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發作 咳嗽可以自救嗎?黃金10秒搶救時間 別誤信謠言

心肌梗塞發作 咳嗽可以自救嗎?黃金10秒搶救時間 別誤信謠言

心肌梗塞一發作,搶救時效非常重要;坊間流傳,萬一發生心肌梗塞,可以大力咳嗽保命,究竟這種說法有無根據?《Hello健康》提醒,誤信謠言反會致命,以下為您說明心肌梗塞自救方法以,破解謠言!

什麼是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可稱為心臟病發作,主要是供應心臟的血管變得狹窄並堵塞,進而引起心臟肌肉壞死,影響心臟功能,嚴重時會有生命危險。(延伸閱讀:心肌梗塞的症狀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有這些)

心肌梗塞雖然來得突然,但發作前仍有跡可循,像是胸悶、胸痛、輕微的呼吸困難、冒冷汗或意識不清等,若能立即就醫治療,即可避免心肌梗塞帶來的危險。(延伸閱讀:胸口好痛別忽略 恐是主動脈剝離) 心肌梗塞可以靠咳嗽撿回一命嗎?

心肌梗塞致命性高,常令人措手不及,為了把握黃金救命時間,網路曾流傳「心肌梗塞可以靠咳嗽自救」的方法,稱為「咳嗽CPR」;指引寫著,一旦有心肌梗塞的症狀發生,病患要大力咳嗽,才能幫助快停止跳動的心臟,持續輸送血液,避免喪命。

事實上,這種方法不僅沒有醫學根據,若咳得太過用力,還可能造成反效果,甚至當場喪命。究其原理,心肌梗塞是供應心臟的血管堵塞,造成心臟肌肉缺血,大力咳嗽反而會增加胸腔、右心房及右心室壓力,影響周邊血管擴張及心臟血流量,因此,大力咳嗽反而會導致血壓下降,甚至休克,危險性增高。

換句話說,所謂「咳嗽CPR」的咳嗽自救法,毫無根據;平時建議注意心肌梗塞徵兆,一發現異常,立即就醫診斷;醫師可透過病患心電圖變化、症狀,以及自身疾病,給予適當治療。(同場加映:年輕不怕心臟病?罹病一定有前兆?10個常見心臟病疑問

心肌梗塞把握10秒黃金搶救時間

心肌梗塞的黃金救命時間只有短短10秒,當發生心肌梗塞時,可先嘗試下列方法急救:

告知附近行人或家人,立即叫救護車 立刻躺平 當患者失去意識或休克,可以實施心肺復甦術(CPR) 若有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可使用以保持心臟功能。

除了急救方法,最重要的是,當胸口出現不對勁或不舒服等症狀,應立即前往醫院診斷,或是撥打119尋求協助。

心肌梗塞如何自救?破解4大謠言!心肌梗塞3招急救學起來

關於「心肌梗塞自救」的謠言與假資訊滿天飛;當心肌梗塞發生時,許多錯誤行為不僅無法救命,更可能拖慢撥打求救電話的時間。以下《Hello健康》為你破解心肌梗塞自救的4大謠言,教你正確急救的3個方法。

心肌梗塞自救謠言1:大力咳嗽

有則被不斷轉發的心肌梗塞自救謠言提及:「首先不要驚慌,要不停咳嗽,用力的咳,每次咳嗽前,都要先深深吸一大口氣。」

此流言不僅在台灣傳播,在國外也曾經流行一時,稱為Cough CPR(咳嗽心肺復甦術)。理論上,大力咳嗽會讓胸部的壓力上升,維持血液流動,因此有意識且反應靈敏的人,「可能可以」藉由大力咳嗽,讓血液能夠繼續流向大腦,延後意識喪失時間或等待心律不整(Arrhythmia)恢復。

等等,剛剛我們在談的不是心肌梗塞嗎?沒錯,心肌梗塞和心律不整最大的差別,在於心肌梗塞患者心臟仍是能夠正常跳動、泵血,所以大力咳嗽對於心肌梗塞患者基本上無效,除非心肌梗塞症狀引發了心律不整或心臟驟停(Sudden cardiac arrest),大力咳嗽才可能派得上用場,但前提是患者還要保有意識,而且還要能分辨自己到底有沒有心律不整的狀況,否則也只是徒勞。(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因此,衛福部和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皆曾嚴正表示,民眾感覺心肌梗塞時,不應認為大力咳嗽為自救方式而延誤黃金搶救時間,正確的做法仍應當患者發覺不適且失去意識前,盡快撥打 119 或請求旁人協助。

心肌梗塞自救謠言2:拍打手肘內彎

此流言聲稱:「根據中醫理論,拍打手肘內彎處的心包經,可以疏通氣機,將堵住血管的斑塊打通,就能解除心肌梗塞的危機。」甚至還有不少影片示範該如何進行此自救法。然而,根據衛福部保健闢謠專區亦曾說明,不論中醫或西醫都不認同此法,臨床上也未有以此方式法救助心肌梗塞病患的案例。 心肌梗塞自救謠言3:領帶綑綁、缺血適應法

先前曾有台灣電視與平面媒體報導「萬一遇到身邊的人有心肌梗塞的狀況,其實靠一條領帶、一隻襪子就可以搶救……」之新聞,一發佈後即引起各方嘩然,連衛福部、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與台灣急診醫學會等政府與官方組織皆跳出嚴正駁斥此論點,並強制要求發佈單位下架以免民眾誤信。

亞東醫院副院長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邱冠明表示,心臟病等急症中最常見的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和肺栓塞,都無法靠謠傳的以「領帶捆綁」、「缺血適應法」打通阻塞之冠狀動脈和缺血的心肌,仍應緊急送醫急救為上上策! 心肌梗塞自救謠言4:舌下錠、阿斯匹靈可自救?

你或許曾耳聞,「心肌梗塞時若服用舌下錠(硝酸甘油)或阿斯匹靈(Aspirin)能夠緩解胸痛症狀」之謠言,然而,這些藥物不僅藥效不同,且同樣有風險存在。

舌下錠其實是硝酸甘油藥物,主要功能是讓血管擴張,阿斯匹靈則是抗血小板藥物,可以阻止血小板聚合產生血塊。就心肌梗塞的病理而言,這2種藥物的確都能緩解症狀。然而,你真的知道自己的不適是否就是心肌梗塞所造成?

若患者血壓較低,一旦擅自服用舌下錠可能會造成血壓過低而昏厥;而阿斯匹靈則對誤把主動脈剝離(Aortic dissection)或其他出血症狀當作心肌梗塞的患者,有致命性的風險。(延伸閱讀:突然低血壓很危險!低血壓原因多要小心

你發現了嗎?對症下藥是不變的原則,隨便吃藥反而容易造成反效果。

一般來說,使用舌下錠的患者通常都曾有心絞痛症狀,經醫師開立舌下錠作為症狀發生時的緩解藥物。若你也懷疑自己有心血管疾病或相關風險,建議應先至醫院進行完整的心血管風險評估檢查,不僅能及早治療,也將讓你在心肌梗塞來襲時,能即時自救不遺憾。 在醫護人員到來前,應先為心肌梗塞患者施行CPR。 心肌梗塞急救這3招才正確!

「知識就是力量」,若能養成關注自身心臟健康的習慣與知識,往往能避免自己或親友發生心肌梗塞時措手不及或誤信迷思。

若懷疑自己或身邊親友有心肌梗塞發作的緊急狀況(胸口感覺被壓迫、胸痛),請立即暫停任何活動,並參照以下3種方式進行緊急施救:

讓患者坐下或保持平躺,確認有無心跳與意識 立刻撥打119或請旁人協助呼叫救護車 患者失去意識時應緊急進行CPR或使用AED急救(推薦閱讀:叫叫CAB後面還有D?認識心肺復甦術(CPR)

由於心肌梗塞的成因——冠狀動脈堵塞,並不會因為你在原地休息,或是用上述3種自救法就能自行好轉,唯一的方式就是到醫院進行心導管或搭配藥物治療,所以一定要把握黃金時間盡快請求專業的醫療救助。若身邊正好無人可尋求協助或自身已發病,亞東醫院副院長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邱冠明也建議,應立即以手機開放定位系統並撥打119求救外,盡快至明顯標的或人流較多之處等候救援。

心臟檢查項目有哪些?盤點8種心血管檢查、心臟病9大前兆

心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2名,死亡率相當高。定期檢測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及早治療,避免病情惡化。《Hello健康》為您介紹常見的8種心血管檢查項目,以及需提防的9種心臟病前兆。

心臟疾病的分類

心臟疾病大致分為以下4種: 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的症狀相當繁多,大多數是心臟、動脈、靜脈等在胚胎時期發育出現問題所導致。先天性心臟病的確切成因仍不明,在新生兒中的盛行率約是1%。 風溼性心臟病:風溼性心臟病是由風濕熱所導致。人體感染β 溶血性 A 型鏈球菌(Group A 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這些細菌與人體的蛋白質相似,會使得免疫系統攻擊這些病菌,也會攻擊到人體組織,進而使得皮膚、關節、大腦、心臟、大腦受損。另外,心臟的瓣膜也是免疫系統攻擊的目標。當心臟瓣膜受到攻擊而發生受傷的狀況時,就是風濕性心臟病。風溼性心臟病在兒童、青少年和成人都有可能發生。 高血壓心臟病:最常發生的心臟病之一。若是長期高血壓,可能會加重左心室負擔,使得心臟肥厚、甚至增大,嚴重會導致心臟衰竭,好發於中老年人。 冠狀動脈心臟病:同樣是相當常見的心臟病之一。由於患者血管內油脂累積、內膜增厚而形成粥狀斑塊,便會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會使得血管不易流通、進而導致心臟肌肉因缺氧而壞死。好發於中老年人。(延伸閱讀:心臟病營養補充品:輔酶Q10)

8種常見心血管檢查項目 12 導程心電圖:基本的心臟檢查之一,在受檢者胸前貼上電極貼片,藉此診斷心臟是否有異狀。(延伸閱讀:心電圖怎麼看?波型判讀及檢查流程介紹) 心臟超音波:透過超音波檢查心臟,並觀察心臟跳動、內部結構是否有異常,由於是超音波,並非侵入式治療、也不會有X光的輻射。 心導管檢查:對患者局部麻醉,並透過血管穿刺,將心導管連接冠狀動脈及心臟各腔室,進而檢查是否有冠心病等疾病,若有病情能及時進行手術,屬侵入式治療。 運動心電圖:受試者一邊運動,一邊檢查檢查其心電圖及心跳頻率。由於運動會使心臟所需氧量增加,藉此評估患者的冠狀動脈缺氧情形,並進一步診斷。 傾斜床測試:受試者躺在床上,以不同角度傾斜床,觀察受試者的心臟變化,多用於因不明原因多次昏厥患者。 核醫心肌灌注掃描:將追縱劑注入心臟周遭血管,並透過伽瑪照相機追蹤心臟活動,進而研判冠狀動脈是否有阻塞。 心臟電腦斷層掃描:會在心臟周圍血管注入顯影劑,並使用高速多層螺旋電腦斷層掃描,掃描冠狀動脈並做出心臟的3D立體圖形。 24 小時霍特式攜帶式心電圖連續監測:讓病患攜帶24小時攜帶式心電圖,並監測患者一整天的心跳活動,隔天將心電圖歸還醫院後,醫生便能藉此判斷病情。(你也想知道:心跳忽快忽慢別忽略!及早治療心房顫動遠離中風)

心臟病9大前兆

冠狀動脈以及高血壓心臟病的前兆並不明顯,若是肥胖、三高、抽菸、嗜酒族群,建議定期前往醫院做心血管檢測;若出現以下症狀,則須盡速就醫詳細檢查:  胸悶 胸痛 呼吸困難 臉色蒼白 冒冷汗 眩暈 噁心 腹痛 身軀、四肢麻木感。(推薦閱讀:年輕人胸痛超有事!「心包膜炎」躺下症狀更嚴重、輕忽胸恐積水+心臟衰竭)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下肢腫脹小心深層靜脈栓塞!靜脈血栓症狀、原因及治療一次搞懂

上班族經常因公務忙碌而久坐,但長時間坐著不動的話,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嚴重的話還可能會造成血栓!有案例顯示,長期久坐或服用避孕藥物,導致下肢逐漸腫脹、凹陷性水腫甚至皮膚潰爛的狀況,可能是深層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簡稱DVT)。

究竟深層靜脈血栓是什麼,對身體又有哪些影響和危害?就讓現任吳慶南內科診所所長(曾為台大醫院、和平醫院內科主任,並為少數具心臟內科專業的醫師)為讀者進一步說明深層靜脈血栓的原因、預防和治療方式。 深層靜脈栓塞是什麼?

吳慶南醫師表示,當體內的一條或多條深層靜脈,形成血凝塊或血栓時,就會造成深層靜脈栓塞。這種症狀可能發生在手臂、腿部或其他部位;而多數人則好發於腿部,導致下肢疼痛或腫脹,或也可能不會產生任何症狀。(延伸閱讀:什麼是女僕膝?膝蓋滑囊腫脹發炎所致

然而,吳慶南醫師指出:「需特別注意的是,深層靜脈栓塞並不只影響腿部,靜脈中的血液凝塊可能會破碎,並順著血液流動進入肺部,進而阻塞肺部血流造成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情況嚴重者即可能危及生命。」深層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統稱為靜脈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亦是血栓發生時最常討論到的病症之一。

下肢靜脈栓塞症狀

部分深層靜脈血栓患者並不會有任何不適,有些則可能會出現下列症狀: 單腿腫脹,較少雙腿一起腫脹 通常從小腿開始,感覺像抽筋或呈痠痛的疼痛感 腿部皮膚變色或轉為紅色 腿部有熱熱的感覺 深層靜脈血栓患者的腿部可能出現痠脹與熱痛感。 下肢靜脈栓塞何時該就診?

當發現自己出現以上疑似深層靜脈栓塞的症狀,千萬不要輕忽,應盡早前往醫院檢查。尤其當因肺栓塞而出現嚴重不適時,則務必需立即就醫。而肺栓塞可能出現的症狀如下: 突然呼吸急促 深呼吸或咳嗽時,感覺胸痛或更不舒服 感覺頭痛、頭暈或昏厥 脈搏加快 咳血 深層靜脈血栓的原因和高危險群

根據 Virchow triad(Virchow氏三合症),導致深層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可分為以下3大機制:

血管受傷 血液滯流 血液高凝狀態

吳慶南醫師指出,依據2020年最新之「歐洲心臟學會ESC指引」,罹患深層靜脈血栓的風險等級可再分級為以下3種: 1. 高度風險 下肢骨折 心臟衰竭或心房顫動而住院(頭3個月內)(推薦閱讀:心房顫動合併中風風險評估) 髖或膝關節置換手術 重大創傷 心肌梗塞(頭3個月內) 曾患深層靜脈血栓者 脊椎受傷 2. 中度風險 化療 鬱血性心臟衰竭或呼吸衰竭 口服避孕藥 荷爾蒙替代療法 感染:特別是肺炎、泌尿道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 發炎性腸道疾病 癌症(好發於轉移性癌症) 血栓形成體質(Thrombophilia):如遺傳性血栓體質

3. 低度風險 臥床:達3天以上 久坐:如飛機經濟艙症候群、坐車或辦公 糖尿病、高血壓 年紀大 肥胖 懷孕 靜脈曲張(延伸閱讀:靜脈曲張手術)

深層靜脈栓塞的併發症 肺栓塞:在有症狀的靜脈血栓栓塞(VTE)中肺栓塞占1/3。一旦患有肺栓塞,死亡率非常高,比急性冠心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的死亡率還高。 栓塞後症候群(Post-thrombotic syndrome, PTS):是指深層靜脈血栓(DVT)後因長期合併症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症狀。包括患側腿有痛、癢、腫、沉重感、靜脈曲張,皮膚有褐或紅變色,甚至潰瘍。

如何知道自己有深層靜脈血栓?

醫師可以藉由問診與理學檢查,觀察患部有無腫脹、變色或壓痛的狀況。此外,醫師還可能會使用以下方式做進一步的診斷: 超音波:超音波可以穿透組織,反射回來後經過機器運算呈現出影像,以判斷栓塞位置。但因新形成的血栓較軟,在超音波下不易被察覺。所以深層靜脈血栓的診斷特別必須使用壓迫超音波(Compression ultrasound)法。在正常情況下,靜脈經輕壓會扁掉,但如果有血栓存在則靜脈將不會被壓扁。 抽血檢查:D-dimer具有高度的負向指標價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如果發現血液中的D-dimer數值上升,代表患者可能有靜脈血栓或肺栓塞。如果D-dimer正常則幾乎可以排除靜脈血栓的可能性,因錯誤診斷率僅有1%。 靜脈血管攝影(Venography/phlebography):從腹股溝置入導管進入股動脈,注射含碘顯影劑進入血管當中,再利用X光找出靜脈栓塞的位置。(延伸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可以拍攝更多切面的X光照片,主要用於診斷肺栓塞。 核磁共振掃描(MRI):利用射頻與與磁場建構影像。由於沒有輻射的疑慮,適合孕婦作為檢查的選擇。 深層靜脈栓塞的治療方法

吳慶南醫師表示,深層靜脈栓塞的治療重點在於防止栓塞擴大、破裂,並預防未來血栓再度形成的風險。而治療方法則分為以下幾種:

使用抗凝血劑:降低血液凝結能力,以預防血栓形成。例如肝素(Heparin)、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華法林(Warfarin)以及新型抗凝血劑(Novel Oral Anticoagulant drugs, NOAC)。總體而言,新型抗凝血劑的療效幾可比美華法林,又可減低出血風險。而且使用方便,不受食物影響療效。 血栓溶解藥物(Thrombolytics):如tPA(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將纖溶酶原(Plasminogen)活化成纖溶酶(Plasmin),進而將纖維(fibrin)溶解。這種將纖維溶解的過程稱為纖溶作用(Fibrinolysis)。 彈性襪:給予腿部壓力,增強血液循環,改善腿部靜脈曲張並預防血栓產生。 下腔靜脈過濾器(IVC filter):為避免血液凝塊剝落,流到肺部引起肺栓塞,醫師可能會置放過濾器於下腔靜脈。當患者不宜使用抗凝血劑時,或使用抗凝血劑仍然反覆發作者,則適用下腔靜脈過濾器。 血栓移除手術:利用切除、抽取或震波等方式,搭配溶栓劑將血栓移除。 深層靜脈血栓的預防方法

透過以下方法,可有效預防靜脈血栓的形成: 避免久坐、久臥:每隔一段時間應起身活動幾分鐘,久坐時則不應翹腳。(延伸閱讀:翹二郎腿使血壓高?翹腳對健康的影響) 當環境需久坐且不便站起活動時(如搭乘飛機),請盡量適度伸展、收縮腿部肌肉與四肢。 戒菸 規律運動 避免穿著緊身衣物 保持標準體重(延伸閱讀:小心胖到讓血管油滋滋!肥胖症與心臟病的關聯) 多喝水

吳慶南醫師提醒,孕婦同樣為罹患深層靜脈血栓的高風險族群,考量到母親及胎兒的健康狀況,診斷時宜使用D-dimer、壓迫超音波及MRI等檢驗方式,避免帶給胎兒負面影響。此外,肝素及華法林存有畸胎風險,不宜於懷孕時作為治療方式。

劇烈胸痛要小心!解析主動脈剝離原因、先兆及症狀,掌握4招有效預防

近年主動脈剝離有年輕化的趨勢,如知名藝人小鬼與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皆因主動脈剝離而離世,因此年輕人也應多留意自己與身邊親友的心血管健康狀況,以免主動脈剝離找上門。

究竟主動脈剝離是什麼?除了胸痛,還有哪些症狀?《Hello健康》將為你解釋主動脈剝離的原因與治療方法,幫助你判斷主動脈剝離前兆,把握關鍵就醫時機。

為什麼會主動脈剝離?主動脈構造及功能說明

了解什麼是主動脈剝離(Aortic dissection)之前,得先從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說起。血液循環系統從心臟出發,收縮後將帶氧的血液行經位於胸腔的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再穿過腹腔後,分成2個支流到下肢後,就能完成血液的運輸。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動脈血管,其結構有內、中、外層構成的「三層結締組織」。在正常狀態下,主動脈內壁應保持平滑且富有彈性,才能承受血液流動撞擊的壓力。然而,高血壓、高血脂、抽菸等危險因子會讓血管壁發炎,導致血管壁失去彈性而硬化,即成為所謂的「動脈粥狀硬化」,一旦斑塊破裂便很可能引發主動脈剝離或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臟病症狀。(延伸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主動脈剝離的原因

主動脈負責將血液輸送到全身維持生理機能,而主動脈剝離意即動脈內層破裂,血流會跑到中層以及外層,將主動脈撕裂成「假腔」和「真腔」2個腔室。

假腔會壓迫到真腔,讓血液無法供應至全身,造成缺血的現象,再加上假腔外圍沒有完整的結締組織,容易破裂並大出血導致休克、腦部缺血、下肢壞死。當主動脈剝離出現時,必須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每拖延1小時,死亡率便增加1%。(延伸閱讀:頭暈易疲倦恐為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前兆!職棒球星林岳平換「膜」繼續活跳跳) 劇烈胸痛是主動脈剝離的典型症狀。 主動脈剝離的先兆與症狀:出現劇烈胸痛要注意!

主動脈剝離來得急促兇猛又危險,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劇烈、有如刀割般且無法緩解的胸痛,有時疼痛感會從前胸轉移至上背、頸部、肩部。而除了胸痛外,主動脈剝離患者還可能出現下列症狀: 高血壓:有60%的病人會合併高血壓症狀。 心包膜填塞:體液聚集在心包內讓心臟無法跳動。 中風、心肌梗塞、休克:因血管剝離導致血管阻塞,導致器官缺乏血液供應而逐步喪失正常機能。(延伸閱讀:奪命僅數分鐘!預防心因性猝死這樣做)

除了上述症狀,也會出現全身性合併狀況,如臉色蒼白、呼吸困難、頭暈、聲音沙啞。 主動脈剝離的8大致病因子

過去主動脈剝離多被認為好發於老年人身上,不過隨著現代人工作與飲食習慣的轉變,主動脈剝離年輕化已成趨勢。以下是主動脈剝離的8大致病因子: 高血壓 高血脂 高血糖 長期抽菸或喝酒(延伸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生活壓力大 缺乏運動 飲食長期不均衡 先天性馬凡氏症候群(延伸閱讀:先天性心臟病症狀有哪些?先天心臟缺陷可能造成缺氧發紺)

主動脈剝離分A、B兩種,治療要先釐清

主動脈剝離患者需要做急救處置,治療可以分為內科藥物以及外科手術治療,但主動脈剝離仍有分2種類型,應先釐清再擬定治療方針: A型主動脈剝離

A型主動脈剝離為發生於升主動脈與由升主動脈延伸之剝離現象。根據臨床統計,約50~60%的主動脈剝離患者為A型剝離。

由於A型主動脈剝離所形成的假腔容易滲出大量血液,引發「心包膜填塞」使心臟停止跳動,屬於主動脈剝離中較危險的類型,應立即安排患者以外科手術搶救。醫師則依據病況來阻斷主動脈剝離的缺口,以便進行人工血管置換或修補主動脈瓣。(延伸閱讀:主動脈瓣狹窄無徵兆?了解症狀和治療) B型主動脈剝離

若主動脈剝離患者的升主動脈未有剝離現象,即屬B型主動脈剝離。B型主動脈剝離好發於長者,在無併發症的狀況下,通常以藥物治療為主,目的在於控制患者血壓並減緩疼痛,同時搭配飲食與生活型態調整,並定期追蹤主動脈的健康狀況。

然而,若B型主動脈剝離患者因產生假腔破裂導致血胸,或因壓迫降主動脈阻礙血流,而損害腸胃、肝臟、腦部或腎臟機能。便須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利用套膜支架封住主動脈的裂口,讓血液不再流入裂縫。

規律運動有助預防動脈硬化與高血壓,降低主動脈剝離風險。 4方法預防主動脈剝離

要預防主動脈剝離其實不難,養成以下4大日常習慣,將讓你有效遠離主動脈剝離的威脅: 定期測量並保持血壓穩定:高血壓是主動脈剝離的主要原因,平時應養成以定期血壓計自行在家量測血壓的習慣,掌握血壓變化,以便於發現血壓異常時,能盡早就診檢查,降低罹患其它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健康飲食少油鹽:建議自己下廚,選擇高纖、少油、少糖的飲食方式,有助於保持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於健康水平。若必須外食,則應盡量避免口味過重、添加物過多或油炸的料理。 養成運動習慣:建議每日運動30分鐘,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有助控制體重,促進新陳代謝並增加高密度膽固醇(HDL,好膽固醇)的濃度,有益心血管健康。 遠離菸酒:香菸中的尼古丁不僅會刺激交感神經,使血壓升高,也會促使膽固醇沉積於動脈內壁,導致動脈硬化;飲酒過量則會導致血壓升高與三酸甘油脂上升,因此強烈建議飲酒應適量並即刻戒菸,保護心血管與親友的健康。

吃懂降血壓藥!8種高血壓藥的功效、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當季節交替,帶來的不僅只是氣溫驟降的不適,還有因血管收縮導致血壓上升的心血管疾病隱憂;根據衛福部調查報告指出,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也是目前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排名的首位,讓高血壓如同體內的不定時炸彈。

因此當面對高血壓病患時,醫師會根據患者身體狀況,決定使用哪些高血壓藥物來治療。不過既然是藥物,就一定會有副作用。此外,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也不可不慎,以免影響療效、甚至造成危險。本文彙整出以下9大常見的高血壓藥物,並分別說明這些高血壓藥物如何降低血壓、副作用,以及使用高血壓藥物的注意事項。 高血壓藥物一:利尿劑(Diuretic)

當患者血液中鈉含量過多,血液的含水量也會增加以降低鈉濃度。這使得心臟的泵血壓力增加,造成血壓上升,而體液量增加,也可能讓患者出現水腫的情形。因此透過以利尿劑增加尿量、幫助腎臟排出多餘的水分,即可消除水腫並降低血壓,屬於高血壓的一線用藥。(延伸閱讀:腎不好血壓跟著飆!了解腎臟與心血管疾病關係) 利尿劑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以利尿劑加速身體排出水分,可能造成頻尿、脫水、低血鈉、姿勢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等症狀。 單獨使用呋塞米(Furosemide,利尿劑之一)或同時服用地高辛(Digoxin,又稱毛地黃)藥物,有機會導致鉀離子流失、血鉀過低。可能需補充葡萄、香蕉、哈密瓜等高鉀水果(但請先詢問醫師有無必要)。 晚上服藥將導致夜間頻尿而影響睡眠,建議提早幾小時用藥避免睡眠品質下降。

高血壓藥物二:硝酸鹽(Nitrate)

在硝酸鹽類藥物中,硝化甘油(Niglycerin trinitrate, NTG)是最常聽到的高血壓藥物類型之一。主要用於心絞痛以減輕心室前負荷(Preload),讓心臟收縮時,心室肌肉所受的壓力較低外,同時擴張血管,讓冠狀動脈血液灌流增加,避免心肌梗塞發生(Myocardial infarction)。(推薦閱讀:既是炸彈也是救命藥!硝化甘油舌下錠作用、使用須知、迷思)

除了NTG之外,也有長效型的硝酸鹽藥物,同樣有擴張血管的作用、並有固定的服藥時間,卻不像NTG激烈。主要用於預防心絞痛發生,較少單純作為改善高血壓之用。 硝酸鹽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硝化甘油片可能造成血壓急遽降低。 副作用包含頭痛、頭暈、心跳加快、噁心、嘔吐、姿態性低血壓等。 突然停藥可能引發心絞痛。 勿與威而剛等壯陽藥合併使用,以免降壓過度。 高血壓藥物三:離子通道阻斷劑(CCB)

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主要用於抑制鈣離子進入肌肉細胞,幫助血管平滑肌放鬆,使血管擴張,減低心肌收縮以降低血壓。CCB 藥物可分為二氫吡啶類(Dihydropyridine)與非二氫吡啶類(Non-dihydropyridine)2種,作用卻略有差異。

Dihydropyridine:阻斷周邊血管的鈣離子通道,進而達到血管擴張的作用。 Non-dihydropyridine:阻斷心臟的鈣離子通道以降低心跳速率。 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不可吃葡萄柚或喝葡萄柚汁。 副作用包括頭痛、便祕、水腫、頭暈、疲倦、噁心、嘔吐等。 有收縮性心衰竭、心臟傳導阻滯的患者不可使用。 非二氫吡啶類(Non-DHP)CBB 通常不建議與乙型阻斷劑(β-blocker)併用,以免心跳過慢或心臟傳導過度抑制。

高血壓藥物四: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

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主要是透過抑制血管收縮素I轉換為血管收縮素II,以避免血壓上升;另一個功用則是避免血管收縮素催化緩激肽(Bradykinin)的水解作用,使得緩激肽數量增加,以促進血管擴張。 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懷孕、腎動脈狹窄者禁止使用。 不建議與ARB合併使用,容易傷害腎臟並提高其他副作用的發生機率。 副作用包括起疹、乾咳、失去味覺、腎衰竭、血管性水腫等。 併用保鉀利尿劑時,患者可能會出現高血鉀。 高血壓藥物五: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

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ngiotensin II receptor blockers,簡稱 ARB)作用與ACEI 類似,但 ARB 是透過阻斷血管收縮素II與AT1受體結合,達到舒張血管、降低血壓的作用。 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懷孕、腎動脈狹窄者禁止使用。 不建議與ACEI合併使用,易傷害腎臟並促使其他副作用發生。 副作用包含乾咳、低血壓、頭暈、鼻塞、腹瀉、消化不良等。 乾咳的發生機率比 ACEI 低。 併用保鉀利尿劑時,患者可能會出現高血鉀。

高血壓藥物六:乙型阻斷劑(β-blocker)

透過阻斷交感神經上的腎上腺素β受體,阻止腎上腺素作用,使心跳速率減緩、血壓降低。由於有其他效果更佳的降血藥選擇,一般不會優先考慮用乙型阻斷劑治療高血壓,除非患者有心肌梗塞或心臟衰竭,但可能會視情況與其他藥物併用。

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副作用包括頭暈、呼吸困難、手腳冰冷、疲倦、噁心、頭暈、心跳變慢或不規則等。 對於糖尿病患者,乙型阻斷劑可能抑制交感神經反應,導致如心悸、手部顫抖等低血糖症狀被掩蓋,或者降低胰島素敏感度,使得血糖容易上升。(延伸閱讀:胰島素阻抗症狀不明顯、無徵兆!靠飲食運動逆轉勝) 其他高血壓藥物

以下藥物也有降血壓效果,但由於藥物機轉與副作用等緣故,通常為治療高血壓的次要選擇。 七、甲型阻斷劑(α-blocker)

阻斷α腎上腺素受體,使末梢血管擴張,達到降壓效果。由於甲型阻斷劑可減少膀胱及輸尿管之排尿阻力,因此多用於治療攝護腺肥大而非高血壓。(延伸閱讀:攝護腺肥大可靠吃藥改善?良性攝護腺肥大治療藥物介紹) 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副作用包括頭暈、頭痛、心悸、噁心、姿勢性低血壓、逆行性射精。 不適合收縮性心衰竭患者使用。 八、直接血管擴張劑(Direct Vasodilator)

與鈣離子通道阻斷劑一樣可鬆弛血管平滑肌,幫助血管擴張、減少末梢血管的阻力,使血壓下降。不過血管擴張劑是直接在血管壁作用,不須經由中樞神經系統。可考慮用於頑固性高血壓或高血壓危急患者。 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體重增加、頭暈、頭痛、畏寒、多毛。 可能造成血管過度舒張而導致心跳加快,視情況可能會與β-blocker併用。

九、α-2交感神經作用劑(α-2 adrenergic receptor agonists)

能夠作用在腦幹上的心臟血管統合中樞,而活化神經突觸前腎上腺素α-2受體,達到抑制交感神經,讓血管放鬆、降低心跳速率,讓血壓降低。 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副作用包括頭暈、噁心、嘔吐、頭痛、鎮靜、口乾等。 其他注意事項

使用高血壓藥物前的用藥須知不少,建議先行確認以下用藥須知,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事先告知:有些藥物可能會使血壓上升,例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避孕藥、鼻噴劑等,若患者同時正服用其他藥物或有其他疾病,請務必告知醫師。 遵循醫囑:請勿擅自停藥、更改藥量或搭配其他藥物使用,以免血壓在停藥後發生反彈,或是因藥物交互作用造成危險。 量血壓:每天規律量血壓並記錄下來,可於回診時給醫師參考。 吞藥請喝水:避免藥物與飲料產生交互作用。 服用降血壓藥後,在3小時內應避免洗熱水澡、過量飲酒或大量耗費體力的運動。 補吃藥看情況:忘記服藥時應立即補吃。若接近下一次服藥時間,則直接服用下次的劑量即可,但不可一次服用雙倍藥量,以免造成血壓過低。(推薦閱讀:忘記吃藥該補吃?視每日服藥次數而定) 告知懷孕:若有懷孕打算或已經懷孕,請在開藥前告知醫師。服藥期間若懷孕,也應於回診時告知醫師。

高膽固醇血症幾乎無症狀!怕膽固醇超標9要這樣吃

根據102~105年衛福部國民營養調查報告,高膽固醇血症在成年男性與女性的盛行率約13%;高膽固醇血症會增加許多疾病的風險,包含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壓等。

究竟何謂高膽固醇血症?高膽固醇血症的症狀又有哪些?如何吃才能控制高膽固醇血症?讓《Hello健康》帶你一探究竟!

高膽固醇血症為高血脂症中的一種

高血脂症(Hyperlipidemia)指血液中的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增加,造成血脂異常升高的疾病,主要可分為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及混合型高血脂症。

高膽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emia)指患者的血液當中膽固醇皆高於正常值200mg/dl;高三酸甘油酯血症為三酸甘油酯數值高於200mg/dl,而綜合以上2種類型的混合型高血脂症為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數值皆高於200mg/dl。 高血脂症的分類

高膽固醇血症的危險因子:飲酒過量、家族史

以下為容易罹患高膽固醇血症的6項危險因子:

抽菸 吃含有過多飽和脂肪或反式脂肪的食物 久坐 飲酒過量 壓力過大 家人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遺傳機率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是因LDLR、APOB及PCSK9等基因變異,所導致的罕見遺傳性疾病,可分成異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及同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家族性高膽固醇患者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數值異於常人,以同合子高膽固醇血症患者為例,他們的LDL-C數值為500~1200mg/dL,是正常人的4~6倍,但其三酸甘油脂數值為正常;而異合子高膽固醇血症患者LDL-C數值則約為220mg/dL。

就疾病發生率而言,異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發生率為1/200~1/250,而同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發生率僅有1/160,000~1/250,000,因此多數患者為異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而若其中有高血壓、糖尿病或過去曾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者,如能及早診斷,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與死亡風險。

高膽固醇血症多無症狀!建議定期血脂檢查

大多數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幾乎沒有任何症狀,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可能於幼年時期因血脂過高,沉澱於皮膚而形成黃色瘤(Tendon xanthomas),此種黃色結節大多分布在手肘、膝蓋、手指關節與阿基里氏腱等位置。(延伸閱讀:降膽固醇你吃對了嗎?3大降膽固醇藥物功能、副作用揭祕

由於多數健康檢查幾乎都大多包含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的檢測在內,因此建議民眾可定期接受血脂檢測,確認膽固醇有無異常現象。

高膽固醇血症9大飲食建議

儘管高膽固醇體質受遺傳基因影響,由食物中攝取的「膳食膽固醇」也不可小覷,為將膽固醇控制在健康範圍,以下提供9項飲食建議: 控制油脂攝取量,應少吃油炸、油煎或油酥的食物、含油高湯、滷肉汁,及肥肉、豬皮、雞皮、鴨皮、魚皮等。 烹調食物宜多選用清蒸、水煮、涼拌、烤、燒、燉及滷等方式。(延伸閱讀:外食擔心膽固醇?挑選菜色3招護健康) 烹調用油宜選用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者,如:芥花油、菜籽油、橄欖油等;少用飽和脂肪酸高者,如:豬油、牛油、肥肉、椰子油、棕櫚油和奶油等。 少吃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氫化油脂,如含氫化植物奶油、烤酥油之糕餅、西點與速食食品。 避免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內臟類(腦、肝、腰子等)、蟹黃、蝦卵、魚卵等。若已有高膽固醇症狀或有家族高膽固醇史,建議蛋黃以每週2個為限。(延伸閱讀:膽固醇解禁!蛋黃海鮮適量吃不怕膽固醇過高) 肉類雖可提供豐富蛋白質,但也含較多膽固醇與飽和脂肪酸,因此平時除可適量攝取禽肉外,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魚類,如:秋刀魚、鯖魚、鮭魚、鮪魚等,也是不錯的蛋白質來源。 多選用高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及燕麥、糙米等全穀類,避免攝取過多精緻糖類食物或含糖飲料。 建議攝取1份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種子類,如:花生、杏仁、腰果、開心果、夏威夷豆或瓜子、芝麻等。 戒酒、戒煙、規律運動,有助提升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俗稱好膽固醇,並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水平,促進心血管健康。

無症狀卻致死率高?了解主動脈瓣狹窄9大風險因子、症狀和治療方式

據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簡稱AHA)資料顯示,主動脈瓣狹窄(Aortic valve stenosis)是一種普遍且嚴重的瓣膜問題,其風險族群並不侷限於老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先天心臟缺陷與瓣膜化也都可能是因素之一。《Hello健康》帶您了解何謂主動脈瓣狹窄?9大風險因子為何?以及其症狀與治療方式。

什麼是主動脈瓣狹窄?

主動脈瓣為人體4大心臟瓣膜之一,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所承受的血流壓力與強度也是所有瓣膜裡最大的,因為要送到身體各處的含氧血,皆得透過主動脈輸送。

所謂的主動脈瓣狹窄,指的正是心臟的主動脈瓣(Aortic valve)變窄或阻塞。變窄的瓣膜會阻礙血液的流動,限制了心臟每次泵送出的血液量,導致心臟必須更加費力,才能彌補缺少的部分。一旦時間久了,或是狹窄狀況變得更加嚴重,患者便可能出現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或其他心臟問題。(延伸閱讀:呼吸困難、下肢水腫竟是心臟無力!心臟衰竭7大前兆愛注意) 主動脈瓣狹窄成因 先天心臟缺陷

正常的主動脈瓣應該由3片瓣葉構成,若主動脈瓣只有2片(Bicuspid),甚至極少數人只有1片(Unicuspid)或是4片(Quadricuspid),都屬於先天心臟缺陷;當患者年紀小時,可能不會出現不良反應,但隨著年齡增長至成年後,主動脈瓣出現閉鎖不全、狹窄的風險就會增加。 主動脈瓣

在先進國家,隨年齡增加的主動脈瓣鈣化,是造成主動脈狹窄最主要的原因;在65-70歲族群中,約佔50%以上。

所謂「鈣化」,指的就是鈣質的堆積,人體的骨頭和血液中都含有鈣質,因此血液在體內流動的過程中,也會將鈣質帶到各個器官和血管。一般來說,年紀愈大,除了血管內的沉積鈣質變多,堆積瓣膜上的鈣質也會增加,這也是為什麼主動脈瓣鈣化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堆積在主動脈瓣的鈣質愈多,會讓瓣膜變硬,最終變得狹窄。

除了老化外,有瓣膜缺陷(瓣葉較少)或是粥狀動脈硬化,也會比一般人有更高機率發生主動脈瓣狹窄。 風濕熱

在已開發國家,風溼熱引起的主動脈狹窄已逐年下降至低於10%;由鏈球菌咽喉炎所引發的風濕熱(Rheumatic fever)可能傷害主動脈瓣並留下疤痕;這些疤痕組織不僅可能讓主動脈瓣變得狹窄,其粗糙的表面更易於鈣質的堆積,提高瓣膜鈣化風險。 主動脈瓣狹窄症狀

主動脈瓣狹窄初期可能無症狀,潛伏期甚至能持續數年;即使是輕度到中度的主動脈狹窄,一般也可能沒有症狀,所以主動脈狹窄患者千萬不要以為沒症狀就沒關係;特別是當出現症狀時,病症常已到了嚴重的地步,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主動脈瓣狹窄的3大主要症狀是意識喪失(Loss of consciousness)、心絞痛及胸悶,其中包括活動時胸悶、心臟衰竭時的躺平胸悶,或半夜胸悶及腳腫等症狀。

主要症狀包含如下: 胸痛(心絞痛):主動脈狹窄一旦合併心絞痛症狀,如沒有接受置換手術,5年內死亡率高達50%。主動脈狹窄導致左心室必須更加費力,久而久之左心室肥厚(Hypertrophy),進而導致左心室應變勞損(Ventricular strain),心電圖顯現ST段下降(ST segment depression)及倒T波,此時表示已有心內膜下局部缺血(Subendocardial ischemia)。 活動時,胸口感覺有重物壓迫。 呼吸困難、急促(尤其在運動時) 疲勞(運動後更明顯) 心悸 兒童患者的食慾不振、體重不足。 下肢腫脹(主動脈瓣引發心臟衰竭造成) 心雜音 昏厥(Syncope )或暈倒(Fainting):主動脈狹窄一旦合併有昏厥症狀,如沒有接受置換手術則3年內死亡率高達50%。為了避免主動脈狹窄引起昏厥的風險,若在使用會導致周邊血管擴張的藥物,如硝酸甘油(Nnitroglycerin)、硝酸鹽(Nitrates), ACE inhibitors,  Terazosin (Hytrin)和Hydralazine等,必須特別注意可能導致低血壓及昏厥的風險。

什麼時候應該就醫?

當發現有上述症狀時,建議應即就醫進行相關檢查,特別是心臟病高風險族群,早期診斷,可以降低主動脈瓣狹窄引起其他併發症的風險。(推薦閱讀:長期抽菸、過度飲酒要小心!心血管疾病10大危險因子一次看) 形成主動脈瓣狹窄的9大風險因子

如果符合下列情況,罹患主動脈班狹窄的風險將提高: 老人 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風濕性心臟病(Reumatic heart disease) 胸部曾接受過放射治療 糖尿病(Diabetes) 高膽固醇(推薦閱讀:沒症狀才要怕!高膽固醇血症幾乎無症狀!肥胖、抽菸者快驗血脂,怕膽固醇超標9要這樣吃) 高血壓(Hypertension) 慢性腎病 主動脈瓣狹窄併發症

心臟衰竭:主動脈狹窄引起的心臟衰竭是合併左心室肥厚及纖維化,所以兼具收縮功能障礙(Systolic dysfunction,即射出分率EF降低)及舒張功能障礙(Diastolic dysfunction,即左心室充盈壓力 Filling pressure上升)。主動脈狹窄一旦合併心臟衰竭,預後非常不好,如沒有接受置換手術則2內死亡率高達50%。 中風 心臟感染(例如:心內膜炎) 心律不整(Arrhythmia) 血栓 出血

主動脈瓣狹窄的診斷方法

有的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可能只有體力下降,但並未出現其他明顯症狀,因此進行確實透徹的診斷和檢查非常重要。

按照美國梅約醫學院(Mayo Medical School)的研究,醫師或心臟病專家會先檢測病人的心雜音,再以經胸壁心臟超音波(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簡稱TTE)進一步檢測脈瓣狀態、鈣化程度,以及左心室的運作狀況,也是評估主動脈狹窄最佳非侵入性的檢查方式之一。(推薦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依病人病症不同,醫師可能也會考慮其他診斷方法如下: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簡稱 ECG、EKG):可見左心室肥厚、左心室應變勞損,也可能影響心臟內電傳導系統,特別是左支傳導阻滯(LBBB)。 心臟電腦斷層造影(Cardiac CT scan) 心臟磁振造影(Cardiac MRI) 經食道心臟超音波(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簡稱TEE) 胸部X光 運動心電圖 心導管(Cardiac Catheterization):心導管提供主動脈狹窄確切的診斷,而且提供嚴重程度,可作為手術的依據。主動脈面積小於1.0平方公分(正常3.0平方公分),左心室和主動脈之間的壓力差大於40mmHg,都視為嚴重的主動脈狹窄。 主動脈瓣狹窄的治療方法

若為無症狀或症狀較輕,醫師可能會建議定時回診檢查即可。其他症狀較明顯的患者可能需要透過藥物或手術進行治療。 藥物

藥物其實無法改善主動脈瓣狹窄,但是可以治療其他心臟病和併發症。舉例來說,如果是因風濕熱而引起主動脈狹窄,便可使用抗生素治療。

若是主動脈瓣狹窄引起心臟衰竭,則可能會使用利尿劑和毛地黃,使用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簡稱 ACEI)則須小心使用。心絞痛一般使用乙型阻斷劑(β-blocker)及/或鈣離子阻斷劑。硝酸鹽(Nitrate)由於怕會引起嚴重低血壓,所以是禁忌。

手術

如果患者主動脈瓣狹窄情況嚴重,醫師便可能考慮以手術修補或置換人工瓣膜,手術方式大概有以下幾種: 傳統手術(開心手術):手術會在患者心臟停跳,連接體外循環機的狀況下,透過將患者的胸骨鋸開,對心臟瓣膜直接進行修補或置換。這種手術的風險較高,患者術後的恢復時間也較長。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簡稱TAVI或稱TAVR):導管手術的一種。透過將導管由腹股溝或手臂插入,經血管到達心臟,再將導管上頭,固定於支架的人工心臟瓣膜直接置入即完成。此外,若是有瓣膜閉鎖不全的問題,也可以透過此手術放置瓣膜夾改善。此手術適用於不適合傳統開心手術的患者,特別是對於75歲以上長者來說,是不錯的選擇。(推薦閱讀:舒張壓異常低會怎樣?頭暈易疲倦恐為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前兆!) 主動脈瓣氣球擴張術(Balloon valvuloplasty):其實與TAVI的執行方式類似,都是利用導管執行。氣球擴張術是透過將導管上攜帶的氣球擴張,讓狹窄的瓣膜能夠被撐大,以改善症狀。此方式對於兒童或嬰兒的治療效果較好,對於成年人通常只有暫時性的效果。

無論使用哪種方式,若決定置換人工瓣膜,根據患者的體況與要求,醫師會選擇生物瓣膜或機械瓣膜,取代患者已狹窄的主動脈瓣。

如何預防主動脈瓣狹窄

對於不是因先天心臟缺陷而患病的人而言,你有以下3種方式可以預防主動脈狹窄: 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咳嗽或打噴嚏遮擋口鼻、遠離有感冒症狀的人、定時更換牙刷,可以降低你發生風濕熱的機會。 照顧好口腔健康:蛀牙、牙周病、牙齦出血會提高細菌進入你血液當中,引發心臟感染風險,而這可能導致主動脈瓣受損。 健康的生活型態:規律運動、不抽菸、少喝酒、健康飲食可以降低血管粥狀硬化的風險,血管硬化後的鈣化機率會增加,也會連帶提高主動脈瓣鈣化機率。

類澱粉沉積症是什麼?能根治嗎?類澱粉沉積症的症狀與治療介紹

心臟疾病通常是遺傳或三高所致,不過還有一種罕見疾病會造成心血管問題,那就是「類澱粉沉積症」。類澱粉沉積症會使不正常的類澱粉蛋白沉積在心臟上,導致心臟疾病,例如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及心肌肥大等。《Hello健康》帶您了解類澱粉沉積症的症狀與治療。

類澱粉沉積症是什麼?

類澱粉沉積症(amyloidosis)全名為「家族型類澱粉神經病變」(Familial Amyloidotic Polyneuropathy,FAP)是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疾病,因為轉甲狀腺素(transthyretin)基因突變,導致不正常澱粉樣蛋白(amyloid)囤積在腦膜、心臟、眼睛、肺、腸胃道系統,影響了周邊神經與自主神經系統,且人體無法自行代謝。

值得注意的是,只要家族有1個人患有此疾病,剩下的後代有50%的機率也會遺傳到。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指出,台灣大約有100~150個家族有類澱粉沉積症的基因,男性發病年齡約55歲,女性約65歲,以台灣的患者來講,主要是周邊神經以及心臟受到侵犯。

類澱粉沉積症初期症狀不明顯

因為自主神經遍布整個體內,有時症狀難以察覺,這也是為何類澱粉沉積症經常被延誤診斷的原因。最常被誤診為腸胃道的症狀,病人會持續的腹痛與腹瀉,通常都會被診斷為腸躁症,一旦出現四肢無力或是感覺神經的症狀,才會發現是類澱粉沉積症在作祟。類澱粉沉積症的症狀大致上可以分成感覺神經系統與自主神經: 感覺神經系統:四肢麻木遲鈍、運動失調、出現刺痛或是電擊感。 自主神經:腹瀉、便祕、性功能障礙、暈眩、嘔吐、排汗障礙。

然而,上述2者無法準確判斷為類澱粉沉積症的症狀,臺大醫院也依照類澱粉沉積的部位列出不同的症狀: 腎臟:蛋白尿、腎臟病。 心臟:心律不整、心肌肥大、鬱血性心衰竭。 肝臟:慢性肝炎、肝硬化。 肌肉:無法行走、站立。 眼睛:乾眼症、青光眼、水晶體混濁。

若有民眾發現四肢總是有刺痛、麻木感,且合併上述的症狀,又無法找出是什麼疾病時,建議盡速至醫院的神經科做診斷。

類澱粉沉積症能根治嗎?

類澱粉樣蛋白沉積在器官內,讓器官持續退化,台灣藥事資訊指出,病患發病後平均存活期大約13個月,發病10年以上的平均存活率小於5%。或許你會疑問,這種罕見的遺傳疾病可以治療嗎?其實是可以的,但治療過程也相對困難許多,目前的治療方式有下列2種: 1. 肝臟移植:

若為50歲之前發病的患者,可以接受肝臟移植,且預後良好。 2.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可分成下列4種:

Diflunisal:讓蛋白穩代謝,不會不正常的沉積在器官上。使用前須監測腎功能,若本身有腎功能問題或有鬱血性心臟衰竭的病患不適合使用此藥物。 Tafamidis meglumine:讓蛋白穩代謝,不會不正常的沉積在器官上,常見副作用有腹瀉、腹痛、泌尿道感染。 RNAi:效果比口服藥物顯著,此藥物為靜脈注射,將抑制肝臟製造、降低分泌轉甲狀腺素的量。不過注射此藥物會造成維生素A不足、頭暈、想吐、臉部潮紅,在治療期間建議多補充維生素A。 Inotersen:為皮下注射藥物,治療效果與RNAi相去不遠。要注射藥物前須監測血小板數值,因為此藥物會造成血小板低下、維生素A不足。

心房顫動有什麼感覺?認識心房顫動症狀、治療及併發症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容易併發中風,然而一般人鮮少計算自身的心跳數,再加上心房顫動有時不會出現症狀,讓不少病患已經有心房顫動卻不自知。

Hello健康》帶您一起了解什麼是心房顫動,如何治療才能避免併發症找上門。

什麼是心房纖維性顫動?認識心房顫動

正常的心臟跳動式規律、有節拍的,以每分鐘60~90下將血液傳送至全身,而心房顫動(Artrial fibrillation,又稱心房纖維性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為局部心房內膜不正常快速放電所引起,導致心跳忽快忽慢。心房無法規律收縮會產生血液滯留,並凝結成血塊,藉由心室的收縮傳送至動脈。這也是為何有心房顫動的病患容易引起中風、心臟衰竭的原因。(延伸閱讀:心律不整怎麼辦?了解症狀與治療)

心房顫動依持續時間可分成3種: 陣發性心房顫動:時有時無,持續時間不超過7天。 持續性心房顫動:持續時間超過7天。 永久性心房顫動:持續時間超過1年。

心房顫動有什麼感覺?胸痛恐是心房顫動症狀!

「醫生,我的心跳突然變很快,有時候還會胸痛」。這是心房顫動病患很常有的現象,由於心臟收縮不規律,讓心跳忽快忽慢,有些人發作時症狀不明顯。若出現下列症狀時,需要立即就醫: 心跳不規律、急速 胸口無力 冒冷汗 昏厥 呼吸困難 胸痛 心房顫動患者最嚴重的併發症

除了上述的症狀,心房顫動也會帶來下列風險: 中風 血栓 心臟衰竭

有心房纖維性顫動的病患,未來罹患中風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4倍,應更加留心相關症狀,避免心房顫動的可能性發生。

心房纖維性顫動的致病因子

心房顫動好發於老年人及男性,男女比約2:1,2018全台灣有超過25萬人患有心房纖維性顫動,比例約1.4%。隨著台灣老年人口逐漸上升,30年後心房纖維性顫動的人數恐達到4%。除了老年人容易患有此疾病,以下原因也恐讓心房顫動找上門: 高血壓 甲狀腺亢進 曾有心肌梗塞 糖尿病患 曾有心臟瓣膜問題:例如瓣膜性心臟病

心房顫動3大治療方法

治療心房顫動的方式,主要是以下列3種方向為主: 藥物治療:可以分成完全壓抑心房顫動以及控制心跳次數。前者為心律控制,可以使用乙型阻斷劑離子阻斷劑來控制;後者為心速控制,讓心房顫動持續,但心跳保持每分鐘在70~80下左右,使用藥物為臟得樂、心利正或是脈泰克。 抗凝血治療:主要用來預防中風,降低血液凝聚功能。 心電導管治療:從頸靜脈或是鼠蹊股靜脈進入血管,並注射顯影劑讓心臟輪廓清楚,藉由局部加熱去除心臟不正常的傳導。(推薦閱讀:小心心臟病3大地雷!高油脂食物、甜食不忌口?久坐不動族、長者成高風險群) 心房顫動自我檢測

有些人心房纖維性顫動發作時不會有症狀,醫師建議,若不確定自己是否有心房纖維性顫動,可以先將手指放在另一手的脈搏上感覺脈搏的跳動,如果感覺到脈搏紊亂、沒有規律跳動時,應立即就醫。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