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突瘤恐變乳癌,注意3種分泌物顏色!開刀手術、症狀介紹

乳突瘤恐變乳癌,注意3種分泌物顏色!開刀手術、症狀介紹

陳媽媽每2年都會固定去做乳房篩檢,10年下來乳房都沒有大礙,不過近日發現內衣上總有殘留的血狀分泌物。

陳媽媽赴醫院檢查後,醫師說這是乳突瘤,是乳房相當常見的良性腫瘤,不過陳媽媽聽了,仍感到不安,擔心腫瘤與乳癌有關。

Hello健康》為您介紹乳突瘤的症狀、診斷與治療方式,掌握乳癌徵兆盡早就醫,守護乳房健康。 乳突瘤是什麼?乳管內乳突瘤解說

乳突瘤的全名為乳管內乳突瘤(Intraductal papilloma),長在乳房內的乳腺中,是因上皮細胞增生,導致由乳房腺體組織、纖維組織以及血管共同形成的良性腫瘤。病患可在乳頭附近摸到小小的疣狀物,臨床上可為單一性或多發性(不只一顆)。

乳突瘤好發於40歲以上的女性,單側或是雙側乳房皆有機率出現,而男性的乳頭偶爾也會長出乳突瘤,不過此類情況極少。

值得注意的是,乳突瘤雖然以良性腫瘤居多,不過乳突瘤也有5~20%的機率轉成惡性腫瘤,因此一旦發現乳突瘤的存在,需定期追蹤來確保乳房是否有異樣。(你可能會想知道:胸部硬塊不一定是乳癌!乳癌的前兆、症狀、診斷

乳突瘤症狀?

當乳房有乳突瘤時,最主要的症狀為乳頭有分泌物。分泌物的顏色因人而異,有些患者帶有淡淡的血色,有些則呈現透明澄澈狀,通常按壓乳頭不會造成疼痛,周圍也不會出現腫塊。

然而,有些乳突瘤患者並不會出現分泌物,往往是在常規健康檢查下,透過超音波觀察到乳管擴張才診斷出乳突瘤。(延伸閱讀:乳房有這些變化要小心!恐是罹病前兆) 注意3種乳癌分泌物顏色

當病患發現乳頭分泌物呈現下列顏色時,應注意恐為乳癌前兆: 黃色的漿液性分泌物 鮮血、暗紅色分泌物 透明且呈現膠狀的分泌物

此外,若病患發現單一乳頭有自發性、持續性的分泌物流出且合併乳房腫塊,極有可能為乳癌徵兆,建議患者立即前往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延伸閱讀:癌症篩檢好重要!4種癌症篩檢一次看)

乳突瘤如何診斷?

由於乳頭流出分泌物是乳突瘤的典型症狀,醫師通常會採取患者的分泌物並將其送去病理檢查,確認裡面有無癌細胞存在。另外,醫師也可能會利用乳房攝影或乳房超音波進行影響學檢查。

針對有些難以發現的乳管瘤狀況,則可能採乳管攝影並將顯影劑注射進患者體內,透過儀器顯示清晰的乳管影像,以便更精準的定位腫瘤所在區域。 乳突瘤一定要開刀嗎?治療手術介紹

儘管乳突瘤以良性居多,但因乳頭分泌物會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加上提早切除也可阻止未來發展為惡性腫瘤的可能,因此乳突瘤患者通常會採用手術切除的方式進行治療,相關介紹如下:

乳管切除手術:若病患需要有哺乳需求,可使用乳管切除手術。確認哪些乳管有病變後,醫師利用染料注入有病變的乳管,合併超音波定位再切除,可保有患者的哺乳能力。 多乳管切除手術:多發性乳突瘤轉成惡性腫瘤的機率較高,因此切除的乳管較多,適用於40歲以上,且之前開過刀又復發的患者。 乳突瘤難預防 定期檢查最安心

目前並沒有方式可以預防乳突瘤,因此定期自我檢查乳房以及至醫院篩檢是最保險的方式,一旦發現乳房有任何異樣時,就應立即就醫診斷。(延伸閱讀:預防乳癌從預約開始!20歲開始預約乳房檢查

乳房纖維腺瘤是什麼?與乳癌腫塊差異?症狀特徵、原因解析

有些女性月經來潮前,胸部會悶脹,一摸下去不但相當疼痛,還感受到乳房似乎有硬塊,令人十分擔心。

事實上,胸部硬塊可能是「纖維腺瘤」,究竟為什麼會有纖維腺瘤?纖維腺瘤會有哪些影響?《Hello健康》帶您一起了解。

乳房纖維腺瘤是什麼?

纖維腺瘤(Fibroadenoma)是從乳房腺葉組織中生長並混合間質組織、上皮組織所增生的腫瘤,出現頻率高。若間質組織比例較高,其觸感較為堅硬;若上皮組織比例高,觸感以鬆軟為主。 乳房纖維腺瘤的症狀特徵

纖維腺瘤多長在乳房上緣1/4處,單側或雙側的乳房皆可見到纖維腺瘤的蹤影。

纖維腺瘤特徵如下:

圓形 堅硬的腫塊 界線明確 表面平滑有彈性 輕觸時有輕微的壓痛,腫塊也能滑動

雖然纖維腺瘤平時並不會引發不適,但在月經來潮前會出現較為劇烈的疼痛感,隨著經期結束後疼痛感也會逐漸下降。目前纖維腺瘤的形成原因推測為與荷爾蒙不平衡有關,不過現階段並無有效預防方式。 乳房纖維腺瘤分3種

乳房的纖維腺瘤在臨床上可分為下列3種: 一般纖維腺瘤:好發於15~20歲女性,腺瘤大小通常在2~3公分時停止生長。 幼年型纖維腺瘤:好發於青春期且生長快速,腺瘤可長至10~20公分。 巨大纖維腺瘤:多在成年女性身上發現,腺瘤大小約5公分,偶爾也會出現在孕期或是哺乳期女性。

值得注意的是,纖維腺瘤的生長速度因人而異,有些人會持續生長,有些人的腺瘤則是會縮小。一般來說,多數纖維腺瘤在2~3公分時即會停止生長,且停經後會逐漸消失。(同場加映:乳房自我檢查5步驟!7+7種乳房正常與異常變化

乳房纖維腺瘤與乳癌腫塊的差異?

許多女性摸到胸部上的硬塊便擔心自己已罹患乳癌,不過去醫院檢查之前,不妨先了解乳癌與纖維腺瘤的區別:

乳房纖維腺瘤:硬度較硬、有彈性、表面平滑、可滑動。 乳癌:乳癌的惡性腫瘤界線模糊,觸摸時能感受到形狀不規則,也不會滑動,且表面不平整。

雲林基督教醫院指出,絕大多數纖維腺瘤雖不會轉變成乳癌,但有些纖維腺瘤中卻能藏有乳癌細胞,且纖維腺瘤患者罹患乳癌的風險也比一般女性高。

乳房纖維腺瘤如何診斷?

雖然纖維腺瘤多為良性,不過無法以單純的觸摸來區分乳癌與纖維腺瘤,因此仍需透過下列方式,才能精準的判斷: 乳房X光攝影 乳房超音波 細針穿吸檢查 切片檢查

乳房纖維腺瘤如何治療?

一般來說,若纖維腺瘤沒有持續變大的跡象,只要半年追蹤1次即可。然而,當患者的纖維腺瘤超過3公分或是數量變多時,則需要進行手術將纖維腺瘤切除: 外科手術:直接將纖維腺瘤與周圍組織一併切除。 冷凍消融:將超音波引探針刺入纖維腺瘤,並用極低溫來凍死腫瘤組織。

陰道發炎感染、有分泌物?詳解5大陰道炎原因、症狀及治療

陰道炎是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但多數人對它的認識卻很有限,陰道炎除了可能會引起刺痛、灼熱及分泌物異常外,也可能影響腹中胎兒或另一半的健康。

本文《Hello健康》為您解說陰道炎的症狀、原因和治療方法,並提供5個改善及預防的實用措施。 陰道炎是什麼?

陰道炎為陰道感染疾病的通稱,一般停經前女性的陰道平均有6種不同的細菌,這些細菌會讓陰道的pH值維持在4~4.5酸性環境,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長。

影響陰道酸鹼值的原因很多,包括性行為、懷孕、避孕藥、雌激素、性病、清潔不當或過度清潔等;若陰道酸鹼值被破壞,又遭細菌、病毒或寄生蟲入侵,就會導致陰道炎。 陰道炎原因有哪些?陰道炎可分兩類 3大感染型陰道炎:細菌性、念珠菌、滴蟲

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的資料,陰道炎的致病原因有九成為感染性陰道炎,包括細菌性陰道炎、念珠菌陰道炎及滴蟲陰道炎。

細菌性陰道炎:屬於最常見的陰道炎,好發於性生活頻繁的女性;致病原因為厭氧菌的數目增加,代替正常陰道中負責維持酸鹼平衡的乳酸菌。 念珠菌感染陰道炎:屬於第二常見的陰道炎,由名為念珠菌的黴菌所引起,舉凡免疫力低下、懷孕、服用藥物、糖尿病或衛生習慣不佳等,都可能令真菌過度增長,引起陰道炎。(延伸閱讀:內褲穿太緊!小心發生陰道念珠菌感染) 滴蟲感染陰道炎:由名為滴蟲的寄生蟲所引起,可能透過性行為直接傳染,或在浴池或泳池間接傳染。(延伸閱讀:殺精蟲的蟲?滴蟲感染難自癒,女性陰道感染恐不孕,男性多無症狀帶蟲者)

非感染型陰道炎

常見的非感染型陰道炎包括: 過敏性陰道炎:潤滑液、乳液、私密處清潔液、情趣用品、異物或刺激性強的沐浴用品等,都可能刺激陰道,造成過敏反應。(延伸閱讀:女生私密處構造、清潔重點公開!私密處保養5原則一次看) 萎縮性陰道炎:常見於停經後的婦女,因為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不足,導致陰道乾燥、萎縮,抵抗力下降,同時又受病菌侵入而發炎。

陰部搔癢、分泌物味道難聞?認識陰道炎症狀

多數陰道炎都會引起紅腫、刺痛、灼熱、搔癢、有異味及分泌物異常等症狀,以下針對各種陰道炎的症狀特色進行說明: 細菌性陰道炎:外陰較少有紅、腫、痛等症狀,但會有灰白色、質地稀薄的分泌物,同時伴隨魚腥似的臭味。 念珠菌感染陰道炎:有濃稠或塊狀的白色分泌物,而且通常會很癢,嚴重時外陰會呈現紅色或暗紅色。 滴蟲感染陰道炎:有黃綠色、泡沫狀的分泌物,而且伴隨著惡臭及搔癢。 過敏性陰道炎:紅、腫、痛及癢等症狀都有,通常只要停止接觸過敏原、避免繼續刺激,症狀就能好轉。 萎縮性陰道炎:特色為外陰及陰道表皮萎縮、變薄,顏色從粉轉為灰,且分泌物變少,陰道變得較為乾燥,因此常合併性交疼痛。(延伸閱讀:陰道萎縮怎麼辦?了解萎縮性陰道炎症狀、原因、檢查及治療

陰道感染怎麼辦?多久會好?陰道炎的治療方法

陰道感染的原因不同,治療方式也不一樣,以下說明: 細菌性陰道炎:透過口服抗生素、抗厭氧藥物及陰道塞劑治療。 念珠菌感染:使用口服或外用的抗黴菌藥物及止癢藥膏治療。 滴蟲感染:合併使用口服及外用抗滴蟲藥物;治療時,伴侶建議同時接受治療,以免痊癒後又交互感染。 過敏性陰道炎:需立即停止使用新的沐浴或清潔用品、私密處清潔液,並提高衛生棉、棉條的更換頻率,醫師可能會開立抗組織胺或止癢藥物來緩解症狀。 萎縮性陰道炎:使用外陰部潤滑劑或雌激素藥膏緩解乾癢的症狀,需長期擦藥治療,若擅自停藥,症狀容易再次復發。 陰道炎如何改善及預防?

使用清水或選用標有「弱酸性」之局部專用清潔用品,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清潔與衛生用品 盡量穿著透氣、不過緊的內褲及外褲。 保持外陰部乾燥清潔,洗澡時水溫建議維持41-43℃,避免過燙。 暫時停止性行為及使用避孕套,直到症狀緩解或痊癒為止。 減少接觸辛辣、油炸或海鮮等刺激性食物 注意經期衛生,增加衛生棉或棉條的更換頻率。

5大關鍵營養素!助女性健康元氣滿滿

任何年齡的女性,想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且充滿活力,就必須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且要規律運動。除此之外,女性還需要獲取重要營養,以下介紹5大關鍵營養素:維生素D、鐵、葉酸、維生素B12,無論是青春期、懷孕期間、哺乳期、更年期,還是老年期都會需要,除了留意每日食物的均衡攝取外,必要時也可以額外補充!

1. :助骨骼與骨架發展

鈣質在人體的生長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它能幫助骨骼礦物化以及骨架的發育,美國史丹福大學附設醫院及臨床醫學(Stanford University Hospital and Clinics)執業營養治療師海瑟‧施瓦茨(Heather Schwartz)表示:「無論幾歲,獲得充分的鈣質都非常重要。」

要攝取充足的鈣質,可大量食用低脂乳製品如牛奶、起司、優格,綠色蔬菜類例如綠花椰菜和高麗菜等,其他種類的食物則有豆腐及柳橙汁。

2. 維生素D:從陽光裡自然攝取生成

為了吸收鈣質,人體需要有維生素D,過去10年來的研究報告指出,維生素D對人體的健康很重要。若您住在陽光普照的地區,皮膚細胞可以透過陽光照射製造維生素D,但如果您住的地方日照的機會並不多,可以請醫師檢查您體內維生素D的濃度,以便為您開立合適的營養補給品。對大多數兒童和健康成年人來說,每日的維生素D攝取量為600國際單位(IU)。

3. 鐵:維持人體功能運作

鐵質是維持人體功能運作很重要的礦物質,而女性因為在生理期間,會流失部分鐵質而導致鐵質較低的情況,因此引發如疲勞、免疫系統不良,工作或學業表現不佳等狀況,因此提供身體充分的鐵質是非常重要的。以美國為例,美國緬因大學(University of Maine)生物醫學系的臨床營養學教授桃樂絲‧克里米札克斯博士(Dorothy Klimis-Zacas, Ph.D)表示:「大約10%的美國婦女都缺乏鐵質,且約5%患有缺鐵性貧血。」

存在於食物中的鐵質有兩種:血質鐵(Heme iron,又稱血紅素鐵)和非血質鐵(None-heme iron,又稱非血紅素鐵),血質鐵來自於動物性的食物,包括牛肉、豬肉、雞肉;魚類則如鮭魚、鮪魚、鱸魚;貝類如蛤、牡犡等,其中紅肉與內臟類如肝臟,又是特別好的來源。

非血質鐵則主要來自植物性的食物,例如穀物類包括米、小麥、燕麥;深綠色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藍;豆類如大豆、扁豆、花生等;果乾類如葡萄乾和杏桃乾等。 4. 葉酸:助預防神經管缺陷

所有女性,特別是懷孕的女性,都需要額外補充葉酸(Folic acid),因為葉酸有助於預防神經管缺陷的傷害,特別是脊柱裂(Spina bifida)和無腦畸形(Anencephaly,俗稱無腦症),因此有些醫師會建議孕婦從營養品或機能強化食品中,攝取葉酸,使體內葉酸濃度每日達400~800微克。

其他的葉酸來源則包括動物內臟,以及生的深綠色蔬菜,兩者都含有豐富的葉酸。 5. 維生素B12:助神經系統發育

如同葉酸,維生素B12有助於神經系統的發育,以及維持正常功能的運作。青少年和成年女性,每日的維生素B12建議攝取量為2.4微克,孕婦為2.6微克,哺乳期的女性為2.8微克。若缺乏維生素B12,則應在健康飲食計畫中加入貝類、肝臟、魚、螃蟹、豆製品(如豆腐、豆漿等)、穀類食品、低脂乳製品、起司和蛋。(延伸閱讀:功能醫學醫師親自教學:女性營養補充要點)

不是公主病!纖維肌痛症害全身肌肉、皮膚痛,症狀、原因深入看

50歲的陳女士是職場上的女強人,下班後還得張羅全家的大小事。長期事業與家庭兩頭燒的她,近月全身經常出現原因不明的痠痛,即使吃了止痛藥也無法舒緩,記憶力也不如以往,求助許多醫師仍未找出確切原因。

直到醫師使用纖維肌痛症量表為陳女士評估後,才確定是纖維肌痛症在作祟。究竟為何會有纖維肌痛症?有藥物能夠治療嗎?《Hello健康》為您一一解惑。

什麼是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

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是種全身肌肉慢性疼痛的疾病,病患除會感到全身各處疼痛,也會合併睡眠障礙、焦慮、偏頭痛等症狀。由於僅是輕微活動就能造成患者疼痛,且女性(約20~50歲居多)發病比例比男性還要高,因此纖維肌痛症常被戲稱為「公主病」。不過,任何疾病都非患者自願罹患,「公主病」標籤對患者並不公允也不適合。

為什麼會有纖維肌痛症?致病原因說明

纖維肌痛症的確切致病原因仍在研究當中,目前主流推測是因患者中樞神經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失衡所導致。另外纖維肌痛症也可能受心理壓力或創傷誘發,並有部分研究發現纖維肌痛症有家族遺傳的傾向。 全身肌肉、皮膚痛!纖維肌痛症症狀一覽

纖維肌痛症最明顯的特徵為廣泛性疼痛,通常分布於身體2側,持續至少3個月以上,每位患者的疼痛感受可能有所差異,諸如麻木、刺痛及灼熱感等,而除了慢性疼痛外,纖維肌痛症的症狀還包括:

頭痛 胃痛 消化不良 記憶力衰退 肌肉僵硬 時常疲倦 失眠 憂鬱症 焦慮症

用量表初步自我檢測纖維肌痛症

以往醫師懷疑病患有纖維肌痛症時,會依照美國風濕病醫學會(ACR)所提供的量表來進行評估,包括指定的18個點中至少有11個點以手指按壓時(約4kg/cm2的壓力)會感到疼痛。

不過美國風濕病醫學會在2016年公布了新的量表來提高準確率:

廣泛性全身疼痛(WPI):指定痛處共19處,分為5個區域,至少要4個區域出現1個以上的痛點(分數須達4分以上)。 症狀嚴重程度(SSS):認知功能不佳、睡眠後無飽足感、易疲勞(每個最高3分,總分9分);是否有頭痛、下腹痛、憂鬱(每個最高1分,總分3分)。

當WPI≥7且SSS≥5,或是WPI介於4~6分且SSS≥9,以及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時,便符合纖維肌痛症的判定標準。此外,纖維肌痛症與自體免疫疾病的症狀類似,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多發性肌炎,因此醫師也會先從這些疾病的檢查來進一步排除。

如何治療纖維肌痛症?

目前並無特定的方式能治療纖維肌痛症,醫師除會開立藥物緩解疼痛症狀外,也會建議患者從事運動來緩和病狀: 非藥物治療

運動被證實,是有效控制纖維肌痛症症狀的治療方式之一。

以有氧運動為主,如快走、騎腳踏車、游泳(或在泳池中走動),這些運動能增強心血管健康、減輕疼痛,不過仍需注意避免運動程度太過激烈,以免引發延遲性痠痛或運動傷害而造成反效果。

另外,也建議做伸展運動增加肌肉柔軟度,在病況較好時,也可搭配輕負荷的肌力訓練。

建議由每週運動 1~2 天開始,循序漸進培養運動習慣。研究證實,當纖維肌痛症患者每週運動 3 天,症狀減緩的程度會較明顯。

除了運動以外,也可泡熱水澡或溫泉,放鬆身心和排解壓力,減輕纖維肌痛症狀。 藥物治療

主要以舒緩疼痛、改善生活品質為主。不過單獨使用止痛藥的效果不佳,可以依照病患的情緒障礙配合低劑量的三環抗憂鬱劑(Amitriptyline)、選擇性血清張力素回收抑制劑(SSRI)都可改善症狀。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含有腎上腺皮質醇、鴉片類的止痛藥,要留意潛在的藥物成癮問題,務必遵照醫師處方服藥。

子宮肌瘤症狀?治療要手術?詳解子宮肌瘤原因、檢查

子宮肌瘤(Uterine fibroids)是最常見的子宮良性腫瘤之一;統計發現,超過35歲的婦女,平均每4~5人就有一人有子宮肌瘤的問題。

究竟子宮到底會引發哪些症狀?是否會影響懷孕?《Hello健康》請到高雄小港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劉奕吟,一次講清楚子宮肌瘤的成因、症狀與治療方式。

什麼是子宮肌瘤?形成原因說明

子宮肌瘤又稱平滑肌瘤或纖維瘤,是子宮肌肉層內沒有成熟的平滑肌細胞過度增生而成;幾乎30%以上的女性在一生中會患有子宮肌瘤,尤其好發於35~50歲之間的女性;而子宮肌瘤依據生長位置不同,還可細分成下列3種:

子宮漿膜下肌瘤(Subserosal):自漿膜層向外往骨盆腔或腹腔突出生長,肌瘤體積通常較大。常以壓迫症狀表現如頻尿、便秘、腹部壓迫感。 子宮肌層間肌瘤(Intramural):位於漿膜層和子宮內膜間的肌肉層,屬於最常見的子宮肌瘤類型。 子宮黏膜下肌瘤(Submucosal):由子宮內膜下層向內往子宮腔生長,是最容易造成生理期間大量出血的一種肌瘤。

劉奕吟醫師指出,子宮肌瘤的確切成因仍有諸多研究持續進行中,目前醫界普遍推測認為雌激素刺激是誘發子宮肌瘤生長的主因,其它如遺傳造成染色體異常、肥胖、飲食或是環境荷爾蒙等因素,則是可能提高子宮長肌瘤的風險因子來源。子宮肌腺瘤 子宮肌瘤症狀、前兆

大部分子宮肌瘤患者並無明顯症狀,有些人甚至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有長肌瘤。所幸子宮肌瘤絕大部分屬於良性腫瘤,並不容易因延遲診斷而轉為惡性腫瘤。

不過劉奕吟醫師提醒民眾,有些子宮肌瘤可能為惡性肉瘤,不過機率較低,統計每10萬名女性中,約有1.23~1.7例。但因其型態與肌瘤相似,除非開刀否則較難以一般檢查分辨。

以下列出子宮肌瘤的常見症狀,不妨自我檢視並判斷是否需盡早就醫: 經血增加:長在子宮內膜的子宮肌瘤會影響子宮正常收縮,造成經血量變多且持續時間延長,影響經期的規律性。 骨盆腔疼痛:肌瘤體積過大壓迫子宮或其他器官而導致疼痛,例如經痛、性交疼痛等等。 泌尿系統問題:肌瘤壓迫到腎臟或膀胱,可能造成頻尿、腎臟水腫等症狀。(延伸閱讀:認識泌尿系統:功能構造與常見泌尿疾病) 懷孕疼痛:懷孕婦女的子宮若有肌瘤,可能因子宮的血液供給增加與荷爾蒙變化,導致肌瘤也在懷孕過程中變大並造成疼痛。 子宮肌瘤會影響懷孕嗎?

子宮肌瘤造成不孕的機率不高,僅佔不孕症婦女的3%;劉奕吟醫師解釋,通常是黏膜下肌瘤壓迫子宮內膜而影響胚胎著床,所以不孕的女性若有子宮肌瘤還是建議至婦產科檢查肌瘤大小及位置。若排除肌瘤問題,則須再檢查是否有其他導致不孕的原因。

另外,也有許多懷孕媽媽擔心子宮肌瘤會影響寶寶;其實多數情況下,胎兒大多可順利足月生產,而媽媽也毋需在孕期中切除肌瘤。但子宮肌瘤仍會提高流產、胎盤剝離或胎位不正的風險,醫師會依照每位患者狀況做出做適宜的治療,若媽媽們有任何疑慮不妨諮詢醫師。(延伸閱讀:生產要自然還是剖腹?了解差異,聰明做選擇)

子宮肌瘤的檢查與治療

婦產科醫師可透過內診、超音波、子宮鏡等檢查方式,判斷患者是否有子宮肌瘤,以及腫瘤的大小、位置,以利擬定後續治療方案。

一般而言,無症狀的子宮肌瘤病患無須特別治療,但醫師仍建議患者必須定期回診,追蹤子宮肌瘤有無變大、變多或其他不良反應,以免增加病變的風險。

藥物僅能緩解 無法使肌瘤消失

劉奕吟醫師表示,藥物可用於緩解子宮肌瘤的症狀,例如可開立止痛藥改善經痛。至於經血過多或貧血的症狀,則可使用止血藥、口服避孕藥、類雄激素藥物、黃體素子宮內投藥系統(密蕊娜避孕器)或是施打性腺刺激素促進因子(GnRH-a)停經針治療。

停經針可使肌瘤縮小約40~50%,但因為會有更年期症狀及骨質疏鬆副作用,大多使用不超過6個月,且停藥後肌瘤可能繼續長大,因此建議使用於更年期患者,或作為肌瘤過大預計要開刀的患者之術前準備。

子宮肌瘤的手術治療

若病情較為嚴重,例如肌瘤大小超過5公分,或有肌瘤扭轉、肌瘤壓迫到膀胱或腸道等情形,醫師就會依據病患是否要生育,來決定僅切除肌瘤或一併切除子宮。 切除肌瘤:醫師會依肌瘤的大小、位置選擇適合的手術方式,如子宮鏡手術、腹腔鏡手術或是傳統開腹手術,不過肌瘤切除後的患者,在停經前仍有再復發可能。 切除子宮:已完成生育需求者,可考慮連整個子宮切除。子宮切除可分為保留子宮頸(次全切除)或是連子宮頸一起切除(全切除),手術方式則有腹腔鏡、達文西或是傳統開腹手術等選擇。一般而言,子宮並非女性荷爾蒙來源,切除子宮並不會影響卵巢功能導致提早停經,不過若子宮肌瘤過大時,手術中會增加腸道、膀胱及輸尿管破裂的風險。

「海扶刀」技術 利用超音波移除腫瘤

海扶刀(HIFU)的全稱為聚焦超音波子宮肌瘤消融手術,是一種不必開刀就能消融子宮肌瘤改善症狀的「無創手術」。

劉奕吟醫師解釋,海扶刀其「刀」字並非代表真的手術刀,而是運用聚焦超音波產生高熱的原理,聚焦到體內子宮肌瘤病灶處,經由熱效應使該處組織的溫度瞬間上升到65至100℃,達到讓病灶壞死的效果。此手術不需要全身麻醉,只需給予鎮靜及止痛藥。

子宮肌腺症要注意什麼?一定要拿掉子宮嗎?症狀、改善方法解說

經痛是許多女性每個月都得經歷的輪迴,止痛藥雖能暫時緩解,但若疼痛感十分強烈、月經出血量突然大增時,就應留意是否為子宮肌腺症。

究竟子宮肌腺症是否會影響懷孕?與「子宮肌瘤」有何關聯?該如何自我檢測?《Hello健康》邀請到高雄小港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劉奕吟為你解惑。 子宮肌腺症是什麼?

當子宮內膜異位(Endometriosis)時,本該隨月經排出體外的內膜組織,可能因逆流而使子宮內膜細胞穿透至子宮肌肉層內,進而形成子宮肌腺症。

卡在肌肉層內的子宮內膜細胞將持續生長,每當經期來臨,異位的子宮內膜所形成的經血會淤積在子宮壁腺體中,久而久之造成子宮腫大後,正常子宮的肌肉纖維會遭到破壞,導致子宮無法收縮,而在生理期間造成血崩(經血過量)。 子宮肌腺瘤和子宮肌瘤的差異?

經常被誤解為同樣病灶的子宮肌腺瘤和子宮肌瘤,其實兩者之間有極大差異,不應混為一談以免影響治療方向。

劉奕吟醫師解釋,由子宮內膜異位衍生的子宮肌腺瘤,主要因經血淤積肌肉層內,而導致子宮壁體積逐漸變厚、增大,形成瘤狀而得名;而子宮肌瘤則是因子宮肌肉層內的細胞發生突變,而慢慢生長的一種良性肌肉瘤,雖然致癌程度較低,但建議仍需定期追蹤檢查。

不論是哪種婦科疾病,都應隨時注意身體,有任何症狀都應及早就醫。 子宮肌腺症的症狀

腫大的子宮壁不僅會壓迫子宮,也會影響到膀胱、大腸、骨盆肌肉的功能,導致頻尿、便祕等併發症。由於40~50歲的熟齡女性是子宮肌腺症的高風險群,劉奕吟醫師建議,若有出現以下症狀,請盡快就醫檢查: 經痛:適逢生理期時,子宮內膜會剝落形成經血,若經血無法排出,就會造成劇烈的經痛,大約有25%的病患會出現這問題。 子宮腫大:淤積在子宮肌肉層內的經血,會逐漸壓迫,導致子宮腫大,患者可能會觸摸到下腹硬塊。 經血過多:子宮腫大到一定程度後,子宮的肌肉纖維就會受損,影響子宮的收縮機能而造成經血過多、經期延長或是異常出血。估計約有60%的病患有此症狀。 骨盆腔疼痛:子宮腫大後會壓迫到骨盆肌肉、膀胱,導致疼痛。 性行為時疼痛:骨盆腔被壓迫到或有發生沾黏時,性行為期間會感到疼痛。

子宮肌腺症可能加劇經痛與經血量,或導致骨盆腔於行房時產生疼痛。 子宮肌腺症可能導致不孕

根據行政院於2021年6月發佈的最新統計報告中顯示,台灣婦女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齡已延後至31.09歲,普遍晚生、高齡產婦上升的趨勢也讓女性們不禁擔心,各類婦科疾病如子宮肌腺症,是否將容易導致不孕?

劉奕吟醫師表示,根據統計,約有22%的不孕症患者罹患子宮肌腺症,而子宮肌腺症患者因子宮壁肥厚、纖維化以及發炎反應,若壓迫至子宮腔,就會影響到胚胎運輸及胚胎著床。

另外,嚴重的子宮肌腺症常合併其他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問題,導致骨盆腔及輸卵管沾黏,也不利於受孕。 子宮肌腺症患者腫瘤指數可能升高

一般而言,醫師會透過超音波掃描來診斷子宮肌腺症,多數子宮肌腺症患者的主訴為經痛或經血過多,而為了排除其他婦科疾病的可能,醫師可能還需要透過內診或搭配CA-125腫瘤指數做進一步判斷。

劉奕吟醫師表示:「子宮肌腺症或是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其CA-125經常會有升高的現象,不過即便CA-125未升高也並不代表正常,仍須搭配其它檢測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子宮肌腺症一定要拿掉子宮嗎?改善、治療方式一次看

子宮肌腺症的治療方式可分為藥物治療以及手術治療,以下列出各藥物與手術的作用與適用時機: 藥物治療 口服避孕藥:針對症狀輕微的患者,可以緩解經痛和血崩症狀。 佑汝(Gestrin):一種口服類固醇荷爾蒙藥物,可以改善痛經及出量,但可能會有油脂分泌過多及熱潮紅症狀。 柳菩林(Leuplin):為注射型藥物,可以從腦下垂體抑制性腺刺激素分泌,造成假性停經現象。副作用可能引發更年期症狀,大多使用6個月後停藥。 黃體素:服用期間月經會停止,避免經痛或過多經血排出。然而患者可能因副作用而出現憂鬱、嘔吐等症狀。 療得高(Ladogal):為類雄性素藥物,可抑制腦下垂體釋放和合成濾泡刺激素(FSH)和黃體生成素(LH),改善痛經並使病灶縮小,但這種藥物會刺激男性荷爾蒙,長期服用可能會出現聲音變低、長鬍子,因副作用較明顯,目前臨床上較少使用。 蜜蕊娜子宮內黃體素投藥:將緩釋型黃體素包覆於蜜蕊娜子宮內避孕器放入子宮腔,可直接作用子宮上,使內膜變薄並改善經血量多及痛經症狀,也能減少藥物經肝臟代謝的影響;缺點是在剛開始使用的3~6個月中,會有持續性小量出血的副作用,若是經血量多可能將避孕器沖出。密蕊娜放置後可以使用5年,適用於無生育需求或是接近停經之患者。

手術治療 傳統開腹手術:適用於病灶面積較大,或是還有懷孕計畫的病患。雖然傳統開腹手術的傷口較大,但也給了醫師較大的操作和活動空間,有利摘除難以看見的腫瘤,不僅切除的完整度較好,縫合也較為縝密,減少懷孕發生子宮破裂的機率。 腹腔鏡手術:適合小範圍的子宮肌腺症的治療,醫師會在肚臍下方開數個小口,讓腹腔鏡能夠進入患處,並將病灶直接切除。此方法傷口較小、術後復原時間較短。 海扶刀手術(HIFU):利用聚焦超音波而產生高熱,以便消融子宮肌腺瘤,使病灶縮小,改善症狀。此手術不需開刀進入腹腔,不會產生傷口也無需全身麻醉,因此患者的術後恢復期較短。

劉奕吟醫師表示,經過上述的手術後,可合併使用GnRHa(GnRH analogs)性腺荷爾蒙刺激素類似劑或是在子宮內裝置避孕器,降低子宮肌腺症的復發風險。

不過劉醫師也坦言:「若症狀太過嚴重,還是必須切除整個子宮才能根除子宮肌腺症。」

抹片檢查發現子宮頸發炎怎麼辦?解析子宮頸炎的症狀、原因及治療

34歲的林小姐某日去診所接受每年1次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報告出爐後,上頭竟顯示為紅字,寫著「子宮頸發炎」。

林小姐心情緊張,趕緊跑去找醫師。「醫師,我的子宮頸發炎了,這是不是子宮頸癌的前兆?」

到底子宮頸發炎是什麼?和子宮頸癌有什麼關聯?子宮頸發炎的原因為何?《Hello健康》為您說明子宮頸炎的原因、症狀、治療及改善方法。

什麼是子宮頸發炎?認識子宮頸炎

子宮頸發炎的正式名稱為子宮頸炎,指的是子宮頸的黏膜和腺體發炎;當女性有性行為、流產、生產,或子宮檢查及手術,病毒或病菌可能會進入子宮頸,引起發炎。

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發現子宮頸發炎怎麼辦?需要回診嗎?

一般來說,女性通常會在兩種情況發現子宮頸炎:

因為有異常出血、下腹痛等症狀,赴婦科檢查後發現。 在定期接受每年1次的子宮抹片檢查時發現。

發生子宮頸炎不代表罹患子宮頸癌或出現罹癌前兆,子宮頸抹片檢查的報告結果可分為以下5種: 正常 發炎 感染 異常 檢體不足需重新採集

若報告顯示為子宮頸發炎,通常表示抹片上有許多因發炎所致的白血球,可能有細菌或病毒感染,但沒有病變細胞或癌細胞;這種情況於女性十分普遍,患者僅需依照醫師指示治療、服藥,並於3~6個月後回診追蹤即可。

若檢查結果為「感染」,則需針對感染原因進行藥物治療;但若報告顯示為「異常」,就代表有細胞病變,必需依照異常程度:輕度、中度、重度及侵襲性癌,進行更進一步的檢查,判定是否為子宮頸癌。 子宮頸為什麼會發炎?子宮頸發炎原因說明

子宮頸炎的常見原因可分為下列3種: 性行為傳染:透過性行為感染淋病、披衣菌、滴蟲、生殖器皰疹或菜花(HPV病毒第6型與第11型)等細菌或病毒。 細菌過度生長:身體抵抗力下降或衛生習慣不佳,導致陰道細菌過多,演變為細菌性陰道炎,並上行感染至子宮頸。(延伸閱讀:陰道炎原因多!病菌感染或過度清潔) 過敏反應:對避孕藥、保險套的乳膠材質或私密處清潔液的成分過敏,進而引發子宮頸炎。

子宮頸炎的種類

子宮頸發炎可分為急性與慢性等兩種: 急性子宮頸炎:病原體侵入子宮頸受傷處後,擴散至子宮頸腺體,導致子宮頸充血、水腫,進而造成發炎反應;通常是由鏈球菌、葡萄球菌、披衣菌或皰疹病毒等病原體所致。 慢性子宮頸炎:若急性子宮頸炎未即時治療或徹底根治,可能會演變慢性發現,導致子宮頸糜爛,常見於孕婦、產後或口服避孕藥者。

子宮頸發炎症狀 月經不規則、在非經期時出血或性交後出血 頻尿、尿急 分泌物呈黃綠或牛乳色,且氣味難聞、質地黏稠或帶有血絲 腰酸背痛、下腹痛 少數有性交疼痛或發燒

【延伸閱讀:白帶顏色這樣分!教你從顏色分辨身體有沒有健康】 子宮頸發炎會自己好嗎?怎麼治療?

子宮頸發炎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若僅有輕度發炎,確實有自癒可能,但也可能惡化,演進成嚴重的急性發炎或長期的慢性發炎,兩種情況都對子宮健康有害,甚至影響懷孕能力;因此,若檢查出子宮頸發炎,建議仍依照醫師指示塞劑、服藥及追蹤檢查。

針對子宮頸發炎,醫師會依照病因給予不同的治療指示;若為過敏反應,通常只需避免繼續接觸過敏原就能好轉;若為淋病、披衣菌或生殖器皰疹,則可能會注射或口服抗生素,或給予其它抗病毒藥物治療。 子宮頸發炎如何改善?8個照護重點一次看

暫時停止性行為或使用保險套,避免復發或交叉感染。 穿著寬鬆透氣的衣褲及內褲,讓外陰部保持乾淨涼爽。 增加衛生棉或棉條的更換頻率,例如每2~3小時就更換一次,減少細菌滋生。 如廁後應由前往後擦拭,以免髒污及病菌擴散,造成尿道或陰道感染。 避免泡溫泉、游泳,洗澡也盡量淋浴,不要泡浴缸。 均衡飲食、多喝水及多攝取高蛋白食物。 遵照醫師指示使用陰道沖洗液或塞劑,並且按時回診檢查。 有過性行為的女性,每年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子宮頸糜爛是什麼?和子宮頸癌有關?子宮頸糜爛原因、治療解說

不少女性患者在婦科檢查時,知道自己有「子宮頸糜爛」都非常緊張,害怕和子宮頸癌有關;到底子宮頸糜爛是什麼?原因為何?和子宮頸癌有關係嗎?《Hello健康》為您深入解說!

子宮頸糜爛是什麼?

子宮頸糜爛透過字面解讀看似很嚴重,其實只是指子宮頸的外觀紅腫發炎或有外翻現象,其名稱從英文Cervical Erosion翻譯而來,現今國外醫學界多改用「Cervical Ectropion(子宮頸外翻)」來稱呼。

子宮頸為橢圓形的柱狀結構,中間有一個開口(子宮頸口)。許多因素都會使子宮頸口外翻、引起發炎現象;若發炎嚴重,外翻的子宮頸口會看起來像破皮,顏色鮮紅、質地粗糙,如同糜爛。

子宮頸糜爛分兩種!子宮頸發炎、糜爛的原因

子宮頸糜爛可分為生理性、病理性,多數患者都是生理性子宮頸糜爛(外翻),通常過一段時間後,子宮頸口就會恢復正常,無需治療;病理性子宮頸糜爛主要為感染所致,需找出病因、對症下藥,避免惡化。

生理性子宮頸糜爛:屬於正常生理現象,病患以產後婦女最常見。 病理性子宮頸糜爛:感染滴蟲、鏈球菌、葡萄球菌、披衣菌或淋病所造成。

避孕藥因為會影響荷爾蒙變化,有時也會導致子宮頸外翻。

子宮頸糜爛的症狀

生理性子宮頸糜爛一般沒有症狀,所以患者經常在婦科檢查時,才知道自己的子宮頸外翻;若出現症狀,代表有一定程度的發炎,需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排除惡性病變的可能。

子宮頸糜爛的常見症狀

分泌物變多、質地黏稠或有異味(延伸閱讀:白帶顏色這樣分!教你從顏色分辨身體有沒有健康) 陰道不正常出血,例如在非經期時出血或性交後出血(延伸閱讀:月經量多、有血塊怎麼辦?月經血塊原因、顏色解說,5狀況快檢查) 陰道搔癢、疼痛

若發炎、感染情況較為嚴重,患者可能會有腰酸背痛、下腹墜脹、頻尿、尿急、性交疼痛等症狀。

子宮頸糜爛 ≠ 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可能導致子宮頸炎、子宮頸糜爛,但不代表子宮頸糜爛就是癌症前兆,仍需視子宮頸抹片檢查的結果為主。

如何治療子宮頸糜爛?

不同病因,子宮頸發炎、糜爛的治療方式也不同,若為滴蟲感染,需使用抗滴蟲藥物;若為淋病、披衣菌或生殖器皰疹,則可能會給予陰道塞劑、注射或口服抗生素,或其它抗病毒藥物。

其他治療方法包括電燒、冷凍或雷射治療,這些療法是藉由破壞發炎病灶,讓組織重新生成,但因為復發性高、可能會影響子宮頸結構,甚至導致不孕,醫師一般會先以藥物治療為主;通常經過1~2週的藥物治療,子宮頸發炎、糜爛的狀況就會改善。

子宮息肉是什麼?一定要手術嗎?子宮息肉的種類、症狀及檢查

子宮息肉是不孕的常見原因之一,許多人計畫懷孕,卻受子宮息肉影響,遲遲無法受孕或頻繁流產;究竟子宮息肉是什麼?為什麼會有子宮息肉?一定要接受手術治療嗎?《Hello健康》為您一次詳解。

子宮息肉是什麼? 認識子宮內膜息肉

子宮息肉指的是子宮腔上皮組織的黏膜細胞,因為過度生長而產生的良性腫瘤;由於生長位置為子宮內膜,故也稱為子宮內膜息肉。

子宮息肉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但特別好發於40~50歲,或曾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子宮內膜炎的女性,發生率為0.5~4.8%;息肉的大小及數量皆因人而異,可能為一至多個,尺寸從半公分至數公分都有。(延伸閱讀:產後子宮收縮不良、尿失禁勿慌!勤做3種運動改善產後不適症狀) 子宮內膜息肉、子宮頸息肉的差異?

子宮的息肉依生長原因和位置,還可細分為子宮內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和子宮頸息肉(Cervical polyp);子宮頸息肉顧名思義生長於子宮頸,通常是因為子宮發炎而導致細胞過度增生所致。

子宮頸息肉通常為多發性,不會只有一顆,大小則很少超過1公分;由於息肉外型類似垂吊的水球,有一個窄柄,所以可能會垂出子宮頸外,並於內診時被醫師發現。

子宮息肉的症狀

子宮內膜息肉和子宮頸息肉不同,不會在內診時被檢查出來,而且經常沒有症狀;因此多數病患在接受進一步的超音波檢查之前,通常不知道有子宮內膜息肉。 子宮內膜息肉的症狀

然而,部分患者會出現以下症狀: 陰道不正常出血 非經期間出血 月經血量增多、經期時間拉長 停經後出血

子宮息肉會導致不孕嗎?

依據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的資料,子宮息肉會影響受孕能力,一般生育婦女的息肉比例小於10%,而不孕婦女的息肉比例則高於20%。

若子宮息肉大於1.5公分,或有多發性的問題(長多顆息肉),就可能影響懷孕,因為息肉會導致子宮內膜不平整,影響胚胎著床。

子宮內膜息肉的檢查分2種 1.超音波檢查

屬於初步檢查,若發現子宮內膜有突起,就代表可能有子宮內膜息肉;不過,超音波無法看到整個子宮腔,因此若需更進一步的診斷,就要接受子宮鏡檢查。 2.子宮鏡檢查

子宮鏡能檢視整個子宮腔,發現可能的息肉,並分成診斷型、治療型等兩種;診斷型子宮鏡的尺寸較小,檢查時間僅需幾分鐘;治療型則需接受麻醉,並會同時進行切除手術。 子宮內膜息肉要接受手術治療嗎?

依據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的資料,子宮內膜息肉通常是良性,若沒有症狀,也無懷孕計畫,就沒有立即治療的必要;建議可定期接受超音波檢測,約每半年至1年追蹤1次。

然而,若有異常出血、月經不正常等症狀,或影響受孕能力,則建議可透過手術切除息肉,改善症狀及不孕。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