌肉痠痛的狀況,請父母不必過於擔心,這往往只是因為他們在白天的運動量過高,所造成的肌肉疲勞,醫學上稱之為生長痛(Growing pains,又稱成長痛或發育期痛)。雖然孩子會抱怨疼痛,但它並不會傷及肌肉和骨頭,觸碰也不應有刺痛感,《Hello健康》以下將介紹其症狀與改善方法。

生長痛只是肌肉使用過度

首先我們要知道,生長痛不等同於發育陡增(Growth spurt),因為骨骼的成長程非常緩慢,很難引起身體上的疼痛。根據美國家庭醫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的資料,生長痛一般會發生在3 ~ 12歲的小孩,且每個孩子疼痛的情形各不相同,可能短至數禮拜,也有持續好幾年的,疼痛發作時間則通常在午後或傍晚,也可能在夜間發作,驚醒孩子。

生長痛的真正成因不明,但廣泛推測是孩子進行如跑步、攀爬、跳躍等高負擔動作,過度使用肌肉骨骼而導致疼痛。但它並不會造成行動上的困難或不便。

此外,有些學者則認為孩子的疼痛閾值(Pain threshold)較低,導致對痛覺很敏感,或是像不正確的姿勢、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簡稱RLS)以及情緒沮喪等因素,皆可能引起生長痛。 生長痛的位置:雙腿是主要疼痛區域

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資料顯示,女性相較於男性更容易出現成長痛,而痠痛的肌肉部位包括大腿前側、膝蓋後側、脛部、小腿及手臂。孩子除了會雙腳疼痛外,有些還可能會有頭痛及腹痛症狀。

成長痛看哪一科?何時應就診?

由於孩子對疼痛症狀的描述可能較為模糊,若想知道孩子是否真有成長痛,建議可帶小孩至小兒科或一般骨科進行專業診斷為佳。

另外,各位爸媽也要特別注意,生長痛通常是對稱出現,不太會只有單腿或單手疼痛的情形,倘若發現只有單側疼痛,即應盡早就診檢查是否由其他疾病所造成的。(同場加映:你怎麼又受傷了!小孩7大常見外傷的處理方法) 生長痛怎麼辦?拉筋按摩有助舒緩疼痛

生長痛是多數小孩成長的必經過程,一般不會帶來什麼問題,隨著年紀增長,症狀通常會自然消失。若要舒緩孩子的疼痛,父母可以替其痠痛的部位按摩、拉筋或熱敷,但不要在睡覺時熱敷,以免燙傷孩子。

然而,如果透過上述方法,孩子的疼痛仍無法獲得改善,建議各位爸媽盡早帶小孩就醫檢查,醫師可能會開立非處方藥(OTC),如布洛芬(Ibuprofen)、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或撲息熱痛(Paracetamol),但千萬不可擅自讓小孩使用阿斯匹靈(Aspirin),否則可能會引發雷氏症候群而有致命危險。

擔心小孩太瘦或過胖?兒童BMI標準和成人不同,BMI指數僅作參考用途

小孩的身體會隨著成長快速轉變,一不轉眼身體就可能突然抽高、長胖或是因為其他因素而顯得十分消瘦。

BMI(Body Mass Index,中文為身體質量指數),是一個普遍用來衡量體重標準的工具。多數家長經常煩惱家中小孩與他人相比是否過胖或過瘦,或是否有發育不良的情況。

Hello健康》分享關於兒童BMI的相關知識,教你如何使用BMI計算機搭配表單,正確評估小孩的體態及成長狀況。

兒童與青少年有獨立的BMI標準

BMI是依據一個人的身高和體重來計算的指標,多用於評估成人的健康,但小孩從2歲起也可使用,只是和成人的標準不太一樣。

相較於成人,兒童的BMI是用百分位數來看的,而不是使用精確的數字。這是因為兒童隨時都在成長,光用身高、體重判斷小孩是否肥胖不太準確,也應將性別和年齡的因素納入考量才對。

對於青少年及剛成年的人來說,BMI和體脂有高度的相關性,醫師可以透過BMI辨識有肥胖風險的兒童,密切追蹤這些他們的體脂,並用飲食和運動習慣調整,避免在成年後產生肥胖問題。 如何計算兒童BMI?

兒童的BMI算法與成人相同,公式都是:體重(kg)÷身高(m) 的二次方,但兒童的BMI數據需與其同齡同性的兒童做比對,才能知道是否處於正常範圍,建議可先使用以下BMI計算機,搭配下方政府所提供之建議值去評估體態。

解讀兒童的BMI指數

以下是小孩和其他同齡同性的兒童相比,所處的百分位數解讀:

BMI百分位數 95=肥胖 BMI百分位數 85~95=過重 BMI百分位數 5~85=正常 BMI百分位數低於 5=過輕

請參考並下載衛福部提供的「兒童與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_指數(BMI)建議值」,對照孩子的性別和年齡,判斷體重落在哪個範圍。

孩子的BMI建議僅用於觀察成長趨勢,並和同齡同性小孩生長狀況進行比較與參考,因為兒童或青少年的BMI無法準確顯現體態問題,例如青春期小孩會較容易發胖,或者擁有較多肌肉的小孩,BMI指數也會比較高,但這並不代表不健康;另外,BMI百分位數低的小孩還是可能體脂過高,因此若對小孩的成長或健康有疑問,建議諮詢專業醫師,詢問是否需要節食或調整日常飲食。

你怎麼又受傷了!小孩7大常見外傷的處理方法

小孩都很好動,可以一整天玩樂、跑個不停,但也因此很容易受傷。相對於成人,小孩對疼痛的忍耐度較低,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受傷的情況,因此需要成人第一時間的協助與安慰。

Hello健康》與你分享小孩常見的7大外傷,以及該如何預防與處理各類外傷。 1. 背部和肩部的不適

小孩上學必須揹書包或提袋子,但如果小孩的背包太重,或只用一邊肩膀背,他們就可能會脖子痛、背痛或肩痛。造成上述狀況的原因是姿勢不良及重量過重,因此建議讓你的小孩用雙肩背包,且重量不要超過小孩體重的1/10~1/5。舉例來說,如果小孩的體重為30公斤,背包就不應超過6公斤,不過重量愈輕,對小孩負擔也愈少。 2. 骨折

當小孩會慢慢學走路、奔跑、攀爬,便會開始跑很快、玩滑板、跨梯等等。然而,從事這些活動時,小孩可能會從高椅、樓梯、床上、滑板或窗邊跌下來,並造成骨折。

骨折時,小孩會感到劇烈疼痛,且骨折處無法正常活動,此時請立刻帶小孩去醫院或叫救護車。在日常生活中,亦需教導小孩遊玩時的注意事項,不要讓年幼孩童獨處。(同場加映:爬樹超讚!手腦並用提升解決問題能力) 3. 牙齒斷裂

小孩可能會因為跌倒、打架或其他意外而使牙齒斷裂,而大多情況下,斷掉的都會是門牙。如果掉的是乳牙,請不要試著把牙齒塞回牙齦。如果掉的是恆齒,請盡快帶小孩去看牙醫。

4. 四肢皮肉傷

小孩奔跑、運動或跌倒時,可能會造成割傷、擦傷或瘀青,而最常受傷的部位,就是手掌、手肘和膝蓋。

處理割傷和擦傷時,請用乾淨的水仔細清潔傷口,之後再塗上抗菌藥膏或用繃帶包起。如果傷口很大,且有出血狀況,請帶小孩去看醫師。處理瘀傷時,冰敷患部可使血管收縮,減少腫脹。如果瘀傷惡化,小孩的手肘、腿部或膝蓋變得難以移動時則應迅速就醫。(延伸閱讀:小孩關節灼熱腫脹~可能就是痛風症狀) 5. 扭傷和拉傷

喜歡運動的小孩容易有運動傷害,例如踢足球和打籃球,都可能造成肌肉、肌腱、韌帶撕裂或使腳踝扭傷。

如果小孩有這些問題,休息和冰敷會很有幫助,可以減少疼痛和腫脹。但如果疼痛惡化,且腫脹未見消除,建議帶小孩赴診所就醫,小孩可能需透過護具或藥物才能康復。此外,父母也需教導小孩在運動前確實熱身,並在運動後收操,以減少此類傷害的發生。(同場加映:正確跑步不受傷~10大技巧秒上手)

6. 牽引肘

拉著小孩的一隻手臂將他們提起來,或是拉著他們的手臂盪來盪去,都可能造成牽引肘(Pulled elbow)。這是因為小孩的肌肉和骨頭尚未發育完全,因此用過大的力道拉扯,會讓他們的骨頭脫位。如果不幸發生牽引肘,請迅速帶小孩就醫,醫師會協助將小孩的骨頭回復原位。 7. 頭部受傷

發生跌倒或其他意外後,小孩可能會有頭部受傷的情況,有時嚴重可能會失去意識。發生這種狀況時,你應立即帶小孩就醫,讓醫生診斷是否有腦震盪或其他嚴重的腦部傷害。

在日常生活中,照護請隨時注意年幼小孩的情況,避免頭部受傷,並視情況讓他們穿戴安全護具活動。

這些眼藥水、鼻噴劑「藥」收好!正確用藥避免小孩中毒

您的小孩有時可能需要使用眼藥水或鼻噴劑,以緩解感冒、發燒、過敏等症狀。然而,不當使用藥物或誤食藥物,可能會讓小孩藥物中毒。

Hello健康》分享不當用藥可能造成的風險,以及應如何避免小孩藥物中毒。

含血管收縮劑的眼藥水、鼻噴劑要小心

藥物中若包含血管收縮劑,如四氫唑啉(Tetrahydrozoline)、萘甲唑啉(Naphazoline )或羥間唑啉(Oxymetazoline),應該謹慎使用。若將這類藥物依指示用於眼睛或鼻子裡時,只會影響局部部位,但若小孩大量誤食,則會造成類降血壓藥之中毒結果,並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血壓擺動不定 心跳過慢或過快 呼吸減緩 噁心 嘔吐 流口水 頭痛 體溫過低 意識昏迷

因此在用藥前,請先檢查產品包裝上的用藥標示,確認是否含有上述任一成分,以下為含有相關成分之藥物:

四氫唑啉:眼聖眼藥水(Visine Original)、GNP眼藥水(GNP Original) 萘甲唑啉:抗過敏眼藥水,如眼聖眼藥水(Visine A)或鹽酸萘甲唑啉眼用溶液(Naphazoline hydrochloride solution) 羥間唑啉:眼聖眼藥水(Visine L.R)、醫鼻易噴鼻液(Sindecon Nasal Spray)

如何預防小孩藥物中毒

您可以用以下方法保護小孩,避免小孩誤食藥物:

將藥物存放在上鎖的櫃子或其他小孩無法搆到的地方,並最好不要讓小孩看到那些藥品。 絕對不要將藥物、維生素或草藥放在小孩附近。 如果藥物是放在有安全蓋的瓶中,您應該在使用完畢後鎖上瓶子。 轉告其他照護者關於用藥須知及藥物管理。 不要在小孩面前吃藥、用眼藥水或鼻噴劑,因為小孩有可能會模仿您的動作。

如果小孩有任何中毒症狀,請盡速帶小孩就醫。(延伸閱讀:忘記吃藥該補吃?視每日服藥次數而定) 若小孩藥物中毒,你應該這樣做

如果小孩中毒了,請馬上叫救護車。同時,您可能需要提供以下資訊: 小孩的年齡、體重、整體健康狀況 造成小孩中毒的眼藥水或鼻噴劑之藥名 您認為小孩誤吞該藥的時間(延伸閱讀:不小心吃錯藥!藥物過敏的診斷與治療) 小孩吞下的劑量

血壓飆高又出現血尿?急性腎絲球腎炎4大症狀愛注意!及早治療避免腎臟受損

35歲的李姓婦人最近血壓突然異常上升,還出現血尿及蛋白尿症狀,令她十分擔心,因而立即就醫檢查,結果發現原來罹患「急性腎絲球腎炎」。

究竟為何會罹患急性腎絲球腎炎?有哪些常見的症狀需要注意?又該接受何種診斷與治療?快跟著《Hello健康》一起了解!

造成急性腎絲球腎炎原因

急性腎絲球腎炎好發於幼兒及年輕人,患者大多是因扁桃腺發炎、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心內膜炎、肺炎或其它自體免疫疾病,而引發急性腎絲球腎炎,其中最常見的致病菌為溶血性的鏈球菌,一旦入侵便會促使人體產生免疫反應,傷害腎絲球,進而引起發炎反應。(推薦閱讀:水腫、血尿可能是腎壞了?認識腎絲球腎炎原因、症狀、治療方法) 急性腎絲球腎炎常見症狀有哪些?

急性腎絲球腎炎患者除腎功能下降外,亦常出現蛋白尿、血尿、高血壓、水腫的典型症狀:

蛋白尿:解尿時,尿液呈現泡沫狀。 血尿:尿液顏色呈紅色或暗褐色,且帶有血絲或血塊。 高血壓:急性腎絲球腎炎患者會因水分與鹽分無法順利排出,而在體內累積,造成血液量增加,進而引發高血壓。 水腫:臉和手腳可能會出現水腫的症狀。

此外,部分病友也可能合併貧血、噁心、嘔吐、食慾不振、關節疼痛等症狀。

急性腎絲球腎炎如何診斷?

若您有上述症狀,請盡快至腎臟科進行檢查,醫師可能會透過以下方式診斷患者是否罹患急性腎絲球腎炎: 抽血檢查:可確認血糖、血脂數值有無異常,了解病患身體狀況。 尿液檢查:透過常規尿液檢查及24小時尿蛋白定量,可了解患者有無血尿及蛋白尿情況。 腎臟穿刺切片檢查:藉由腎臟穿刺切片檢查,能協助醫師確認病患腎臟功能受損的程度,以及診斷患者感染何種類型的腎絲球腎炎,以便擬定隨後的治療方針。

急性腎絲球腎炎3大治療方法

多數急性腎絲球腎炎患者可透過臥床休息,改善腎臟血液循環,並增強腎臟代謝的功能自行痊癒,但少數病患可能遲遲未痊癒,而發展為慢性腎絲球腎炎,甚至會發生腎衰竭或尿毒症。以下為急性腎絲球腎炎的常見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類固醇是治療腎絲球腎炎最常使用的藥物,若病況加劇或類固醇效用不佳時,醫師可能會搭配免疫抑制劑、利尿劑、降血脂或降血壓藥物,或合併人體血清白蛋白注射,為急性腎絲球腎炎病患治療。 血漿置換術:醫師施行血漿置換術,將病患血液透過血漿分離器,去除血中的致病抗體。 透析治療:若透過上述2種方法治療急性腎絲球腎炎,皆未能有效消除水腫,醫師便可能會請患者接受透析治療,協助其移除體內多餘水分,維持體液平衡。(延伸閱讀:什麼是洗腎?認識血液透析的優缺點和併發症

4方法預防急性腎絲球腎炎

保持免疫機能穩定,減少感染是預防急性腎絲球腎炎的關鍵,建議您可採取以下4種方法,以防罹患急性腎絲球腎炎: 注意個人衛生、外出時請戴上口罩,與上呼吸道感染者保持適當距離,以防遭傳染致病菌,引發急性腎絲球腎炎。 平時應避免過於勞累,每天最好睡足7~8小時,才能有效預防急性腎絲球腎炎及其它腎臟相關疾病。 肥胖者應減重,少吃高油脂和高糖分食物,以減少對腎臟及心臟的負擔。 避免服用會傷害腎臟的止痛藥及抗生素等藥物。(同場加映:拒當洗腎一族!3大保養腎臟必知飲食秘訣、運動方法快Follow

喝飲料、聽音樂竟會失智?5個提高失智風險的生活習慣

許多人都將失智症與老化劃上等號,認為年紀變大是導致失智症的主因之一,因此不需加以預防,但諸多研究皆證實特定的生活習慣會顯著提高失智症的風險。

Hello健康》將向你說明哪些生活習慣會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並提供你改善這些生活習慣的建議。

5個可能會讓你失智的生活習慣 1. 喝太多含糖飲料

台灣人熱愛喝飲料,不少人每週一定會喝1~2次手搖飲,每天1杯也大有人在。飲料消暑解渴,又能為繁忙枯燥的生活帶來一點小確幸,但你知道嗎?含糖飲料除了可能會引發肥胖、提高糖尿病風險,更可能會導致失智。

研究證實,攝取過多含糖飲料可能會降低腦容量及記憶力,進而提高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且長期攝取含糖飲料容易導致肥胖、血糖升高,而肥胖及高血糖皆為引發失智症的危險因子。

相比於BMI正常者(18.5≦BMI

根據衛福部的建議,每人每日糖攝取量應低於50克為佳,因此建議民眾應少喝含糖飲料,可由減少飲用量或減少糖量著手,逐漸轉向無糖茶飲。

*1杯700毫升的全糖珍奶就含有62克糖,已超過每日建議量。(延伸閱讀:糖分攝取過多蛀牙還傷心!認識添加糖,預防心血管疾病

2. 睡眠不足

充足的睡眠可調節生理機能、恢復體力,幫助大腦代謝有害物質,而長期睡眠不足除了會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精神疲憊外,也會腦內的有害物質難以代謝,進而提高失智風險。

研究顯示,中年人(50~60歲)每日睡眠時間若小於6小時,日後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將上升30%。

建議民眾每日宜睡足7~9小時,且固定就寢與起床時間,並避免酗酒、在午後攝取含有咖啡因之飲料,以維護夜晚的睡眠品質。

3. 聽音樂的音量過大

聽音樂可幫助人們紓解壓力、放鬆身心,甚至也有助於激發創意或提升工作效率,但聽音樂的音量過大,便可能對聽力及大腦造成傷害。

患有聽力障礙者通常不易接收外界資訊,和親友、同事溝通不良,影響社交生活,也增加學習新事物的難度,進一步導致認知功能較一般人更容易衰退;聽障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為聽力正常者的2倍。

有鑑於此,民眾平時應避免長時間使用耳機或聽音樂音量過大,同時盡量不要長期暴露於噪音環境之中,若戴耳塞後仍可聽見明顯聲音,便代表所處環境噪音過大,應避免久待以保護聽力。(延伸閱讀:耳機一族看過來!3耳機類型與耳傷徵兆)

4. 習慣負面思考

較為悲觀、消極的負面思考方式,往往容易使人陷入負面情緒之中,進而使大腦較容易產出β澱粉樣蛋白(Amyloid beta)及Tau蛋白(Tau proteins)等2種物質,對腦神經、記憶力及認知能力造成影響,長期下來可能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負面思考與成長環境及個人性格有密切關聯,所以要立刻改為正面思考絕非易事。然而,習慣負面思考者可透過規律運動、靜坐及瑜伽等方式釋放壓力,讓自己在心情較為放鬆的情況下,學習接受自己及周遭人事物的不完美,一步步練習正面思考。

若患有焦慮症或憂鬱症等精神疾病者,則建議赴身心科尋求專業治療,除可避免病情惡化外,也可預防因憂鬱症而導致失智提前發生。

5. 坐太久

研究顯示,久坐會影響大腦內側顳葉的厚度,當人長期久坐時,腦部灰質會減少,使大腦容易萎縮及退化,提高認知衰退及失智風險。此外,諸如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的罹患風險也會上升。

根據國民健康署對久坐的定義,連續坐超過6小時以上就算久坐,建議無論工作或在沙發上休息,每15~30分鐘即應起來活動,無論是去上廁所、裝水或做些簡易伸展或肌力訓練動作,皆能促進血液循環,降低久坐的危害。(延伸閱讀:久坐是萬病之源:坐式生活對身體的危害

我只在乎妳!理想男人的13種模樣

女人想要的是什麼?許多男人應該都曾想過這樣的問題,一項針對身心健康夫妻的研究調查,整理了13種女人心中的理想男人模樣,或許可以帶給您一些提示,一起來看看吧!

1. 真正在乎女人的男人

無論她是一個敏感細膩的小女人,或是個堅強獨立的女漢子,她永遠都會期待一個有感性那一面的男人,能在她不開心時回應她的需求,並用雙臂環繞著她,或為她遞上紙巾擦淚。培養情感永遠是建立連結的最佳途徑。 2. 有騎士精神的男人

很多女人都希望她的男人只對她一個人浪漫。無可否認的,很多事情她自己都能做得來,例如拉餐廳的椅子、修理壞掉的椅子,但她永遠都會很樂意身旁有個富有浪漫騎士精神的男人為她服務。 3. 衣著打扮給人好印象的男人

男人給女人的第一眼印象絕對很重要,不僅延續至後面幾次約會,甚至會長久地留在她的腦海裡。

4. 不隱藏缺點的男人

女人永遠會被一個持續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男人所吸引,因為她們喜歡看到這種成長。她們也愛細心且感性的男人,女人喜歡她的男人坦承自己的缺點,比方有一點脾氣、下班後悶悶不樂,看著男人對自己展現真實自我的那面讓她感覺很不錯。 5. 不過度干涉私生活的男人

當女人在生活中遇上困難時,或許她只是希望有人聽她說話,而不是指導她該怎麼做。男人傾向於解決問題,因為他們較為務實,但傾聽可以更加深彼此的關係。 6. 重視安全性行為的男人

這點絕對是男人要悉心留意的,當男人表明他對安全性行為的重視,並主動採取保護措施時,女人會很感激,並有受到保護的感覺。 7. 知道女人在床上想要什麼的男人

不少女人喜歡討論床事,也希望取悅她們的男人——通常直搗黃龍最好不過了。但男人也應該多多了解女人喜歡什麼,用正面並充滿誠意的口吻問問她吧。 8. 衣服有「味道」的男人

您的女伴是不是喜歡蜷縮在您的毛衣上或鑽進您的工作襯衫裡?有些研究發現,女人覺得心愛男人的汗水味可以讓她們感覺放鬆。 9. 會讚美的男人

女人喜歡被稱讚看起來很美,她們喜歡男人注意到她們未說出口的改變,例如穿上一件新衣服時,她會暗示您,她今天看起來如何?如果她看起來特別有魅力,或她剛換了一個新髮型、身材變得纖細,請說出來讓她聽見您的讚美吧! 10. 不避談兩人關係的男人

當女人想談談彼此的關係時,並不代表男人做錯了什麼,很多女人只是想確認一切是不是都安好,這是個好現象,一段坦承、開放的對話能讓雙方的距離更近。 11. 直視眼睛的男人

或許肩並肩坐著的方式讓男人覺得更自在,但很多女人喜歡當她們說話時,男人能與她們有眼神交流。性愛時直視對方的雙眼也能加深雙方的情感。 12. 把握時機的男人

當女人準備好給予承諾時,她們會說出來,以便讓男人知道並提前準備,但她們不會想一直這麼做。因此,當她做好準備也給了您預告後,下次再提起這個話題時,請準備好您的回覆。 13. 保持浪漫的男人

浪漫是女人永遠不嫌多的東西,無論彼此已經在一起幾個月或幾年,鮮花、一頓親密的晚餐、一首情詩,這些簡單的浪漫都會讓女人感動,並在晚上熄燈後表達她們的感謝,因此請記得永遠保持浪漫的生活。

不敢直視一群孔洞?原來是密集恐懼症!4大原因與治療方法報你知

看到密密麻麻的孔洞時,你是否會感到一陣的不舒服呢?在網路上有許多相關圖片,供大家挑戰對於觀看縝密孔洞或點點的忍受極限,對於這種畫面有反感的人,很可能是有密集恐懼症(Trypophobia)。然而,密集恐懼症真的是一種疾病嗎?需不需要治療?《Hello健康》以下帶你進一步認識密集恐懼症的定義、原因與治療方法。

什麼是密集恐懼症?會出現哪些症狀?

密集恐懼症雖然被解釋為「對洞的恐懼」,但值得注意的是,若是突起物或其他密集聚在一起的圖案,也同樣能令患者感到不舒服。根據統計,近15%成年人曾患密集恐懼症,其中以女性占多數。

當密集恐懼症者看到觸發物(Trigger)時,容易出現嚴重害怕、噁心、搔癢、出汗、顫抖或恐慌等症狀。 (延伸閱讀:為什麼會怕黑?4方法克服黑暗恐懼症

密集恐懼症是精神疾病嗎?

關於密集恐懼症是否算是一種疾病,科學界仍然還有一些爭論。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定義,真正的恐懼症,需要引起並達到一定程度的恐懼和擔憂,並足以干擾一個人的正常生活,但是密集恐懼症仍不符合條件。

目前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即美國最常用來診斷精神疾病的指導手冊,還沒有正式承認這種精神疾病,不過只要症狀持續發生或是過度嚴重,並導致嚴重的障礙或困擾,就可廣泛地被歸類為特定的恐懼症,而專家表示,比起恐懼,密集恐懼症者更容易對密集孔洞感到厭惡。

密集恐懼症4大原因

研究家們目前對密集恐懼症,推測出4種可能的原因: 遠離動物的攻擊:地球上許多有毒動物的表皮,都是密集的排列圖案,例如眼鏡蛇、河豚或毒蛙等。因此,人類可能會對些圖騰,做出強烈的反應,以保護自己免受危險侵害。 避免致命的疾病:如麻疹(Measles)或天花(Smallpox)等致命的疾病,會使皮膚出現圓形的皮疹(Rash),所以密集恐懼症狀也可能是人們為了避免生病,而發展出的反應。 純粹不喜歡畫面:有些人可能會對孔洞排列產生的明暗組合,感到特別敏感。研究家表示,類似孔洞的圖案組合,可能會產生一種令人不舒服的視覺能量。 有社交焦慮:有些研究家認為,對空洞的恐懼可能是來自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因為這群圓圈可能看起來就像是正在盯著我們的眼睛或臉。

觸發密集恐懼症的物品

根據2013年心理科學雜誌(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研究,有16%的受試者在看蓮花的種子莢時,感覺厭惡或不舒服。

諸如蜂窩、蓮子莢、石榴的剖面、草莓、果肉中排列的種子、泡泡紙、昆蟲的眼睛、珊瑚或皮膚病所出現的孔洞或腫塊等,皆為密集恐懼症相當常見的觸發物。另外,人工設計的圖騰或是某些動物外皮,也可能會引起密集恐懼症者的反感。 如何治療密集恐懼症?

害怕密集孔洞的人,也還患有其他精神疾病,例如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社交焦慮、恐慌症(Panic disorder)、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等,但由於密集恐懼症不是真正的疾病,若還不到足以影響日常生活的程度,就不需要進行治療。

若經醫師診斷後,認為需要,一些研究指出,可以依照醫師指示,服用一些抗憂鬱藥,如舍曲林(Zoloft),並配合認知行為療法(CBT),透過談話來改變潛在的想法和行來獲得改善。(同場加映:藝術治療是什麼?從創作解析心理狀態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