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吼: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哮吼: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哮吼的定義

哮吼(Croup/Laryngotracheobronchitis)是兒童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是受到病毒感染所致。哮吼會使喉部、氣管甚至是肺臟發炎、腫脹,並引起嚴重的咳嗽,長期哮吼可能導致肺炎(Pneumonia)或肺部嚴重細菌感染。 哮吼有多常見

哮吼好發於6個月~3歲的嬰幼兒,而1歲左右的兒童則是發病率最高的族群,然而,3個月大的嬰兒及15歲的孩子也有罹患哮吼的個案。

哮吼的原因

哮吼的病因多半是因為病毒傳染,例如:副流行性感冒病毒(Parainfluenza RSV)、麻疹(Measles)、腺病毒(Adenovirus)或流感病毒(Influenza),您的孩子可能經由空氣中咳嗽或鼻涕的飛沫接觸到病毒而傳染,飛沫中的病毒也能附著並生存在玩具或其他物品的表面上。

若孩子的眼、鼻、口接觸到這些汙染源,便可能因此感染病毒;此外,哮吼也可能是因過敏、吸入刺激物或胃酸逆流所致的併發症。(推薦閱讀:天氣冷會感冒?真正的隱形元凶就是它

哮吼的常見症狀

哮吼初期可能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包括臉色潮紅、流鼻水、發燒或喉嚨痛,當咳嗽症狀加劇時,便會造成病童聲音沙啞(Hoarse voice)、犬吠樣咳嗽(Seal barking)或呼吸急促等症狀,嚴重者則可能會缺氧發紺,而上述症狀通常會在夜間睡覺時加重,需要特別注意。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孩子出現以下症狀,請盡快就醫檢查: 吸氣及呼氣時發出喘鳴聲。 開始流口水或吞嚥困難。 感覺焦慮、情緒激動或疲倦。 呼吸較平常急促。 呼吸困難。 鼻、嘴或指甲呈現藍色或灰色等發紺(Cyanosis)症狀。

哮吼的診斷與治療

如何診斷哮吼?

醫師會先詢問患者的基本病史,並透過兒童頸肺部X光的結果,來呈現頸部是否腫脹、存有異物、膿或血塊阻礙呼吸道,而導致哮吼。若醫師懷疑是細菌感染所導致,則可能會進一步為病童做血液檢查。

如何治療哮吼?

大部分的哮吼都可以居家治療,讓孩子多喝水以避免脫水,若孩子的症狀持續超過3~5天或病況惡化,您的小兒科醫師可能會開立類固醇(Steroid),如糖皮質素(Glucocorticoid)來抑制呼吸道發炎。

如果您的孩子有呼吸方面的問題,那可能需要住院治療,施打腎上腺(Adrenaline)或戴氧氣罩。 哮吼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幫助您預防哮吼發生: 請孩子勤洗手,以免遭到病菌感染。 避免接觸患有感冒或上呼吸道疾病者。

兒童氣喘: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兒童氣喘的定義

兒童氣喘(Childhood asthma)是指小孩肺部及呼吸道,容易因為暴露於特定物質中時發炎,例如吸入空氣中的花粉、感冒或其他呼吸道感染。兒童時期的氣喘每天都會引起惱人的症狀,影響孩子遊戲、運動、就學及睡眠品質。對一些孩子來說,未經適當治療的氣喘會引起危險的氣喘發作。

兒童氣喘並沒有與成人氣喘(Asthma)不同,但兒童面臨的情況特殊,經常需急診、住院、請假曠課。遺憾的是,兒童氣喘無法被治療,氣喘症狀會持續到孩子成年,但有了適當的治療,您和孩子都能有效控制氣喘症狀,避免氣喘危害肺臟。

氣喘是小兒慢性病的首要主因,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的兒童身上,即使是很小的孩子。大部分兒童的第1次氣喘發作在5歲,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兒童氣喘的症狀

兒童氣喘常見症狀有:

頻繁、斷斷續續的咳嗽。 呼氣時有喘鳴聲。 呼吸困難。 胸塞、胸悶。 胸痛,尤其是年幼的兒童。 因呼吸困難、咳嗽或喘鳴造成睡眠障礙。 因感冒或流感等呼吸道感染導致咳嗽、喘鳴惡化。 呼吸道感染後復原緩慢,或衍生成支氣管炎(Bronchitis)。 因呼吸困難限縮遊戲或運動能力。 因睡眠品質不佳而疲倦。

兒童氣喘的症狀因人而異,並會隨著時間改善或者惡化,孩子可能只會出現單一症狀,例如長期咳嗽或胸悶。孩子的呼吸道症狀是否是因氣喘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其實很難判斷,週期性或長期喘鳴以及其他疑似氣喘症狀,也可能是支氣管炎或其他呼吸道問題所引起。以上僅列出部分症狀,請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如果孩子出現以下症狀,請就醫:

持續間斷的咳嗽,或咳嗽看起來與體能活動有關。 孩子呼氣時有喘鳴聲。 呼吸困難或呼吸短促。 抱怨胸悶。 反覆週期性的支氣管炎或肺炎(Pneumonia)。 兒童氣喘的原因

造成兒童氣喘的主因仍未知,但尚未發育完全而過於敏感的免疫系統通常是主因,氣喘的原因可能包含: 遺傳。 嬰幼兒時期特定的呼吸道感染。 暴露於一些環境因子,例如香菸或其他空氣汙染。

暴露於特定誘發因子時,會導致免疫系統敏感性提高,促使肺部和呼吸道腫大和分泌黏液。而接觸過敏原後的反應可能延遲發生,因此較難判斷什麼是誘因。一些可能的誘發因子如下: 一般感冒的病毒感染。 香菸等空氣汙染 對塵蟎、寵物皮屑、花粉或黴菌過敏。 體能活動。 氣候變化或冷空氣。

兒童氣喘的第1次發作,通常是由呼吸道病毒誘發,導致經常喘鳴。等孩子大一點後,因呼吸道過敏而發作的氣喘頻率會更高。不過有時候,氣喘症狀發作並無明顯誘因。 兒童氣喘的風險因素

兒童氣喘的風險因素很多,例如: 鼻子過敏、花粉熱,或濕疹(Eczema,過敏性皮膚疹)。 氣喘或過敏家族病史。 頻繁呼吸道感染。 新生兒出生體重過輕。 出生前、後暴露於菸害。 有非裔或波多黎各血統。 成長環境經濟狀況不佳。 兒童氣喘的診斷與治療

此篇文章並不代表任何醫療建議,請務必諮詢醫師以獲得進一步的資訊。

氣喘很難被診斷,兒科醫師會參考孩子日常及頻繁出現的症狀,也可能使用一些檢測來排除其他症狀,以確認病因。

很多小兒症狀都與氣喘類似,最複雜的則是這些症狀經常會與氣喘合併出現,因此兒科醫師必須要能判斷有哪些症狀是源於氣喘、哪些不是,或兩者皆是。

會出現與氣喘類似症狀的疾病包含: 鼻炎(Rhinitis) 鼻竇炎(Sinusitis) 胃酸逆流或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呼吸道異常(Airway abnormalities) 聲帶功能不佳(Vocal cord dysfunction) 呼吸道感染,例如細支氣管炎(Bronchiolitis)、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

5歲以上兒童的檢測方式與成人相同,為肺活量測量法,通常會安排在運動後和使用氣喘藥物以後。對小於5歲的兒童,肺功能檢測由於不夠精確,因此很難拿來作為確診指標,醫師會較仰賴您和孩子所提供的症狀資訊來做判斷,有時診斷必須在數個月甚至數年的觀察後才能確認。

若孩子的氣喘似乎是由過敏所觸發的,那醫師可能會進行過敏原皮膚測試,已有皮膚病或正在服用抗組織胺藥的幼童,則較適合進行過敏血液檢查。 如何治療兒童氣喘?

氣喘治療的目標是能隨時掌控症狀,控制得當的氣喘會有以下效果: 微小或甚至無症狀。 發作頻率低或甚至不發作。 肢體活動、運動不受限。 最少量使用緊急呼吸器,例如:支氣管擴張劑(Albuterol)。 微少或甚至無藥物副作用。

氣喘治療包含避免症狀發作,以及治療已經正在發作的症狀兩方面,正確用藥取決於孩子的年齡、症狀、氣喘原因,以及什麼方式對控制氣喘症狀最有效。長效型氣喘控制藥物,例如吸入型皮質類固醇(Inhaled Corticosteroids)是氣喘治療的基石,這類藥物會逐日控制氣喘病情,而使孩子的氣喘較不易復發。

當孩子氣喘突然發作時,使用速效舒緩型藥物可以快速舒緩症狀,不過如果長效型藥物控制得宜,您的孩子應該也不會太常需要用到速效型藥物了。記錄下每週使用的劑量,如果孩子頻繁使用速效吸入器,請帶孩子就醫,您可能需要幫他調整長效型藥物。

長效型氣喘控制藥物

長效型氣喘控制藥物,會預防並降低孩子呼吸道發炎的狀況,以緩解症狀,大部分的必須每天服藥。長效型藥物可能使孩童的生長曲線降低,但影響不顯著,大部分的病童從長效型藥物獲得的療效,都大過於副作用的風險。長效型氣喘控制藥物包含: 吸入型皮質類固醇:丙酸氟替卡松(Fluticasone,商品名:呼特康定量吸入器Flovent diskus、Flovent HFA)、吸必擴都保定量粉狀吸入劑(Budesonide,商品名:Pulmicort Flexhaler)、內舒拿水溶性鼻用噴液劑(Mometason,商品名:Asmanex)、環索奈德(Ciclesonide,商品名:Alvesco)、貝克每松(Beclomethasone)及其他。病童需使用這些藥物數天至數週,以達到最大療效。 白三烯素修飾劑(Leukotriene Modifiers):口服藥物包含孟魯司特(Montelukast,商品名:欣流顆粒劑Singulair)、扎鲁司特片(Zafirlukast,商品名:雅樂得錠 Accolate),以及齊留通(Zileuton,商品名: Zyflo)等藥物,都可以防止氣喘發作長達24小時。少數個案中,這些藥物會影響心理狀態,例如煩躁不安、侵略性、幻覺(Hallucinations)、憂鬱(Depression)和自殺念頭,若您的孩子有任何不尋常的反應,請請求醫療協助。 複合吸入器(Combination inhalers):這些吸入器含有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加上長效乙二型刺激劑(Long-Acting Beta Agonist,LABA)、氟替卡松(Fluticasone)及肺泰優氟吸入劑(Salmeterol,商品名:Advair Diskus,Advair HFA)、布地奈德(Budesonide)、服莫喘錠(Formoterol,商品名:吸必擴氣化噴霧劑Symbicort)、輔舒良鼻用噴液懸浮劑(Fluticasone)和敏兒特羅(Vilanterol 商品名:Breo)以及莫美他松(Mometasone)和福莫特羅(Formoterol,商品名:Dulera)。 長效乙二型交感作用劑(乙二型交感神經興奮劑,Long-Acting Beta Agonists):也與嚴重氣喘發作有關,因此給予兒童長效乙二型刺激劑時通常是提供吸入器,成分亦包含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這種合併型吸入器僅供治療氣喘,對其他疾病則效果不佳。 醫師也會開立每日服用以幫助呼吸道暢通的藥物,如茶鹼(Theophylline,商品名:Elixophyllin,Theo-24,Uniphyl)等藥物,能放鬆呼吸道周圍的肌肉來促進呼吸,但目前用藥已不再像過去幾年這麼頻繁。

速效舒緩型藥物

速效舒緩型藥物會很快打開腫脹的呼吸道,也被稱為緊急藥物,用於舒緩氣喘發作時快速、短期的症狀。如果醫師核可,也可在運動前使用。速效舒緩型藥物包含: 短效乙二型擬交感作用劑(Short-Acting Beta Agonists),支氣管擴張劑(Brong-Koh-DIE-Lay-Tur)可以快速緩解氣喘症狀,此類藥物含有沙丁胺醇(Albuterol,商品名:Proair HFA,Ventolin HFA 等)、左旋沙丁胺醇(Levalbuterol,商品名:Xopenex HFA),這些藥物會在幾分鐘內作用,效果可持續數小時。 抗膽鹼藥物(Ipratropium,商品名:Atrovent HFA),醫師可能會開立含抗膽鹼藥物吸入器來立即緩解孩子的氣喘症狀,如同其他的支氣管擴張藥,它會放鬆呼吸道,讓呼吸更輕鬆,抗膽鹼藥物常被用來治療肺氣腫(Emphysema)和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但有時也用來治療氣喘。 口服和靜脈注射皮質類固醇(Oral And Intravenous Corticosteroids),這類的藥用是嚴重氣喘發作時用來舒緩呼吸道發炎使用,例如含有普賴鬆(Prednisone)及甲基培尼皮質醇(Methylprednisolone)成分,但長期使用會導致嚴重的副作用,因此僅適用於短效治療嚴重氣喘症狀。 免疫調節劑(Immunomodulatory Agents),甲泊利珠單抗(Mepolizumab,舒肺樂:Nucala)可能較適合用來治療兒童嚴重的嗜伊紅性氣喘(Eosinophilic Asthma)。

過敏誘發型氣喘的治療

如果孩子的氣喘是因為過敏而誘發或惡化,那可能最需要的是過敏誘發型氣喘的治療方式,包含: 奧馬珠單抗(Omalizumab,商品名:喜瑞樂 Xolair),這是特別為有過敏型或嚴重氣喘的病人所製,它會降低免疫系統對例如花粉、塵蟎、寵物皮屑等過敏原的反應,喜瑞樂(Xolair)每2~5週注射1次。 抗過敏藥物,有口服和鼻噴劑抗組織胺藥和解除充血劑,例如:皮質類固醇、色甘酸(Cromolyn)及異丙托溴銨(Ipratropium)。 免疫針(Allergy Shots,或稱免疫療法 Immunotherapy),需持續數月每週施打,再逐步延長為每月1次,療程為3~5年,免疫針會逐漸減少孩子對特定過敏原的過敏反應。

氣喘吸入劑

無論是短效或長效氣喘藥物,都是利用吸入定量藥劑來抑制症狀,年齡大一些的孩子或青少年可以使用較小、手持的壓力式定量噴霧吸入器(Pmdi;Pressurized Metered-Dose Inhaler)Pressurized Metered Dose Inhaler)或乾粉型吸入器。幼兒則需使用面罩型的定量吸入器,或噴霧型吸入器,來確保正確的藥劑量。

氣喘治療的應對計畫

氣喘的應對計畫要與醫師一起擬定,以幫助您跟孩子:判斷何時該調整長效藥物、標註追蹤治療的療效、辨認氣喘發作的徵兆以及應變措施,並知道何時該就醫或尋求緊急醫療協助。配合度或悟性高的孩童,可以使用手持儀器(呼氣流量測速計Peak Flow Meter),來評估自己的呼吸量。

孩子的氣喘症狀及誘發原因可能會隨著時間改變,您將會需要謹慎觀察症狀,並與醫師協力合作來調整所需的藥物。如果孩子的症狀已獲得控制一段時間了,您的醫師可能會建議降低藥物劑量,甚至停藥,若病情未獲得有效控制,醫師則會提高劑量、換藥或增加藥物。

替代療法

現在已有一些其他治療氣喘的選項,但大部分的替代療法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判斷療效與評估副作用的影響範圍,氣喘的替代療法如下: 呼吸技巧:呼吸調節練習包含:自然適量呼吸法、帕普沃斯呼吸法以及瑜伽呼吸練習。 針灸:針灸來自於中國傳統醫學,是用細小的針扎入穴道刺激身體反應,針灸需要維持靜止數分鐘,因此對較小難以控制的小孩較不適合。 放鬆技巧:冥想、生理回饋、催眠,以及漸進式肌肉放鬆法,都可透過放鬆和減輕壓力來幫助氣喘治療。 居家療法:目標是利用少量誘發氣喘的因子來刺激身體自癒反應,例如花粉或野草等誘發氣喘的物質,這個療法尚無足夠證據證明對過敏型氣喘有療效。 草藥療法及補充品:有一些草藥療法已證實對治療氣喘有益,例如β-胡蘿蔔素、茴香籽、魚油及鎂,然而具體療效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草藥療法及補充品可能會對孩子有副作用,或和其他正在服用的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因此請在使用任何草藥或補充品前諮詢醫師。 兒童氣喘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可以幫助對抗兒童氣喘: 維持室內適當的濕度:如果居住的地方濕氣重,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需使用除濕機。 保持室內空氣清淨:使用空調每日檢核空氣品質,並按使用指示更換濾網,或加裝小型過濾器。 減少寵物皮屑:如果孩子對皮屑過敏,最好避免讓他們接觸寵物的毛或皮革,並定期幫寵物洗澡、梳毛,以減少居家環境中的皮屑量。 使用空調:空調可以幫助減少草木和花粉飄進室內,並降低室內濕度,避免讓孩子暴露於塵蟎中。如果家裡沒有空調,花粉季時請記得緊閉門窗。 減少家中灰塵:清潔整理臥室的特定物品可以降低灰塵,以免氣喘症狀的惡夢又發作,幫枕頭、床單和床墊套上防塵寢具,您也可以考慮移除地毯或加裝硬質木板,特別是孩子的房間,建議使用可洗式的窗簾。 定期打掃:1週至少打掃1次室內,以消除灰塵和過敏原。 降低孩子接觸冷空氣的機會:如果孩子的氣喘會隨著空氣變乾冷而惡化,外出時可以讓他戴口罩。

若還有其他疑慮,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詳細的資訊。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恐怖情人4大特徵要注意!6攻略幫助孩子擺脫恐怖情人,安全提分手

你是否注意到小孩交男友或女友後,心理及身體都有受到傷害?如果你的小孩開始跟異性交往,卻出現沒有安全感、情緒失控、身體健康異常、遭受言語霸凌或性虐待等徵兆,極有可能是碰到恐怖情人了!

究竟恐怖情人的特徵有哪些?父母可透過何種方法幫助孩子擺脫恐怖情人?《Hello健康》將於本文為你一次介紹! 恐怖情人4大特徵

現實社會當中,因遭恐怖情人報復的案例可說是層出不窮,諸如拿刀追砍或引爆瓦斯同歸於盡等,為了避免憾事一再上演,當孩子的伴侶有以下4種行為出現,應提高警覺,才能提早預防悲劇發生:

對方控制慾強烈、情緒反覆無常,易怒或開始暴力歐打。 對你的日常生活及週遭親朋好友有強烈敵意,或是對他們說一些傷害你的話語。 要求不合理的性行為,或是拍攝性愛影片及私密照片等。 有酗酒及吸毒的習慣。

如何擺脫恐怖情人?爸媽快學會6招幫助孩子 1. 跟小孩聊聊到底發生什麼事

請找一個適當的時間,面對面好好跟小孩單獨聊聊。仔細傾聽他說的每句話,並且當他在說話時,不要打斷插嘴。但如果小孩不想在當下聊,那請不要給他太多壓力,只要不要拖太久,是可以等他願意再坐下來談的。(推薦閱讀:跟小孩談敏感話題~6方法父母老實說

2. 讓小孩了解何謂健康男女關係

跟小孩解釋什麼是健康與不健康的兩人關係;健康的兩人關係會彼此互相尊重,傾聽對方的意見,並同意各自為家人或朋友保留相處的時間;而不健康的兩人關係則會一味地控制對方、不懂得尊重另一半,由於想要控制與佔有對方的欲望過於強烈,便可能經常強迫對方做某些事,甚至對另一半使用肢體暴力。因此,父母應從旁協助小孩了解,情人以基本的尊重態度對待他,是他應得的權利。 3. 告訴孩子縱容恐怖情人的後果

爸媽應讓小孩知道,如果他與恐怖情人在一起,極有可能會患性病、意外懷孕、濫用毒品、被施暴,或者因身心受折磨,而使整個人陷入悲傷或憂鬱的狀態,往後可能會愈來愈難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

4. 建議小孩與恐怖情人先暫時分開

由於立即叫小孩與恐怖情人分手是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所以各位爸媽可先建議孩子暫時和對方分開一陣子,去自己做些事,如跟同性朋友一起出去玩,或者去從事體育活動等,很快地他就會知道其實沒有情人在身邊,他也可以過得很好。 5. 確保小孩談判分手時的安全

為了小孩的安全,如果他要跟恐怖情人談判分手,建議父母最好陪同前往。如果你真的忙不過來,建議可找你能信賴的大人陪伴他。前往談判前,記得告知小孩談判的過程要盡量簡單明瞭,並應避免雙方當場發生口語或肢體衝突。 6. 不要刺激孩子的恐怖情人

如果要見小孩的情人,見面時請不要用言語刺激他,因為如果這麼做,只會讓情況變得更糟。你應該要和緩地向他說明,兩人不適合在一起的原因。

此外,《家暴防治法》於105年2月4日開始施行第63條條文,只要被害人年滿16歲,遭受現有或曾有親密關係之未同居伴侶施以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情事者,即準用家暴法訂定的保護措施,也可聲請民事保護令。

因此,若發現孩子曾遭到恐怖情人施以精神或身體暴力,應協助他聲請保護令,以有效維護自身安全,防止恐怖情人靠近。(同場加映:「性侵、家暴」女性一輩子的傷痕: 6大平台助受害者身心重建

當沉默不是金~兒童語言障礙的原因

當小孩太吵,父母總會希望他們能永遠保持安靜。但是,如果小孩真的一直很安靜怎麼辦?如果這是您遇到的情況,那麼您的小孩可能患有語言障礙(Language disorder),不過這在年紀較小的小孩當中並不常見。本文將為您介紹,什麼是語言障礙,以及它的治療方法。

語言障礙的定義

語言障礙是一種疾病,會使人在講話時,無法找到正確的單字,組成讓他人容易了解的句子。患有語言障礙的人,也可能難以理解別人的話。 語言障礙的症狀

分辨小孩是否患有語言障礙很容易,通常,小孩說出的句子會很簡短,語法錯誤,且不連貫。或者在進行對話時,小孩可能難以跟上他的朋友,並且無法完全理解同儕所討論的內容。 3種常見的兒童語言障礙

1. 結構性 唇顎裂(Cleft palate):天生患有唇顎裂的小孩很容易有語言障礙,因為患有這種疾病的兒童,會經常發出嘶嘶聲和咕嚕聲。 發音障礙(Articulation disorders):這會使小孩使用錯的單字,而且容易在不同句子中,持續使用某個錯的字。

2. 神經性 發展語言延遲(Development language delay):患有這種疾病的小孩,通常會有學習困難,並且無法將詞彙整理成完整的句子,或將句子排列成可以讓人理解的順序。 構音障礙(Dysarthria):這是一種神經性語言障礙,會影響小孩的肌肉,導致說出來的話聽起來含糊且緩慢。 口吃(Stuttering):這是一種常見的兒童問題;當小孩經常在單字或語句的開頭反覆說出同個字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當口吃發生時,小孩往往無法用簡短的語句表達他們的想法,取而代之的是,將單字斷斷續續地連成一體。

3. 其他相關問題

害羞:小孩害怕說話,尤其是在人群面前說話,只在必要時才開口。 聽力問題:聽力困難會導致說話困難,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小孩們往往會自行解決問題。

導致語言障礙的原因 基因和遺傳:根據研究,20~40%家庭中有語言障礙背景的兒童,也會有同樣的問題。 產前營養:在產前階段缺乏葉酸(Folic acid),容易導致兒童產後出現語言障礙。 其他情況:自閉症(Autism)、唐氏症(Down syndrome)和早產,都可能會導致語言障礙。 治療語言障礙的4種方法

即使在懷孕當中,也要與小孩進行日常對話。 常對小孩朗讀適合他年齡的故事或小說 鼓勵小孩多觀察周遭,以增強學習語言和發音的能力。 可以在小孩2歲前,用可愛的語句和音調跟他溝通,但過了2歲,就要使用正常完整的句子與他們交談。

Hello Health Group 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品行不佳是疾患?小孩具攻擊性有原因

小孩的攻擊行為可能有很多原因,包括人格特質、疾病或心理健康。如果想妥善處理小孩具攻擊性的問題,應該先專注在下列問題上。以下列舉兒童攻擊行為最常見的原因,父母又該如何解決呢?請詳見內文。

小孩攻擊行為的常見原因

以下是4點小孩具攻擊性、有攻擊行為的原因:

情緒障礙(Mood disorders):有情緒缺陷的兒童常常會有攻擊傾向及衝動行為,有時候小孩會變得憂鬱且易怒。 思覺失調(Schizophrenia,舊稱精神分裂):有思覺失調的兒童缺乏對他人的信任,有時候會相當偏執。這類小孩的攻擊行為是由自己的恐懼所導致。 品行疾患(Conduct disorder):攻擊行為是品行疾患的一部分。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完全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導致的後果,但是仍然故意去做這些事。 腦部損傷或其他傷害:前額葉受傷或癲癇可能會導致攻擊行為,不過科學家目前無法解釋為什麼這些案例會引發攻擊行為。

4招處理小孩攻擊行為

如果父母或親友遇上小孩的攻擊行為時,又應該怎麼處置呢? 快速反應:一旦事情發生就要明確讓小孩知道,父母以及身旁他人是不會容忍這種行為。如果他們傷害了別的小孩,應該馬上將他們帶離這位小孩,這段時間可以和小孩在安全的地方一起冷靜下來;藉此,讓小孩理解攻擊行為導致的後果,就是錯失和同儕一起玩的機會。 保持冷靜:某些家長或許較為激動,會忍不住想教訓小孩,或大聲斥喝他們,然而,父母也應該節制自己的情緒,因為對小孩大發雷霆,甚至動手,只會讓他們認為「暴力」這件事很稀鬆平常,沒什麼大不了的,反而造成負面的教材。 恪守規矩:對於小孩的攻擊行為應該維持一貫的態度來回應,藉此作為小孩的榜樣。千萬別因為您只是在與小孩在玩就放鬆規矩,否則他們會誤認為在遊戲時間就能不受控。 讓小孩學習負責:舉例來說,若小孩破壞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應該要求他們試著把東西恢復原狀,並物歸原主,並且父母能藉機會教育小孩去理解,無論是年齡大小,在犯錯之後應試著把結果導正,學習去道歉,並體認被傷害的人的感受,都是很重要的事。

當心小孩患三高!兒童健康這樣做起

因為全球人口老化,以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導致有許多文明病產生,例如心臟病(Heart disease)、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等,然而,不只成人要多加注意健康管理,小孩也要當心喔!許多研究都指出,現代兒童的肥胖(Obesity)情形愈來愈普遍,甚至有些小孩,年紀輕輕就罹患代謝症候群。究竟做為父母,可以如何守護孩子的健康,在生活飲食和習慣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以下介紹現代的兒童健康隱憂,以及預防方法。

兒童肥胖已是全球問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兒童肥胖是21世紀一項全球性的嚴重議題。根據統計,2016年全球過重的5歲以下兒童估計超過4100萬人,且幾乎有一半在亞洲。而過重和肥胖的兒童,成年後仍維持肥胖的可能性很高,並且有更高的風險在年輕時罹患例如糖尿病(Diabetes)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但是,無論是過重、肥胖或其他相關的疾病,其實有很高的機率可以被預防,對此,WHO也認為預防兒童肥胖是現今需要關切,並預防的重要議題。

兒童也可能罹患三高

三高即為高血壓(Hypertension)、高血糖(Hyperglycemia)、高血脂(Hyperlipidemia)3者綜合的簡稱,因為現代許多人飲食不正常,作息也不規律,導致罹患三高的情況非常普遍,甚至罹患的族群有漸漸年輕化的趨勢。如果不多多注意家中孩子的飲食和生活作息,小孩也有可能會罹患三高。

一般來說,6歲以上的兒童若會罹患高血壓,主要受2種因素影響:遺傳因素以及不良的生活與飲食習慣,例如體重過重、營養不良和缺乏運動等。而兒童和青少年族群中,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高血壓(Primary hypertension)及繼發性高血壓(Secondary hypertension),其中原發性高血壓較常見,也有機會發生在6歲以上的兒童身上。造成原發性高血壓的原因,包含過重、肥胖、高血壓家族史,或是有空腹高血糖、高膽固醇(High cholesterol),以及平時吃太多鹽等因素。

家長須多注意小孩的健康

現在有愈來愈多小孩沒有家族遺傳病史,卻因為沒有控制飲食和生活習慣,小小年紀就過重,甚至有高血壓、高血糖或高血脂,或罹患糖尿病等。根據研究,如果小學時期肥胖,在長大後,仍有有6~7成機會維持肥胖;而國中時期的肥胖,之後長大成人,有高達7~8成機率也會持續肥胖。

因此,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呼籲家長,平時要注意小孩的發育情形,是否過重、肥胖、過輕。父母可以藉由身高質量指數(BMI),作為判斷的工具之一,BMI的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 kg) / 身高平方(平方公尺, m²);假設一個人的身高是160公分,體重是55公斤,其BMI值為55 /1.6平方=21.5。對此,衛生福利部也有提供兒童及青少年的BMI參考標準值,若有超過或少於正常標準,則建議從飲食、活動及睡眠開始調整。 改變生活習慣謹記4口訣

如果家中孩子有肥胖或三高問題,得從飲食和生活習慣開始改變,鼓勵孩子多吃蔬菜水果,且菜色盡可能多樣化,也盡量少吃油炸,多吃原型食物來取代加工食品,並且避免過度調味和烹調。平時,也盡量多帶孩子外出運動、接觸大自然,並陪孩子用餐。另外,過去我們可能都以為,量血壓是成年人的專利,其實不然,國內外許多學者都建議,在小朋友的例行身體檢查中加入量血壓項目,如此一來,不僅能在發現健康問題時及早治療。

而臺灣兒科醫學會也提供了4字訣:「察、問、診、回」來守護兒童健康,建議家長,透過觀「察」小孩的精神與活動力,詢「問」小孩是否有感到不適或異常狀況,並「診」察小孩的身體狀況、確認病癥,最後,「回」診追蹤身體健康狀況。

小孩自閉症學說話~父母怎麼幫助溝通

自閉症(Autism,又稱為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是一種嚴重的神經發展障礙症(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它會對兒童溝通、與他人互動的能力,產生否定作用,小孩也會出現重複行為,興趣和其他活動也會被限制。這些問題會深層地影響小孩的社交、職業發展,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

如何知道小孩患有自閉症

如果小孩有下列情況,請諮詢醫師:

6個月大的時候,對微笑或開心表情,沒有反應。 9個月大的時候,還不會模仿聲音,或臉部表情。 12個月大的時候,還不會咿咿呀呀、或咕咕低聲說話。 14個月大的時候,還不會做出任何手勢,如:指向某個地方,或揮揮手。 16個月大的時候,還不會說單詞。 18個月大的時候,還不會玩模仿角色遊戲,或裝扮遊戲。 24個月大的時候,還不會說雙字片語。 在任何年齡,失去先前學會的語言、社交能力。

如何幫助自閉症小孩學習說話

下列是能協助自閉症小孩的一些方法: 鼓勵孩子多玩遊戲,參與社交活動:小孩都是從遊戲當中學習,學習語言和說話而言,也是如此。互動式遊戲,讓您跟您的孩子有機會彼此互相溝通,享受親子間交流。您可能得嘗試幾種遊戲後,才會找到適合小孩的遊戲。此外,您也可以讓小孩嘗試社交性質的遊戲,讓他們有不同感受,玩得更快樂。 聲音模仿刺激互動:仿效小孩的聲音、玩笑方式與行為動作,有助於你們之間的說話和互動。這樣的作法,也會刺激小孩想要學你的樣子,進而達到彼此輪流互相模仿,只要模仿的不是負面,或有害行為就行。 讓小孩有機會說話表達:如果小孩的回應速度不夠快,別急著幫他們補充說明。記得即使他們真的不回答,父母也要把說話的機會留給他們。當父母問小孩問題,或注意小孩需要什麼東西,請給他們幾秒鐘的時間,看著他們,並耐心等候。如果他們發出聲音,或有肢體動作,您再馬上做出反應。 簡單化繁瑣的語句:請父母用簡單的句子,讓小孩能容易理解您在說什麼,如此一來,如果小孩想模仿您,也會變得比較方便。如果小孩完全無法說話,請您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地說;舉例來說:如果小孩在玩球,請您對小孩說:「丟…球」。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孩子輕碰就暴怒:原來是「觸覺防禦」!從小就敏感?「感覺統合治療」有助改善

無法忍受衣服標籤接觸皮膚時的刺痛感?排隊時總很介意別人不經意碰到自己的身體而惱怒?就連光著腳丫走在沙子上這種看似稀鬆平常的小事,你的孩子卻完全無法忍耐? 明明只是不小心輕輕碰到、甚至看似善意親暱的肢體接觸,當你的孩子也出現上述這些反應,甚至因此動不動就讓他她暴跳如雷外,對生活中的正常觸碰更是異常敏感而反應激烈,究竟爸媽應該怎麼辦才好?

其實原來是孩子們對於感官知覺中的觸覺感知過度敏感,而產生了早期療育領域中經常探討的「觸覺防禦」情形,此族群也被稱為「觸覺敏感」。然而,什麼是「觸覺防禦」,當孩子發生觸覺防禦的行為時,爸媽們該如何協助?觸覺防禦又是否能治癒呢?

「觸覺敏感」導致防禦行為:輕忽恐將影響生活

由於觸覺系統是人體最先發展的感覺系統,隨著成長過程而不斷接收來自外界的碰觸、按壓、冷熱、疼痛,甚至於皮膚上毛髮拂動等各種刺激,成為探索外界環境時極關鍵的媒介之一。人們透過溫度變化、碰觸的力道輕重將直接或間接影響情緒外,伴隨而來的反射行為而引發出動作和認知能力,可說是幫助孩子與外界環境互動的重要過程。(推薦閱讀:研究:童年親子關係好,長大後較幸福,較不易罹患慢性病

但若發生嚴重的觸覺敏感或失調,就會造成個體對觸覺刺激產生防禦的激烈行為與表現,即是所謂的「觸覺防禦」。而常見的觸覺防禦症狀又可分為以下6種最為普遍: 6大常見「觸覺防禦」症狀 對特定材質之衣物反應激烈 抗拒洗澡、梳頭、修剪頭髮或指甲 無預警被碰觸常過度反應 排斥接觸特殊質地如赤腳走過沙地、碰觸顏料或黏膠 即使被輕碰卻感覺被拍打而產生過激反應、拒絕社交 對溫度變化高度敏感且反應於行為上

Ayres博士於1976年提出感覺統合理論(Ayres Sensory Integration®)中指出,「感覺統合」是一種大腦具備的功能,當孩童們主動攝取、調節、組織各種感官刺激時,感覺統合就負責促使人體表現出各種合宜的行為表現。對於觸覺敏感的孩子來說,由於他們對皮膚接受到的感官刺激反應的閾值(threshold)、亦稱為臨界值(當對象發生某種變化所需的某種條件值)過低時,只要有些許風吹草動,便會觸覺敏感者的大腦警鈴大作。

觸覺感知閾值低的孩子會產生異於同儕的反應模式;像是被動反應模式的孩子,對於正常強度刺激會產生不舒服感覺,也稱為「觸覺敏感」。而當反應強烈導致出現主動躲避行為者,職能治療專業將之稱為「觸覺防禦」。 6成以上過動症患者 可能具「觸覺防禦」症狀

此外,根據以色列的研究指出,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男孩有2/3的機率同時具有觸覺防禦的現象與症狀,因此對於原本就需及時療育的孩子,建議父母們應有警覺意識,當孩子出現強烈的情緒行為與反應時,是否部分由觸覺防禦所造成?而更進一步透過醫師診斷後,通常會安排具「觸覺防禦」者接受「感覺統合治療」。

在台灣,具備專業的感覺統合訓練、同時亦是唯一法律限定可進行「感覺統合治療」的專業醫事人員為「職能治療師」。但目前在網路資訊、或部分教育單位對於感覺統合仍多有誤解,卻宣稱可提供感覺統合治療與其介入的好處,但其判定上仍有賴專業職能治療師協助,建議民眾應審慎理解、避免被誤導外,若不確定家中的孩子是否具有「觸覺防禦」的問題而需進一步安排「感覺統合治療」,不妨尋求合格並具認證的職能治療師,個別進行專業之臨床評估。

一分鐘認識「觸覺防禦」

觸覺感知閾值低的孩子會產生異於同儕的反應模式;部分孩子對於正常強度刺激會產生不舒服感覺,也稱為「觸覺敏感」。

當反應強烈導致出現主動躲避行為者,職能治療專業將之稱為「觸覺防禦」。

對於觸覺敏感的孩子來說,當皮膚接受到的感官刺激反應的臨界值threshold(當對象發生某種變化所需的某種條件值)過低時,只要有些許風吹草動,便會使觸覺敏感者的大腦警鈴大作。

感覺統合治療:約6週可減輕「觸覺防禦」行為

許多孩子由於觸覺防禦的行為與症狀,經常遭遇平日之社交人際與適應外界的困擾。觸覺防禦者常被抱怨,對別人無心的舉措反應劇烈,甚至以暴跳如雷的情緒反應使周遭的親友或民眾受到驚嚇。

然而,具「觸覺防禦」症狀的孩子們,其實是因大腦感覺調節失常而屢遭誤會,甚至受到父母的誤解,誤以為是孩子為了尋求關愛而故意乖張,卻反造成孩子已感覺極度不舒服、仍需被貼上脾氣古怪的標籤,何其無辜!

根據2015年的小樣本研究中,具有觸覺防禦的10名男孩與8名女孩受試者中,當經過6週的感覺統合治療後,透過前後的評測發現,其觸覺防禦的反應呈現下降,不僅對於無害的觸覺刺激接受度提高,受試者更因此得以進一步接受其他介入治療。

感覺統合治療對觸覺防禦之3大改善效果:

提供孩子們感官刺激:可幫助中樞神經系統整合 幫助孩子抑制與調節感覺訊息:可協助觸發適切的反應行為 提升孩子的活動量:進而減低孩子依賴與拒絕社交的傾象

由於觸覺是透過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來感知,傳遞觸覺的前側系統並會將訊息傳遞到主管情緒的邊緣系統中。因此我們能觀察到孩子在自我安撫時多以吸吮手指、或成人透過搓揉雙手、摸肩頸等方式表現,以調節舒緩情緒。也證實觸覺與發展、情緒表現皆有關鍵的作用。

觸覺防禦可改善、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在知名的哈洛的恆河猴實驗中,相較於能供給奶水的鐵絲猴媽媽,即便是對照組的布偶猴媽媽無法提供食物、滿足幼猴飢餓的生理需求,小猴子尋求的仍是有溫暖絨毛觸感的布偶猴慰藉。而於2022最新發表於Science期刊研究中,更提出能解釋觸覺引發正向情緒的神經肽傳導機制。

綜合觸覺相關之研究結果與臨床經驗顯示,若於日常生活中,觀察到孩子對於觸覺此基本而重要的感覺刺激調適不良,恐將對其未來生活適應造成廣泛影響,因此當孩子反應出被輕觸就暴怒、對特定材質之環境或衣物有激烈行為時,建議父母應自更多生活細節中觀察,並儘速安排就近醫療院所之復健科進行諮詢與診察。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醫:嬰兒未滿1歲仰睡、側睡或用枕頭恐有窒息風險,顧頭型建議這樣做

重視外貌是人類的本性,也因如此,不少父母希望可以讓小孩贏在起跑點,藉由使用嬰兒枕頭或不讓寶寶仰睡,塑造嬰兒圓潤漂亮的頭型,但嬰兒枕頭長期以來都有安全上的疑慮,本篇文章《Hello健康》將為您說明嬰兒枕頭是否安全、嬰兒枕頭的使用時機、顧頭型的最佳方法,以及設置寶寶睡眠環境的注意事項。

嬰兒未滿1歲前不需使用枕頭

對成人而言,想要一夜好眠,枕頭絕對不可或缺。雖然枕頭可幫助抬高成人頭部,保持呼吸道暢通,但寶寶卻無法享受這些優點,並可能壓迫嬰兒的呼吸道,導致呼吸不順而有生命危險。

衛福部國健署建議,1歲以下的寶寶不需要使用枕頭,同時也不應該在嬰兒床周圍放置填充玩具、棉被、抱枕等物,以降低嬰兒窒息的風險。部分嬰兒因過早使用枕頭的寶寶,導致口鼻遭枕頭悶住而無法呼吸,並演變為嬰兒猝死(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建議新手父母們不可不慎。 嬰兒專用枕頭安全嗎?

任何形狀的枕頭,如嬰兒趴睡枕、頭型枕等,都不適合1歲以下嬰兒使用。即便坊間許多嬰兒枕標榜採中間凹下、兩側偏高的設計,看似可固定寶寶頭部、防止亂動,但寶寶仍可在睡夢中,將頭部轉到側面,造成面部遭兩側偏高的枕面蓋住、妨礙呼吸。若父母未及時發現,便可能釀成憾事。

嬰兒1歲前盡量別趴睡、側睡,恐有猝死風險

分娩時為讓嬰兒能順利通過產道,嬰兒的頭骨柔軟且具可塑性,因此經長時間仰躺後,自然可能影響頭骨成型。以此邏輯來看,為塑造漂亮型而讓嬰兒仰睡,看似合情合理,但卻可能造成嬰兒猝死,因為嬰兒對肌肉的控制技巧與力量仍未發展完全,一旦不小心翻身時壓住口鼻,通常難以自行脫困。

張博堯診所的主治醫師林怡樺提醒,1歲前的嬰兒趴睡是猝死最顯著的危險因子,而側睡也有一定風險,因此應讓滿周歲前的寶寶採仰睡姿。不建議爸媽一心為了追求寶寶頭型美觀,而置寶寶於可能的危險之中。 定時移位 仰睡也能顧頭型 

多數寶寶出生至滿月後,就能在仰睡時自行轉動頭部,並很容易受到周遭活動及聲響吸引,進而試圖轉動頭部探詢,因此家長們不妨定時調整嬰兒床的位置,避免寶寶長時間維持相同睡姿、壓迫特定區域的頭骨。(推薦閱讀:擔心寶寶扁扁頭?按摩趴臥多讓脖子動

創造安全的寶寶睡眠環境

新生兒初期多數時間皆在睡眠中度過,若想要寶寶安全健康地一暝大一吋,建議父母可依照以下6點打造良好的睡眠環境: 避免同床:成人熟睡後皆可能因無意識翻身壓住寶寶而不自知,由於成人的體重非常重,嬰兒受壓迫時通常無法掙脫,建議避免與寶寶同床共眠,尤其是小於4個月的嬰兒、早產兒或出生體重過輕嬰兒。林醫師特別強調,若照顧者精神疲憊、患有重病,或有抽煙、喝酒、服用安眠或非法物質,皆應嚴禁同床。 嬰兒床保持淨空:嬰兒床表面應平坦且軟硬適中,切勿放置任何絨毛玩偶、枕頭、棉被、毯子在寶寶旁邊,以免嬰兒睡眠中遭其他雜物遮蓋口鼻而難以脫困。 專屬嬰兒床:嬰幼兒需要獨立的嬰兒專用睡眠床;加裝床邊護欄的成人床並不適合作為嬰兒床使用,因為嬰幼兒頭部可能會卡在床緣和護欄間而有窒息風險。 善用包巾:若想幫寶寶蓋毯子或薄被,建議不妨改以包裹的方式裹至寶寶胸口,或使用市售常見的嬰兒包巾,並選擇可讓寶寶手臂露出的設計,進而降低被毯蓋住臉部的窒息風險。 保持通風:台灣氣候炎熱,即使沒有開冷氣時也應保持室內通風、別讓寶寶穿著過多衣物。維持睡眠環境涼爽,不僅有助提升寶寶的睡眠品質,也能減少哭鬧。(延伸閱讀:小孩屁股三把火!大熱天幼童注意喝水和防曬) 打造無菸環境:新生兒的呼吸道和肺部都十分敏感,也比成人更易受菸害摧殘,因此無論家長或親友,當與寶寶接觸或在其周圍活動,都應避免抽菸,為嬰兒打造無菸害的成長環境。

嬰兒撞到頭怎麼辦?寶寶撞到頭注意4症狀,「頭3天」是重要觀察期

多數嬰兒都是在跌跌撞撞中成長,尤其在寶寶開始學習站立後。有時即便父母非常小心,無時無刻注意寶寶行動,做足了各種防護措施,嬰兒仍有可能不小心撞到頭。此時,多數父母皆會非常緊張,害怕小孩是否腦震盪或有其他後遺症。

Hello健康》教你在嬰兒撞到頭後應如何處置、觀察哪些症狀,平時又應如何預防寶寶撞到頭。 嬰兒撞到頭前3天是觀察期,確認有無4症狀

由於嬰兒的頭骨尚未完全密合,在腦脊髓液的保護下,一般頭部外傷雖然可能會造成擦傷、破皮、流血,但很少會對頭骨或腦部造成嚴重傷害。若有外傷或流血,可先用乾淨的紗布或毛巾壓迫止血,再迅速就醫處理傷口。

需特別注意的是,強烈的撞擊也可能導致腦震盪等嚴重症狀。為保險起見,當家長發現嬰兒撞到頭後,應留意寶寶有無以下症狀,一旦發現請立即就醫: 意識喪失或昏倒:嬰兒若突然喪失意識、叫不醒或暫時性昏倒,請立即送醫。 嘔吐且隨時間加劇:嬰兒撞到頭後,可能因驚嚇或害怕而出現輕微嘔吐,但若嘔吐症狀加劇或無法停止,則可能是腦壓上升的跡象。 肢體無力而喪失行動力:嬰兒單側或雙側手腳無力,無法爬行、走路。 其他症狀:若小孩表示自己有劇烈頭痛、無法說話、出現全身或局部抽搐的現象,並持續哭鬧難以安撫或是前囪門 (約位於眉心正上方之頭頂部位) 鼓起,請儘速前往醫院檢查。

寶寶撞到頭前3天是重要觀察期。若就診檢查發現並無嚴重傷害,回家後3天內仍應持續留意嬰兒作息與活動狀況,不僅須注意是否出現以上症狀,也應密切觀察孩子意識及精神狀態。

除觀察白天孩子醒著的狀況,也應注意寶寶夜間睡眠時是否能被輕輕喚醒,建議每4小時喚醒嬰兒1次藉此觀察其活動力。若嬰兒經過3天皆未不適,便表示沒有大礙,父母們可以放心。

如何預防嬰兒撞到頭?

父母往往在寶寶4個月大、學會翻身後,更注意寶寶的動向,害怕嬰兒不小心撞傷自己,然而其實在寶寶學會翻身前,在床上也有可能因扭動而撞傷頭部。

隨著嬰兒開始學會坐或走路後,跌倒的情形更是愈加頻繁,建議父母隨時留意嬰兒的所在位置,避免將寶寶放在床緣或椅上,避免小孩摔落受傷,以下提供4點預防建議: 在家中浴室或浴缸鋪上防滑墊。 居家動線保持空曠,不要有障礙物;尖銳家具應貼上防撞貼條,或乾脆設置寶寶專屬的活動區域。 寶寶學會翻身後,沙發跟床的四周要放上安全地墊或是加裝護欄,家中至少要有1個人關注寶寶動向,避免嬰兒獨處。 開車時請讓寶寶坐在合格、正確安裝的汽車安全座椅,並切勿抱著寶寶駕車。

嬰兒撞到頭先冰敷、不搓揉,再觀察

嬰兒如果在家撞到頭,切勿直接搓揉寶寶傷口,可先將毛巾裹住冰敷袋後,置於寶寶撞傷的部位。

謹記每冰敷5分鐘要休息5分鐘,以免凍傷。另外,寶寶飲食應避免給予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增加不適。由於寶寶撞到頭可能會出現短暫嘔吐現象,家長可考慮暫停餵食6小時,若嘔吐情形一直沒有緩解,請盡快就醫。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