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芝麻與白芝麻比一比!兩者營養成分有差嗎?

黑芝麻與白芝麻比一比!兩者營養成分有差嗎?

芝麻看似細小尋常,卻富含豐富的營養素增進健康,因此成為不少人運用於糕點,或做為入菜烹煮、甚至榨油使用的高價值食材。而芝麻又有分黑、白2款,除了顏色以外,黑白芝麻的營養價值與維生素、礦物質含量有何差異?飲食功效不一樣?《Hello健康》請到致力於營養與健康教育的蘇奕安營養師,帶你一同了解芝麻的營養功效。

芝麻的營養、功效多

芝麻(sesame)是胡麻科胡麻屬,又稱為胡麻。芝麻擁有豐富的礦物質、膳食纖維以及脂肪酸,可以通腸潤便、舒緩便祕問題。而芝麻的脂肪比例也很優秀,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約佔45%,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約佔40%,飽和脂肪酸只佔10%,對於心血管的負擔較小。

值得一提的是,芝麻雖然屬於堅果類,油脂豐富,但其也富含蛋白質。 芝麻富含亞麻油酸 有助降低膽固醇

芝麻最主要的脂肪酸為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 LA),這類的脂肪無法由人體自行製造,而需透過攝取食物來吸收。芝麻富含的亞麻油酸屬於Omega-6,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一種,能夠保護細胞、調節代謝功能、促進免疫反應,並維持骨骼健康。 芝麻富含Omega-6不飽和脂肪酸。 芝麻鐵含量高 可預防骨鬆和貧血 

芝麻也含有質與鐵質,鈣質能強健骨骼、預防骨質疏鬆而鐵質則構成血紅素的關鍵物質,能幫助缺鐵性貧血患者改善症狀

此外芝麻還含有特殊的成分——芝麻素、芝麻酚、木酚素(Lignans),芝麻素可以抑制高血壓、抗發炎、以及清除自由基,同時也能降低肝炎風險、強化肝臟作用;而芝麻酚則與亞麻油酸一樣,也能有效降低血管中的膽固醇;木酚素則具防老化和抗氧化功效,還能抑制癌細胞繁殖,在預防乳癌和大腸癌上可能有所助益。(延伸閱讀:芝麻的好處你不可不知) 黑芝麻、白芝麻營養比一比

了解芝麻的諸多好處與功效後,再來看看黑芝麻與白芝麻的差異!其實黑芝麻與白芝麻的營養成分相去不遠,根據行政院食品藥物管理署的數據指出: 100公克黑芝麻(熟):熱量571卡、脂肪54.4克、鈣1479毫克、維生素E22.69毫克、纖維14克、鐵10.3毫克、鋅5.4毫克、鎂386毫克、葉酸113.3毫克。 100公克白芝麻(熟):熱量603卡、脂肪58.7克、鈣76毫克、維生素E16.66毫克、纖維10.7克、鐵6.3毫克、鋅7.3毫克、鎂415毫克、葉酸101.4毫克。

由上述資料可知,黑芝麻的鈣、鐵含量較高,其中鈣質更遠勝於白芝麻近20倍以上、維生素E也較多,而白芝麻則是脂肪含量,以及有助於增強免疫和抗發炎的鎂、鋅遠比黑芝麻更高,均衡攝取2種芝麻對於人體健康都相當有益。

至於1天要攝取多少芝麻才足夠?由於芝麻的熱量高,黑芝麻1匙大約67大卡,白芝麻1湯匙約75大卡,因此1天的攝取量僅需1匙就足夠了。

黑芝麻的好處:補鈣的好食物

根據衛福部調查顯示,成年人超過8成有鈣攝取不足的問題,但多數人就會直覺聯想到以攝取牛奶來解決。不過蘇奕安營養師表示,由於東亞人普遍缺乏乳糖酶,國人有乳糖不耐而排斥牛奶者之多,除了可選擇優格等其他乳品類食物替代,還能選擇高鈣的食物搭配。因此建議大家不妨可將板豆腐或黑芝麻納入飲食中,作為補充每日鈣需求的替代方式。(延伸閱讀:乳糖不耐症~大推6種非乳製替代品)

黑芝麻不僅鈣質幾乎其他的礦物質如鎂、鐵、鋅等,也有助改善睡眠、貧血、調節新陳代謝與免疫系統,能夠滋肝補腎,使頭髮烏黑亮麗。

另外,黑芝麻也含有許多維生素E,其抗氧化效果,可活化腦細胞、降低失智的風險。而在中醫與食療的觀點中,黑芝麻也被視為益腎補氣的聖品,常可見製成如芝麻糊,或磨粉沖泡成飲品的吃法,都相當受養生者歡迎。

白芝麻的好處:香味獨特好入菜 抗癌、抗氧化也沒少

白芝麻與黑芝麻的脂肪含量相近,也都是以亞麻油酸居多,為Omega-6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一種。白芝麻和黑芝麻一樣,有豐富的芝麻酚、木酚素、芝麻素,這些都是有助於抗氧化、抗癌、增強免疫力的特殊成分。

白芝麻由於有特殊的香味,經常被製成白芝麻油,作為涼拌料理或是佐料提味使用,也因入菜後香氣宜人,可說是接受度極高的食材之一。(延伸閱讀:白芝麻營養功效好處多!降血壓抗氧化通通沒問題

抗感冒與流感!雞湯大蒜等6食物有效

當您感到喉嚨底部搔癢,或是開始流鼻水時,才想要降低得到感冒或流感的風險,此時是否太晚了?事實上,這個搶救避免感冒的時機點還不至於太慢。下列介紹能強化、提升免疫力的6種食物,幫助您對抗、遠離感冒或流感!

1. 雞湯能舒緩鼻子充血

研究結果顯示,雞湯能有效舒緩鼻子充血與黏液分泌的狀況,這是因為雞湯裡有一種化合物叫半胱胺酸(Cysteine),而它是來自雞肉裡的一種胺基酸(Amino acid),半胱胺酸能減少體內的黏液分泌,同時也有助於減緩鼻子、胸部、喉嚨的充血狀況。

此外,雞湯裡加入麵條、蔬菜,可以更有效提升整碗雞湯的療效,多了麵條這項碳水化合物,有助於增加身體能量,蔬菜則豐富了湯的營養成分,大大提升身體免疫力。

2. 大蒜是強大的抗氧化劑

少許大蒜能讓您的味蕾變得更敏感,而且大蒜強大的抗氧化劑功能,能有效對抗病毒,並預防感冒、縮短感冒時間。大蒜強烈特殊的氣味,來自它所含的油性化合物大蒜素(Allicin),這就是大蒜能對抗感冒的主因。您不一定要吃掉整顆大蒜才能獲得這些好處,攝取製作成粉劑、精油、萃取物的大蒜營養補充劑,也有同樣效果。食用大蒜時,請記得不要過量,每天1~2次就能提升免疫力,減少看醫師的機會。(推薦閱讀:吃什麼才能預防感冒?6種增強免疫力的超強食物大公開)

3. 蜂蜜保護喉嚨 減痛降發炎

很多人小時候可能都有這種經驗,那就是喉嚨痛的時候,奶奶總是會挖1~2匙的蜂蜜,泡在溫開水裡要您喝,以舒緩疼痛。研究結果指出,蜂蜜能在喉嚨裡形成保護作用,減少咳嗽並降低疼痛、發炎。事實上,蜂蜜的功效比治療咳嗽的成藥效果好很多,尤其是蕎麥蜂蜜(Buckwheat honey),更具有醫療效果。

不過請切記,1歲之前的嬰兒請不要餵蜂蜜,因為會讓寶寶有罹患肉毒桿菌中毒(Botulism)的風險。

4. 茶的茶胺酸能強化免疫力

中國人數千年的茶飲文化裡,對於茶在抵抗感冒的功效上,也已廣為人知。現代的研究結果發現,茶所含的抗氧化劑,能幫助、改善免疫系統,這是因為綠茶紅茶都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其中還有能加強免疫力的茶胺酸(L-theanine)抗氧化劑。

英國卡地夫大學(Cardiff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同時也發現,飲用熱茶可以緩解打噴嚏、喉嚨痛、寒顫與疲勞。請注意,因為茶含有咖啡因,如果您想讓孩子喝茶,每天1杯的量對小孩而言,就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5. 蔬菜汁含維生素C減緩症狀

如果在寒冷的季節,因為胃口不好而不想吃蔬菜,則可以考慮將蔬菜打成汁來喝。儘管不是所有專家都同意服用高劑量維生素C,可顯著減緩感冒、流感症狀,不過有些研究結果指出,服用維生素C確實能有效預防感冒和流感。

然而,要攝取維生素C,建議還是要從均衡飲食中獲得,而不是服用維生素C補充劑;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有:草莓、柑橘、地瓜與綠花椰菜。 6. 瘦肉含鐵和鋅抗病毒

對感冒、流感而言,瘦肉是促成健康很重要的飲食來源,它能提供身體充足的鐵,可以增強免疫力;此外,瘦肉也是身體獲得鐵的最佳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瘦肉不僅提供身體容易吸收的鐵,也含有豐富的鋅,它是另一種能有效抵抗感染的礦物質。

如果您感覺有點鼻塞,可以試著吃瘦肉,家禽類的肉或雞湯,魚、貝類和甲殼類食物,都能幫助您對抗外來的病毒。

咖哩控看過來!5種必備黃金辛香料

咖哩料理可說是亞洲的特色美食,它運用辣椒及各種辛香料拼湊出誘人的味道,不僅能帶來味覺上的刺激和滿足,其對身體的好處更是不容小覷。儘管每個地方都蘊含獨特的在地咖哩,但食材仍是大同小異,像是薑黃(Turmeric)、小茴香(Cumin)、辣椒素(Capsaicin)等都是咖哩必備的成分之一,以下將介紹造就咖哩的5個黃金要素,快邀請家人朋友一起品嘗這暖暖又健康的滋味吧!

1. 薑黃

咖哩與咖哩粉的製作一定少不了黃,它屬於的大家族,而其精髓就是薑黃素(Curcumin),這也是為什麼咖哩是橘紅色的原因。早在約4千年以前,薑黃就被廣用於傳統治療的配方,但因為其成分的不穩定性,很難在水中溶解的關係,所以至今仍沒有一個可供信靠的醫療根據。

關於薑黃可以消滅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並幫助提升記憶力,美國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研究員加里史摩(Gary Small)解釋,這可能是其抗氧化的功用,但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釐清薑黃素對控制情緒及腦部認知的影響。

2. 薑

薑算是人人都很熟悉的重要食材,尤其對於治療噁心和腹瀉很有用,而由於它沒有任何副作用,孕婦自然也可以放心食用。而我們吃了薑之所以會感覺身體熱熱的,是因為它含有發汗劑(Diaphoretic)的作用,能使身體出汗,在寒冷的環境中更是明顯。

此外,薑的主要成分薑油(Gingerols)也可能有助於降低血糖與抗癌,若將其和檞黃酮(Quercetin)融合,它或許能提高抗糖尿病(Diabetes)的效果。另外,在加熱薑的過程中,您會開始聞到刺鼻的香氣,這就是薑酚(Shogaol)的形成,但其醫療適用性仍需要更多研究做探討。(推薦閱讀:預防癌症11招!快速自我檢測癌症徵兆) 3. 肉桂

有一種樟樹(Cinnamomum)科,叫做肉桂(Cinnamon)屬,其樹皮可做傳統藥方來治療胃脹及消化不良,這主要來自於桂皮醛(Cinnamaldehyde)的功效。它除了聞起來溫暖舒服,還有抗黴抗菌的作用,甚至可以幫助新陳代謝,但若是指肉桂的糕點和點心,可能不會有什麼可觀的效果。

很多研究還在探討關於肉桂對人體的好處,其中包括降低血糖,以及提升一種調節基因轉錄的蛋白質,它叫做環腺苷單磷酸反應結合蛋白(cAMP Responsive Element-binding protein,簡稱CREB),能加強記憶和學習能力。

民眾也要注意別大量吃肉桂,因為它可能會有很高的香豆素(Coumarin),吃太多反而會造成肝受傷,一天的量控制在最多2000毫克即可,且建議選擇錫蘭肉桂(Ceylon cinnamon),這對身體負擔會比較小。

4. 辣椒

大部分會喜歡吃咖哩的人,相信都可以很享受它的「辣」,而這種辣的刺激就來自於無色無氣味的辣椒素,但卻能帶出強烈的「痛」,因此也用在對抗威脅和暴亂的辣椒水(Pepper spray)中。(同場加映:吃辣挑戰你懂多少?辣椒健康風險4真相

一個人在吃辣椒時,辣椒素會減低神經肽P物質(Substance P,內源性致痛物質),進而降低疼痛訊號的傳送,以及關節的發炎反應,如果您特別愛吃辣,或許您已發現自己的「辣功」又比之前更強了,這代表身體的熱覺感受器變得比較不那麼敏感了,所以您可以承受更強的辣度。

此外,您可能也聽過辣椒能幫助減肥,或是可以降低發炎症狀和高血壓(Hypertension)的風險,甚至還能對抗攝護腺癌(Prostate cancer,又稱前列腺癌),但每個人所能接受的辣度不一樣,儘量不要為挑戰辣椒而吃辣椒,胃較敏感者可以先從辣椒乾下手,或是先試吃青辣椒,辣椒本身只是讓食物變得更刺激,辣傷身體就不好了,別看見別人吃也跟著吃,套一句話說,他們是有練過的,初學者切勿模仿。(推薦閱讀:吃太辣怎麼辦?7大解辣食物不只牛奶有效) 5. 番紅花

比起其他的辛香料,番紅花(Saffron)算是台灣比較少見的材料,但對印度咖哩來說,它是必備的要素,沒有它就談不成是一鍋好咖哩,而它最主要的作用亦是提升女性的性功能、對抗憂鬱,以及延緩腦部退化,也因為如此,它的價格也比其他辛香料來得高。

番紅花本身是由上百種化合物所組成的,其主要成分包含藏花素(Crocin)、藏花酸(Crocetin)、番紅花醛(Safranal)、苦番紅花素(Picrocrocin),會因此產生黃色、誘人,又帶點苦澀的花香味。關乎其抗氧化和抗癌的根據,目前仍處於動物實驗的階段,要應用在人身上可能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而除了煮咖哩,用泡茶的方式也是不錯的,只要一天30毫克,就能改善憂鬱的狀況。

小心喝過量!薑茶2大隱藏風險請留意

當咳嗽感冒時,許多人都會喝上1杯熱熱的茶來緩不適,茶也很常用在緩解胃不適及噁心、孕吐,或是其他身體疼痛症狀。薑茶雖然有助於免疫功能的恢復,但喝過量恐帶來副作用,《Hello健康》將為大家講解薑茶的副作用,提醒民眾要注意攝取的量,尤其對正在接受藥物治療者更要留意。

薑茶不宜超過4克 過量恐引腸胃不適

很多人認為薑可以提高膽汁的分泌量,但這要考量到服用者的膽囊狀況,少量的服用可達到輕瀉的作用,但在空腹的情況下,恐會導致腸胃不舒服、脹氣、胃灼热。(推薦閱讀:來2克薑薑好!舒緩痠痛又減緩嘔吐

此外,薑所含有的薑油成分將刺激胃酸的分泌,它像似辣椒素,可能會導致胃不舒服,因此建議搭配蘇打餅或其他醣類食用,若以薑根熬煮,成人1天不宜吃超過4克;2~6歲的小孩不要超過2克。

對薑過敏的人,除了肚子會不舒服,其他常見症狀還包括:嘴巴刺痛、皮疹,以及眼睛搔癢,這就是所謂的口腔過敏綜合症候群。若在睡前喝薑茶,可能還會導致失眠;加了檸檬會頻尿;薑汁汽水則會惡化膽囊疾病;而薑黃更會提高血中的尿酸,並影響藥物治療。

小心血糖血壓過低 分娩前後先別喝

一般人喝薑茶是好的,即使喝多了也不會有明顯的副作用,至多只會覺得輕微暈眩而已,因為薑有降血壓的效果,所以它也可作為糖尿病的輔助治療。真正問題不是不能喝,而是喝的時間,對患有糖尿病或血壓很高的人來說,切勿和藥物一起服用,這可能降造成血壓和血糖過低,且影響心率。

而由於薑含水楊酸鹽,指有破壞血小板性並稀釋血液的作用,建議有血塊及大量失血的人勿食用,若同其他藥材一起吃更是危險,包括像大蒜丁香、紅三葉草、人參。(延伸閱讀:蒜頭9大功效來自大蒜素!吃蒜頭多這步驟抗癌效果滿分

因此,各位媽媽在分娩前後都請暫時別食用薑,而為確保生產順利,也一樣先戒「薑」,根據巴勒斯坦納賈赫大學醫學與健康科學系所的研究,因為它可能會提高流產的風險,以孕婦而言,安全的薑攝取量一般為1天1500毫克,但務必在規劃飲食時與專業醫師商量好。

熱浪來襲擋不住?7種疾病恐讓人怕熱

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天氣變得愈來愈熱,不過有時候明明氣溫不高,卻還是覺得熱得受不了是怎麼一回事?其實許多原因都可能造成這種情況,但如果隨時都覺得熱、或一直有排汗過多的情形,很可能就得檢視一下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果您經常感覺異常炎熱,卻遲遲找不到原因,建議去醫院檢查看看自己是否有其他病症,以下為您簡單介紹感覺熱的原因、處理方式,以及7種和怕熱有關的潛在疾病。

怕熱不一定有問題 散熱是人體機制

許多原因都有可能造成怕熱、體感異常熱或排汗變多的現象,像是荷爾蒙改變、藥物和健康問題等都是可能因素,不過我們都知道,如果突然進入較熱的環境,或是正在運動,感覺到熱是十分正常的反應,而為了防止體溫無限升高,我們的身體也會利用排汗散熱,所以在多數狀況下不用過於擔心。但某些人特別怕熱的原因,可能跟以下7種疾病有所關聯。

1. 壓力太大或焦慮症

突然感覺異常的熱或多汗,可能是人體正處於焦慮或大量壓力下的症狀。交感神經(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在排汗和調節體溫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而情緒壓力下的反應也與交感神經有關,舉例來說,在感到焦慮和壓力的情況下,心跳和呼吸會加速,而體溫和排汗也會同時升高或變多。交感神經引起這些反應,是為了讓幫助人們應付緊急狀況,若是遇到被歹徒威脅、被熊追等生命存亡關頭,交感神經所引起的反應會更加劇烈。

2. 甲狀腺機能亢進

甲狀腺是呈蝴蝶狀的腺體,位於脖子的兩側,負責身體主要的代謝功能,當甲狀腺過度活躍,分泌過多甲狀腺素(Thyroxine),就會出現甲狀腺亢進(Hyperthyroidism)。體溫上升、怕熱只是其中2個因代謝提升而產生的症狀,其他症狀還有心悸(Heart palpitations)、胃口增加、焦慮、緊張、疲累與失眠等,對人體的外表影響可能包含「大脖子」、頭髮變細、掉髮或眼球突出。 3. 纖維肌痛症

根據藥師公會全聯會的資料,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 syndrome,FM、FMS),俗稱公主病),多發生於女性,且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也會遞增。主要症狀包含慢性疼痛、疲倦及失眠,病人會對壓力、溫度改變十分敏感,所以也可能會容易怕熱,不過纖維肌痛症的發病原因不明,一般認為可能與神經傳導物質濃度上升有關。

4. 無汗症

如果在覺得很熱時,卻總是不太流汗甚至完全無汗,那就有患少汗症(Hypohidrosis)或無汗症Anhidrosis)的可能。缺少汗液的幫助,身體會難以調節體溫,除了身體體溫容易過高外,對熱的感受也可能更敏感。無汗症的其他症狀還有缺乏調節體溫能力、肌肉抽筋、暈眩以及熱潮紅,詳細病理機制和說明可以參考台灣家庭醫學院,若懷疑自己有少汗或無汗症,建議可以尋求醫師診斷。

5. 心血管疾病

老年人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狀況普遍不佳,多無法正常擴張,若再加上高齡所造成的排汗能力減弱,調節體溫就變得更困難。另外,心血管功能減弱除了會引發輸血受阻,還可能導致心臟病。

6.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

患有多發性硬化症的病人,對溫度特別的敏感,即使是輕微的體溫上升,都有可能讓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惡化。 7. 糖尿病(Diabetes)

糖尿病患對於溫度相當敏感,通常也是怕熱一族。如果患者血糖又沒控制好,產生神經或血管受損等併發症,則會讓情況更加嚴重,再加上糖尿病患容易缺乏水分,導致血糖濃度升高、使得高溫對糖尿病患者的威脅更大。根據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研究,若曝露在高溫環境下,糖尿病患脫水、住院、甚至死亡的比例都較一般人高出許多。

黑胡椒

黑胡椒有哪些用途?

黑胡椒是由黑胡椒果實曬乾研磨後製成,在傳統醫學上黑胡椒被用來治療胃腸道症狀,及以下健康問題:

胃腸脹氣、消化不良、火燒心、反胃 厭食症 消化性潰瘍 腹痛、痙攣 腹瀉、便祕 支氣管炎 癌症

另外,黑胡椒也被用來治療關節和呼吸道疾患、或刺激思覺活絡,外用黑胡椒亦用來治療神經痛跟疥瘡。

黑胡椒的功效原理

尚無足夠的研究顯示黑胡椒作用的功效原理,請諮詢醫師或草藥醫師以獲得更多相關訊息,然而,有些研究發現,黑胡椒可協助對抗微生物,並刺激胃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但對於癌症治療上,黑胡椒的角色卻是矛盾的,有些研究證據黑胡椒或可抗大腸癌,但卻可能加重肺癌。

除此之外,胡椒鹼(Piperine)是生物鹼(Alkaloids)的一種,而使黑胡椒具有抗雄性激素 (Antiandrogenic)、抗發炎(Antiinflammatory)及護肝(Hepatoprotective)的功效,其中的醯胺鍵(Amide Feruperine)是一種抗氧化劑。 注意事項與使用禁忌

黑胡椒(Black Pepper)應存放於乾燥陰涼的地方,避免高溫、潮濕。另外,使用黑胡椒請留意過敏反應(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若發生過敏反應,請停用黑胡椒,並投以抗組織胺藥(Antihistamine)或其他療法。

相較於對藥品的規範,草藥的規範較不嚴格,尚須更多研究佐證其安全性。使用之前,請先確保服用益處大於風險,建議諮詢草藥醫師或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使用黑胡椒安全嗎?

孕婦於烹調時加入一些黑胡椒或白胡椒都是可以的,但如果大量食用黑胡椒可能有流產的風險,另外,請避免將胡椒塗於皮膚,對於懷孕時使用胡椒尚無足夠的研究證實其安全性,同時若正在哺乳的婦女,亦建議限制胡椒的攝取量。 使用黑胡椒的潛在副作用

使用黑胡椒可能導致以下副作用:

接觸眼睛,恐刺激眼睛導致紅腫 過敏反應 微弱致癌反應 兒童大量服用黑胡椒可能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Apnea)

並非每個人都會發生副作用,且每個人會發生的副作用反應各有不同,若對副作用有任何疑慮,歡迎諮詢醫師。 使用黑胡椒的潛在交互作用

黑胡椒可能與其他疾病症狀或正在服用的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使用前請先諮詢醫師或藥師。

黑胡椒可能有類似去水丸(Water Pill)或利尿劑(Diuretic)的功效,食用黑胡椒可能降低身體代謝鋰鹽(Lithium)的速度,若體內殘留的鋰過多,可能導致相關的副作用。以下藥物可能與黑胡椒起交互作用而影響療效:細胞色素複合體(Cytochrome P450)、 苯妥英(Phenytoin)、心律錠(Propranolol)、茶鹼(Theophylline)。 建議用量

以下資訊並不能取代醫囑,請在使用這些藥物前先諮詢醫師。 一般使用量是多少?

每天可食用黑胡椒300~600毫克(mg),最多1天不可食用超過1.5公克(g)。草本補充品的使用量依每個人的年齡、身體狀況及其他健康條件而異,草本補充品也並非總是安全的,請務必諮詢醫師或藥師最適合的使用量。 製成品的類型

黑胡椒常被製成粉末使用。

響屁就不會臭嗎?6種放屁類型和原因

我們都知道放屁(Farting)是身體發出的健康警訊,放出來的氣有時很臭,有時卻沒味道,這通常都跟飲食習慣和身體狀況有很密切的關係,好比說,當對某些食物產生過敏或不耐,身體就會呈現脹氣、噁心等症狀。所以,了解自己的放屁狀態很重要,才能做出對應的改善,以下舉出6種放屁類型,提供給大家檢視,溫馨提醒,千萬不要憋屁不放,只有把氣排出來,才能避免腸胃及腹部不舒服,維持身體的健康。

1. 沒有味道的屁

一般來說,我們所放的屁是由氫、氧氣、二氧化碳、氮氣,時而有甲烷(Methane)所混合成的氣體,本身不會有味道。若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少吃口香糖、少喝碳酸飲料、吃東西時細嚼慢嚥,您會發現,放出來的屁是比較「友善」的。

2. 吃沒兩口就放屁

有時候,在吃飯的過程中,就突然放出屁來了,其實這是很正常的生理反應,因為腸胃道需要將多餘的空間讓出來給剛入口的食物,醫師稱它為胃結腸反射(Gastrocolic reflex),民眾大可不用擔心。 3. 燒屁股的屁

喜歡吃辣的朋友要注意了,嘴巴會感覺辣,屁股一樣會感覺辣,因為身體的熱感受器接收辣椒素為一種熱能,所以才會覺得屁股熱熱的,有此經驗的人一定曉得,它很像腹瀉造成的肛門灼熱感,會讓人坐得很痛苦。若要緩解吃辣後的「燒屁股」,可以盡量攝取高纖維的蔬果,或是控制吃辣椒的天數,讓身體慢慢適應辣度。(推薦閱讀:吃太辣怎麼辦?7大解辣食物不只牛奶有效 4. 臭氣薰天的屁

一旦人的腸胃微生物分布生態出現失衡,將造成菌叢不良(Dysbiosis)的狀況,而產生臭屁,但通常給予益生原(Prebiotics,也稱益菌生)和益生菌(Probiotics),就能幫助中和壞細菌。但如果除了臭屁外,還有脹氣、噁心、疲勞、體重突然減輕、肛門出血等症狀,這可能是吸收不良、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mall Intestine Bacterial Overgrowth,簡稱SIBO)、乳糜瀉(Celiac disease,指對麩質不耐),或是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的徵兆,請務必求助醫師。

5. 放屁炸彈有臭與不臭

俗話說響屁不臭、臭屁不響,其實這並不完全正確,就算是響屁,也不一定都沒味道,有的人放屁真的很大聲,這是因為體內氣體一下全排出,且通常是囤積數小時後的結果,雖然放屁者可能感覺很舒暢,卻會造成別人的困擾。響屁不臭的原因,往往是因為吃了植物性食物,像是豆科類、蘆筍、青蕉,或是食用了菊糖(Inulin,也稱菊苣纖維,是一種可溶性纖維),這種纖維會排出大量的氣體,屬於益生原,對腸道是有益的,千萬別因為不想放屁而拒吃。

至於放屁又響又臭的人,或許就是身體對所吃的食物產生了不耐症,包括像乳糖不耐性(Lactose intolerance)和乳糜瀉,因為身體缺少能分解該食物成分的酵素,但也有另一種可能性,美國腸胃健康專家威爾∙布爾西維奇(Will Bulsiewicz)指出,若身體累積了些氣,且有一陣子沒放屁了,或許就會產生這一股放屁炸彈! 6. 一聲不響屁最毒臭

這種屁是以上所述中最毒的,它沒有任何聲音,味道卻非常臭,一般是因為吃了硫質食物,像是大蒜洋蔥、雞蛋、肉類,以及十字花科蔬菜。此外,也要留意FODMAP食物類,FODMAP指的是包含可發酵性的寡糖(Fermentable Oligosaccharides)、雙糖(Disaccharides)、單糖(Monosaccharides)以及多元醇( Polyols),這些是存在於天然食材或食品添加物中的一群短鏈碳水化合物及糖醇,像是小麥、牛奶、蘋果、腰果等食物。這類食物很難被小腸吸收,因此會在腸道發酵導致脹氣,但情況因人而異,若有類似困擾,建議求助醫師,調整飲食習慣以利腸胃健康。 括約肌縮愈緊 放屁聲愈響亮

關於放屁大聲或小聲,還有一種說法解釋,當肛門括約肌(Sphincter)縮得愈緊,且屁股所排出氣的速度愈快,其聲量就會愈大,音調也會愈高,因此跟臭不臭完全沒有關係。此外,有些人喜歡聞自己的屁,這一點都不奇怪,從某種層面來說,因為是自己的屁,所以能給予我們熟悉的感覺,但如果您喜歡聞別人的屁,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失眠壓力大!試試瑜伽安神更好睡

瑜伽,在台灣也日漸廣受喜愛,除了能幫助生理健康,還有助於精神層面的安定,有些科學家相信它能改善失眠症,因此,如果想透過運動讓自己一夜好眠,或許瑜伽值得一試。

怎麼會失眠?

原發性失眠的定義是在不受其他疾病影響的情況下,自行發生的失眠。相對地,次發性失眠,則是一種警示,顯示失眠可能受某些身體疾病所造成的;事實上,有許多疾病都可能導致失眠,包括癌症、關節炎(Arthritis)、纖維肌痛、憂鬱症(Depression)等。另外,某些藥物也會引發次發性失眠,

失眠會如何?

睡眠不足可能衍生嚴重的疾病,包括心臟衰竭、高血壓和肥胖等。而且,若睡得不好,健康自然飽受威脅,同時容易感到壓力。

瑜伽有助於改善失眠嗎?

根據一項心理健康的新研究,其檢視了不同形式的失眠症病人,包括原發性和次發性失眠症,研究要求受試者進行至少8週的基礎瑜伽。受測者必須記錄自己的睡眠,一直持續到研究結束;日記內容包括睡眠時間、夜間醒來的時間,以及醒來後睡了多久。研究人員隨後分析了日記,評估瑜伽對失眠是否有益。最後發現,包括入睡所需時間(Sleep Onset Latency)、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總睡眠時間(Total Sleep Time)、總清醒時間(Total Wake Time)、睡後醒來的時間(Wake Time After Sleep Onset)等各方面,都顯示出有改善。

其他研究怎麼說?

雖然瑜伽治療失眠症的效果,仍需進一步研究,然而,它在改善睡眠方面的潛在價值,也出現在其他研究中。舉例來說,瑜伽裡有許多姿勢,有助於輸入更多血液到大腦,幫助改善血液循環,減少失眠。此外,癌症存活者報告也顯示,每週參加2節瑜伽後,病人的睡眠品質有改善,不僅疲勞減輕,睡眠藥物的用量也減少了。更有更年期的女性也注意到,她們的症狀在規律練習瑜伽之後,就變得不那麼嚴重了。

吃太辣怎麼辦?7大解辣食物不只牛奶有效

近幾年韓國和日本紛紛推出許多很辣的食物和料理,例如辣泡麵或辣咖哩,在世界各地掀起了吃辣的挑戰風潮。有時候不小心吃得太辣,甚至會導致舌頭變得麻木、嘴巴和食道像是火灼般難受、臉頰和耳朵轉紅並不斷冒汗,這時就得靠一些解辣食物來緩解口中的辣度了。然而,網路上流傳各式各樣的解辣食物,例如冰水、牛奶或咖啡等等,但究竟哪些是真的有效呢?以下介紹介紹有效解辣的食物。

為什麼嘴巴會辣到痛和發麻

辣椒的辣度源自於其所含的辣椒素(Capsaicin),辣椒素會讓舌頭、嘴巴產生灼熱感,且可以持續數十秒至數分鐘。美國辛辛那提大學(University of cincincinnati)研究辣食物的化學教授克里斯.古爾加斯(Chris Gulgas)表示,其他的辛辣食物,例如山葵黑胡椒,則因辣度來自不同的化合物,如山葵的嗆辣便來自異硫氰酸烯丙酯,所產生辣感和辣椒有些不同,通常灼熱感不會持續太久。(延伸閱讀:對抗自由基又可抗發炎!黑胡椒的5大好處你必知

至於為何食物太辣會產生痛覺,則是因為辣椒素與口腔中的痛覺受體結合,而產生了化學反應。痛覺接受器位於神經末梢,可以偵測熱能,古爾加斯教授表示,當局部溫度超過攝氏42°C時,這些神經細胞就會自動發出訊號,我們便會因溫度太高而產生痛覺,而辣椒素也能以異曲同工之妙的方式,來刺激神經元產生一樣的反應,造成嘴巴和舌頭出現暫時性的麻木、疼痛感。(延伸閱讀:被辣椒水噴到怎麼辦?立刻做這5點) 吃太辣怎麼辦?解辣食物特性有這些

有吃過辣的人都知道,有時候你點的小辣並非你想像中的「小辣」,尤其是沒有吃辣習慣者,很常會有吃得太辣的狀況發生。許多人這時會反射性喝水解辣,但效果其實沒有想像中好,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延伸閱讀:吃辣挑戰你懂多少?辣椒健康風險4真相

喝水不會解辣 反而讓辣感加倍

由於辣椒素只溶於油脂和酒精,並不溶於水,因此喝水並不能解辣,反而在過程中讓辣椒素散佈在整個口腔或喉嚨,使更多疼痛接受器受辣椒素刺激,提升辣感。但如果剛好手邊只有開水可以選擇的話,請盡量選擇冰水或冷水,會比喝溫水還要舒服一點,因為辣椒素會刺激神經感覺溫度升高,如果喝些冰水,可以稍微降溫緩解灼熱感。

7大解辣食物推薦

比起喝水,你其實有更好的解辣選擇,以下列出7種有助解辣食物供你參考: 牛奶或其它乳製品

乳製品含有油脂和一種叫做酪蛋白(Casein)的蛋白質,屬於非極性的分子,因此也可與同屬非極性的分子辣椒素結合,溶解辣椒素並消除灼熱感,像是冰的全脂牛奶、全脂優酪乳或冰淇淋等等,都是解辣聖品。

古爾加斯教授表示,這就和用洗碗精溶解碗盤上的油脂的原理一樣,牛奶可以將口腔裡的辣椒素溶解並去除。然而,由極性分子組成的水並不與辣椒素相溶,導致喝水對解辣的幫助甚微。

澱粉

澱粉類的食物可以幫助解辣,如米飯、麵包,或是根莖類蔬菜如馬鈴薯、地瓜等。古爾加斯教授表示,雖然澱粉不會像油脂那樣溶解辣椒素,但它們可以像海綿一樣吸收辣椒素,雖然可能不會立即緩解灼熱感,但是它可以縮短辣的時間。因此如果手邊沒有牛奶,不妨低頭多扒幾口飯,有助消弭口腔裡的嗆辣感受。 含糖飲料

糖分有助中和辣味。若在用餐途中不小心吃得太辣,含糖飲料是不錯的解辣選擇。除了許多小吃店或餐廳都有提供麥茶、冬瓜茶、可樂等飲料,或是你也可以考慮現榨果汁或蜂蜜水,只要含有糖分,解辣的效果都相當不錯。

帶有酸味的食物

諸如檸檬、柳丁、酸梅等酸性食物,皆有助中和鹼性的辣椒素,緩解辣感,不過通常用餐時比較難直接食用這些酸性食物,因此不妨以檸檬水或酸梅汁替代,同樣也具解辣效果。 油脂

如同乳製品所含的乳脂,油可以溶解辣椒素,降低口腔內的辛辣感。因此吃太辣時,可藉由花生醬或其它不含辣椒素的醬料,或是淋上橄欖油的沙拉解辣。另外,湯品因為含有油脂,因此解辣效果也較冰水佳。 酒精

辣椒素可溶於酒精,因此喝酒從原理來看,可能有助減緩吃太辣的不適。然而酒精含量多寡對於解辣的效果影響顯著,若選擇淡啤酒等酒精濃度偏低酒類,則解辣效果可能不佳;如果選擇威士忌等濃度高的酒類,反而可能造成飲酒過量或是因酒精濃度高而刺激食道,因此一般不建議以酒類作為解辣的優先選項。(延伸閱讀:喝酒前後食物這樣吃~健康不易醉)

β-葡聚醣4大好處與潛在功效!吃這些食物準沒錯

你聽過什麼是β-葡聚醣(Beta-Glucan)嗎?β-葡聚醣是一種葡聚多醣體,屬於膳食纖維中的水溶性纖維(Soluble fiber)。根據衛福部的國人飲食建議,每日膳食纖維攝取量應達25~35公克,不僅有利腸道健康,並可以預防大腸癌,不過 β-葡聚醣的好處當然不只這些 ,以下將說明如何攝取β-葡聚醣,以及對健康的好處。(延伸閱讀:膳食纖維是什麼?適量補充好處多)

β-葡聚醣4大好處與潛在功效

雖然針對 β-葡聚醣的功效,仍需要更多研究佐證,不過以下列出幾個經過研究證實,可能對健康有益好處。

1. 有助降低壞膽固醇 促進心臟健康

根據營養評論(Nutrition Reviews)的一篇研究,顯示燕麥中的β-葡聚醣,能夠與腸道中的膽汁結合形成糞便排出,促使肝臟為了彌補膽汁的不足,加速代謝膽固醇來製造膽汁,達到降低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LDL)的結果。

另一篇刊登於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一篇整合分析也得出相似結果,研究顯示1天攝取3克以上的β-葡聚醣,能有效降低壞膽固醇,同時不會影響好膽固醇(HDL)的濃度。 燕麥所含的β-葡聚醣有助降低人體膽固醇濃度。 2. 有助糖尿病患穩定血糖

一項2014的研究發現,β-葡聚醣可能有助糖尿病患穩定血糖,這可能是因為水溶性纖維難以被人體消化,使食物留存於腸胃更久,達到延緩醣類吸收的作用。然而研究者也強調,僅攝取β-葡聚醣,並不足以達到正常血糖值,因此糖尿病患不應以β-葡聚醣取代正規的治療。 3. β-葡聚醣可能有助於對抗癌症

初步研究發現,β-葡聚醣有可能喚醒細胞有助對抗癌症的細胞,例如:T細胞(T-cells)或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在動物實驗中也也顯示,β-葡聚醣能控制癌細胞的擴散。然而,在2009年的《血液腫瘤科期刊》(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的一篇研究指出,臨床實驗發現β-葡聚醣對抗癌症的效果不佳。因此葡聚醣的抗癌作用仍需更多研究才能證明。

4. β-葡聚醣可能有助改善免疫力

初步研究顯示,β-葡聚醣可能有助於免疫力提升,在老鼠實驗中發現,β-葡聚醣可以降低運動後的負面效果,並增加對抗呼吸道感染的抵抗力,不過目前仍缺乏臨床實驗,來證實以上的效果。

另外,在另類或替代醫療領域,支持者認為β-葡聚醣的補充,可能會有助改善過敏(Allergies)、氣喘(Asthma)、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糖尿病、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高膽固醇等病症。 香菇、靈芝等真菌類食物含有β-葡聚醣。 如何從食物中攝取β-葡聚醣?

雖然市面有關β-葡聚醣的營養保健品琳瑯滿目,但其實光靠日常的主食就能補充;一般而言,β-葡聚醣主要存在於燕麥、大麥或小麥等穀物中,在烘焙酵母(Baker’s Yeast)和一些特定菌類,例如:舞茸(Maitake)、香菇(Shiitake,又稱椎茸)、靈芝(Reishi mushroom)、冬蟲夏草(Cordyceps)當中,也可以發現β-葡聚醣的存在。

由於加工的穀類會大量減少β-葡聚醣含量,所以挑選時,盡量以未加工、或是看得見穀物原形的為原則,例如:選擇洋薏仁(大麥),而非大麥粉;選擇鋼切燕麥粒(Steel-cut oats),而非即沖燕麥片或燕麥粉。 攝取β-葡聚醣的注意事項

雖然β-葡聚醣是安全的成分,但攝取過多仍有降低人體血糖的可能,因此,有低血糖症(hypoglycemia)或服用降血糖藥的人,建議攝取β-葡聚醣前,先諮詢醫師。此外,平常較少攝取膳食纖維的人,應該循序漸進的補充,大量攝取β-葡聚醣可能會造成腸胃道不適,引發脹氣或排氣等症狀。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