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站起來頭暈?姿勢性低血壓的定義、原因、治療

蹲下站起來頭暈?姿勢性低血壓的定義、原因、治療

陳媽媽只要蹲下站起來就會頭暈,有時還會視力模糊,至醫院檢查後,醫師說這是「姿勢性低血壓」。究竟什麼是姿勢性低血壓?姿勢性低血壓應如何治療與改善?《Hello健康》為您深入說明!

什麼是姿勢性低血壓?

姿勢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 or Postural hypotension)又稱直立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姿態性低血壓。指因姿勢改變而引起的低血壓症狀,例如:蹲下站起來突然、坐著站起來頭暈。

一般低血壓的判定為收縮壓10。

姿勢性低血壓的原因

多數的情況下,人體改變姿勢時,位於主動脈弓和頸動脈竇的感壓反射接受器會發出訊號至自律神經,增加血管阻力或加速心臟跳動,以便將血壓控制在平均值內。但當這個控制血壓的機制受到影響時,便可能會出現低血壓的狀況。

另外一個主要成因,則是來自人體的血液量減少或循環受到影響,也可能會引發低血壓。本文將隨後列出會造成這兩項狀況的危險因子。(推薦閱讀:認識血壓:血壓標準、高血壓的症狀、原因和治療) 姿勢性低血壓的症狀

常見的姿勢性低血壓症狀如下: 蹲下站起來頭暈 頭痛 視力模糊 虛弱 昏厥 神智不清 噁心

久坐站起來容易發生姿勢性低血壓。 姿勢性低血壓何時該就醫?

如果只是「偶爾」感到頭昏眼花、頭暈目眩,有可能只是輕微脫水、低血糖、待在過熱的環境,或是久坐後起身等因素所引起,通常不是什麼太嚴重的健康問題,但如果你經常起身後常常出現姿勢性低血壓的症狀,那麼就有可能是其他嚴重疾病的徵兆。若症狀嚴重到失去意識,即使只有數秒鐘的時間,情況也可能相當危急,請務必盡快就醫。

你可以將姿勢性低血壓發作的情況記錄下來,例如症狀持續多久、當下你正在做什麼等等,以便就醫時和醫師討論。(推薦閱讀:心電圖或心導管?侵入與非侵入性心臟檢查一覽) 姿勢性低血壓的7大危險因子

引發姿勢性低血壓的可能因素很多,其中特別常見的是循環血液量不足,這可能由身體脫水、失血或貧血,而引發姿勢性低血壓。(推薦閱讀:突然低血壓很危險!低血壓原因多要小心

當人體內攜帶氧氣的紅血球減少時,就有可能出現暈眩、頭昏眼花等症狀。其他的危險因子如下: 年紀65歲以上:感壓反射接受器功能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減弱,而且年長者的心臟跳動變慢,供血的速度也會相對減緩。 藥物影響:包括高血壓藥物、心臟病藥物,例如利尿劑、乙型阻斷劑(β-blockers)。另外,帕金森氏症藥物、抗憂鬱藥物、抗精神病藥物、肌肉鬆弛劑,勃起功能障礙藥物、麻醉劑等等,也會提高姿勢性低血壓之風險。 特定疾病患者:包括心臟疾病,例如心臟瓣膜疾病、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神經系統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症;造成神經病變之疾病,例如糖尿病。 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待在高溫環境會造成大量流汗,可能造成脫水,以至於引起姿勢性低血壓。 久臥於床:因病而久未離床的人身體十分虛弱,容易在起身時出現姿勢性低血壓。 懷孕:由於懷孕時體重會上升、血館彈性與回流狀況變差,所以有可能造成血壓下降,不過通常產後血壓就會回復到生產前的狀態。 酒精:酒精可以暫時抑制交感神經,讓血管擴張,因此可能提高姿勢性低血壓之風險。 診斷姿勢性低血壓的5種檢查

醫師首先會先檢視患者的病史,若有需要的話,會進一步安排檢查,以確定是否有其他潛在的因素或疾病造成低血壓症狀。舉例來說,如果是因為服用特定藥物而導致血壓下降,醫師可能會調整用藥劑量,或者建議換藥。以下為可能採行的檢查方式: 傾斜床測試(Tilt table test):檢測患者在姿勢改變的過程中,血壓數值的變化。在這項測試中,患者需要先在檢查床上平躺數分鐘,之後醫護人員便會慢慢將床面立起。 血液檢查:檢視患者是否血糖或紅血球數量過低 (兩者皆為低血壓之徵象)。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簡稱ECG或EKG) :觀測心電訊號,以確認是否有心律不整、供氧或供血不足等問題。(推薦閱讀:心電圖怎麼看?波型判讀及檢查流程介紹) 心臟超音波檢查 (Echocardiogram):透過超音波觀測心臟瓣膜之活動,以確認是否有潛在疾病。 壓力測試(Stress test):患者可透過跑步機,測量血壓在運動下的狀況,若有需要,也可以透過特定藥物加速心率,達到相同的效果,以便觀測。

如何治療姿勢性低血壓?

要治療姿勢性低血壓,首要目標就是恢復正常血壓,包括增加血液量、減少積聚在下肢的血液,並且促進血液循環至全身。通常治療不會著重於症狀本身,而是將重點放在解決低血壓的潛在原因,例如脫水、心臟功能異常等等。

如果只是輕微的姿勢性低血壓,最簡單的治療方式就是站起來後若感到頭暈,馬上坐下或躺下休息,通常症狀就會馬上好轉。至於藥物引起的低血壓,通常醫師會建議改變藥物劑量,或者停止用藥。以下列出姿勢性低血壓的治療方式: 非藥物治療

醫師可能會建議你調整生活習慣,包括攝取充足水分、少喝或禁止喝酒、避免待在過熱的環境、睡覺時墊高枕頭、坐著時盡量不要雙腳交叉、起身時放慢速度等等。

如果你沒有高血壓,醫師可能會建議你增加鹽分攝取量。若你餐後血糖下降,則醫師可能會建議你採取低醣的少量飲食穿彈性襪、束腹等裝束可能有助於減少血液聚積在腿部,進而改善姿勢性低血壓。 藥物治療

特定藥物也有助於改善姿勢性低血壓,例如: 礦物皮質類固醇:例如Fludrocortisone,增加血液中的鈉和體液滯留,以提升血壓。 擬交感神經藥品:例如Midodrine,抑制血管擴張來提高血壓。 擬副交感神經興奮藥物:例如Pyridostigmine,可改善感壓反射(血壓反射),提升自律神經調節血壓的能力。 屈昔多巴:如果低血壓是因為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系統退化症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MSA) 或自律神經障礙所引起,醫師會開立此藥。 紅血球生成素:增加紅血球質量和血量、 改善血液黏稠度。

若患者的症狀無法透過生活習慣調整或上述藥物來改善,則可能會需要以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s)、去氨加壓素(Desmopressin)、體抑素(Somatostatin)等其他藥物治療。 穿著彈性襪有助改善姿勢性低血壓。 改善姿勢性低血壓的8種方法

下列8種方法有助於改善姿勢性低血壓:

飲食部分 增加鹽攝取量:請注意,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採行這個方法。鹽分攝取過多可能適得其反,導致血壓過度上升,引發其他健康問題。若欲增加鹽分攝取量,請務必先和醫師討論,並且斟酌食用份量。 少量飲食:若你餐後血糖下降,則醫師可能會建議你採取低醣的少量飲食。 補充維生素:貧血、缺乏維生素B12 都有可能使姿勢性低血壓更嚴重,所以低血壓患者也可以適當補充鐵質與維生素,或許有助於改善症狀。 攝取充足水分:體內水分充足可以預防低血壓。若你需要久站,或者從事任何可能引發低血壓之活動,建議你在事前先補充足夠的水分。 避免飲酒:酒精可能加劇姿勢性低血壓之症狀,所以請減少或戒除飲酒。

生活習慣 保持運動習慣:有氧與重訓兼顧有助於改善姿勢性低血壓,但請避免在極度炎熱、潮濕的天氣或環境中運動。 洗澡水溫不過熱:較高的水溫會讓血管擴張,提高低血壓的發生機會。 避免彎腰動作:如果你欲撿拾地上的物品,請以屈膝蹲下代替彎腰,以減少低血壓之風險。 穿著彈性襪:彈性襪可能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姿勢性低血壓。 你可以在白天時穿著,不過記得睡前或躺下時須脫下。 (延伸閱讀:下肢腫脹小心深層靜脈血栓!靜脈血栓症狀與診斷一次搞懂) 緩慢起身:從躺姿轉成坐姿時,試著放慢起身的速度,就能減少姿勢性低血壓所引起的暈眩感。此外,建議你起床時先別急著起身,可以先坐在床邊1分鐘平復血壓。 墊高枕頭:睡覺時稍微提高枕頭的高度,有助於對抗地心引力。 站立時多活動雙腳:如果你站立時突然出現低血壓症狀,可以試試看雙腳交叉、用力擠壓,或者單腳抬放到窗台或椅子上,並且盡可能向前傾,這樣的動作有助於促進血液從雙腳回流至心臟。

高血壓讓人陽痿?高血壓、降血壓藥可能造成勃起障礙

勃起功能障礙(Erectile Dysfunction, ED)俗稱陽痿或不舉,是指長時間內無法保持勃起狀態滿足性功能,由於尋求醫療協助的患者比例較低,無法準確估計此症狀的發生率,但根據估計,18~60歲的男性人口中約有8%~10%的人有此問題,雖然這並非攸關生命的疾病,卻會對男性的生活有嚴重影響。

與一般人相比,高血壓(Hypertension)患者有性功能障礙的機率更高,同時亦有研究顯示,高血壓和一些降血壓藥對勃起會產生不良影響,如果要探究其原因,先讓我們從勃起的原理開始講起。 為何會勃起?

陰莖勃起是來自神經、血管、荷爾蒙與心理因素等交互作用,產生的生理反應,從解剖學來看,陰莖主體為海綿體,左右兩個竇狀海綿體從陰莖部延伸到骨盆,在海綿體中有血管、平滑肌與密集的細小空間。

在正常情况下,為了維持組織所需,向陰莖供血的動脈只有部分會流通,當經由生理或心理刺激,激發性慾時,大腦會發出訊號觸發荷爾蒙反應,使陰莖動脈擴張,更多的血液也因此流入海綿體。

由於血液進入海綿體的速度比靜脈流出的速度快,加上靜脈受到壓迫,讓血液滯留在陰莖中,這種反應有益達到勃起,並維持勃起狀態。當大腦停止發送喚起性慾的訊號時,荷爾蒙反應就結束了,此時動脈血流恢復正常,陰莖也恢復成鬆軟狀態。(延伸閱讀:阻止男友這樣吃!5種影響勃起的食物高血壓可能傷害血管內皮細胞並降低一氧化碳合成量,提高罹患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

高血壓如何影響勃起功能?

除了生理機制外,動脈擴張一般來說涉及細胞的生化反應,因此,勃起的關鍵要素在於正常血管內皮細胞和一氧化氮;內皮細胞產生的一氧化氮能幫助調節血管彈性(舒張或收縮血管),如果患有高血壓,血管中有可能產生生理變化;升高的血壓會使血管壁產生小撕裂傷,在修復過程中,血管壁會增厚、變得狹窄,可能形成動脈粥狀硬化症(Atherosclerosis),而這不單單只影響心臟冠狀動脈,陰莖的血管也可能發生硬化,減少流向陰莖的血流量,便可能導致勃起功能障礙。

此外, 高血壓也是一氧化氮含量降低的原因之一,一氧化氮能使血管放鬆、舒張,隨著時間增長,長期高血壓患者合成與釋放的一氧化氮量可能會減少,從而影響血管充分擴張的能力,使陰莖充血所需的額外血液無法正常輸送,而導致陽痿。

除此之外,男性高血壓患者也可能有較低的睪固酮(Testosterone)濃度,睾固酮是男性的主要荷爾蒙,在性慾中起著重要作用,如果睪固酮水平過低會導致荷爾蒙對性慾的反應下降。 降血壓藥與勃起功能障礙的關係

除了高血壓會可能導致陽痿外,服用降血壓藥也可能導致性功能障礙,在眾多高血壓藥物當中,屬利尿劑(Diuretics)和乙型阻斷劑(β-blocker)對陰莖勃起的影響最為明顯。

利尿劑:可能造成進入陰莖的血流減少,而導致勃起功能障礙,另外,利尿劑也可能降低體內的鋅(Zinc)含量,鋅是製造睪固酮相當重要的原料,幸運的是,利尿劑帶來的副作用,在停藥後就會停止。 乙型阻斷劑:此藥物會干擾引起勃起反應的神經衝動,導致陰莖海綿體不夠鬆軟,使陰莖動脈更難擴張、血液更難流入。此外,乙型阻斷劑也可能引起輕度鎮靜或憂鬱,讓性慾下降,從而衍伸性功能障礙。

除此之外,由於男性的心理狀態,例如緊張和焦慮,也會影響勃起功能,因此在高血壓患者中,也會因個人心理因素導致陽痿。 一項研究顯示,明白瞭解藥物副作用的患者發生性功能障礙的機率,高於理解不全的患者,因此患者對健康狀況、服用藥物的認知,以及心理調適,均可能對床笫之間產生程度不一的影響。

總括來說,高血壓患者的勃起功能障礙,可能是由於血管變化、藥物副作用所引起,也可能與壓力、憂鬱有關,若你患有高血壓,並且有勃起功能障礙的狀況,別太慌張急躁,不妨和醫師好好聊聊,來改善症狀。(推薦閱讀:吃懂高血壓藥物:如何降低血壓、高血壓藥的副作用與用藥須知) 服用高血壓藥的必要性

有些高血壓患者會擔心自己服用高血壓藥會導致陽痿,甚至排斥吃藥,但現在你已經知道,高血壓同樣也可能造成性功能障礙,而且還會導致心臟病。比較好的方式是,先與醫師討論可否考慮使用利尿劑和乙型阻斷劑以外的高血壓藥物,減少對陰莖勃起功能的影響,但主要仍以醫師的專業判斷為主。(推薦閱讀:請避免同時服用這4類藥!高血壓用藥須知

若本身已在服用高血壓藥,請不要因為擔心副作用或是自覺高血壓已經改善就擅自停藥,這往往會讓血壓波動更大,造成的血壓反彈,反而會對血管帶來更大的傷害。 勃起功能障礙可透過藥物治療改善,建議患者不妨盡早就醫,找回美滿性生活。 如何治療高血壓引發之性功能障礙

在臨床治療上,一般經常使用的藥物是第五型磷酸二酯酵素抑制劑(Phosphodiesterase type 5 inhibitor, PDE5 inhibitor),其實耳熟能詳的「威爾鋼」,就是PDE5 inhibitor的一種。不過,在用藥前請先諮詢醫師,因為部分降血壓藥,如硝酸鹽藥物(Nitrates)或甲型阻斷劑(α-blocker),在與PDE5 inhibitor併用時,會造成血管過度擴張作用,可能導致低血壓或其他相關症狀。(男性必須面對的攝護腺肥大問題,也可透過PDE5 inhibitor治療)

請避免同時服用這4類藥!高血壓用藥須知

服用藥物治療高血壓(Hypertension)時,須特別注意後續所吃的藥物,是否會觸犯高血壓藥禁忌。因為有些藥會使高血壓升高;有些則可能和降血壓藥發生相互作用,進而無法發揮完全的藥效。在本文中,《Hello健康》將為你列舉4類可能會使高血壓惡化的藥物。

1. 感冒、咳嗽藥物

多數感冒與咳嗽藥物通常都含有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用以減輕疼痛,易使血壓升高。此外,這類藥物大多都含有解充血劑(Decongestant),例如假麻黃鹼(Pseudoephedrine),會使你的血壓升高和心律加快,所以請務必避免使用含有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及解充血劑的藥物。如須治療感冒、咳嗽或鼻竇炎問題時,可向醫師詢問是否有替代藥物,如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或鼻噴劑(Nasal spray)。(延伸閱讀:感冒藥恐造成心律不整?衛福部決議下架芬士比瑞) 2. 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

處方與非處方的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能減輕疼痛或減輕關節炎(Arthritis)等疾病引起的發炎狀況,為治療用的常用藥物。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會使體內水分滯留,降低腎功能,進而使血壓升高,並帶給心臟和腎臟帶來更大的壓力。常見的藥物如阿斯匹靈(Aspirin)布洛芬(Ibuprofen)和萘普生(Naproxen),都屬於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延伸閱讀:不想當藥罐子?試試5種高血壓健康生活撇步)

3. 偏頭痛藥物

頭痛(Migraine headache)藥物的作用機制,是使頭部血管緊縮,以此來緩解頭部疼痛,但藥效並不僅止於頭部,全身的血管皆會因藥物作用而緊縮,進而使血壓升高。因此,高血壓或心臟疾病患者在服用偏頭痛藥物之前,建議先與醫生諮詢用藥情形。

4. 減肥藥

食慾抑制劑(Appetite suppressant)通常會使心律與血壓同時上升,並可能造成心臟病(Heart disease)惡化,所以服用這些減肥藥前請避免服用抗高血壓藥。

此外,目前雖未有治療高血壓的最佳藥物,但患有妊娠高血壓的孕婦,可使用抗高血壓藥物降低血壓。治療高血壓的目的,在於讓母親和嬰兒的血壓,能快速而安全地下降,避免血壓驟降導致頭暈或胎兒窘迫(Fetal distress)。

無論是孕婦或是一般高血壓患者,謹記服用藥物時皆須特別注意,並於定期回診時告知醫師何時有過敏、頭暈或嘔吐等副作用,以確保用藥安全。

血脂正常值是多少?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須知

血脂檢測基本概念

人體會用膽固醇(Cholesterol)來建造細胞、製造荷爾蒙,但若膽固醇濃度過高,就會累積在動脈,堆積形成脂肪斑塊,造成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

大範圍的粥狀硬化會增加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因此,需要透過血脂檢測,也就是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檢測,幫助分析血液。(推薦閱讀:膽固醇是什麼?看脂蛋白密度分好壞

藉由血脂檢測,我們可檢視血液中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濃度,而由於膽固醇需附著於蛋白質,形成脂蛋白(Lipoprotein),以便在血液中移動與供給細胞、組織利用,因此除了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膽固醇檢測還包含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檢測。

常規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檢測包含以下指標: 高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 HDL)可吸附脂肪,並將脂肪帶到肝臟排除掉,幫助人體移除脂肪,因此 HDL 又被稱為「好膽固醇」,若體內含有較多的 HDL,則會有較低的心臟病風險。 低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 LDL)會從肝臟吸附許多脂肪和一點蛋白質至其他身體部位。

身體裡有一定的 LDL 量是正常、健康的,因為有些身體部位需要 LDL 所攜帶的膽固醇,但 LDL 又被稱作「壞膽固醇」,因為身體的低密度脂蛋白過高會沉積在血管壁形成斑塊,這些斑塊一旦破裂,瞬間血小板凝集而堵住血管,就會造成中風或心肌梗塞。

就心血管的風險而言,總膽固醇的角色比三酸甘油脂重要,在膽固醇中又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心血管特別有害。因此建議民眾若發現低密度脂蛋白過高,應盡快調整飲食並改善抽菸等不良習慣,以防脂肪斑塊於心血管持續堆積。(推薦閱讀:沒有最壞只有更壞!膽固醇變壞囝仔,脂蛋白要負責!) 總膽固醇

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簡稱 TC)指的是脂蛋白膽固醇與游離膽固醇(未脂化的膽固醇)的總量,亦即人體的總膽固醇量。

膽固醇過高可能代表患者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另外,總膽固醇與高密度脂蛋白的比值(TC/HDL-C),也可用於診斷患者動脈粥狀硬化的狀況,比值愈高,則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愈大。

三酸甘油酯

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簡稱 TG)是一種中性脂肪,人體會用它來儲存能量,或是產生肌肉需要的能量。相較於只有 LDL 過高,若三酸甘油脂與 LDL 的量同時過高,心臟病的風險也相對更高。 為什麼需要做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

定期檢查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其實非常重要,因為血脂異常往往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如果沒有固定健檢,很容易忽略它們所提供的警訊。一般建議每4~6年檢查一次血脂。

由於年紀愈大,受血脂影響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愈高,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 40~65 歲每三年一次、65 歲以上每年一次的成人健康檢查。另外,55 歲以上原住民、罹患小兒麻痺且滿 35 歲者也享有每年一次成人健檢的權利。

不只是健康的成人,糖尿病患者更要定期檢測三酸甘油脂指數,若血糖沒有好好控制,三酸甘油脂指數會升高。

另外,兒童也可能有高膽固醇的情形,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鑑於兒童肥胖的比例逐年增加,所以建議所有兒童在 9~11 歲應該檢測血膽固醇。

另外兒童的家族若有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史(例如男性 55 歲或女性 65 歲以前就提早中風或心肌梗塞),甚或兒童的父母或祖父母若血膽固醇≥240 mg/dl,還有若兒童本身患有心臟病或有增加心臟病的危險因子,例如:糖尿病、高血壓或過重等的病史,則建議兒童血膽固醇篩檢應提前至兩歲,最晚不得超過 10 歲,若結果正常,則隔 3~5 年再進行追蹤檢查。 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需要空腹檢查?

一般而言,血脂檢測幾乎都會包含三酸甘油脂在內,因此仍需空腹進行抽血檢測,不過你知道空腹其實對膽固醇數值沒有太多影響,主要是三酸甘油脂會有較大變化嗎?

人體在進食後,食物會在腸道被分解,產生乳糜微粒(Chylomicron)。它主要的功用是運送三酸甘油脂給各組織使用,本身僅含少量膽固醇。

人體的膽固醇來源主要是肝臟製造(約佔七成),而非來自於進食(約佔三成),所以空腹其實是為了避免進食所產生的三酸甘油脂濃度變動,而影響檢測結果喔!

然而,目前不少學者開始研究未空腹者的三酸甘油酯量,這是因為平日的血脂水平主要反映餐後的水平,而不是空腹的水平,因此未空腹的樣本可能更能代表「平常」三酸甘油酯的循環水平。

話雖如此,民眾在做血脂檢測前,最好要先詢問醫師需不需要空腹,以醫師的建議為主。

血脂檢測流程須知 事前準備有哪些?

依照接受的檢測,會有不同的準備事項: 若醫師囑咐檢測前要空腹,請在抽血前至少八小時就要停止飲食,只可喝水,也不可服用藥物 檢測前晚不可吃高脂食物。 檢測前不可飲酒或做高強度運動。

很多藥物都有可能會影響檢測結果,例如: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治療愛滋病的蛋白酶抑制劑(Protease Inhibitors for HIV)、乙型阻斷劑(Beta Blockers)和雌激素(Estrogens)都可能分別可能影響能血液中的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密度脂蛋白或低密度脂蛋白,因此請務必告知醫師自己正在使用的藥物。

另外,若在一週內曾做過有放射性的檢測,例如:甲狀腺或骨頭掃描,請告知醫師,如果你對檢測有任何疑慮,也請詢問醫師,以評估檢測的風險、過程、結果說明等。 血脂檢測步驟有哪些?

檢驗三酸甘油脂與膽固醇的抽血過程如下:

1. 檢測人員會將鬆緊帶環繞在上臂,阻擋血液流動。如此一來,鬆緊帶遠端的血管就會變大,更容易將針刺入血管中。(推薦閱讀:抽血學問大!採血管顏色有不同涵義

2. 用酒精消毒針頭。

3. 將針刺入血管,可能會需要不只一針。

4. 將管子接上針,血液流進管內。

5. 抽血量足夠後,檢測人員就會將手臂上的鬆緊帶取下。

6.在移除針頭後,檢測人員會提供棉球,請你按壓在打針處止血或者黏上膠帶固定。 檢測後須知

在檢測後 20~30 分鐘後即可移除繃帶和棉花,並可與醫師預約了解檢測結果,醫師也會詳細說明與分析,請依照醫師的囑咐行事,若對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有疑慮,請諮詢醫師,以了解更多資訊。 血脂檢測結果

不同的診所和醫院,對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檢測定義的普通範圍可能會不同。若對檢測結果有任何疑問,請諮詢醫師。 血脂正常值是多少?

一般成人的膽固醇標準與三酸甘油脂標準如下:

高三酸甘油脂的急性症狀

雖然前面提到,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不容易因血脂變化而產生急性症狀,但是也有例外狀況。例如急性胰臟炎(Pancreatitis,或稱胰腺炎)可能因三酸甘油脂指數過高(>500mg/dl)而引發,患者的血液可能呈乳糜狀,血清顏色偏乳白,應盡速治療。三酸甘油脂過高的狀況也被俗稱為血油或血濁。

心跳過快不舒服?少碰這4類影響心率的食物

諸多因素皆會影響我們每分鐘心跳的速度,也就是俗稱的心率,其中包含了飲食、活動程度、情緒狀態及用藥。根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指出,每分鐘60~100下可視為正常心率,但攝取某些特定食物或飲品,可能會使我們的心跳加速,超過正常該有的靜止心率。就讓《Hello健康》為你說明少吃哪些食物才能減緩心跳,減少心跳太快所引起的不適。

心跳過快?少吃這些食物就對了 1. 咖啡因

咖啡因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能刺激大腦及神經系統,增加心臟跳動的速率,攝取過量時甚至可能會引發心律不整。一般在生活中,有許多飲料皆含有咖啡因,例如咖啡、紅茶綠茶、汽水及能量飲料。

針對咖啡因對人體的影響,台灣家庭醫學會便曾指出,當人體每日攝取超過400毫克的咖啡因時,就容易提升癲癇、心房顫動、心律不整的風險。而國內國民健康署則建議;成人每日應不攝取超過300毫克的咖啡因(約1~3杯咖啡);心臟病患者則須減半,僅攝取約150毫克的咖啡因。攝取過多的咖啡因除了會讓心跳加快之外,亦容易產生頭痛、焦慮、顫抖以及失眠等副作用。(延伸閱讀:有心臟病還能喝咖啡?這樣喝竟然幫降心臟病風險) 2. 酒精

諸多研究皆指出酒精會導致心律不整(Arrhythmias),引起心搏過速(Tachycardia,心律不整的其中一種類型),使心臟出現心房顫動、心房撲動和心室性心搏過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等不同症狀。酒精會直接影響心臟細胞,造成心跳加快、心搏過速,使人體脈搏不正、呼吸困難。在多數情況下,心律不整的患者只要暫時停止攝取酒精,心臟就會漸漸恢復正常狀態,並降低心律不整的復發機會。(延伸閱讀:心頭小鹿亂撞砰砰跳?心跳次數多少才正常?一次看懂「有心人」正常心跳範圍)

3. 可可鹼

可可鹼是另一種天然的神經興奮劑,在巧克力及其添加製品中都有,例如冰淇淋、布朗尼、蛋糕、糖果、熱巧克力和巧克力牛奶等。研究顯示,可可鹼攝取量與心率提升成正比,表示攝取量越大,心率的增加就越大,因此,有心律不整症狀的人,建議限制或避免食用巧克力。 4. 酪胺

含有高酪胺酸的食品和飲料,會使血壓升高並導致心悸,包括下列幾項:

熟成乾酪 醃漬肉品 酒精性飲品 果乾或過熟的水果

5.攝取過多糖分

攝取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也可能造成心跳加快或心悸,例如含糖飲料、糖果、甜點、小點心、麵包、義大利麵和白米飯。建議要節制攝取,或選擇全麥和全天然食物,如糙米、全麥麵包、蔬菜和豆類,因為這些含有更優質的複合碳水化合物,與較少的單醣。

綜上所述,為了保持心臟的健康,減少心跳過快所引起的不適,建議盡量避免食用可能引發心律不整的特定食物,例如含有酪胺成分的奶酪、醃製的肉類和魚類,或含有苯乙胺的巧克力等食物。此外,盡可能地減少飲用含咖啡因與酒精的飲料。

血壓高怎麼降下來?降血壓的6種方法一次告訴你

高血壓在台灣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疾病,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21年最新的研究資料顯示,台灣的高血壓病患累計至今有501萬人;換言之,每4.7個人之中,就一個人是高血壓,而其中18歲以上年輕人的盛行率就有26%。預防高血壓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測量血壓。如果你的血壓值比一般人來得高,但還不到高血壓患者的標準,這表示你可能處在高血壓前期。高血壓前期和高血壓(Hypertension),兩者都是可能引發心臟病和中風的嚴重疾病。在現代忙碌又充滿壓力的生活下,無論男女老少高血壓的情形愈來愈嚴重。在這裡《Hello健康》為你介紹6種降血壓的好方法,讓你可以穩定控制血壓,預防腎臟病、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

1. 攝取健康的飲食

人沒有食物就不能生存,但如果不謹慎選擇你吃進肚子裡的東西,你的健康或心臟都可能受到嚴重的影響。建議攝取低鈉(Sodium)及含鉀(Potassium)的食物。鉀可以幫助降低血壓,預防進入高血壓前期。補充大量蔬果與全麥穀物對於降血壓也有很良好的功效。此外,切記少吃脂肪量高的肉,例如肥肉、五花肉、加工肉類,並多吃雞肉和魚肉等優質的蛋白質。(推薦閱讀:別踩心臟病地雷!少吃高糖、高脂、高納食物飲品) 2. 減少飲食中的含鹽量

攝取過多的鹽分(即鈉),會導致水份滯留在體內,使身體出現水腫,血管壁的壓力也會上升,進而使血壓升高,而高血壓則幾乎會損害身體裡的所有器官。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U.S. Food & Drug Administration)建議成人每日的鈉攝取量上限為2,300毫克(約6公克的鹽)。以下為你提供4個減鈉小撇步: 撇步1:仔細閱讀食品標籤上的鈉含量,比較各廠牌的商品,找出鈉含量最低的食品。 撇步2:減少外食與吃素食的次數,因多數外食都含有大量的鈉。 撇步3: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如肉類罐頭、火腿、培根等,以及微波食品與泡麵等食物。 撇步4:減少每日下廚做菜的鹽分。

3. 規律運動及控制體重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每天需運動至少30分鐘,或分段累積運動量,效果與一次做完一樣。每次運動時間最少要有10 分鐘。因此一天之中可分別運動15分鐘,運動2次,或僅運動10分鐘,但運動3次。規律運動不僅可以降低血壓、控制體重,還能舒壓及減少罹患心血管、肌肉、骨頭等各類疾病的風險。在高血壓患者之中,至少有1/5的人擁有肥胖的問題。對於身形肥胖的高血壓患者來說,體重僅需減去3-4公斤,就能降低血管的壓力。

4. 限制酒精與抽菸量

經常抽菸、喝酒是導致高血壓的一大威脅。喝酒不僅會使高血壓藥物失去療效,還會使血壓上升。平均來說,各年齡層女性建議每日的飲酒量為1杯,65歲以下的男性每天則飲用喝2杯。(延伸閱讀:高血壓可以喝酒嗎?拿捏份量就沒問題!) 5. 減少壓力

現今由於工作、疾病、家人、人際關係等各種原因,多數現代人皆面對很大的生活壓力。壓力是導致高血壓的重要原因之一。嘗試改變你的生活習慣,例如確保充足的睡眠時間、規律運動、瑜珈、靜坐、或是抽出時間做自己喜歡且令人放鬆的事情。 6. 定期檢查血壓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18歲以上的民眾每年應至少量一次血壓;40歲以上肥胖或工作壓力較大、已過女性更年期、或是擁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建議每周或每月測量一次血壓。心血管疾病、中風、慢性腎病、或已經接受降壓藥治療的患者則建議每天測量。

建議家中可以購買一台血壓機,測量前記得不要抽菸、喝咖啡、滴眼藥水,並避免激烈活動,以獲得準確的血壓數值。(推薦閱讀:在家量血壓:血壓計種類、操作流程、注意事項、血壓標準)

心律不整怎麼辦?心跳不規律的症狀、原因、治療

什麼是心律不整?

正常成人在休息狀態每分心跳速率為60~100次,大部份的人在60~80次之間。心律不整(Arrhythmia),指的是心臟的跳動速率過慢、過快,或是不規則跳動的表現 。當心律不整發作時,你可能會感到心臟大力撲通撲通跳(心悸),或是心跳加速。

雖然大多數心律不整屬於良性,但嚴重仍可能造成危險,心臟可能無法將血液運輸至全身,導致器官受損或無法運作,甚至危及生命。 (推薦閱讀:什麼是心悸?了解心悸 3 原因、心悸不一定心跳快) 心律不整的症狀

以下是常見的心律不整症狀: 胸部或頸部跳動感 心跳加速或自覺心臟怦怦跳 心跳緩慢 胸痛 喘不過氣 頭重腳輕或暈眩 冒汗 昏厥或快要暈倒 心臟驟停(Sudden cardiac arrest)

上述並未列出所有可能的症狀,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就醫檢查?

如果你有上述任何症狀或徵兆,請與醫師聯繫。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太一樣, 與你的醫師討論後,方能獲得最妥善的照顧。

心律不整的原因

在健康的心臟中,心跳訊號始於右心房的竇房結(Sinus node, SA node),刺激心房收縮,讓血液流進心室,訊號接著傳導至房室結(Atrioventricular node, AV node),再經由特定的傳導路徑,讓心室收縮,以便將血液送入肺臟或全身。

心律不整指的是控制心跳的電流訊號延遲或遭阻擋、竇房結不能正常運作,或電流訊號無法正常傳遞至心臟,便可能發生心律不整。

此外,若心臟不該產生信號的部位產生了電流訊號,打亂了特殊神經細胞的信號傳遞,破壞正常的心跳頻率,也可能引發心律不整。

常見心律不整的原因如下: 基因 吸菸 壓力 藥物濫用 糖尿病(推薦閱讀:認識糖尿病:原因、症狀、診斷、預防) 特定藥物或營養補充品 心臟病 飲酒過度或攝取過多咖啡因 心肌病變造成的心臟結構改變 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 高血壓(High blood pressure) 過去心臟病發(心肌梗塞)造成的心肌疤痕組織 甲狀腺機能低下(Hypothyroidism) 甲狀腺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 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又稱缺血性心臟病)

(推薦閱讀:少喝咖啡10理由!助眠少焦慮護腸道) 導致心律不整的危險因子有哪些?

諸多因素皆會造成心律不整,例如: 甲狀腺問題。 高血壓: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可能導致左心室壁變得僵硬及肥厚,影響電脈衝穿過心臟。 糖尿病:若糖尿病控制不佳,得到冠狀動脈心臟病和高血壓的風險,會大大增加。 飲酒過量:會影響心臟的電脈衝,並增加發生心房顫動的機會。 咖啡因或尼古丁:咖啡因、尼古丁和其他興奮劑,會使心臟加快,造成更嚴重的心律不整。一些非法藥物,如安非他命和古柯鹼,可能會嚴重影響心臟心律,導致心室顫動的猝死。 電解質不平衡:電解質對身體很重要,鉀、鈉、和鎂,有助於觸發和傳導心臟的電脈衝,電解質不平衡會影響心臟,並導致心律不整。 藥物及營養補充品:部分非處方咳嗽和感冒藥以及特定處方藥,可能導致心律不整。 心血管病史或曾動過心臟手術:如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心臟瓣膜閉鎖不全、先天性心臟病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Obstructive Sleep Apnea,簡稱 OSA):增加心跳過緩、心房顫動和其他心律不整的風險。(推薦閱讀:心血管的沉默殺手:睡眠呼吸中止症) 心律不整的2大類型

一般而言,心律不整依照結構、位置、跳動頻率,分成心搏過速(Tachycardia)和心搏過緩(Bradycardia)。其他不規則心律還有心房與心室早期收縮(Premature contraction)。 心搏過速(Tachycardia)

心搏過速也稱為心動過速、心跳過快、頻脈。心搏過速的定義為靜息心率(在清醒、安靜狀態下的心跳速率)每分鐘超過100下。以下為心搏過速的類別: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心房撲動(Atrial flutter) 心室上心搏過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或稱陣發型心室上頻脈) 沃爾夫-巴金森-懷特氏症候群(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 心室性心搏過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長 QT 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 竇性心搏過速(Sinus tachycardia)

心搏過緩(Bradycardia)

心搏過緩也稱為心跳過緩、心跳過慢、徐脈、心動徐緩。心搏過緩的定義為靜息心率(在清醒、安靜狀態下的心跳速率)每分鐘低於60下。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運動、經常運動者或深度的放鬆,也可能會有較低的靜息速率。 病竇症候群(Sick sinus syndrome) 房室傳導阻滯(Atrioventricular block) 竇性心搏過緩(Sinus bradycardia) 心律不整的診斷方法

一開始,醫師會記錄下病史並安排檢查,確認引發心律不整的原因,例如是否有心臟病或甲狀腺問題。在某些情況下,醫師可能建議安排心臟監測檢查,包含:(推薦閱讀:心電圖或心導管?侵入與非侵入性心臟檢查一覽)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簡稱 ECG):心電圖以時間為單位,記錄心臟的電生理活動。 霍特24小時連續心電圖(Holter monitor):這是一種隨身攜帶的小型心電圖裝置,可佩戴一整天或更長時間,來記錄心臟活動。 心臟事件監測器(Event monitor):為了診斷零星發作的心律不整,患者一發作立即按下開關,如此一來,便能記錄下異常的心跳情形,適用於沒有每天發作,或24小時心電圖沒有發現異常的病患。 心臟超音波圖(Echocardiogram):評估及追蹤患者心臟及大血管的結構、功能及運動圖像。 植入式心臟監測器(Implantable loop recorder):將儀器植入胸前的皮膚下,監測不尋常的心跳。 醫師可藉由心電圖來觀察患者的心律不整狀況,以評估後續的治療方式。

若醫師在上述檢測中,沒有發現心律不整的情形,可能會透過其他測試來誘發心律不整,以了解實際狀況,以下是可能的方式: 心臟壓力測試(Stress test):一項運動耐受性測試,當心臟賣力工作快速跳動時,相關問題更容易被診斷出來,因此,壓力測試會請你做一些運動,使心跳加速。若你無法完成運動,醫師可能會開立藥物,刺激心臟達到運動中的狀態。 傾斜床測試(Tilt table test):若你曾經昏倒,那麼醫師可能會建議進行這項測試。一開始會躺在一張床上,之後調整床的角度至直立。位置的改變可能讓你感到不適(例如:頭暈、想吐、盜汗、視力模糊等類似平常發作時出現的症狀),在整個測試過程中,醫療人員會觀察症狀,包含心率、心電圖讀數和血壓。 心臟電氣生理檢查(Electrophysiologic testing and mapping,簡稱 EPS): 利用心導管的技術,置放多條電極導管到心臟內,記錄心臟電波傳導路徑、時間、誘發平時發作的心律不整,以幫助醫師找出心律不整的原發位置並決定治療方式。

此外,心臟科醫師可能會使用電極刺激:來觸發心跳,看看能否誘發或減緩心律不整。這項方法能使醫師找出心律不整的原發位置,以及可能的原因。 (同場加映:維持心臟健康:心臟保健與功能介紹) 心律不整的治療方法

心律不整的種類繁多,醫師會透過心電圖、理學檢查等方式,依據專業判斷選擇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法,主要大概有以下幾種: 迷走神經刺激法(Vagal maneuvers):透過特定方法刺激迷走神經(如冰水敷臉法、閉氣法、咳嗽法、嘔吐法、壓頸法、倒立法等等),使心跳變慢,緩解室上性心搏過速。然而,不是所有的心律不整都能以這種方式緩解。 心臟整流(Cardioversion):你若患有心房顫動,醫師可能會選擇心臟整流,這是透過電擊或藥物,將異常心率轉化為正常心率的醫學手段。同步電擊心率調整,是在心臟律動中的一個特定的時間,使用特定劑量的電流電擊,以矯正活動異常的心臟電傳導系統的手段。除顫則使用特定劑量的電流,在任意的時刻電擊心臟,這是搶救由心室顫動和無脈搏室性心動過速造成的心臟停跳患者,最有效的方法。 導管電氣燒灼術(Catheter ablation):能阻斷引起心律不整的不正常電路傳導途徑。在電燒過程中,會置入特殊的電燒導管(經鼠蹊部、手部、胸部、頸部)到心臟產生不正常活動的地方。經由導管前端產生熱、極冷或放射能量,使異常的傳導途徑產生電阻。 藥物:對於許多類型的心搏過速,醫師可能開立藥物來控制心率。一般可分為鈉離子通道阻斷劑(Sodium channel blocker)、乙型阻斷劑(Beta blocker)、鉀離子拮抗劑(Potassium channel blocker)、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4種。

請完全依照醫師指示服藥,這點非常重要,如此才能減少其他併發症的發作。若你患有心房顫動,醫師可能會開稀釋血液的藥物,避免血栓形成。 心律調節器可在心律不整發生時,發出電流導正心臟回復正常心跳。 植入式儀器

心律不整的治療方式,也可能包括植入式儀器: 心律調節器(Pacemaker):是一種植入式儀器,能幫助患者控制不正常的心跳。裝置的過程會進行小手術,將儀器植入鎖骨附近的皮膚,利用絕緣電線,把設備延伸並永久固定至心臟。調節器使用電擊,對於心臟的肌肉做持續與規律的刺激,以維持心臟的持續跳動,若檢測到異常心率,也會發出電脈衝刺激心臟跳動。(推薦閱讀:心跳過慢的救星!心律調節器作用與類型介紹) 植入式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以下簡稱 ICD):若你有心室性心搏過速或心室顫動,或曾經心臟驟停或是心臟驟停的高風險群,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此儀器。

植入式去顫器與前述的心臟調節器很像,都是從鎖骨附近植入,藉由一條或多條電極導線連接至心臟。他們最大的差異在於,ICD 可以發出電流進行「去顫」,讓心臟出現嚴重的心律不整狀況時,可以藉由去顫「重新開機」,使心律恢復正常。另外,ICD 也能持續監督心率,若是發現不正常心率,也能夠發出電流,維持心律的規律性,所以 ICD 也可說是具有更多功能的心律調節器。(推薦閱讀:心律調節器安裝完成!心臟節律器的使用注意事項與生活須知)

心律不整的手術

在某些情況下,醫師可能會建議進行手術治療: 迷宮手術(Maze procedure):在手術過程中,外科醫師在右心房及左心房中做了多重阻隔,使得電氣活動局限於心房的阻隔間,阻礙了電氣迴路而限制了心房顫動的發生。由於電流無法通過疤痕組織,能有效干擾導致某些類型心律不整的雜散電脈衝。此手術對於陣發性及持續性的心房顫動,效果都很好,但因手術時間長,風險也較高,故僅適用於對藥物以及燒灼術治療效果不佳的病人,或是為了其他結構性問題,需要進行心臟手術且合併心房顫動的患者。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bypass surgery):若你除了心律不整外,還併有嚴重的冠狀動脈心臟病,那麼醫師可能執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改善心臟的血流。(點此了解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改善心律不整的生活調整和居家療法

心律不整可能為冠心病或其他心臟病的併發症,因此改善生活型態、不良習慣,可以降低心律不整的風險。你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方式(例如得舒飲食、地中海飲食)。 規律運動(每天30分鐘)。 戒菸。 避免飲酒過度。 留意藥物作用,某些藥物可能會加速或減慢心跳。

此外,你還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減輕壓力,降低因壓力導致的心律不整風險: 瑜伽(推薦閱讀:瑜伽養生 7 大好處!增肌減脂甩憂鬱) 冥想(推薦閱讀:CEO高效率祕密?從 10 分鐘冥想放鬆開始) 放鬆技巧(推薦閱讀:活在當下更快樂!深呼吸認識正念 10 好處)

另外,部分研究顯示,針灸可能有助於減少心律不整的發生,但仍需進一步證實。雖然尚未有研究證實,但有些人認為在治療及預防心律不整上,ω-3 脂肪酸可能有所助益。

低血壓怎麼辦?一次看懂低血壓的原因、標準、症狀與治療

只要提到血壓,大部分的人都是想到高血壓帶來的危害。事實上,低血壓也會對身體帶來不少傷害,像是頭暈、四肢發冷,嚴重時恐有暈厥、死亡的危機,萬萬不可輕忽。以下就讓《Hello健康》為大家講解低血壓的症狀,以及遇到低血壓時該如何處理。

多少算低血壓?低血壓的標準

一般正常血壓標準為120/80mmHg,再往上就接近「高血壓前期」,而低血壓則是指血壓下降至

低血壓是眾多疾病的一個表徵,且會影響個人健康,尤其對老年人特別明顯。不過低血壓通常能透過規律運動、避免久站,以及避免突然從躺姿或坐姿起身,也就是所謂的姿勢性低血壓改善。 低血壓有多常見?

任何人都可能有低血壓,但在老人、孕婦,以及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健康人士身上特別常見。多數低血壓患者症狀輕微,透過生活型態或習慣的調整即能改善。(延伸閱讀:突然低血壓很危險!低血壓原因多要小心) 低血壓的症狀

當輸送至腦部的血流量降低,就會產生低血壓的現象,可能的常見症狀如下。症狀因人而異,如有其他異常症狀,請諮詢醫師。 感到頭重腳輕或頭暈 暈厥、昏倒 注意力下降 視力模糊 噁心 皮膚濕冷 呼吸急促、短淺 疲倦 口渴

什麼時候該就醫?

若長期處於血壓數值偏低,但沒有出現不適症狀,通常代表身體並無大礙,例如不少有運動習慣的健康人士,通常血壓皆比常人要低。就算有輕微頭暈的症狀,只要不影響生活作息就毋須過度擔心,不過仍可就醫檢查,確認身體有無其它潛藏疾病。不過,如果出現以下低血壓症狀,便需要盡快就醫:

有頭重腳輕之感或頭暈,覺得自己若站著超過5秒就會昏倒。 心悸 皮膚蒼白、感覺寒冷。 呼吸變淺、急促。 意識混亂(好發於老年人)。

低血壓的原因

很多因素都會造成血壓變化,包括身體姿勢、壓力、藥物、飲食、一天中的不同時間等等,此外,下列原因也可能會導致低血壓: 懷孕 :孕婦血液循環量增大,加上荷爾蒙的變化,可能會讓孕婦發生低血壓的問題。 脫水:脫水可能造成動脈中的體液不足,從而引發低血壓。而造成脫水的原因包括水分攝取不足、有嚴重嘔吐或腹瀉,以及過度流汗,例如激烈運動過後。 缺乏營養:身體缺乏維生素B12、葉酸、鐵會影響紅血球的製造,導致血壓降低。 嚴重過敏反應:某些藥物、食物、昆蟲毒液或其他物質,可能引起接觸者的嚴重過敏,而低血壓是可能出現的過敏症狀之一。(推薦閱讀:為什麼有過敏反應?認識過敏原因和過敏Say ByeBye) 失血:大量失血(內出血或外傷)會導致血液量快速下降,引發低血壓。 藥物:部分藥物可能導致血壓降低,例如利尿劑、乙型阻斷劑、硝酸甘油藥物、帕金森氏症藥物、抗憂鬱藥、勃起功能障礙藥物等。(延伸閱讀:高血壓讓人陽痿?高血壓、降血壓藥可能造成勃起障礙) 其他疾病:敗血病所引起的敗血性休克。 內分泌問題:副甲狀腺疾病、艾迪森氏病、低血糖、糖尿病。 心臟問題:心搏過緩、心臟瓣膜疾病、心臟衰竭都可能造成低血壓。

(推薦閱讀:突然低血壓很危險!低血壓原因多要小心姿勢型低血壓好發於久坐起身或彎腰撿拾物品之際。 低血壓的類型

你還記得文章前面提到的「姿勢性低血壓」嗎?包含它在內,低血壓其實還可分成以下2種類型: 姿勢性低血壓:又稱為站立性低血壓或姿態性低血壓。人體姿勢變換所導致的低血壓症狀,通常發生在久坐起身、或是從躺臥轉為站立時,一般休息一下症狀就會改善。老年人因為調節血壓的速度會退化,屬於姿勢性低血壓的好發族群。 餐後低血壓:進食後1~2小時內,血液會集中在胃部以利消化食物,這時其它部位的血管如果沒有適當收縮,便可能發生餐後低血壓的狀況。此症狀同樣較容易發生在老人家身上,不過,服用高血壓藥物、帕金森氏症藥物也可能提高發作風險。

低血壓的好發族群

雖然低血壓的成因繁多,但是其中以下面幾種特別常見: 老年人:超過65歲的老人,特別容易發生餐後與姿勢性低血壓。 高血壓藥物:服用高血壓藥物如利尿劑、硝酸鹽藥物或血管舒張劑,將提高低血壓風險。 疾病:帕金森氏病、糖尿病或心臟病患者有較高機率低血壓發作。 醫師替患者測量血壓,確認患者是否有低血壓的情形。 低血壓的診斷與治療

若懷疑因血壓而出現不適前往醫院檢查,醫療人員會為你做一些測試,以確認病因是否為低血壓,診斷方式包含下列: 量血壓:在患者坐著或躺著時測量血壓和脈搏,然後待患者起身,再測量一次。 血液檢查:抽血檢查紅血球數量與血糖數值,以判斷低血壓的病因是否為貧血,或是血糖異常所引起。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 ECG):檢測心臟的健康狀況,幫助判定低血壓是否與心臟病有關。(推薦閱讀:心電圖怎麼看?波型判讀及檢查流程介紹) 傾斜床測試:透過讓患者躺在傾斜床上,再將床立起,檢測患者在姿勢改變的過程中,血壓數值的變化。(延伸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低血壓的藥物治療選擇

只有輕微頭暈症狀或無症狀的低血壓,通常是不需要治療的。但如果患者的低血壓是由藥物或其他疾病造成,醫師會針對引起低血壓的原因,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

低血壓治療藥物包含礦物皮質類固醇藥物,例如氟氢可的松(Fludrocortisone),常用於治療姿勢性低血壓,或是使用擬交感神經藥品,例如邁妥林錠(Midodrine),來抑制血管擴張,以改善低血壓症狀。

低血壓的生活調整

除了使用藥物治療外,低血壓患者也需要改變生活型態,才能有效降低低血壓的發生頻率: 多喝水:增加血容量、避免脫水造成低血壓,尤其在天氣炎熱時更要注意。 慢慢起身:站起來的時候動作不要太快,讓身體有時間適應,尤其是剛睡醒時。建議早上起床的時候可以先坐一下,再讓雙腿慢慢沿著床緣著地,並繼續多坐一下。準備起身的時候,請扶著穩固的東西,避免突然頭暈。 促進血液回流的方法:如果你在站著的時候突然感覺低血壓發作,可以試著將大腿交疊(呈現剪刀狀)並夾緊,或是將其中一隻腳擱在窗台或椅子上,然後讓整個身體傾斜向抬起的那隻腳,這2種方式皆有助讓下半身的血液回流到心臟。 避免喝酒:酒精會加劇脫水症狀。 持續運動:運動有助於改善姿勢性低血壓,但請避免在極度炎熱、潮濕的天氣或環境中運動。 洗澡水溫不過熱:洗澡水溫太高會讓血管擴張,提高低血壓的風險。 增加鹽分攝取:對低血壓者來說,吃鹹一點可增加鈉攝取量,有助於提高血壓。不過過度攝取同樣可能引發危險,因此建議先諮詢醫師再考慮執行。

心血管疾病很要命!10招教你護心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 WHO),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死因,許多現代的生活及飲食習慣,無時無刻都在危害我們的心血管。因此,《Hello健康》提供以下10招,幫助你我守護心臟健康、預防心血管疾病。

1. 戒菸省錢又健康

抽菸是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的主因,光是戒菸一年,罹患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的風險相較於一般人就會減少一半。

此外,政府所推行的「二代戒菸服務計畫」,在門診、住院、急診及社區藥局都有提供戒菸服務。有關更多戒菸服務,可以撥打免費戒菸專線 0800-636363 或前往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網站,獲得更多資訊。(同場加映:說戒就戒!成功戒菸做到這 4 點)

讀者可從下列量表,判斷自己的菸癮程度:

(圖片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2. 規律運動可強化心臟

保持規律運動,不僅可以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還能讓改善情緒、減輕壓力。衛生福利部建議,每週累積 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例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多爬樓梯少搭電梯、多走路少開車、關掉電視起身運動,都能夠強化心臟。(延伸閱讀:有心臟病可以運動嗎?注意心率以有氧運動為主

3. 維持營養均衡、控制體重

體重過重會增加罹患心臟病機率,維持營養均衡、少油少糖的飲食,均衡攝取蔬果,加上保持運動,體重控制並不是難事。你也可以多利用Hello健康的健康小工具-BMI身體質量指數計算器,檢測體重是否有過重的狀況,並搭配BMR計算器來計算基礎代謝率,讓體重控制不再是難事。(延伸閱讀:小心胖到讓血管油滋滋!肥胖症與心臟病的關聯) 4. 多吃含纖維的食物

充分攝取纖維能降低患心臟病的風險,專家建議至少一日攝取30克纖維。纖維可以從不同的食物中取得,例如:全麥麵包,燕麥、帶皮馬鈴薯、各類蔬菜水果。(同場加映:茄紅素、Omega-3有益心臟健康!心臟病飲食3大營養素報你知) 5. 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

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會導致血中膽固醇增加,而膽固醇會增加罹患心臟病風險;因此,盡量改變飲食習慣,多攝取瘦肉、挑選低脂的乳製品,而非全脂乳製品、烹調用油以植物油代替動物油,才是強化心臟的健康飲食方法。(延伸閱讀:別踩心臟病飲食地雷!少碰高糖、高脂、高鈉食物) 6. 每天都要吃蔬果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提高蔬菜或水果的攝取量,能降低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的風險。每天4份蔬果就可以有顯著的效果;若提高到8份,保護效果會更好。而各類蔬果中,綠葉蔬菜、十字花科蔬菜、高維生素C蔬菜,對冠狀動脈的保護效果特別好。(延伸閱讀:這樣放才對!10種蔬果的正確保存方法

7. 少吃鹽控制血壓

吃太鹹容易導致高血壓(Hypertension),依據衛生福利部建議,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6公克鹽),但經調查發現,鈉攝取量超標的情形逐漸年輕化,30歲以下年輕人的鈉攝取量,幾乎超過建議攝取量的2倍。

因此,為了預防血壓過高,除了避免泡麵、洋芋片等高鈉的食品之外,平常飲食中也該減少過度的調味添加、或是少吃醃漬的加工食品。(延伸閱讀:預防心血管疾病!低糖、低鈉、高纖、好脂肪,4大飲食原則不「傷心」) 8. 多吃魚顧心臟

魚的飽和脂肪比起紅肉少了許多,因此推薦參考地中海飲食中,一週吃兩次魚的建議,比方說,選擇沙丁魚或鮭魚等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魚類,能保護心臟、預防心臟病。

若無法天天吃到魚,營養補充品也是一個好辦法,例如:魚油

9. 少喝酒讓腰圍變小

酒類熱量不低,調味酒因含有糖分熱量更高。據董事基金會調查,市售調味酒平均每100ml約有67大卡,換句話說一罐調味酒就有約200多卡,與市售含糖飲料熱量相當,因此過量飲酒會造成肥胖,讓腰圍增加。不僅如此,台灣人普遍缺乏「乙醛去氫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簡稱 ALDH),導致酒精代謝能力不佳。

如果有喝酒習慣,建議降低飲酒量,男性一天建議不要超過兩瓶啤酒,女性則最好低於一瓶,否則血壓、三酸甘油脂容易升高,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延伸閱讀:愛喝酒還是真酒鬼?9 點判斷是否酒精上癮) 10. 查看營養標示

買食品時會注意營養標示的人不多,但我們應該多注意我們吃下肚的食物,包括熱量、鈉含量、糖份等,如此我們才能控制自己的飲食,不讓美食成為我們健康的負擔。

大蒜通血路的效果這麼好,還可預防血栓?盤點7大最強清血管食物!

不良的生活習慣或食用過多的精緻食物,會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個人健康,導致動脈血管壁因脂肪斑塊沈積而失去彈性、變硬,甚至引發血管阻塞與心血管疾病。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頭號殺手,因此多多食用清血管食物來保養血管,就是最簡便有效的預防之道。《Hello健康》與你分享7種清血管食物,助你通血路及保養血管,遠離心血管疾病。 大蒜通血路的效果這麼好,還可預防血栓?盤點7大最強清血管食物! 7大最強清血管食物

清血管食物1. 魚油

魚油被譽為「血管的清道夫」,所含的Omega-3在維持人體健康中扮演重要角色,從腦部、眼睛,或神經系統的細胞都需要Omega-3維持正常運作。《白血球生物學雜誌》(Journal of Leukocyte Biology)2019年曾發表文章指出,多攝取深海魚種的人,因其中富含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以及能夠降低三酸甘油脂、保護心臟並維持血管的健康的DHA及EPA 2種營養成分,較不易產生肥胖或心血管等問題。

大蒜通血路的效果這麼好,還可預防血栓?盤點7大最強清血管食物! 清血管食物2. 橄欖油

橄欖油含有高達85%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穩定性不僅比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更好,美國心臟協會研究亦指出,高含量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有效清除體內的壞膽固醇,若每日攝取半匙橄欖油,可降低至少15%罹患各種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推薦閱讀:植物油還是動物油好?認識各種油脂

衛福部也表示,使用不飽和類油脂的時候,應避免用於油炸或其他高溫烹調法;由於高溫會破壞營養素,並產生自由基和致癌物,非但無法保養血管,反而增加身體的負擔。 清血管食物3. 堅果

堅果內含豐富的天然油脂,不僅有助於提升好膽固醇,保養血管,其中的膳食纖維亦可增加飽足感及促進排便。然而,食用堅果時應注意是否有發霉情形,避免吃進黃麴毒素而有中毒或致癌的可能;另外,挑選無調味堅果也可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和鹽分,保養血管更加事半功倍!(推薦閱讀:抗發炎護血管!運動族群堅果就吃這3種) 清血管食物4. 莓果類

莓果類是抗氧化物及花青素的重要來源,適度攝取像是草莓蔓越莓、覆盆子、藍莓等莓果,除了有助於維持正常的細胞活性、血管暢通與彈性外,還可降低低密度膽固醇與氧化自由基結合,有助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大蒜通血路的效果這麼好,還可預防血栓?盤點7大最強清血管食物!

清血管食物5. 番茄

番茄含有豐富的鉀離子、茄紅素與抗氧化物,可幫助體內鈉離子的排泄,也是最強的通血路食物,能維持血管彈性,避免血管硬化、堵塞。同時具降低血壓之效果,也可預防低密度脂蛋白(LDL)之氧化,有利心血管疾病患者食用。 清血管食物6. 大蒜

大蒜富含硫胺基酸、蒜素、礦物質如鍺、、銅、鐵、鉀、鎂、硒、鋅,以及維生素A、B1、C等成分,有助於防止血栓形成,還能降血壓。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發現,大蒜所含的蒜素具有防止腫瘤增生的效果,可抑制致癌物亞硝胺的形成與代謝,影響身體解毒系統的酵素作用,幫助修補細胞和增強免疫力,以抵抗癌症的侵犯。 大蒜通血路的效果這麼好,還可預防血栓?盤點7大最強清血管食物!

清血管食物7. 酪梨

酪梨富含維他命A、C、E及B群,以及礦物質、鉀、鐵、鎂等,其中更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約占53%及多元不飽和脂肪約占18%,可幫助降低血中膽固醇,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吸收,並可預防發生動脈硬化、心臟病、中風等疾病;其豐富的膳食纖維,能增加體內飽足感、抑制食慾,以及延緩血糖上升速度。

從以上盤點出的7大清血管食物可發現,魚油、橄欖油、堅果與酪梨等食物皆帶有天然的優質油分,可讓血管保持暢通而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因此只要能適度自飲食中加入健康的油脂,定期為血管清潔,就能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