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痛怎麼辦?4步驟處理突然膝蓋痛!6招舒緩酸痛膝蓋

膝蓋痛怎麼辦?4步驟處理突然膝蓋痛!6招舒緩酸痛膝蓋

最近濕冷的天氣,讓許多人感覺到膝蓋開始作怪,尤其是膝蓋曾受傷或開刀的人,更容易感到不舒服。請評估自己的膝蓋疼痛程度,若是膝關節手術後病人或有扭傷而高度疼痛者,請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若因天氣變化而產生低至中度的疼痛,不妨參考以下六種方式,在家也可簡單改善膝蓋疼痛現象。

1. 膝蓋扭傷拉傷 4步驟立即處理

膝蓋扭傷或拉傷時,立刻處理對傷勢有極大幫助。治療拉傷和扭傷有四步驟,可記住這個簡單的口訣「RICE」:休息(Rest)、冰敷(Ice)、加壓包紮(Compression)、患處抬高(Elevation), 它是結合了這四個英文字的首字母,合起來剛好是「米」的英文字, 所以很容易記。

受傷後請用冷毛巾或冰袋冰敷膝蓋,如果沒有冰塊,也可利用冰箱裡的任何冷凍食品以毛巾包裹後代替,之後再用彈力繃帶包裹膝蓋,以減少內部出血與腫脹,但不要綁太緊以確保血液能正常循環,休息時也請記得將膝蓋抬高。

2. 使用生 減輕疼痛

多攝取含有生成分的健康食品或營養補充品,或在煮菜時加入新鮮的生薑。生薑除了可緩解胃部不適和噁心之外,還可以緩解其他的疼痛。研究發現,若生薑與關節炎處方藥配合服用,有助於減輕疼痛。 3. 冷熱交替法 刺激血液循環

平時可以用冷熱交替刺激膝蓋的血液循環,而受傷後的 24 小時也是要用冷熱交替 。因為熱敷會使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可防止關節血管堆積物質而僵硬。但為了避免血流量過多,在熱敷後換成冷敷減輕疼痛和腫脹,並使血管恢復到正常的狀態。請注意熱敷的溫度不要過高,大約攝氏 38~40 度,時間約 4~6 分鐘,接著冷敷的溫度大約攝氏 10~16 度,敷大約 1~3 分鐘。(推薦閱讀:受傷後要冰敷還熱敷?這樣分辨就對了

4. 適度運動 控制體重

每天適度運動保持關節活動,可幫助減少膝蓋疼痛的現象。有氧運動可加強支撐膝蓋的肌腱並增加靈活性,重量訓練和拉筋伸展也同樣有正面效果。可選擇像步行、游泳、騎自行車等等。但對關節炎患者來說,最好讓膝蓋休息或少做運動。此外,體重過重也容易使膝關節疼痛更嚴重,請控制體重否則膝蓋負擔會太大。 5. 練太極拳

太極拳結合了心肺耐力、肌肉鍛鍊,進而改善身心平衡和促進靈活度。此外,它也適合任何年紀的人鍛鍊。一項關於關節炎和風濕症的研究發現,練習太極拳對關節炎患者特別有益,它可以減少慢性疼痛並提振精神。 6. 氨基葡萄糖和軟骨素

氨基葡萄糖和軟骨素是兩種關節補充劑,可促進關節健康。研究表示,這兩種補充劑可能對關節疼痛嚴重的人,有比較明顯的改善,對於輕度至中度關節炎患者的效果不大。

久站腳酸痛怎麼辦?選對鞋子消除小腿酸痛,舒緩3方法一次看

日常生活中不論是站著或走動,各種行動都需靠雙腿的支撐。人在走路時,每踏一步,腳所承受的總重量是體重的1.5倍,因此穿著舒適的鞋子非常重要。若穿著不合適的鞋長時間站立或走動,除了可能腳痛之外,腳踝、膝蓋、臀部和背部也會感覺不適。

如何挑選適合的鞋?

一般而言,造成足部不適都是因為鞋型不符腳型,以及鞋跟過高的緣故。若穿著尺寸不合的鞋子易導致腳畸形,甚至拇指外翻、長雞眼和繭等。根據研究,若因工作需要久站,最佳的腳跟高度並非完全平底,而是大約比鞋尖高0.6公分,最高至5公分。此外,挑選能提供足弓支撐的鞋墊是很重要的,它可幫助減少足部的疼痛。為此,足外科醫生建議買鞋最好在晚上,因為腳會比較腫大,而購買尺寸稍微大一點的鞋,可幫助腳適應足弓支撐的鞋墊或是矯正器。

特殊腳型的選鞋要點

對正常腳型者而言,挑選低跟、薄且柔軟的鞋,通常較舒適與理想。但有扁平足和高足弓的人,通常雙腳容易感到疲累,需要慎選鞋款與鞋墊。對扁平足的人來說,不適合穿夾腳拖等平底鞋。因為先天或後天的影響,足弓塌陷而使足板變平,需要有足弓支撐功能的鞋墊。而高足弓的人多半因為先天內側足弓過高,使身體重心落在足部外側,因此鞋墊需要具吸震能力,減少腳部受到衝擊的機會。這兩類的人在選購支撐足弓的鞋子或鞋墊時,建議多多試穿或找專業人員訂做,因為足弓支撐的弧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好。 請經常更換穿著的鞋款

長時間穿高跟鞋除了導致前腳疼痛,還可能導致骨盆前傾、下背部疼痛。若因工作不得已需要穿高跟鞋,請在休息時將高跟鞋換下改穿低跟鞋,如此可防止足部肌肉和關節過度使用。此外,即使平常不穿高跟鞋也建議定期換鞋穿。若每天穿同雙鞋,可能在無形中使腳長期受到同種壓力而造成傷害。

如何改善久站的不適?

伸展:整天站立或走路會使肌肉僵硬和疼痛,建議每小時盡可能地伸展,放鬆並拉長肌肉。可偶爾踮腳尖或利用樓梯與台階,將腳尖踩上台階邊緣,稍微將腳跟踩低,伸展後腳踝至小腿肌。若辦公室不易找到台階,也可直接將腳跟觸地,腳掌整個垂直地向上翹,與地面愈垂直愈能感覺到腳踝與小腿肌肉被拉扯,這動作不管是站著或坐著都能做。

冰敷:若您沒有心血管疾病,不妨在脫完鞋後,馬上試試裝桶冰水將腳泡在水中,可舒緩長時間站立產生的腫脹和發炎現象。

按摩:溫和按摩足弓和腿部可以放鬆肌肉,幫助腳復原得更快。

抬腳:將雙腳抬高至牆上或墊高的枕頭上,有助於減少腿部的腫脹。

如果感覺雙腳持續疼痛或情況惡化,或甚至有麻麻的、刺痛感等現象發生,請盡速找專業醫師檢查。

心悸、高血壓、胸口悶該看哪一科?心臟內科、外科全整理,看病不再霧煞煞

與心臟病有關的症狀很多,像是常見的心臟抽痛、胸口悶或頭痛等,相關疾病則包括高血壓、心律不整或心肌炎等,但很多民眾常搞不清楚,究竟該看心臟內科,還是心臟外科?讓《Hello健康》為你一次說明!

心臟內、外科診療範圍比一比!

若民眾出現任何心臟不適,如胸悶、心悸 或高血壓等症狀,皆可先至心臟內科尋求協助,經心臟內科醫師診斷,再進一步接受治療。 心臟不舒服、血壓高?先看心臟內科就對了

民眾若出現以下6種常見症狀,可以先到心臟內科尋求協助:

1. 心悸

當心跳突然忽快忽慢,出現不正常跳動時,很有可能心臟出問題,包括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炎、心包膜炎或心臟瓣膜疾病等,皆可能引發心悸;若患者除了心悸外,還合併頭暈、胸悶和盜汗,甚至暈倒,就要盡快至心臟內科就醫檢查。 2. 胸悶

心臟問題引起的胸悶,常見於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除了會有強烈悶痛感外,改變當下姿勢後,疼痛感也不會因此減緩,特別在運動時;若病患胸口感到悶痛甚至背痛,就可能要到心臟內科門診檢查心臟相關功能。

3. 高血壓

正常血壓數值收縮壓為瓣膜性心臟病,如二尖瓣狹窄、二尖瓣閉鎖不全、三尖瓣狹窄或三尖瓣閉鎖不全等。(推薦閱讀:瓣膜脫垂=閉鎖不全?心瓣疑問解惑一次看) 4. 呼吸困難

心臟病所導致的呼吸困難,經常在病患進行運動或戶外活動時發作,如缺血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疾病或心臟衰竭等,皆是造成病患呼吸困難原因之一;若病患突然發作,應暫停運動並坐下休息,若症狀遲未改善,請立即撥打119呼叫救護車送醫急救。(延伸閱讀:叫叫CAB後面還有D?認識心肺復甦術(CPR)

5. 頭暈

許多人認為頭暈僅是貧血或低血糖所致,卻輕忽自身心臟健康與否,也是引發頭暈的潛在因子;諸如心律不整、缺血性心臟病或心臟瓣膜疾病等心臟問題,都可能導致病患血液循環減少及腦部血流量降低,進而引發頭暈,甚至昏厥。(延伸閱讀:別以為頭暈沒事~這4類型是中風警訊)

6. 胸痛

心臟病所引起的胸痛,並非在左胸口處產生劇烈刺痛,患者反而會在胸口正中央產生一種被緊勒住、受到極度壓迫,且難以承受的疼痛感,之後還會漸漸擴散至左肩、左臂和左手。(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引發此種胸痛的心臟病類型,包括狹心症、心包膜發炎、急性心肌梗塞及主動脈剝離,發作的時間通常較短,停止當下活動也不會緩解胸痛。

經心臟內科診斷橫,透過心導管進行診療,例如使用心導管搭配顯影劑,就能觀測患者心臟血管血液流動狀況;或是利用導管執行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放置血管支架或置換人工瓣膜,解決血管堵塞、瓣膜脫垂或閉鎖不全等心臟問題。

由於心導管手術僅僅以細導管由股動脈穿刺進入,毋須如傳統心臟手術將胸骨鋸開,術後傷口約只比針孔大一些,可有效減輕患者術後疼痛並減少恢復期長度。

心臟外科看什麼?

心臟外科主要會替病患進行各種心臟、主動脈及動脈血管疾病的手術,以下為大家列出幾種心臟外科常見的診療範圍: 冠狀動脈繞道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是透過擷取患者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接到心臟上的冠狀動脈,以增加心臟肌肉的血液循環,解決病人心肌缺血的問題。(同場加映: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心臟瓣膜修補手術:多用於單純性閉鎖不全的病患,如二尖瓣閉鎖不全、三尖瓣閉鎖不全,透過心臟瓣膜修補手術可針對有問題的瓣膜結構加以縫補、固定或去除多餘組織,讓心臟瓣膜能恢復正常功能。 主動脈剝離手術:當血管出現異常的血壓或外來壓力時,會造成血管內層破裂、與血管外層分開,引發主動脈剝離,這時就需要進行主動脈剝離手術。 心室輔助器置放術:透過置放心室輔助器(VAD),能使血液從心房或心室引流至血液幫浦內,再打回動脈,以減輕心臟負擔。多用於急性心肌梗塞、心臟衰竭,或慢性心臟衰竭等待換心手術時使用。(推薦閱讀:如何預防心肌梗塞?運動減重、戒菸酒 這幾招做對了呷百二) 置放葉克膜手術:葉克膜又可稱作體膜氧合,置放葉克膜手術主要是透過幫浦將急性心肺衰竭患者的靜脈血液引流至體外,經葉克膜進行氣體交換後,再回輸到患者動脈或靜脈內,能夠暫時支持心肺功能,讓患者度過危險期,直至心肺功能恢復。

膽固醇過高會怎樣?怎麼改善?膽固醇過高原因、症狀解說

現代人三餐不正常、普遍缺乏運動,經常最後得面臨膽固醇過高、也就是所謂「高血脂症」的問題。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2017~2020年的調查顯示,18歲以上國人有高血脂的比例竟高達25.6%相當於每4人就有一人是高血脂,並且有逐年升高的趨勢。由於高血脂症在初期不會有任何症狀,但當過多脂肪長期囤積在血管內壁卻無加以控制,即會造成動脈硬化,引發血管阻塞、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等高度危險的心臟疾病。

膽固醇過高非一夕發生,《Hello健康》將告訴你膽固醇過高的成因、所謂膽固醇的「正常值」又是多少,當發生膽固醇過高時有何症狀,讓你一次搞懂如何遠離高膽固醇的威脅! 膽固醇的作用

膽固醇其實對心血管健康並非百害而無一利。相反而言,膽固醇能協助建構細胞膜與荷爾蒙的產生,少了膽固醇,人體也無法正常運作。

我們常聽到的「壞膽固醇」、「好膽固醇」其實是來自運載膽固醇的蛋白質——脂蛋白,它們透過包裹膽固醇的方式在血液中運行,但依據脂蛋白性質的不同,便會對人體產生的影響也將有所差異。 什麼是膽固醇過高?

所謂的「膽固醇過高」通常被分為以下3大類: 總膽固醇過高 低密度脂蛋白(LDL)過高 高密度脂蛋白(HDL)過低

膽固醇過高也常稱為「血脂異常」(Dyslipidemia)或「高血脂症」(Hyperlipidemia)。血液裡有過多的膽固醇可能提高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的風險,若脂肪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則可能引發心肌梗塞,因此定期的膽固醇檢測是預防膽固醇過高而引發心臟病的關鍵之一。 膽固醇過高 症狀不明藏殺機

可怕的是,多數膽固醇過高的患者往往沒有任何徵兆或不適,直到血管堵塞程度已相當嚴重,可能才會出現高血壓、頭暈等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又稱缺血性心臟病)的常見病徵。然而,少數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aemia)或膽固醇過高病患可能會出現黃色瘤(Xanthomas)或黃斑瘤(Xanthelasma) 的症狀,患者的皮膚底下(通常在眼皮周圍)可見黃色的膽固醇沉澱物。

膽固醇過高的原因 這6類原因最要命

導致膽固醇濃度升高的原因之多,即便部分非我們能掌控的遺傳性疾病,如家族性高脂血症(Familial hyperlipidaemia)、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但其他因錯誤生活習慣而引發的危險因子還有下列6大類: 疾病:包括肝病、腎臟病、甲狀腺功能低下(Hypothyroidism)等。 抽菸:吸菸會降低HDL的濃度,提升壞膽固醇,還會傷害血管內壁,讓脂肪斑塊更易形成。 不健康的飲食:其實我們從食物中直接攝取的膽固醇(膳食膽固醇),對人體整體的膽固醇濃度影響不大。大部分的膽固醇仍由肝臟產生。然而,製造原料如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若攝取過多,例如炸物、甜品、麵包、泡麵等,就容易造成膽固醇濃度急遽上升。 缺乏運動:運動可增加好膽固醇,幫助運送多餘的低密度脂蛋白回肝臟代謝,並且提高LDL的顆粒體積(小顆粒的LDL對心血管的危害更大)。 高齡:肝臟代謝膽固醇的能力,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下降。 糖尿病:糖尿病患若未妥善控制,過高的血糖將導致肝臟脂解酶活性下降,使LDL增加、HDL減少,此外,高血糖也可能造成血管慢性發炎,提高動脈粥狀硬化風險。

膽固醇標準值這樣看  圖解秒懂膽固醇指數過高

膽固醇檢測屬血脂檢測的一種,而多數人通常會一併檢測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若你有膽固醇或其他跟血脂有關的疑慮與指數過高的狀況,家醫科、一般內科或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都可協助進一步的治療。

總膽固醇過高如何改善?

當膽固醇檢測發現數值超標時,醫師通常除了建議患者調整飲食與生活型態之外,若是糖尿病和心臟病患者或病況未見改善、數值嚴重超標,即會採取藥物進一步治療。

有調有差!飲食、生活雙管齊下

正視膽固醇過高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最應著手的仍是自調整每日的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做起。例如戒菸、規律運動(每天至少30分鐘)、減少攝取飽和脂肪,以白肉、魚肉取代紅肉、戒除炸物、甜食與含糖飲料,而糖尿病患則應積極控制血糖等。(延伸閱讀:膽固醇解禁!蛋黃海鮮適量吃不怕膽固醇過高

即便尚未發生膽固醇過高的問題,上述生活與飲食習慣仍應即早開始,免於受病症影響而苦於身心不適的歷程。

膽固醇過高的藥物治療

治療膽固醇過高的藥物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 史他汀(Statin):抑制肝臟合成膽固醇的速率。相關藥物包含辛伐他汀(Simvastatin)、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等 。 膽酸結合樹脂(Bile-acid-binding resins):膽固醇是膽酸成分之一,膽酸結合樹脂的機轉是透過與膽酸結合,阻止腸道內的膽酸被吸收,於是肝臟便須消耗更多膽固醇製造膽酸,從而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相關藥物如Cholestyramine。(推薦閱讀:降膽固醇你吃對了嗎?3大降膽固醇藥物功能、副作用揭祕) 膽固醇吸收抑制劑:腸道可由吃進的食物中吸收膽固醇,此藥物可抑制腸道的吸收作用。相關藥物如依澤替米貝(Ezetimibe)。 PCSK9 抑制劑:可抑制人體內PCSK9分子,讓肝細胞的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無法與其結合,肝臟就可以代謝掉更多膽固醇。相關藥物如alirocumab Lomitapide:直接和微粒三酸甘油脂傳送蛋白結合並抑制其作用,以抑制乳糜微粒(Chylomicron)和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合成,達到間接減少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目的。主要用於治療同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Homozygous familial hypercholestrolemia) Mipomerson:一種寡核苷酸的反譯抑制劑。可抑制人體Apo-B的合成,間接降低LDL數量。主要用於治療同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動脈粥狀硬化是什麼?動脈硬化原因、症狀、診斷及治療解析

天氣一變就不少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血管阻塞或心肌梗塞的案例頻傳,連帶如「動脈粥狀硬化」、「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等專有名詞也跟著出現;究竟動脈粥狀硬化是什麼?為什麼動脈會硬化?《Hello健康》帶您認識動脈粥狀硬化的原因、風險與併發症狀。

動脈粥狀硬化是什麼?

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又稱動脈粥樣硬化)一詞源於希臘文,其字首Athero有粥的意思,sclesrosis則為硬化之意,專指血管受到脂肪累積造成硬化的狀況,是動脈硬化的一種。 為何血管中有脂肪堆積?

廣義而言,脂肪堆積於血管內,乃是因血管的內皮細胞受傷,引發的反應所導致。

簡單來說,受損的內皮細胞會在細胞表面分泌一種黏附性的糖蛋白,並且讓血管通透性增加,促使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可聚集於血管內皮(內膜)發生氧化作用,引起血管發炎反應,吸引單核球轉化為巨噬細胞,將這些氧化的脂蛋白顆粒吞噬,最後形成泡沫細胞。(推薦閱讀:沒有最壞只有更壞!膽固醇變壞囝仔,脂蛋白要負責!)

死亡的泡沫細胞加上結締組織的增生和修補,會堆積在血管內皮層與中層,逐漸形成脂肪斑塊;當脂肪斑塊持續累積,使得動脈管徑愈來愈狹窄,若病患又長期缺乏運動,肌肉層變得僵化沒有彈性,長久下來血管於是容易產生硬化、因斑塊累積變得狹窄,甚至造成血管阻塞的現象。若相關的風險因子並未改善,則斑紋會累積變成斑塊,進一步影響血管健康。 動脈粥狀硬化會怎樣?

動脈粥狀硬化是一種慢性症狀,患者的血管內壁會逐漸累積脂肪斑塊,導致血管內徑愈來愈狹窄。不僅如此,血管內壁的脂肪斑塊也可能剝落,吸引血小板過來附著於內皮損傷處,形成血栓(Blood clot)造成動脈管徑完全堵塞。

若此情形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會造成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在腦血管會引發中風。即便是身體他處的血栓,也可能因為剝落(如同脂肪斑塊)而讓血塊隨著血流循環,最終卡在較細小的血管,造成血管栓塞。(推薦閱讀:下肢腫脹小心深層靜脈血栓!靜脈血栓症狀與診斷一次搞懂) 動脈硬化脂肪斑塊分2種

另外,脂肪斑塊還細分為穩定與不穩定型斑塊;不穩定型斑塊較易破裂,也是造成心肌梗塞、急性冠狀動脈心臟病的主因。

穩定型的斑塊則可稱為「化」,這種斑塊不易破裂,因此較少發生急性症狀,但是仍然會有血管硬化、狹窄的問題。例如老年人常有的主動脈瓣狹窄(Aortic valve stenosis),就與穩定型斑塊生成於瓣膜而化有密切相關。

動脈粥狀硬化症狀:出現不適,把握黃金3小時就醫

由於脂肪斑塊的堆積是日積月累的,輕微動脈粥狀硬化病人,通常不會有任何症狀,直到動脈管徑已經被斑塊壓縮到很小,或是斑塊破裂造成血栓堵住動脈,才會出現明顯不適。根據動脈粥狀硬化的位置,患者會有的症狀也會有所不同,以下列舉3種: 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患者出現胸痛(心絞痛)或如有重物壓在胸口、喘不過氣的感覺。 腦血管:患者可能出現肢體麻痺、說話困難、言語混亂、暫時性的單眼失明,或單側臉部肌肉下垂,以及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等症狀,若症狀持續惡化,恐怕演變為中風。 發生在腿部或手部的動脈粥狀硬化,稱為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多數症狀發生於患者下肢,可能有間歇性跛行、下肢缺血的情況。 何時該尋求醫師的幫助?

由於動脈粥狀硬化斑塊、狹窄是公認的腦中風血管危險因子,若自己或身邊親友出現疑似動脈粥狀硬化的症狀(胸痛、腳麻等等),請盡快把握黃金治療期、應於3小時內就醫診斷,以免拖延造成難以挽回的遺憾。

動脈粥狀硬化的11種危險因子

如今我們已知血管內皮的損傷,是造成脂肪班塊堆積的原因。而造成內皮受損並使血管內壁脂肪堆積的元兇是誰?目前已知最普遍的危險因子有下列11種: 高血壓 衰老 高三酸甘油脂 早發心臟病家族史 吸菸 過量飲酒 肥胖 糖尿病 炎症,如關節炎(Arthritis)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或其他感染。 缺乏運動(延伸閱讀:非老年人專利!「肌少症」上身、心臟病就敲門!強肌護心卡緊動起來) 不健康飲食(高膽固醇) 動脈粥狀硬化6大併發症:血管老、無彈性就找上門 冠狀動脈心臟病 周邊動脈疾病 動脈瘤(Aneurysms) 慢性腎病 頸動脈疾病(Carotid artery disease) 中風

動脈粥狀硬化6大診斷方法

一般來說,依據動脈粥狀硬化的類型不同,為了解確切的動脈粥狀硬化位置與形狀,醫師通常會使用心導管檢查,並綜合以下其他診斷方法判斷: 血液檢查:確認血糖、血脂數值有無異常,它們可能是動脈粥狀硬化的徵兆。 聽診:自聽診器判斷動脈粥狀硬化的狀況,可透過聽血液流動的雜音決定病情診治。 心導管:主要用於檢查冠狀動脈。將帶有導管從腹股溝股動脈處放入,並注入顯影劑,透過影像了解動脈的狀況。(延伸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檢測動脈鈣化情形協助判斷病情。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淺層動脈斑塊可用此方法找出。 踝肱血壓指數(Ankle Brachial Pressure Index):簡稱ABI,透過比較小腿與上臂的血壓,判斷受測者有無周邊動脈疾病。

其他方法還包含: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 運動心電圖 X光 核子醫學檢查 動脈粥狀硬化可逆嗎?治療方法一次看

醫師會視患者的動脈粥狀硬化狀況,與其併發症,選擇適合的藥物與治療方式,而動脈粥狀硬化情形較嚴重者,則需考慮進行手術。 藥物治療 降膽固醇藥物:例如史他汀(Statin)類藥物,可降低血液內的LDL濃度。(延伸閱讀:降膽固醇你吃對了嗎?3大降膽固醇藥物功能、副作用揭祕) 降血壓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β-blocker)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利尿劑(Diuretic)。 抗血小板藥物:例如阿斯匹靈,可阻止血小板聚集,避免形成血栓。 血栓溶解劑(Thrombolytic therapy):透過靜脈注射藥物,溶解血栓。

手術治療 血管成形術(Angioplasty):血管成形術又稱心導管治療、氣球擴張術等。與心導管檢查類似,透過將導管放入血管,引導至動脈粥狀硬化處後,將導管攜帶的氣球充氣膨脹,以撐開狹窄血管壁。視患者情況可考慮放置支架,以免撐開的血管再次變狹窄。(推薦閱讀: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頸動脈內膜切除術(Endarterectomy):用於去除頸動脈脂肪斑塊的手術。醫師會將頸動脈上下端夾住後,切開頸動脈以去除內膜中的斑塊。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當患者的心臟冠狀動脈堵塞情形太過嚴重,便可能使用此手術,擷取患者他處血管移植到心臟,作為堵塞冠脈的替代通道。(推薦閱讀: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手術風險、過程、術前準備、術後傷口照護須知)

5大守則預防動脈粥狀硬化

動脈粥狀硬化屬於慢性疾病,然而,一旦危險因子被觸發,發生猝死或急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極高,因此建議應即刻改善飲食和不良生活習慣,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以下提供5大預防與改善動脈粥狀硬化的生活守則: 健康飲食:減少攝取飽和脂肪如紅肉、奶油、糕點甜食等,它們會提高體內LDL的濃度。 規律運動:運動有助於消耗熱量,避免肥胖並保持血管彈性。 戒菸:尼古丁會傷害血管內皮層。 避免過量飲酒:攝入大量酒精可能會對心肌造成傷害,且也會攝取過多熱量而變得肥胖。 定期健康檢查:定期追蹤自身血脂、血糖、血壓狀況,可以幫助你掌握危險因子,及早預防。(延伸閱讀: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沒有最壞只有更壞!膽固醇變壞、脂蛋白要負責!

提到膽固醇時總讓人有各種負面聯想,但這是否是欲加之罪?事實上,膽固醇不僅種類多元、功能也有所差異,而大家常聽聞所謂的「好」或「壞」膽固醇,其實跟膽固醇本身毫無關聯。《Hello健康》一次揭開好壞膽固醇和你的關係。

什麼是膽固醇?

膽固醇是一種脂質分子,質地如同黏稠的蠟狀物質。由於膽固醇是組成細胞膜、荷爾蒙和膽汁的成分之一,因此身體各處都能見到膽固醇的蹤影,也是人體必不可少的化合物。

膽固醇與脂蛋白的關係

膽固醇依靠脂蛋白運送

膽固醇本身不具親水性,因此若要提供資源給身體各處細胞,則有賴脂蛋白的幫助。脂蛋白會包裹膽固醇,進入血液循環。而依據密度差異,脂蛋白型態可大致分成乳糜微粒(Chylomicron)、極低密度脂蛋白( VLDL)、中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這5種。(你也想知道:膽固醇是什麼?看脂蛋白密度分好壞) 高密度與低密度膽固醇的差異

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與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高度關聯,雖然低密度脂蛋白可幫助運送膽固醇,但是它們也可能沉積在動脈壁上,發生氧化、發炎,並逐漸形成脂肪斑紋。

一旦數量過多,就會加快脂肪斑塊的形成,讓血管阻塞,或者因為不穩定脂肪斑塊破裂,而引起血栓堵住血管,這2種狀況都會提高冠心病和心肌梗塞的風險,因而讓LDL獲得「壞膽固醇」的名號。

當然,人體也有相對應的機制——高密度脂蛋白,其主要功用為回收沉積在動脈中的低密度脂蛋白,運回肝臟進行代謝。因此當我們進行血脂肪檢測時,人體LDL和HDL的濃度也都是判斷是否為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的指標之一。

「壞」的不只是低密度脂蛋白

了解脂蛋白與膽固醇的關係後,你會發現其實所謂的好、壞膽固醇,可能要改成好、壞脂蛋白才對,因為少了脂蛋白,膽固醇根本沒辦法附著在血管內壁,也沒辦法提供細胞利用,自然也沒有所謂的好或壞了。

然而,除了壞膽固醇之外,你知道還有「超壞膽固醇(sd-LDL)」嗎? 

sd-LDL中文可稱為「小顆粒低密度脂蛋白」,其實就是低密度脂蛋白的一種,雖然我們平常都講LDL,但其仍可細分為不同大小的LDL顆粒,而sd-LDL就是特別容易滲入血管壁,發生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類型。

另外還有一種殘粒樣脂蛋白膽固醇(Remnant-like particle cholesterol, RLP-C),或稱脂蛋白殘體(Remnant lipoproteins, RLP)的物質。它們來自於部分分解的乳糜微粒與極低密度脂蛋白,這時,多數三酸甘油脂已經被肝臟脂解酶分解,但剩下未分解的殘體卻帶有大量的膽固醇,存在於血液循環中。部分研究指出,其也可能與動脈粥狀硬化有所關聯。

既然這2種脂蛋白存在感之高,為什麼sd-LDL和RLP卻不被列於常規的血脂肪檢查之內呢?其實是因低密度脂蛋白的研究已有長久的發展,研究數量也較其他兩者更多,且檢測低密度脂蛋白的成本也較低,因此目前皆以高低密度脂蛋白為主要判定標準。 如何減少低密度脂蛋白LDL-C?

先前提及低密度脂蛋白的存在必要性,但這不代表我們不需要注意體內的LDL濃度,尤其是生活型態不佳,屬於心臟病高風險的人群,更應從日常做起!

血脂肪檢測

也就是膽固醇檢測,也包含其他血液中的脂肪,如三酸甘油脂。一般血脂肪檢測的結果,可提供總膽固醇濃度(TC)、三酸甘油脂(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的數值,如果你發現這些數字超出正常值(通常會用紅字標明),那麼你可能需要著手改善體內血脂肪的濃度,並提高體內好膽固醇的比例、也就是讓高密度脂蛋白增加。(推薦閱讀: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如何避免膽固醇過高?

當體內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越高,就有機會能夠保持血管暢通,擴張血管使血流量更好,發生動脈粥狀硬化疾病的機會愈低,更有助於從清除血液中其他型態的壞膽固醇,好處多多。

除了患有代謝症候群的病患體內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普遍有略低於正常值的傾向,而需考慮輔助藥物之外,其他人應積極透過下列4大秘訣來增加好膽固醇、打擊壞膽固醇!

戒菸:抽菸不僅會傷害血管內皮細胞,讓動脈粥狀硬化更容易發生,還會降低HDL濃度。(推薦閱讀:說戒就戒!成功戒菸做到這4點) 適度運動:缺乏運動會降低HDL濃度,而運動則能增加體內的LDL的顆粒體積,大顆粒的LDL相較於小顆粒的LDL,對心血管的危害更小。 控制體重:過重可能影響範圍之廣,包括飲食過量、更少運動、較高的糖尿病風險等;而在血糖較高的狀況下,肝臟脂解酶的活性會降低,導致低密度脂蛋白變多。 避免高膽固醇飲食:減少攝取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類食物,選擇不飽和脂肪酸油品如橄欖油來烹飪食物。每周2~3次適量攝取魚類、低鹽堅果,都能提升好膽固醇的吸收,降低壞膽固醇。(你也想知道:反式脂肪是什麼?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都有它的份

值得一提的是,人體多數的膽固醇仍來自肝臟自行製造,從食物中獲得的膽固醇只占20%。對於沒有心血管疾病風險或血脂肪過高者來說,毋需過度限制所謂高膽固醇的原型食物如雞蛋、內臟等。只要能均衡攝取各類食物,搭配運動,就能有令人振奮的保健效果。(推薦閱讀:膽固醇解禁!蛋黃海鮮適量吃不怕膽固醇過高

如何預防心肌梗塞?心肌梗塞發作前兆|預防飲食、運動全整理

冬天不時氣溫驟降,讓心肌梗塞總是來得又急又快,發作前可能會出現心絞痛、冒冷汗、嘔吐、頭暈等症狀。然而,有些人發病前症狀非常輕微,甚至幾乎沒有任何前兆,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急性心肌梗塞不僅發生在老年人身上,近年來已逐漸開始年輕化。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表示,年輕心肌梗塞有2大原因,一是抽煙,另一項則是高膽固醇血症,都是不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造成,因此預防心肌梗塞實在刻不容緩!《Hello健康》以下歸納出如何預防心肌梗塞的重點,一起守護您的心臟健康!(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心肌梗塞發作前兆有哪些?

心肌梗塞會因性別差異等因素,在發作前產生不同的症狀,以下為心肌梗塞常出現的9項前兆: 胸痛(心絞痛) 呼吸急促、呼吸困難 噁心、嘔吐 心悸 出汗 焦慮 頭暈 心律不整(推薦閱讀:心跳太慢怎麼辦?「慢半拍」先別慌!一次看懂9大原因、症狀、治療方法) 血壓下降

預防心肌梗塞的3大方法

預防心肌梗塞的方法有很多,心肌梗塞高風險族群除了能透過調整日常飲食方式外,還能經由適度的運動來避免心肌梗塞發作,而運動和飲食幾大原則如下: 1. 預防心肌梗塞的飲食攻略

心肌梗塞高風險族群平常除了應清淡飲食、勿暴飲暴食外,最好能夠少量多餐,避免過度飽脹,同時注意以下飲食原則: 遠離高膽固醇飲食:如蛋黃、蟹黃及內臟類等含有高膽固醇的食物,容易使血管堵塞或狹窄,並產生動脈粥樣硬化,因而導致心肌梗塞或中風。(推薦閱讀:膽固醇過高還能吃肉嗎?4種常見肉類這樣吃) 低鹽飲食:避免經常食用醃製及罐頭食品,例如:醬瓜、番茄醬等,此類食物亦使水份滯留、血壓上升,增加心血管負擔。 避免攝取高脂肪食物:對於已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像是雞皮、鴨皮及肥肉等高脂肪食物,都應避免食用。 多攝取富含纖維素飲食:高纖維食物能幫助人體消化,保持排便通暢,免因用力排便,增加心臟負擔。 選用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及好油:攝取深海魚類,以及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包括黃豆油、花生油、沙拉油、葵花油、橄欖油或芥花油等。(推薦閱讀:別踩心臟病飲食地雷!少碰高糖、高脂、高鈉食物)

2. 心肌梗塞高風險族群運動須知

規律運動可減少壓力,促進血液循環,並減少血栓形成,改善心肺功能,同時還能降低血中膽固醇及血脂肪,但在運動時仍須注意以下幾點: 運動可由每次5~15分鐘開始,再慢慢增加為30~60分鐘,一星期4~5次,可先從散步開始。 避免任何需要突然用力的運動,可選擇如步行、慢跑、騎單車或游泳。 運動前須先做5分鐘暖身運動。 安排適度的休閒活動,減少壓力。 禁止飯後或服藥一小時內運動,運動後1小時內暫勿洗澡。 避免在太熱或太冷的環境中活動,如三溫暖、溫泉等都不適合心臟病患者。 有任何不舒服,不要勉強運動。 運動前可事先含服1顆硝酸甘油錠,並隨身攜帶。 若有胸部不適、疲勞、呼吸困難、頭暈、步態不穩、心跳不規則或大於120次/分鐘,須立刻停止運動。運動後如出現不適,應立即停止活動、坐下休息;若未改善,盡快服用舌下硝酸甘油錠1顆,若連續服用3顆未能改善,則須由人陪同緊急就醫。

3. 其他預防心肌梗塞的方法

控制體重 減輕壓力 少飲酒 戒菸 定時測量血壓(推薦閱讀:在家量血壓:血壓計種類、操作流程、注意事項、血壓標準) 檢查膽固醇

圖解心肌梗塞、心絞痛差異!症狀前兆、種類及治療一次懂

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皆為常見的冠狀動脈心臟病,當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導致動脈失去彈性,管壁變厚,內腔逐漸變窄或堵塞時,血液就不易流通,便可能引發心絞痛、心肌梗塞;名人如寒舍集團創辦人長子蔡辰洋、寒舍餐旅董事蔡伯府,以及金鐘獎影帝龍紹華等人,皆因心肌梗塞離世。

據衛福部中央健保署統計指出,心血管疾病已躍升為國人前10大死因的第2名,而心血管疾病當中最常見的,就是心肌梗塞,然而心肌梗塞、心絞痛皆會胸痛,究竟兩者差異為何?有那些症狀?讓《Hello健康》來告訴你! 心絞痛與心肌梗塞有何差異?

心絞痛(Angina pectoris)和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簡稱MI)都會造成胸痛等症狀,但兩者其實不盡相同。

心絞痛可說是一種症狀的統稱,會引發胸悶及胸痛的症狀,且胸痛的程度多半可以忍受,時間大約持續15分鐘,透過休息即可緩解。其症狀可能包括噁心、消化不良及呼吸困難等。(延伸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而心肌梗塞則是一種嚴重的疾病,當冠狀動脈完全阻塞時,會讓心肌壞死,進而發生心肌梗塞,而胸痛的程度通常難以忍受,時間可長達30分鐘以上,即便休息過後仍無法緩解。其症狀可能包括頭暈想吐、四肢無力、呼吸困難及昏厥等。

什麼是心絞痛?

心絞痛又稱作狹心症,主要是因冠狀動脈因為阻塞造成血流量減少,無法提供心肌足夠的氧氣,導致心肌氧氣的供需不平衡而引起。一旦運動量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無法提供心肌耗氧量需求,此時就會出現短暫的心肌缺氧。當冠狀動脈管腔狹窄程度超過75%以上,休息狀態下的心肌血流量不足,就會出現心絞痛症狀。(延伸閱讀:心好痛演哪齣?狹心症=心絞痛!胸痛症狀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心絞痛症狀

胸悶、胸痛 下巴、背部、手臂、頸部及腹部疼痛 噁心、嘔吐及消化不良 發作時間可能從數分鐘至15分鐘不等,發作時胸部中心會有像被重物壓住及呼吸困難的感覺,但多半仍可忍受,症狀可以因休息或服用藥物而得到改善。

心絞痛3大種類

依照心絞痛不同症狀的表現,可以將其分為以下3種類型: 穩定型心絞痛:又稱勞動發作型心絞痛,常好發於過度勞累、情緒波動起伏大或天冷等情況。 不穩定型心絞痛:又稱漸強型心絞痛,休息時也可能會發生,即便服用藥物也無法完全緩解症狀,而且發作頻率、疼痛強度、持續時間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強。 變異型心絞痛:又稱痙攣性心絞痛,疼痛時間持續較久且痛感較強烈,發作時還可能伴有心律不整。 心絞痛如何治療?

治療心絞痛的方法很多,當急性發作時,應先停止所有活動,並坐下休息且保持冷靜。此外,可搭配服用硝化甘油舌下含片(NTG),每隔5分鐘服用一片,假如狀況未改善,應隔5分鐘再次服用,最多能服用3片。

心絞痛若情況輕微,只需要臥床休息,減輕心臟負擔即可得到緩解,而其他治療方式還有以下兩種: 1. 藥物治療 硝酸鹽藥物:可直接鬆弛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擴張。 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能減少交感神經對心肌之興奮,因而降低心臟工作負荷,使心肌需氧量減少。 2. 手術治療

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經由病人大腿鼠蹊部(腹股溝)的血管或手部動脈,放入塑膠導管鞘,再將氣球導管經由導線,引導進入冠狀動脈病變狹窄處,並將氣球加壓擴張。膨脹的球囊將聚積造成阻塞的脂肪粥樣瘤擠壓後,可增加血管內管的大小,促進血流通暢。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如果經心導管檢查後發現你無法或不合適進行支架置放,醫師可能會建議你進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指的是醫師會從身體某處取一段血管,接到心臟上的冠狀動脈。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目的,是在幫助心臟上的冠狀動脈因血管硬化變窄,或血栓造成血管阻塞,藉由手術方式來增加心臟肌肉的血液循環。

什麼是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簡稱MI)和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簡稱AMI),是一種急性及嚴重的心臟疾病。其成因為供應心肌的血液循環,也就是冠狀動脈循環突然中斷,心肌因無法得到足夠氧氣而導致的損傷。心肌梗塞的潛在原因通常是動脈粥狀硬化斑塊破裂引起的冠狀動脈完全阻塞。(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心肌梗塞症狀 胸前出現壓迫及收縮性的疼痛,會不斷的擴散至左肩、頸部、下巴或背部。 焦慮、煩躁不安、盜汗、頭暈想吐、四肢無力、皮膚蒼白和呼吸困難,甚至昏厥等症狀。 發作時間通常會持續30分鐘以上,多數人會痛到難以忍受,休息時仍無法改善劇烈的疼痛感。(延伸閱讀:心肌梗塞可自救?心肌梗塞自救謠言迷思大解密:先打119才是正解!) 心肌梗塞6大種類

依照心肌梗塞的通用分類(Universal Classification of MI)為以下5種類型: 第1型:自發性心肌梗塞(Spontaneous MI) 第2型:血流供需失衡的缺氧引起之心肌梗塞(MI secondary to an ischemic imbalance) 第3型:導致死亡之心肌梗塞,但缺乏心肌生化標記之檢驗數據(MI resulting in death when biomarker values are unavailable) 第4a型:與PCI有關的心肌梗塞(MI related to PCI) 第4b型:與支架血栓有關的心肌梗塞(MI related stent thrombosis) 第5型:與CABG有關的心肌梗塞(MI related with CABG)

心肌梗塞如何治療? 1. 藥物治療 血栓溶解劑:將冠狀動脈內的血塊溶解,使血管暢通,並供應心肌所需的氧氣與養分,但至少必須在發作梗塞後的12小時內,才能發揮療效。此種療法,會造成少數病人有出血之危險性,但也是較容易進行的治療方式。(推薦閱讀:久坐不動恐血栓!深層靜脈栓塞這樣防) 其他輔助性藥物:如止痛劑、鎮靜劑、抗凝血劑或血小板拮抗劑、血管擴張劑等。 2. 手術治療 緊急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緊急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是指心臟內科醫師會將一條前端裝有小氣球的特殊心導管,經由腿部腹股溝或手腕動脈,以與血流方向相反方式放到主動脈,再沿著冠狀動脈血管伸入狹窄的部分。當氣球加壓時,撐開的力量可擴張血管狹窄處,使血管的內徑變大,增加血流量,達到治療心肌梗塞的目的。(同場加映: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挖耳朵流血怎麼辦?免驚!6大耳朵流血原因教您如何處理

挖耳朵清耳屎是許多人日常清潔步驟之一,但不小心挖太深或太用力,反而容易造成耳朵流血;《Hello健康》為您剖析6大耳朵流血原因,教您耳屎臭或耳屎多的日常解決方法。

耳屎的形成

耳屎是一種蠟狀物質,又稱作耳垢,是外耳道壁上皮脂腺和汗腺脂肪分泌物的混合物;在咀嚼或說話時的下巴運動,有助於推動這些分泌物到達外耳道,當累積大量碎屑或長時間滯留在耳道中,耳屎會逐漸乾燥變硬。

隨著年齡增長,耳朵內腺體分泌物也會改變,使耳屎變得更乾燥,可能不像過去一樣容易有效自我清潔,耳蠟可能更容易在耳道內積聚並堵塞,反而更難通過耳道。 耳朵流血怎麼辦:6大耳朵流血原因

耳朵出血可能由多種情況引起,包括外傷和感染,治療方式則取決於造成的原因。耳朵流血可能還會出現耳痛、發燒、聽力下降、面癱、頭暈或耳鳴等症狀。

 耳朵流血原因1. 挖耳朵太用力

如果挖耳朵太用力,可能導致耳朵流血,這種類型的傷害通常並不嚴重,保持傷口清潔,以免感染即可。

 耳朵流血原因2. 耳膜破裂

耳膜又稱鼓膜是保護中耳免受細菌侵害的一層膜,當耳膜撕裂時,便會流血。此外,過大的噪音、嚴重的耳部感染和外傷都可能導致鼓膜穿孔或破裂。乘坐飛機或水肺潛水時,鼓膜也會因氣壓突然變化而破裂。

 耳朵流血原因3. 外傷

事故或頭部受到撞擊會導致內出血和耳朵外傷。如果您的耳朵流血並且最近頭部有外傷,請立即就醫或諮詢醫生。

 耳朵流血原因4. 嚴重的耳部感染 

中耳感染會導致疼痛、暫時性聽力損失和耳內積水。流血是一種常見的耳部感染症狀,耳部感染會導致鼓膜破裂,因為感染會導致耳內積聚液體或膿液。

 耳朵流血原因5. 耳朵裡有異物

常見於兒童將小東西塞進耳朵造成流血與疼痛。

 耳朵流血原因6. 耳癌

雖然非常罕見,但耳癌會導致出血、麻木和聽力喪失。

 耳屎多怎麼辦:請耳鼻喉科醫生挖耳屎

對多數人來說,耳屎對人體有益處,但被耳屎堵塞的耳道會導致耳痛、感染和其他問題則另當別論。如果耳屎多到塞住耳朵,耳屎會刺激外耳的「迷走神經」分支,從而引起咳嗽。此外,過多的耳屎會導致聽力損失,因此若有耳屎過多的問題,建議請耳鼻喉科醫生協助清潔。(延伸閱讀:聽不見別人說話竟是耳屎塞住耳朵!清潔耳垢千萬別用棉花棒)  耳屎臭怎麼改善?

耳屎臭主要是耳屎中的汗水與細菌結合的味道,若耳屎異味造成困擾,可定期請耳鼻喉科診所醫師清潔,或開立耳屎軟化劑,自己定期清潔,以改善耳屎臭的問題。須留意,耳屎臭可能意味著耳朵感染導致中耳受損,有疑慮請交由專業醫師協助判斷。  定期請醫生協助挖耳朵 請醫生或藥局開立耳屎軟化劑 將加了鹽的白開水滴入幾滴到耳朵,一分鐘後讓翻面將液體排出

濕耳屎、乾耳屎由基因決定,也是決定狐臭的關鍵!

決定耳屎形態的基因存在於人體的 ABCC11 的顯性基因,此基因會影響人體汗腺分泌物的變化,從而決定耳屎類型是濕的或乾的,通常濕耳屎的味道會較重。此外也會影響人體是否有狐臭(濕耳屎的人通常也會有狐臭)。

孕吐嚴重怎麼辦?吃B6有效嗎?孕吐嚴重緩解3大方法一次看

孕吐不僅影響生活品質,若情況嚴重,還可能對孕婦身體或腹中寶寶造成不良影響。

究竟孕吐嚴重有哪些症狀?會對身體造成哪些影響?該如何緩解?讓《Hello健康》為您解惑,與您一起守護媽媽與腹中的寶寶。 孕吐原因

孕吐的確切原因不明,目前醫界主張可能是孕婦體內的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增加,造成雌激素與孕激素的濃度大幅變化所致。 孕吐8大風險因素

孕婦若屬於以下8種情況,較容易出現孕吐: 初次懷孕 容易暈車者 有孕吐的家族史 先前懷孕有妊娠劇吐的病史 肥胖(BMI值為30或更高) 使用避孕藥時會感到噁心、反胃 懷有多胞胎 腹中的孩子是女生(妊娠劇吐風險可能會提高50%)

孕吐嚴重恐是「妊娠劇吐」

孕吐是孕婦常見症狀,通常孕吐越厲害,代表胎兒持續生長發育;但有時害喜太劇烈,也有可能是疾病的表現,例如妊娠劇吐、甲狀腺亢進等疾病,應就醫檢查治療。

妊娠劇吐(Hyperemesis gravidarum, HG)為妊娠併發症的一種,指孕婦嚴重反胃、嘔吐,導致身體虛弱,無法正常活動。

妊娠劇吐很少見,發生率約0.3~3%;通常在懷孕後16週內出現,並在懷孕13~20週之間結束,僅少數孕婦會持續整個孕期。

美國一項2011年發表、調查逾4萬名孕婦的研究指出,妊娠劇吐是懷孕早期最常見的住院原因(9%),僅次於早產(24%)。 妊娠劇吐的症狀

以下為妊娠劇吐最常見的10種症狀: 嚴重反胃 每天嘔吐3次以上 體重減輕超過孕前的5% 無法攝取食物或液體 脫水 頭暈目眩 尿量減少 極度疲倦 暈倒 頭痛

其他較少見的症狀包括: 低血壓 心跳加快 皮膚乾燥 肝損傷引起的黃疸 魏尼克腦病變(後天性維生素B1缺乏造成腦病變)

嚴重孕吐問題多,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若孕婦嚴重孕吐,恐脫水、體重減輕或缺乏特定維生素,對身、心靈造成重大影響,甚至可能使胎兒早產、神經發育遲緩;因此,若孕吐伴隨以下症狀,請儘速就醫: 尿液顏色深,或8小時內未排尿(延伸閱讀:尿尿完看一下!10種尿液顏色狀況看健康) 站立時感到嚴重虛弱、暈眩 持續24小時無法進食或喝水 腹部疼痛 體溫升高 嘔吐出血 體重下降

嚴重孕吐該如何緩解?

以下介紹3種緩嚴重孕吐的支持性療法: 1.維生素B6

維生素B6可穩定中樞神經系統、緩解噁心、嘔吐等症狀。

建議劑量:每6~8小時口服10~25毫克,每日3次;在服用維生素B6前,請先諮詢您的主治醫生。

可能副作用:頭痛、疲倦、平衡感喪失或協調異常(與使用劑量過高有關)。 2.生

根據中醫藥學,體質寒性或虛弱的孕婦,可藉由食用糖、薑茶或其它以薑製成的食物,來緩解孕吐時的噁心感。 3.針灸

針灸可用於減輕孕吐、髖部和下背痛;研究指出,針灸可有效治療妊娠劇吐,且與常規治療相比,針灸的恢復時間更短,流產率和不良反應也較低。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