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狀況要注意!補水防曬抗熱浪

身體狀況要注意!補水防曬抗熱浪

熱浪,指的是室外溫度相較於平日變得異常高溫,通常發生在海洋性氣候地區,如歐洲和地中海一帶。以英國為例,每年平均都有兩千起熱傷害死亡事件。而台灣在分類上雖屬副熱帶氣候,但也具有海洋性氣候的特徵,因此也有可能受到熱浪的威脅。

(同場加映:熱浪來襲擋不住?7種疾病恐讓人怕熱

本文將舉出應對炎熱夏天的三個撇步,在此提醒民眾一定要多多補充水分,並務必留意熱衰竭和中暑症狀,尤其是呼吸及心臟問題的人更要小心。

(同場加映:酷夏中暑可致死!症狀與急救5招必知) 1. 時時補充水分

不管是什麼季節,喝水補水總是重要的,我們都知道每天至少要喝六到八杯水,而其訣竅在於多方攝取水分,除了白開水,選擇含水量的蔬果,也能幫助身體補水。

(同場加映:突然體溫偏高怎麼辦?調節體溫過高善用這4種天然食材

建議大家出門隨身攜帶水瓶,即便瓶中的水喝完了,在捷運站、車站或商店等地都有飲水機可以使用,一方面也能減少購買瓶裝水次數,為環保盡一份力。此外,也盡可能避免喝太多咖啡、高糖分茶類,以及酒精,因為它們反而會加劇身體脫水。

「經常喝水」是適合大多數人的飲水原則,你可以透過觀察尿液顏色做簡單的飲水需求檢測。如果水有喝足夠,尿液會呈現清澈的淺黃色。若是因疾病關係須控制飲水量的人,則建議與醫師討論在天氣炎熱的情況下,如何調整喝水的量。

2. 出門請防曬 沒事待室內

大部分人待在室內的時間比在外來得長,因此室內舒適要顧好,且避免正午時分出門,在家可將空調溫度調低到舒適溫度,並拉上窗簾,待晚上才稍打開窗,讓冷空氣流進家中。另外,你也可以洗冷水澡,幫助身體降溫,避免或減少使用烤箱或熱爐,以免製造更多室內熱氣。

(同場加映:PA、SPF、UVA?一次搞懂防曬乳指標

如果真的需要在大熱天出門,務必在家先做好防曬,包括擦防曬乳、戴帽子和太陽眼鏡、穿淺色寬鬆的天然纖維製衣服。可以的話,建議以室內活動為主,像是看電影、逛百貨公司等等,避免太陽照射。

(同場加映:衣物也能防曬!認識紫外線防護係數 UPF)

3. 事前計畫並懂緊急求助

凡事要有計畫,面對熱浪也是如此,出門前先看天氣預報是個好習慣。此外,如果發現身體因為天氣太熱而感到不舒服,請一定要向人求救或尋求醫療協助。當然,除了顧好自己的健康,也要留意身邊人的安全,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千萬不要放嬰兒或孩子獨自在車上,儘管車內有冷氣仍有危險性。

澳洲新南威爾士州衛生署(New South Wales Ministry of Health)提醒,即使熱浪結束了,也別因此鬆懈,依然保持每天常常喝水的習慣、確保居家室溫舒適涼快,以及讓身體獲得充足的休息。

(同場加映:一到夏天就又熱又累?夏日疲勞症候群是什麼)

天冷起床特別難?克服冷天起床障礙6大撇步

天氣冷颼颼,低溫特報來襲,每天早晨想從溫暖被窩中起床,準時上班或上課,難度自然增高;這種冷天想賴床的常態,其實並不全然是因為貪睡,專家表示,有一部分原因是人體激素的關係。如果你是一入秋冬,就會進入冬眠模式的人,不妨參考以下6撇步,幫助你順利在寒冷的早晨,瀟灑地離開被窩起床!

為何天冷起床難?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同時也是睡眠專家的珍妮特肯尼迪(Janet K. Kennedy)說:「有些生理因素會讓人更難起床,那就是褪黑激素(Melatonin)。」褪黑激素是人體的睡眠激素,也就是能幫助入眠或想睡覺的激素,在冬天時含量比較高。當我們照到光線時,人體就會停止生產褪黑激素,但冬天時通常天亮得比較晚,所以當早晨醒來時,如果天還沒亮,褪黑激素就會反應延遲,因此而使我們很難起床。

冷天起床的6撇步 前一晚放好起床後要換的衣物:在睡前就先決定好,隔天起床要換的衣服,還有準備好起床後可以立刻披上的外套,可以放在被窩,或是暖氣機送風口附近的位置,但需注意放置距離。如此一來,您就可以一早穿上舒適溫度的外套,也省去挑選衣服的時間。 挑一個悅耳的鬧鈴:不妨選一個平靜的音樂,作為早上叫醒您的鬧鈴,例如古典音樂,因為這能讓早晨被叫醒的過程,更自然順利。 享用熱呼呼的早餐:不妨用一杯溫開水,來開啟新的一天吧!早餐可以喝些熱茶或咖啡,煮些稀飯或熱湯,許多研究指出,健康的早餐不僅可以讓人更有精神,也多了一件值得起床後期待的事。 想些讓你期待的事情:當我們在床上想著「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必須做」的事情時,起床會更加容易,可以是躺在床上喝咖啡,用特殊香味的沐浴乳洗澡,或是繼續閱讀喜歡的書的下一章節等等。每天不妨養成提前幾分鐘起床的習慣,為美好早晨留出幾分鐘,做想做的事情吧! 最好鬧鐘響了就起床:許多人會喜歡將鬧鐘,設在比正常時間更早的時間,假如是設在早上6點,通常響第一次之後,大腦會馬上判斷「還可以多睡10分鐘!」然後按下貪睡鬧鐘,但這卻往往讓人一睡就多睡了半小時。所以建議大家,最好還是養成鬧鐘第一次響時,就立刻起床的習慣,才不會經常遲到。 設定暖氣在早上自動開啟:若家中有預設開啟功能的暖氣機的話,不妨在起床時間前半小時,設定暖氣自動開啟,室溫可調在18~21°C之間,當環境溫暖了,我們就能更順利離開被窩了。

起床後可以馬上起身嗎?

另外,天冷是心血管疾病容易發作的季節,長輩或心血管疾病患者起床或半夜上廁所時,要特別注意以下事項:

慢:不管是半夜上廁所或早上起床,記得要先在床上活動一下,再慢慢下床 熱:可在床上活動一下四肢或伸展暖身,促進身體血液循環 起:起床後的活動不要過於急促 穿:先坐在床邊,添加衣物或外套禦寒保暖 行:補充溫開水暖暖身體,再以溫和方式進行相關日常活動

國民健康署也提醒,冬天是中風發作的高風險期,若起床時發現有小中風的情形,切勿因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一定要打119迅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

慢性疼痛好焦慮~6招掌控疼痛找回生活

通常有慢性疼痛(Chronic pain)的人,自我管理會變得較為困難,這是因為疼痛會妨礙每日的例行活動,並且影響情緒的起伏,可能感到疲勞、壓力、憂鬱與焦慮,甚至減弱自信心。然而,不過這並不代表患有慢性疼痛,就要遠離普通生活和以往的社交圈。本篇文章將提供您在承受慢性疼痛的同時,做好自我管理的6個小撇步,讓您找回自信,重新掌握生活主導權。

1. 了解自身疾病的知識

想要更深入了解疾病的相關資訊,您可以多做些功課,如:從書籍、醫療媒體(Hello健康),或是諮詢醫師。請您先知道應該要服用什麼藥物,正在從事的活動、飲食與藥物等,是否需要做調整。另外,為了要完全照顧自己,您必須清楚自己需要哪些預防照護措施。

2. 按時服藥

確實服用醫生開立的處方藥物,是有效控制您疼痛的重要步驟。另外,也請您多了解正在服用的藥物它的效用、副作用,以及其他注意事項。

3. 紀錄疼痛狀況

請您準備一本日誌或筆記本,隨時將疼痛情況做記錄。記錄時,請將疼痛程度、造成疼痛的原因、以及疼痛的部位寫下來。 4. 病友互助相互打氣

若加入病友團體,有機會認識其他病友、醫療專業人士,透過之間的經驗分享,能了解更多資訊。

5. 正確選擇好飲食

平時飲食要均衡,才能讓您保持健康、理想的體重。若想要降低疼痛的程度,您必須做到下列幾點:

請多選擇:低醣食物、新鮮水果、含有Omega-3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s)的食物,例如:鮭魚等魚類。 請避免攝取:咖啡因、酵母與麩質(Gluten)食物、茄科植物(Solanaceae plant,包括:蕃茄、馬鈴薯以及茄子)、添加物(如:味精)。

6. 規律運動

儘可能運用每星期有空的時間,投入有氧運動,強化體能、鍛練身體柔軟度。不過請您不要運動過度,要選擇適合增進、改善您身體狀況的最佳運動方式。

睡覺做夢原因是?這種人容易記得夢境

做夢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自人類有文明以來,夢境被當作徵兆、預言、惡魔誘惑的手段等,也有人認為夢境是幻覺,近代有些心理學家認為,夢境是一種意象語言,是潛意識宣洩的出口,當我們在睡覺時,大腦仍會繼續處理資訊,這時就會產生夢境。究竟夢代表了什麼?本文將為您介紹夢境與睡眠的關係。

做夢幫助形成長期記憶

雖然科學家還不知道人類做夢的原因,但做夢是大腦運作非常重要的機制,幫助我們形成長期記憶,此外,許多研究人員也推測,做夢跟大腦以下的4種功能有關: 幫助發展認知能力。 心理機制的無意識投射。 再次處理離線記憶,也就是大腦在鞏固學習和記憶,並記錄覺醒的意識。 意識狀態整合現在和過去的經驗,替未來做準備,以便應付未來可能遇到的威脅。

做夢通常發生在快速動眼期

做夢通常發生在快速動眼期(REM),大約發生在入睡後90分鐘。睡眠週期大致可分為5個階段: 第1階段:淺眠狀態,這段期間眼動速度會減緩,全身肌肉也會放鬆。 第2階段:這階段停止眼動、腦波減緩,大腦會出現睡眠紡錘波(Sleep Spindles)的短暫高頻波動,這樣的波動可以防止被噪音干擾睡眠。 第3階段:出現活動較緩慢的Delta波,不過還是會穿插幾段小又快的波動。 第4階段:和第3階段合稱「深度睡眠」,這個階段不會有任何眼動或是肌肉活動,如果在這個階段被叫醒,會需要一點時間才能清醒。 第5階段:又稱為快速動眼期(Rapid Eye Movement, REM),也是做夢的時間,這段期間呼吸會變急促且不規律,心跳加快,血壓也會升高。如果在這個階段被叫醒,可能會說一些沒有邏輯的事情,那就是夢境。

記不記得做夢有4因素

許多大腦活動的研究結果都指出,人在10歲之後,一個晚上可以做3~6次夢,而且每個夢境的時間可持續5~20分鐘。不過每個夢境結束的5分鐘後,人就會忘記大約50%的夢境內容,一睡醒就會忘記95%,所以有些人說自己不會做夢,事實上只是不記得而已,但如果正處於REM的睡眠期,卻被鬧鐘等外界聲響吵醒,就會比平常記得更清楚自己的夢境。

此外,記不記得夢境還跟以下4種因素有關: 性別:根據調查,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記住自己做過的夢,但也比男性更容易做惡夢。 年紀:成年期,也就是大約20、21歲開始,人類對夢境的記憶力就會開始衰退。 人格特質:研究顯示,常常做白日夢、善於創意和思考、懂得正念冥想的人,更容易記得自己做夢的內容。比較實際、或只注重自己外在的人,則較容易忘記自己做過的夢。 睡眠障礙:失眠(Insomnia)的人會比一般人更記得自己的夢,嗜睡症(Narcolepsy,又名猝睡症、發作性睡病)患者的夢境,則會偏向負面。不過如果睡覺的時間不夠長,經歷的REM時期就會減少,那就很難記住自己的夢。

做夢不會影響睡眠

您是否也有過一覺醒來,對前一晚所有的夢記憶猶新,甚至覺得做夢是一件很累的事呢?事實上,做夢這件事並不會影響睡眠,記得自己做過的夢也很正常,不代表睡眠品質不佳。但在某些情況下,記得夢境的內容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延伸閱讀:失眠、焦慮是自律神經失調?補充營養素是關鍵)

除了前面提到在REM睡眠期間被鬧鐘等聲音吵醒,或是不規律的睡眠之外,如果半夜睡睡醒醒、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喝酒,都會讓人清楚地記得自己的夢境。有些時候,夢境的內容太可怕、太緊張,可能會讓人驚醒,發現自己全身汗、心跳加速,或是「做夢」讓您精疲力盡、壓力大,甚至是情緒低落,那就建議要去諮詢醫師了。

失眠、頭痛竟是自律神經失調症狀!醫師教你透過營養改善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生活節奏緊湊,沒有辦法好好休息,難以入睡、多夢淺眠或是腸胃不適等諸多症狀愈來愈常見。但你知道嗎?這些症狀,可能是自律神經系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簡稱 ANS)不平衡,造成自律神經失調(Dysautonomia)。

自律神經失調導致的症狀不一,有些人發現自己長期睡不好,或是呼吸喘、血壓高,去看醫師才知道自己很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情況,先別擔心,因為自律神經失調是可以改善的!而且可以由最簡單、基本的「營養」來調整。以下就帶你進一步認識自律神經失調,與透過飲食和營養改善的方法。 失眠、心悸、頭痛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掌控著心臟、呼吸、血壓、體溫等無意識控制的功能。而當自律神經失調的時候,身體也會跟著出現一些狀況,這些不適的症狀包含失眠、心悸、脹氣、焦慮、腹瀉、頭痛等。 自律神經系統:副交感與交感神經

首先,自律神經系統又可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在活化時會使心跳加快、血壓上升、促進呼吸運動;副交感神經活化時則會讓身體放鬆,心跳會變慢、出現睡意、抑制呼吸運動。如果自己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也會讓交感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影響睡眠品質,而睡眠品質更與健康息息相關。 自律神經系統的功能

自律神經影響的人體功能包含血壓、呼吸、消化、心率、瞳孔擴張和收縮、膀胱功能、腎臟功能、性功能、身體和皮膚的溫度調節功能。當自律神經系統不能正常運作時,可能會導致心臟和血壓問題,呼吸困難,或難以控制排尿,以及許多其他問題。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自律神經失調有可能造成以下症狀: 血壓驟降:血壓突然下降,引起站立時頭暈目眩。(推薦閱讀:蹲下久坐起身就頭暈?姿勢性低血壓的定義、原因、治療) 泌尿問題:如排尿困難、尿失禁,難以感覺到膀胱已滿,或無法完全將尿排乾淨等,可能導致泌尿道感染。 性功能障礙:包括男性勃起功能障礙或射精問題;女性則包含陰道乾燥、性慾低下,以及難以達到性高潮。 消化困難:如幾口食物後感到飽、食慾不振、腹瀉、便祕、腹脹、噁心、嘔吐、吞嚥困難和胃灼熱。 低血糖。(延伸閱讀:認識血糖:高血糖與低血糖的定義與症狀) 排汗異常:出汗過多或過少,進而影響調節體溫的能力。 瞳孔反應遲緩:從明亮到黑暗的環境調節困難,看不太清楚。 運動不耐症(Exercise intolerance):如果心率沒有依活動強度而調整,保持不變,可能會導致肌肉沒有足夠的能量。

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疾病,其實是一種類似症候群的合併症狀,因此也難以確切定義患部。不過一般普遍認為,自律神經失調的人,通常給自己較多壓力,個性也較急躁,連就寢時間都在想事情,所以沒有辦法好好休息,其實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說追求完美主義的 A 型人格,容易罹患自律神經失調。

雖說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疾病,但卻是許多常見疾病的開端,因此仍建議早期若有症狀,就要好好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問題,否則長期忽視會使身體與心理狀態惡化,進而衍生出諸多疾病。 找出原因從根本解決

自律神經失調雖然惱人,但找到症狀的根本原因,還是很有機會治癒的,以壓力為例,提升面對壓力的應對能力、有套自己的紓壓方式就是有效治療之道。而最基本的日常飲食,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環節,某些營養素為人體必需營養素,這些營養素無法由人體自行生成,必須透過食物或營養補充品來攝取,當長期缺少某些必需營養素,就容易產生疾病。 透過營養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日本元氣診所院長許崇恩解釋,治療自律神經失調,除了透過運動和紓壓的活動之外,更重要的是人體內的平衡。因此,營養就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了。營養不僅能維持正常生理機能,對於穩定神經、改善身體的症狀也十分有幫助。

以下介紹五種關鍵營養素,有助於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維生素 B

維生素 B 可以為人體補充能量,促進修復神經細胞,同時也有助於調整自律神經。常見含維生素 B 的食材如糙米、雞肉、鮭魚、秋刀魚、酪梨、全麥麵包、豆類等。 維他命 C

在壓力大的時候,可多補充維他命 C,因為身體在應對壓力的時候會消耗更多維他命 C,補充維他命 C 可以幫助副腎上腺皮質素的合成,幫助度抗壓力。基本上多數生菜與水果都富含維他命 C,如柑橘類水果、番茄和小黃瓜等。

質可以幫助安定神經,也是腦部神經代謝的重要元素。如果大腦缺鈣就容易讓腦部興奮,產生一些幻聽幻覺,或是出現淺眠多夢等症狀。常見富含鈣質的食物如牛奶、優酪乳、起司、小魚乾,或豆腐、豆干、黑芝麻、海帶、紫菜、芥藍菜、莧菜等。 鎂

足夠的鎂可以製造足夠的血清素,而血清素可以幫助穩定我們的情緒。常見的含鎂食材包含菠菜、燕麥,和杏仁、腰果、胡桃等堅果,及南瓜子、牛蒡昆布等。 硒

巴西豆(巴西堅果)、紅肉、海鮮有高含量的硒,有助於透過降低身體的發炎症狀,進而改善情緒,且能夠穩定神經、提振精神與思緒,對於甲狀腺功能異常造成的極度疲倦(就算是在好好睡一覺後,仍然覺得疲倦) 、焦慮煩躁、肚子不舒服很有幫助。 功能醫學加強營養攝取

最後,自律神經失調的人有可能會有腸胃問題,因此,除了透過飲食方式攝取營養之外,所謂的靜脈營養療法(IV Nutritional Therapy)也是可以考慮的選項之一。

靜脈營養經常被應用在功能醫學(Functional Medicine)的領域,現代人外食居多,營養素也容易攝取不均,因此容易變成小病不斷的亞健康族群,身體可能有著營養不足、毒素累積或是荷爾蒙失調的狀況,透過靜脈注射的方式,注入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營養,可以幫助迅速補充缺乏的營養素,吸收速度也比腸胃吸收來得快。

靜脈營養療法需要由專業的醫師執行,並依個案狀況來調配合適的營養配方,才可以迅速幫助患者彌補營養缺口,改善營養不良或其衍生出來的症狀。不過,靜脈營養並不能完全取代正常飲食與腸胃吸收,是否需要使用靜脈營養療法仍需視每個人的身體狀況與醫師的評估而定。 功能醫學專家:許崇恩醫師

現任:日本元氣診所 院長

專長:營養點滴、科學養生、預防衰老

經歷:

美國功能醫學院完訓醫師(AFMCP+APMs)

林口長庚醫院 醫師

鍾馨診所 美容與抗衰老醫師

百善健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人

林口長庚整型外科異體複合移植中心 研究醫師

日本元氣診所粉絲專頁 |日本元氣診所官方網站|許崇恩醫師的養生下午茶

免疫失衡導致脹氣、便祕、腹瀉!補對營養改善免疫力

免疫力的重要大家都知道,擁有良好的免疫力才能夠抵抗細菌或病毒的入侵,保護身體免於各種的疾病,免疫力要好,說來簡單,但許多人不一定每項都有做到,這包括了攝取充分的營養、規律的運動、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的睡眠等各項要件相輔相成。

如果你發現自己常常生病、覺得疲勞或是有各種症狀或不適,就可能代表有免疫力低下。以下介紹免疫力不佳的原因和症狀,以及增強免疫力的方法,並且教你如何用營養改善免疫力。 免疫力是什麼?

免疫系統並不是由單一器官運作,而是需要多種身體內運作都獲得平衡,才可以讓免疫系統達到最佳的狀態。雖然目前沒有醫學證實好的生活型態絕對會有好的免疫力,但是科學家也有經過調查,發現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營養均衡,的確可能有助於免疫功能,並且為身體健康帶來其他好處。

人體的免疫系統可以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兩種。免疫系統是複雜的網絡,可以保護我們免受生活中各種有害微生物及某些病毒的侵害。免疫系統可以識別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外來入侵者,並立即採取抵抗的行動。

先天性免疫力可說是天生我們就具有的保護屏障,包括: 皮膚阻止大多數病原體 身體的黏液捕獲病原體 胃酸破壞病原體 汗水和眼淚中的酶有助於產生抗菌的化合物 免疫系統細胞攻擊所有進入人體的外來細胞

後天性免疫能力則是學會識別病原體的系統,經我們體內的細胞和器官(如脾臟、骨髓和淋巴結)的調節。

當異物進入人體時,這些細胞和器官會產生抗體,並導致對該有害物質具有特異性的免疫細胞(包括不同類型的白血球)繁殖,攻擊並破壞該有害物質。接著我們的免疫系統會透過記住外來物,如果下次外來侵襲的物種再次進入體內時,這些抗體和細胞就能更有效地發動攻擊,迅速將這些不速之客破壞掉。 免疫力低下的原因 年齡漸增: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內臟器官的效率可能會降低。諸如胸腺或骨髓等與免疫相關的器官,所生產負責抵抗感染的免疫細胞數量減少。此外,衰老有時也與微量營養素缺乏有關,而這可能會使免疫功能下降。 環境毒素:像是煙、菸、空氣中的懸浮微粒等,這些都會損害或抑制免疫細胞的正常活動。(推薦閱讀:致命的PM2.5與懸浮微粒:4招預防戶外空氣汙染) 體重超重:肥胖與輕度慢性發炎有關,脂肪組織會產生促進發炎過程的脂肪細胞因子。研究也如早期的結論,肥胖也已被確定為流感病毒的危險因素之一,這可能是由於 T 細胞(一種白血球)的功能受損所致。 飲食不良:營養不良或缺乏一種或多種營養的飲食,會減少和損害免疫細胞和抗體的活性。(推薦閱讀:這些症狀竟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改善從營養著手) 慢性疾病:容易導致自身免疫和免疫缺陷疾病發作,並可能使免疫細胞喪失功能。 慢性精神壓力:壓力會釋放皮質醇等激素,從而抑制發炎和白血球的作用。 缺乏睡眠和休息:睡眠是身體恢復的時期,人體在睡覺時會釋放出一種抗感染的細胞因子。睡眠不足會降低這些細胞因子和其他免疫細胞的數量。(推薦閱讀:女性罹患率高!壓力睡眠等導致偏頭痛

免疫力低會出現的症狀

壓力大容易生病

如果因工作或感情上的壓力,在一段時間後生了一場病或是感冒的話,很可能是免疫力過低所造成。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簡稱 APA)的報告指出,長期承受壓力會減弱免疫系統的反應。因為壓力會減少人體的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屬於白血球的其中一種,能幫助抵抗感染。當淋巴細胞的數量越少,得到感冒的機率就越大。 經常感冒

成年人一年當中得到幾次感冒都算是正常的,且大多數人會在 7~10 天內恢復。在感冒期間,免疫系統需要 3~4 天才能產生抗體抵抗細菌。 常出現腸胃症狀

如果你經常腹瀉或便祕,也可能是免疫系統差的警訊。研究指出,將近 70% 的免疫細胞位於消化道中,在那裡的好菌和微生物可保護腸道免受感染,並提升免疫能力。如果腸道的好菌減少,就可能會增加慢性發炎和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 傷口癒合慢

燙傷、割傷或擦傷後,皮膚將進入傷害控制模式。身體透過向傷口輸送營養豐富的血液來幫助新生皮膚,從而保護傷口。此癒合過程取決於健康的免疫細胞。但是,如果你的免疫系統遲鈍,則不僅皮膚再生緩慢,傷口也較難以癒合。 經常發炎感染

如果身體經常發炎或感染,也可能是免疫系統正在釋出危險的警訊。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Allergy Asthma and Immunology,簡稱 AAAI)指出,成年人免疫力差的可能跡象包含: 一年內有四次以上的耳朵感染 一年中兩次出現肺炎(Pneumonia) 一年內患有慢性鼻竇炎或細菌性鼻竇炎三次以上 一年需要兩個以上的抗生素療程 經常感到疲倦

生活中許多事情總讓你蠟燭兩頭燒的話,想必一定會感覺到疲憊,但是如果已經睡眠充足了,仍感覺到非常勞累的話,就可能要留意是免疫系統釋出警訊了。

當我們的免疫系統努力工作的時候,體力也會跟著下降,因為身體會嘗試減少能量來增強免疫系統,來抵抗病菌。 免疫失調的改善方法

認識了免疫力差的可能警訊,不知道你自己符合了幾項呢?如果想增強免疫力,可以試著從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培養。以下是幫助提升免疫力的方式: 飲食均衡 睡眠充足 經常健身 勤洗手 定期施打疫苗(延伸閱讀:時間到就要打!孩子接種疫苗時程表) 維持健康體重 不要抽菸(抽菸費用計算器 — 快來算算你能省下多少錢) 盡量減少壓力

另外也可透過以下方法來提升免疫力: 穩定腎上腺素的飲食方式

腎臟頂端的腎上腺負責產生壓力荷爾蒙,穩定的壓力荷爾蒙可加強免疫力,反之,慢性壓力則會造成免疫力逐漸減弱。那麼,該如何吃飯才能維持穩定的腎上腺素?

建議每三到四個小時吃一次,並且記得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一般成年人建議每天攝取 60 克蛋白質,也就是每餐平均需 15~20 克,例如優格、雞肉、魚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避開引起身體發炎的食物

發炎是身體正在受到外在威脅時產生的一種免疫反應,而有些食物會引發體內發炎,包含高度加工的食物、精製糖和碳水化合物,和紅肉、肥肉、酒精等。現在許多人發現麵筋、乳糖和乳製品也會引起發炎反應,因為這些食物會有損消化環境。而當腸道受損或受阻時,實際上它會啟動發炎串聯反應,使身體處於防禦狀態,進而影響體內激素的平衡。 用營養增強免疫力

人體內的免疫功能在反應的過程中不同的階段需要多種不同的微量營養素,而目前已被確證實對免疫細胞的生長和功能都非常重要的營養素,包括: 維生素 C(如芭樂、奇異果、木瓜) 維生素 D(如鮭魚、鮪魚、蛋黃、蘑菇) 鋅(如生蠔、小麥胚芽、牛肉、南瓜子) 硒(如巴西堅果、牡蠣、沙丁魚) 鐵(如牛肉、豬血、黑木耳、黑豆) 蛋白質(如肉類、豆類、蛋)

以下說明幾種較少被提到、可增強免疫力的重要營養素: 補充鎂

鎂是很神奇的微量營養素,綠葉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藍等)中富含鎂,或是杏仁的鎂含量也很高。鎂可作為荷爾蒙和神經傳遞物質的輔助因子,並且還能幫助鎮定、放鬆並促進睡眠,減輕焦慮。 補充益生菌

益生菌可以幫助腸道健康,而健康的腸道環境可以造就健康的免疫系統,建議每天吃一到兩份富含益生菌的食物,如優格、優酪乳等。另外,含植物纖維的高纖維飲食,如水果、蔬菜、全穀類和豆類,都能幫助益生菌的生長。

某些微生物會將纖維分解成短鏈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簡稱 SCFAs),短鏈脂肪酸經研究指出可以刺激免疫細胞的活性。有些富含纖維的食物也被稱為益生元,益生元食品中含有纖維和低聚醣,可維持腸道中的好菌環境,常見益生元食物包括大蒜洋蔥、韭菜、蘆筍、香蕉和藻類。 補充硒

硒是一種人體必需的微量營養素,體內有適量的硒濃度能夠增強免疫力,進而幫助對抗心血管疾病、保護肝臟功能,甚至是降低癌症風險。

在國外的動物實驗中,發現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透過增加硒的攝取可以增強免疫反應。研究中,缺乏硒的動物組別,對病毒、腫瘤和過敏原的免疫反應皆比對照組表現更弱。富含硒的食物包含巴西堅果、內臟、大蒜、蘑菇、海鮮等食物。

看完上面所介紹的症狀和飲食方法,相信大家對於免疫力有了基本的認識,但是現代人生活忙碌,要控制管理壓力和均衡飲食恐怕很難,所以現在也有另一種選擇:注射營養點滴。由專業醫師針對不同看診者的健康狀況,調配出最適合的營養點滴。

事實上,免疫力的高低和生活作息和營養整體等皆息息相關,當壓力過大和睡眠不足時,都會使人更加容易生病,也正因為如此,從營養來平衡身體的機能十分重要。 功能醫學專家:許崇恩醫師

現任:日本元氣診所 院長

專長:營養點滴、科學養生、預防衰老

經歷:

美國功能醫學院完訓醫師(AFMCP+APMs)

林口長庚醫院 醫師

鍾馨診所 美容與抗衰老醫師

百善健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人

林口長庚整型外科異體複合移植中心 研究醫師

日本元氣診所粉絲專頁 |日本元氣診所官方網站|許崇恩醫師的養生下午茶

你可能缺了點鎂!補充關鍵營養,緩解焦慮穩定自律神經

一位工作規律的國小老師來求診,自己並不認為生活有壓力或操勞的問題,但是她卻每天都覺得疲憊,晚上卻又睡不太著,週而復始始終無法改善疲勞感,這種不知為何而來的疲倦,就類似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這似乎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該如何改善?功能醫學專家許崇恩醫師認為營養調理是關鍵之一,這也是很多人不知道的觀念。

求診患者以失眠為大宗

許醫師表示,多數求診病患通常都超過 50 歲,但是 35 歲以上的也不少。其中最多人有的狀況是失眠,包含入睡困難、斷斷續續的睡眠、多夢,或是全身痠痛,忽然暈眩、胸悶、焦慮、憂鬱。

患者一般接受三、四次營養治療後,就能感到明顯改善,之後如果保養得宜,可能就不需要回診,或視情況維持一個月到三個月治療一次的頻率。 情緒不穩大多缺乏鎂離子

許醫師指出:「造成情緒不穩定有很多種原因,不過最常見的就是缺乏鎂離子」。(推薦閱讀:鎂的功效與作用:9種食物高鎂又健康)

當我們的壓力荷爾蒙升高的時候,就會加速消耗鎂離子並排出體外,缺乏鎂會使大腦容易焦慮、憂鬱,使病患更容易受到下一個壓力事件影響,然後更容易讓鎂離子流失,一直惡性循環下去。

當然,其他營養素如維生素 B 群或是維生素 C 也都可以幫助穩定情緒,也有研究指出維生素 D 可以幫助對抗憂鬱,不過關鍵在於每個病患的狀況不同,需要經過深入評估再做客製化的療程,比方說如果患者的憂鬱情形是由甲狀腺機能低下(Hypothyroidism)造成,那麼營養配方就會有所不同,舉例來說,就可以考慮補充硒來改善。(推薦閱讀:甲狀腺功能低下飲食大補帖!飲食請吃這4種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硒不太會因為壓力而被消耗,但許醫師提醒,硒普遍存在於海鮮中,但是海鮮卻也含有汞,而這會造成硒被消耗掉。另外,硒如果補充過多也會有毒性,建議仍需要諮詢專業醫師。

硒是什麼?

硒是種可以幫助排毒和抗氧化的營養素,而這兩種功能需要透過酵素來執行,而酵素則需要營養素和微量元素的幫忙。你可能聽過「肝臟是解毒的器官」,這是因為肝臟具有很多的解毒「酵素」,而硒元素就具有幫忙排毒和抗氧化的酵素作用。

講到抗氧化,你可能也會聯想到許多營養素都跟抗氧化有關,像是兒茶素、維生素 C、白藜蘆醇等等,但是在治療上,必須根據已經有研究證明具有治療效果,並考量患者本身的情況來選擇。(延伸閱讀:抗氧化控血糖~火龍果的6大健康好處) 80 歲心衰竭患者 營養治療後能去公園運動

談到有沒有比較特別的治療個案,許醫師提到,有位特地從南部上來看診,已經 80 幾歲的婆婆,行走困難、需要人攙扶,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的狀態很嚴重,但在打了三、四次營養點滴後卻有明顯好轉,可以自行去公園運動,現在可以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雖然心臟沒辦法恢復到以前的狀況,但是至少可以不用面臨臥床不起的狀態。

聽起來很神奇,其實該個案治療並沒有依靠什麼特殊靈藥,反而僅是鎂離子這樣常見又基本的營養素。許醫師表示,鎂離子不僅能幫助放鬆,還能幫助細胞製造能量。很多人認為心血管疾病就是等於心血管堵住,最終造成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但有些研究指出,心血管堵住也不見得會讓下面的血管壞死。

許醫師說,細胞要活著主要是看能不能產生能量,就算這條河流被堵住,或是河水不夠(血液流通的不多)只要產能效率高,細胞就能活著。而心臟是大量耗能的一個器官,如果可以讓心臟很有效率的產能的話,就能很快改善症狀。(延伸閱讀:預防心血管疾病!4 大飲食原則保護心臟) 營養補充從維生素 C 和鎂開始

壓力大除了會加速鎂離子的流失,也會耗損維生素 C。研究發現,腎上腺中含有高濃度的維生素 C,而分泌腎上腺素則需要消耗大量的維生素 C,所以常常處於壓力、緊張的狀態下,我們的壓力荷爾蒙會大量製造和利用,進而造成維生素 C大量流失。

鎂或維生素 C 對於抗壓(緊張、焦慮)的效果相當不錯,不過有些人也擔心攝取過多的維生素 C 會造成腎結石(Kidney stones)。關於這個問題,許醫師認為風險很小,如果再加上鎂離子一起服用,可讓風險降低更多。

所以,如果大家覺得短期或長期壓力影響了自己的健康,甚至自律神經失調等等的症狀,許醫師也建議,不妨可以從鎂和維生素 C 開始補充起。 營養素的需求因人而異

許醫師提到,常規醫學通常會認為「需要的情況下再補」,但如果要以調整體質作為目的,有些人體內的細胞可能天生會比一般人需要更多特定的營養素才夠,因此需要個人化評估

一般來說,受自律神經失調所苦或是長期健康狀況不佳的人,可能腸胃吸收也不是很好,導致透過飲食攝取營養的效果不盡理想。對於這樣的人,採用靜脈營養療法取代從食物吸收,會比較快速見到效果。

同樣是治療失眠問題,但營養配方可能完全不同。有些診所可能會事先制定菜單,取名為類似「舒眠減壓針」之類的,進行一視同仁的治療,這本身不一定有錯,但學習功能醫學的許醫師比較要求自己以系統性生物學的方式,進行全人評估,考慮到許多層面的問題後,制定的配方內容才能精準有效。

因此,看似是同樣的症狀,但不一定是採用某種既定的方式來治療。舉例來說,上述心臟衰竭的婆婆,其實主訴是嚴重失眠(因為她不認為心臟衰竭有機會能改善),但許醫師考慮到她的心臟狀況,抓住這個重點治療,於是不論失眠、胸悶、心悸、頭暈、疲勞…等問題,都一起改善了。(推薦閱讀:減肥、掉髮、骨質流失?醫師解答女性常見營養問題) 功能醫學點滴 vs 常規醫學點滴

加護病房的點滴通常需要提供熱量,可能包含了蛋白質、脂質、葡萄糖等等,但是功能醫學所用的營養點滴則為零熱量,並非急重症的治療所用。

許多人會擔心營養點滴打久了會不會有副作用?許醫師表示,營養點滴只是將原本所缺乏的營養補回來而已,但並不會造成依賴性。重點在於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如果長期只透過注射靜脈營養,而沒有透過進食的話,腸胃會退化,也可能使其他器官的功能變差。 功能醫學專家:許崇恩醫師

現任:日本元氣診所 院長

專長:營養點滴、科學養生、預防衰老

經歷:

美國功能醫學院完訓醫師(AFMCP+APMs)

林口長庚醫院 醫師

鍾馨診所 美容與抗衰老醫師

百善健康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人

林口長庚整型外科異體複合移植中心 研究醫師

日本元氣診所粉絲專頁 |日本元氣診所官方網站|許崇恩醫師的養生下午茶

玫瑰不只花語浪漫!健康好處超乎想像

談論到情人節最具代表性的花,相信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玫瑰,因為不管是從迪士尼(Disney)的童話故事,到西方的歷史和文化,這紅色花朵已經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腦中,而只要聯想到愛情的花語,任誰都會想到這朵玫瑰。送玫瑰不只浪漫,也有不少健康好處,本篇文將帶您一覽玫瑰的魅力所在!

11種玫瑰花語 象徵性各不同

別以為玫瑰只有紅色,它還有其他顏色,且依照顏色的變化和數量,意義也不一樣,建議送花者可依送花對象的性格和喜好、節日的合適性等因素做考量,以下列出 11 種玫瑰花語及其數量的代表性。

紅玫瑰:源自古希臘神話的美麗女神阿芙羅狄特(Aphrodite,也是羅馬神話裡的維納斯 Venus)為愛人流血的意表;象徵熱情、永恆、美麗、愛情、渴望。

白玫瑰:希臘神話相信阿芙羅狄特的身體使玫瑰變白,基督教歷史則將其視為聖母瑪利亞(Virgin Mary)的純潔;象徵純淨、無辜、靈性、婚姻、新的開始。

黃玫瑰:以前它不是一個好的花語,但隨著時代改變,現已廣泛使用於朋友間;象徵純友誼、快樂、關心、感謝。此外,它也能傳達暖心的問候,祝對方早日康復,可用在探望生病的朋友。

粉紅玫瑰:使用的範疇很廣,友情和愛情皆適用,也常用於表達感謝或恭賀的場合,但通常對象以女生為主;象徵溫柔、氣質、尊敬、崇拜、幸福、甜蜜、恩典。

橘玫瑰:雖不常見,但其代表愛情,可用於情人節或結婚紀念日;象徵熱情、魅力、渴望。

桃玫瑰:適用於感謝的對象,或是剛失去摯愛的朋友,與粉紅玫瑰巧妙地組合後,可作為婚禮的點綴;象徵誠心、謙卑、同理。

紫红玫瑰:浪漫約會的餐桌上少不了它,一般會與紅或粉紅玫瑰組合,同時可用在婚宴場合;象徵更深的渴望、無人可比的美麗。

紫玫瑰:同樣可用在浪漫的約會,特別適合夢幻十足的對象,搭配紅、粉紅或紫红玫瑰都很漂亮;象徵一見鍾情、充滿魔力、迷人、可愛、魅力、尊貴。

綠玫瑰:綠色有和平的意思,所以可用在告別式場合,也適用於宗教儀式。對新手爸媽來說,綠玫瑰也是不錯的花語,帶有生養眾多的祝福,建議送花者可以將淺綠搭配白玫瑰;其他象徵還有平安、靈性。

藍玫瑰:屬較罕見的玫瑰花色,通常需要透過染色來形成,代表崇拜者或暗戀者的愛慕,象徵神秘及無可取得。

黑玫瑰:所謂的黑色,其實更貼近深紅和深紫,雖然可用於告別式,但由於它給人的感覺往往是陰深和負面,可能會帶有冒犯死者家屬的風險,因此不建議採用這類花色;其他象徵還包括重生、再見。

1~999朵玫瑰 數量皆有意義

選對花的下一步,也千萬別搞錯了花朵的數量,多一朵或少一朵都代表不同的意義,讓對方看見你的用心和貼心,相信你們之間的關係會大大進步,以下列出最常用的花禮數量和象徵。

1朵:一見鍾情、委身

2朵:互相喜歡

3朵:我愛你

6朵:我屬於你

9朵:永恆的愛

10朵:你最完美

12朵:你屬於我

13朵:永遠的朋友、愛慕者

15朵:請求原諒

20朵:誠心

21朵:我願意跟你在一起

24朵:我屬於你、24小時都想著你

25朵:恭喜

36朵:紀念浪漫時刻

40朵:純潔的愛

50朵:無條件的愛

100朵:完全委身

108朵:你願意嫁給我嗎、求婚告白

365朵:我每天都愛著你、365天都守護你

999朵:永恆無盡的愛

玫瑰抗菌抗老 還能舒緩喉嚨痛及腹瀉

事實上,玫瑰除了可用於情感上的象徵之外,它也是美容保養常見的素材,其中最重要的是玫瑰油(Rose oil),因為它是天然的抗菌劑,用以治療濕疹(Eczema)、酒糟(Rosacea,又稱玫瑰斑,潮紅性痤瘡)、粉刺、化膿傷口、輕微燙傷,及眼睛發炎等狀況,加上富含抗氧化和維生素C的成分,能幫助抗老化及皺紋。

此外,玫瑰油也可助於消除疲勞和焦慮,或是壓力及沮喪,而玫瑰水(Rose water)可舒緩喉嚨痛、腹瀉。若於泡澡前撒下玫瑰花瓣,它還能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將毒素排出體外,同時增進您泡澡的樂趣。

從食物的層面來看,倘若想要使沙拉或甜點看起來更加繽紛的話,加入幾瓣玫瑰是不錯的選擇,有的人還會自製玫瑰醬,請民眾放心,玫瑰花是可以直接吃的,它聞起來很香,且放進嘴巴裡有淡淡的甜味,但建議別吃野生的玫瑰花,以免誤食噴灑在上面的殺蟲劑或化學成分。

5個常見花語大公開!教你如何挑選新鮮花

每逢情人節、母親節、教師節,以及畢業季等節日,商圈和街上就會擺滿了各種花束,顏色既鮮豔,包裝又可愛,整個城市彷彿充滿花的芳香。但您可知道,花的種類、顏色、數量都有其象徵性的意義,以下為您推薦較常見的花和花語,包括一些挑選鮮花的小撇步。

康乃馨

依據顏色的不同,可帶出不同的意義,但整體來說,其象徵自信和美麗。常見的顏色和花語如下:紅色代表愛、尊貴、崇拜;粉紅代表女人的愛或母愛;白色則代表純淨的愛。插花方法可用1枝,或將3~5枝綁在一起,創造不同的色彩排列,不仔細看還會以為是牡丹花呢!

向日葵

形狀像似太陽的花,花卉大致分為黃和橘紅兩種顏色,如同其向陽特性,它象徵溫暖、愛慕、委身的愛。向日葵通常不須搭配其他的花放,因為其本身就很有吸引力,但若想要增添層次感,可運用像雛菊、洋桔梗、加拿大一枝黃花、玫瑰做點綴。

鬱金香

擁有近乎完整的色譜花卉,不論是作為節慶花禮的恭賀,或是宴會舞台的布置,它都能營造出溫馨甜蜜的氛圍。其象徵完美的愛,非常適合製成新娘花束,代表對伴侶的表白和忠心。此外,根據花卉的大小厚薄,還可以設計不同的層次,包含有大花面的、雙疊的、羽狀的,以及鸚鵡形。 菊花

這類花的保存期限很長,價格又低廉,因此是很常見的花禮組合之一,插花可選白菊花,再搭配洋桔梗、玫瑰、蕾絲花,以及有籽尤加利葉。此花象徵正向、開朗、忠誠、友情、希望、長壽。 玫瑰

愛情最具代表性的花,其適應性強、保存期限長、且香味迷人,因此是紀念特別日子的好選擇。但依照不同的花色,它可帶出不同的意義,請送花者先做好功課。以庭園深紅玫瑰為例,它的花朵大而美麗,伴隨著新鮮的芳香,既是婚禮的象徵,同時也適用於其他場合。

3個選花小撇步

選購花禮時,除了要選對花,花的新鮮度也很重要,畢竟我們都不會想收到一束快要凋零枯萎的花朵。要確保花束在交給對方手中時,仍是香氣撲鼻,以下三點提供各為參考。 1. 挑季節性的花 綠葉硬莖才健康

請挑在季節性內的花,有的花一年四季都可見,有的卻是只在特定的月份才會開花,精心挑選適合的花禮更能釋出您的心意。此外,當留意花的保存期限,並且不要只是看重花本身,其葉子和莖部的健康也很重要,綠色葉子、堅固枝莖才是好花。 2. 先做好功課 觀察對方喜好

買花前,先做好功課,包括花的特性、綻放的季節、保存期限、價格等,如果對方同時對花粉過敏,可以避免像菊花、向日葵、風信子之類的花,改選鬱金香、繡球花、百合花、鳶尾花,或玉簪。

另外,建議送花者先了解收花者喜歡的花種,或是平常多觀察對方的喜好,然後請花店老闆幫忙推薦適合其個性的花。溫馨提醒,即使工作再忙,也要親自去花店取花,這樣出現任何狀況才能做即時的調整。 3. 接近盛開才取花 用剪刀斜著切

至於自己在家栽種花的人,取花的時間點是關鍵,大部分的花要待接近盛開再下手,才能延長它的保存期限,太快花朵未全開,太慢則花朵已頻凋落,而且還會造成滿地都是花粉。

此外,取花請不要用摘的,而是使用尖銳清潔的剪刀或利器,以避免其莖部沾染骯髒的物質,且斜著切更有利於吸水。建議把握清晨和傍晚的時間取花,然後直接放入盛水的容器安放,因為通常這時候花莖的水分是充足的。

車禍別驚慌!確保安全再報警拍照

交通事故幾乎天天都在上演,根據台灣內政部警政署 108 年的統計,去年有 149 人於車禍發生後 24 小時內就死亡,傷者人數則則約有 5 千人。發生事故的當下,肇禍者往往會不知所措,若看見家人或有人倒在血泊中,也許真的不知道如何應對,甚至選擇逃跑而構成「肇事逃逸罪」。

開車路上狀況多,有時不一定是誰對誰錯,因為交通事故一旦發生了,任誰都有可能遭殃,所以建議新手不要一個人開車,萬一意外真的發生了,至少身邊還有人陪你一起面對。以下列出遇車禍後你需要做的兩件事,開車不要急,大家謹記安全第一!

先確保自身和乘客安全

發生車禍後,會有各種負面情緒相當正常,但此時此刻你更需要靜下心來,明白比起發脾氣或恐慌,首要任務是確保自己和車上乘客的安全。若身體並無大礙,請在下車時注意車流,接著在車後方放置警示物,防止車陷入被追撞的危險。

如果身體不幸被困在車內,請依然戴好安全帶、開啟雙向燈,接著打電話給警察告知你的位置和狀況,靜待救援。在這段期間,你可以做深呼吸幫助自己放鬆,保持心情平和,避免陷入恐慌或焦躁的情緒。

(同場加映:上路前好不想塞車!5撇步讓旅途愉快

下車拍照取證不需理論

面對輕微車禍,在自身活動無虞,並且在車後擺放完警示標誌後,請報警並拍照取證,照片最好包含車損、車牌號碼、雙方車輛相對位置和道路標線,以利釐清事故責任,再將車移至路邊,避免後方塞車。

你可以下車跟對方確認彼此的狀況,或留下聯絡方式,但請不要和對方理論或吵架,等警方到場再處理。有必要的話也可以錄下你們的對話,這有利於警察報案和保險索償的程序。

最後要注意,即使當下沒有發現受傷,也不能掉以輕心,若出現暈眩或覺得不舒服,請不要自行開車回家,搭乘計程車或請家人載才能確保安全,當然別忘了在之後向專業醫師確認身體狀況。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