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桿菌」不只美容用!肉毒桿菌的功效與副作用?止痛、眼疾也靠它

「肉毒桿菌」不只美容用!肉毒桿菌的功效與副作用?止痛、眼疾也靠它

距離發現肉毒桿菌已經超過百年的歷史,最早在1802年發現,首次臨床應用則是在1970年代。近20年來,肉毒桿菌已經成為醫學美容的代名詞,不少人都會定期打肉毒來維持臉部肌肉的緊緻。不過肉毒桿菌一開始可不是應用在醫學美容上,就讓《Hello健康》帶你一起了解肉毒桿菌的原理、功效與副作用。

從食物發現肉毒桿菌中毒

肉毒桿菌素(Botulinum toxin)是由肉毒桿菌所產生的強效神經毒素,屬於神經肌肉阻斷劑,由於有許多作用、機轉,目前被廣泛運用在各個醫學領域。

肉毒桿菌素最早在1802年的德國發現,不少人吃了臘腸引發食物中毒,因此有醫師在1821年進行動物實驗後才發現原來兇手是肉毒桿菌素,在當時被稱為「臘腸毒素」。在1897年,細菌學家首次發現肉毒桿菌產生的毒素會造成肉毒桿菌中毒(botulism),從那時起陸續發現7種不同的肉毒桿菌素血清型,為A、B、C、D、E、F、G。

隨著歷史的推演與發展,肉毒桿菌在醫學上廣泛運用,不論是醫學美容、止痛、眼科皆能看見肉毒桿菌的身影,目前在醫學的運用上主要以A、B 型的肉毒桿菌素為主。

肉毒桿菌的功效

要知道肉毒桿菌的功效,首先要從肉毒桿菌的機制說起。肉毒桿菌被注入人體後,會與運動神經的末梢結合,神經末梢為了讓肌肉收縮會分泌乙醯膽鹼,但由於肉毒桿菌素會跟神經末梢結合,導致無法分泌乙醯膽鹼,使肌肉無法收縮。根據這個原理,肉毒桿菌被運用在醫學上,擁有下列的功效(以A型肉毒桿菌素為例): 醫學美容:除皺紋、瘦臉、全臉拉提藉由肉毒桿菌素減低肌肉張力,改善臉部動態的皺紋。另外,縮鼻翼、放鬆下巴、咀嚼肌肥大、小腿肌肥大等也能藉由肉毒桿菌素來改善。(同場加映:整形手術的選擇與注意事項) 多汗症:肉毒桿菌能抑制腺體的分泌,若施打在腋下能夠抑制汗腺與頂漿腺來減少出汗、體味的效果。 泌尿科:可以治療膀胱過動症,肉毒桿菌素可以放鬆膀胱,讓膀胱能夠儲存更多尿液。 眼科:眼球、眼皮過度活躍或是不自主運動引起的斜視、眼球震顫、眼瞼痙攣,能夠靠著肉毒桿菌素放鬆肌肉來恢復視力。(延伸閱讀:眼皮跳不停怎麼辦) 止痛:肉毒桿菌素降低肌肉張力時,也能有助於肌肉緊繃型的頭痛,因此在2010年10月核准A型肉毒桿菌素用來治療慢性偏頭痛

肉毒桿菌的副作用有哪些?

在搞懂肉毒桿菌的作用後,你也許會想了解肉毒桿菌的副作用: 瘀青:注射部位會疼痛、出現瘀青,為最常見的副作用。 肌肉麻痺:若肉毒桿菌素擴散到其他肌肉,會使得肌肉群麻痺、無力,像是施打額頭時,可能會造成眼瞼下垂、眉毛下垂。 產生抗體:長期施打肉毒桿菌素可能會出現中和毒素的抗體,導致越打越沒有效果。

除了以上副作用,也有人會出現頭痛、感冒、吸入性肺炎這類嚴重的不良反應,雖然發生風險的機率很低,不過在施打前一定要告知自身病史,以便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施打肉毒桿菌。

胯下癢抓不停?搞懂胯下癢5原因、不亂擦藥膏,及早跟「該邊癢」說再見!

炎炎夏日,正是胯下癢的好發季節,但不少人羞於求診,以為到藥局買藥膏擦擦就行,但若亂擦藥,不僅不能止癢,反而會讓症狀更加惡化,甚至容易導致皮膚變薄或產生萎縮紋等副作用。

究竟引發胯下癢的原因有哪些?如果隨意塗抹外用藥膏,又會出現何種副作用?本文將為你一一說明! 胯下癢原因有哪些?

胯下癢是皮膚科門診中十分常見的主訴,無論男性或女性,一旦穿著不透氣的褲子、長時間悶住或遭致病菌感染,即易引發胯下癢的症狀。

胯下癢的患部大多位於股溝處、大腿2側,或是男性的陰囊、女性的陰唇及其周圍,發作時奇癢無比,不僅使人坐立難安,若忍不住用手抓止癢,甚至可能抓破皮流血,或將黴菌帶到其他身體部位。以下為你介紹易引發胯下癢的5種皮膚疾病: 1. 股癬(Tinea cruris)

股癬好發於潮濕悶熱的夏季,以年輕患者居多,而經皮癬菌感染後,胯下便會長出環形紅疹,還可能合併脫皮及搔癢症狀;隨著時間變化,皮膚紅疹會逐漸向外蔓延,中心點的發炎現象也會慢慢減弱或消失,而邊緣部分則會呈現明顯環狀隆起貌。

2. 疥瘡(Scabies)

當皮膚接觸到存有疥蟲或其排泄物的公共浴巾、床單棉被等日常物品當中,便可能感染疥瘡,因此疥瘡多發生在養老院、醫院、宿舍、托兒所等團體生活的區域內,雖然遭疥蟲叮咬亦會造成感染,但多數患者通常是因皮膚對疥蟲排泄物過敏所致。

感染疥瘡後,患者的皮膚包括胯下、臀部、外生殖器官、肩胛骨等部位,除了會產生搔癢感外,皮膚表面還可能出現紅疹、線狀損痕或小水泡。(延伸閱讀:陰蝨只透過性行為傳染?錯!只要陰毛碰觸就可能中,連這些部位也會有!

3. 陰囊濕疹(Scrotal eczema)

陰囊濕疹(Scrotal eczema)又稱「繡球風」,好發於中年以上的男性,是1種相當常見的陰囊皮膚病,但無傳染性。

此種皮膚病通常綜合內、外因素所致,常見的內部因素如憂鬱症、情緒激動、失眠、內分泌失調等;外部因素則包括活動量大、生活環境潮溼悶熱、內褲較緊、過度用手搔抓等。

由於陰囊本身多皺摺,又位於大腿內側,走路時會摩擦到附近皮膚,也會與內褲接觸,因此肥胖者也容易因陰囊長期反覆摩擦,而罹患陰囊濕疹,使患者的陰囊表皮長出粟粒大小的丘疹和水泡、皮膚潮紅,並產生胯下搔癢感。

若長期反覆搔抓陰囊皮膚,除了容易造成皮膚乾燥外,還可能使其變得粗厚,甚至引發細菌感染。

4. 乾癬(Psoriasis)

乾癬(Psoriasis)又稱牛皮癬或銀屑病,主要是因免疫系統失調所致,好發年齡介於15~35歲。患者免疫系統中的白血球T細胞,因錯把皮膚細胞視為敵人,開始對其展開攻擊,進而導致皮膚細胞出現發炎或腫脹等情形。

乾癬患者的皮膚多會呈現界線分明的紅色斑疹,且表面還可能伴有銀白色落屑,並會不時出現搔癢或疼痛感,除了胯下,乾癬亦好發於膝蓋、手肘、下背、頭皮或大腿內側等部位,通常會於冬季惡化,到了夏季便能有所改善。(推薦閱讀:8種技巧控制乾癬!簡單實用又省錢) 5. 對磨疹(Intertrigo)

對磨疹常長在皮膚皺褶處,好發部位包括胯下、臀溝、乳房下緣及腋窩,而又以肥胖、糖尿病患者或常從事激烈運動者發生率較高。一旦皮膚長期相互摩擦、受到刺激,便可能因此產生紅色對磨疹,並出現搔癢及灼痛感,甚至造成破皮,引發細菌感染。 胯下癢治療方法大不相同!亂塗藥膏恐引發副作用

由於胯下癢的病灶多位於私密部位,不少患者選擇自行至藥局購買外用藥膏塗抹患處,但也因病灶難以從外觀辨別是何種原因所造成,若未經皮膚科醫師指示,長期反覆塗抹含類固醇成分之藥物,往往會造成皮膚變薄、出現萎縮紋,甚至引發皮膚過敏等副作用,讓你愈擦愈癢。(延伸閱讀:類固醇藥膏強度分7級,皮膚癢該擦哪款?超詳細類固醇藥膏選用指南!)

尤其是陰囊或外陰部的皮膚,原本就較其他處薄,且溫度較高,所以對外用藥膏的吸收度也相對較高,若使用藥膏的方法不正確,亦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因此,建議民眾若有胯下癢的困擾,應先至皮膚科看診,待醫師確認患有何種皮膚疾病後,再依醫師指示塗抹藥膏治療為佳。

勤洗手皮膚竟乾裂又搔癢?皮膚乾燥要注意,掌握7招找回水嫩肌膚

無論是一般社交場合的握手,或是和伴侶有親密接觸時,碰到乾裂或甚至是脫皮掉屑的皮膚,可能都會不禁讓人倒胃口吧!為了避免這種尷尬的情況,《Hello健康》以下將介紹皮膚乾燥的原因、症狀以及對付乾燥肌的保養撇步。

造成皮膚乾燥的3大原因

1. 環境和遺傳因素都可能導致皮膚乾燥

皮膚乾燥多半是受到環境因素,或遺傳性皮膚病影響,或者也可能受2者同時影響。而其中的環境因素,包含了以下4種情況:

氣候:溫帶國家的冬天,因為氣溫及濕度都很低,所以肌膚的保濕能力會顯得不足,讓皮膚呈現偏乾的狀態。而如果是在沙漠地區的話,無論氣溫高低,都是非常乾燥的。
開暖氣機:使用暖氣功能的機器,如中央空調、暖氣機或壁爐時,或甚至用柴燒爐,都會使空氣中的濕度降低,進而可能導致皮膚變乾。
洗熱水澡:洗熱水澡雖然有助紓壓和放鬆,但卻不利於肌膚保濕,因為熱水會帶走皮膚上的油脂和水分,造成皮膚乾燥和龜裂。
清潔劑成分:大部分的沐浴乳、洗髮精、清潔劑和肥皂都含有去油效果,過度清潔或是使用去油效果太強的清潔劑時,可能就會造成皮膚乾燥。

2. 皮膚炎也會使皮膚變乾燥

知道造成自己皮膚乾裂的原因,可以更輕鬆地改善膚況和預防再次發生,除了環境因素,某些皮膚問題,例如皮膚炎 (Dermatitis)也會使皮膚變乾,例如: 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 刺激性接觸皮膚炎 (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 過敏性接觸皮膚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延伸閱讀:過敏原檢測有用嗎?測越多越好?檢測過敏原前先看這篇) 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eic dermatitis)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 / Eczema)

3. 其他造成皮膚乾燥的原因

如牛皮癬(Psoriasis)、第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也都可能使皮膚變乾,但並非所有的患者都會出現皮膚乾裂的症狀,只是機率比較高而已,而這也與其他風險因素,如年齡或職業這2者有關: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就會容易出現皮膚乾裂的症狀。平均來說,40歲以上的成人,超過50%的人都有皮膚乾裂的問題。
職業:有些職業屬性,如護理人員和髮型師,因為工作需要而經常碰水,增加皮膚乾燥的機會。而泳池的救生員或游泳選手,也會因為頻繁接觸氯化水(Chlorinated water)也容易發生皮膚乾裂。

皮膚乾燥的6大症狀

皮膚乾燥(Xerosis,又稱乾燥症)通常會造成一些不適,症狀包含: 皮膚緊繃,尤其是淋浴或游泳後。 皮膚看起來或摸起來粗糙。 皮膚搔癢。 輕至重度的掉屑、龜裂或脫皮。(延伸閱讀:勤洗手皮膚竟乾裂又搔癢?皮膚乾燥要注意,掌握7招找回水嫩肌膚) 皮膚灰白暗沉。 發紅或發炎。(推薦閱讀:臉部潮紅有紅斑?小心酒糟肌!酒糟性皮膚炎4大治療方式、預防知多少

皮膚乾燥的併發症

與其他疾病相同,如果沒有及時做出適當的處置或治療,而後出現的併發症可能讓皮膚狀況更糟糕。當皮膚上已經出現的細紋,則可能會演變成更深的裂痕,並導致出血。因為皮膚是保護身體不受有害微生物入侵的天然屏障,如果皮膚上有乾裂出血的裂縫,遭到細菌感染時,就容易變為如蜂窩性組織炎(Cellulitis)等續發性細菌感染(Secondary bacterial infections)的狀況,這時如果又沒有接受妥當處理和治療,可能會惡化並造成危及性命的疾病,例如敗血症(Sepsis)。 哪時候該看醫師?

若您發現皮膚出現了以下這些問題,最好盡快請專業醫師診治:

已經多加照顧和保養,但皮膚狀況卻仍未改善。 皮膚開始嚴重泛紅,或出疹子的範圍擴大。 皮膚乾燥搔癢的程度,已經影響睡眠。 因為抓皮膚,而導致皮膚潰瘍或感染。 大面積的龜裂或脫皮。

肌膚乾裂是可以治癒的,醫師通常會開一些藥膏、乳霜或乳液,大家也別過度擔心,但還是不要輕忽肌膚帶來的不適,以及可能造成的併發症,應好好照護皮膚的健康唷! 7招預防和治療乾燥肌膚 塗抹乳液或使用其他保濕產品。 避免用過熱的水洗澡,且洗澡時間盡量不要超過25分鐘。 使用具有保濕功能的沐浴乳或肥皂。 冬天增添衣物、加強保暖。 洗東西時戴上手套。 多喝水。 儘量避免抓乾燥的皮膚。

寶寶也要護膚!照顧5要點

不只大人要保養皮膚,寶寶也需要喔!因為他們的肌膚細緻又敏感,必須好好照顧,以下是寶寶肌膚保養的5大要點:

常換尿布:寶寶如果長時間穿著髒尿布,會引起尿布疹,所以要經常替寶寶換尿布,預防皮膚發炎。每次換尿布時,請幫寶寶擦上嬰兒乳霜,並順便留意他們的便便和尿液的狀況。
適量的保濕產品:皮膚健康的寶寶,並不需要太常使用保濕產品,但是當外出,或是必須長時間待在空調房裡時,就需幫寶寶擦保濕產品,可選擇無香精、無色素的保濕產品,以免刺激寶寶的皮膚。
幫寶寶擦口水:寶寶的口水可能會刺激皮膚,尤其是當唾液反覆在皮膚上濕了又乾、乾了又濕,對皮膚更不好,因為這些水分在揮發的過程中,會帶走表皮的水分,使得皮膚更乾燥,因此建議隨時幫寶寶擦拭流下來的口水。
穿著舒適的衣物:替寶寶挑選衣物材質時,記得選擇能讓肌膚保持透氣的。有些衣服的材質,如羊毛等,可能會刺激寶寶的皮膚,而柔軟又透氣的棉質,才最適合寶寶。
注意洗澡水和沐浴乳:寶寶每天要洗5~10分鐘的澡,洗澡時要注意室內溫度,溫度太高的話,容易使皮膚流失水分。另外,避免使用一般的肥皂來幫寶寶洗澡,因為那些肥皂所含的化學物質,可能會使寶寶細嫩的皮膚乾燥龜裂,建議選擇成分溫和的清潔產品,如無皂鹼的嬰兒沐浴乳。(同場加映:寶寶皮膚柔嫩脆弱 肥皂清水保養就夠

頭蝨是什麼?頭蝨的原因、症狀、治療及預防

頭蝨的定義

什麼是頭蝨

頭蝨(Head Lice)是生活在人類頭皮上的微小昆蟲,以人類的血液維生。受頭蝨感染稱作頭蝨感染症(Pediculosis capitis),且頭蝨可從一個人的頭上散布至另一個人。 頭蝨有多常見

頭蝨十分常見,且會影響所有年齡層的人,不過最常出現在兒童身上。只要多留意便能降低發生的機率。想了解更多資訊,可諮詢醫師。

頭蝨的症狀

頭蝨的症狀有哪些?

以下是常見的頭蝨症狀: 頭蝨感染2~6週後,頭皮、脖子及耳朵搔癢。 頭皮上有蝨子。蝨子體積小、避光且移動迅速。 頭髮上有蝨子卵,其卵又小又黏,在某些髮色下不容易察覺。

上述並未列出所有可能的症狀,若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

什麼時候該去看醫師?

若您有疑慮或出現上述症狀,請諮詢您的醫師。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太一樣,最好與醫師討論,才能獲得最妥善的治療。 頭蝨的原因

頭蝨具有傳染性,一旦爬到您的頭上,就可能受感染。頭蝨可以透過牙刷、梳子、髮夾、髮帶、耳機或帽子等媒介移動。蝨子還可能在軟墊家具、床單、毛巾或衣服上,存活一段時間。 頭蝨的風險因素

頭蝨的風險因素很多,例如: 擁抱或與接觸感染者的頭部。 與感染者共享私人物品,如梳子、帽子或耳機。

頭蝨的診斷與治療

下列資訊無法取代正規醫療,請諮詢您的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如何診斷頭蝨?

醫生可能會使用下列方法診斷頭蝨: 近距離檢查頭髮及頭皮上,是否有蝨子或蟲卵。 使用細齒梳從頭皮開始梳頭髮,藉此捕捉蝨子與蟲卵。 如何治療頭蝨?

多數治療都須進行2次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期間約7~9天,2次治療能殺死所有新孵出的幼蟲。建議不要同時使用多種藥物或過度用藥。 非處方藥:百滅寧(Permethrin)、除蟲菊酯(Pyrethrin) 處方藥物:苯甲醇乳液(Benzyl alcohol lotion,市售藥名為Ulesfia)、馬拉硫磷(Malathion,市售藥名為Ovide)、靈丹(Lindane)

如何預防頭蝨

以下提供4點預防頭蝨的方法: 使用攝氏54度以上的熱水清洗衣服、床單,並高溫烘乾 將衣服、床單及絨毛玩具放入塑膠袋2週。 將梳子、髮夾和其他髮飾置於攝氏54度以上的熱水中,浸泡5~10分鐘。 用吸塵器吸地板及軟墊家具。

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小腿出現紅斑要小心!認識結節性紅斑原因、症狀與治療

雙小腿前側出現紅斑,而且還出現皮膚搔癢及硬塊,其實不一定是過敏造成的,很有可能是結節性紅斑找上你!

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資料,每10萬人中就有1~5人會出現結節性紅斑,大部分發生在每年的1~6月,除了懷孕之外,還有許多原因會導致結節性紅斑,《Hello健康》將帶你了解結節性紅斑原因、症狀及治療方式。

什麼是結節性紅斑

結節性紅斑(Erythema Nodosum)是對許多不同抗原(Antigens)過敏的反應,導致免疫複合體沉積在皮下脂肪,吸引中性球聚集而造成患部發炎,但亦有學者認為結節性紅斑與延遲性過敏反應(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相關。

然而,得到結節性紅斑的人,有37%~60%找不到原因,另外也發現許多與結節性紅斑相關的疾病包括病菌感染、自體免疫疾病與惡性疾病等,隨後將詳細介紹。(延伸閱讀:皮膚長痣、長斑是皮膚癌前兆?皮膚癌初期症狀、檢測全解析) 7原因引發結節性紅斑

結節性紅斑是臨床上常見的脂肪炎,好發於20~30歲女性,根據馬偕小兒過敏免疫科曾詩涵醫師與徐世達主任的研究,以下列舉數種可能產生結節性紅斑的原因:

細菌感染:包括鏈球菌、黴漿菌、結核菌、幽門螺旋氏菌、貓抓病、披衣菌、細螺旋體病、沙門氏菌、梅毒等。 病毒感染:如巨細胞病毒、愛滋病毒(HIV)、B型及C型肝炎等。 黴菌及寄生蟲感染:芽生菌病 、球癬、髮癬菌屬 、毒漿原蟲、阿米巴病、 蛔蟲及條蟲。 自體免疫疾病:風濕熱、貝西氏症、IgA腎病、紅斑性狼瘡、 結節病。 惡性疾病:何杰金氏病、血癌、淋巴瘤及各式各樣的癌症。 藥物:抗生素、口服避孕藥、B型肝炎疫苗等。 懷孕

小腿會出現紅斑!結節性紅斑的9種症狀

結節性紅斑典型症狀會出現雙腿對稱、觸摸會疼痛的圓形結節狀紅腫突起,大小約1~10公分,最常出現於小腿前側,有時紅斑會逐漸擴大,最終融合成一個大斑塊。(延伸閱讀:勤洗手皮膚太乾燥?7招治療皮膚乾裂)

剛形成的結節性紅斑為亮紅色,之後會轉變為與瘀青相似的淺紫色,但病灶不會因此而發生潰瘍或破裂。

除了觸摸或按壓紅斑會引發疼痛外,部分結節性紅斑患者還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疲倦 發燒 頭痛 關節痛 肚子痛 嘔吐

少見的合併症狀如下: 淋巴結腫大 肝脾腫大 皮膚搔癢

結節性紅斑2種治療方式

結節性紅斑一般不需治療,大概經3~6週便會逐漸消退,因此建議病患臥床休息即能自行痊癒,若疼痛難耐,可服用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NSAID)減輕痛楚,但這類藥物不可用在發炎性腸道疾病等相關感染疾病的病人身上。

另外,若結節性紅斑持久未消,醫師可能會採以下方式進行治療: 口服碘化鉀(Potassium iodide):常用在結節性紅斑持續很久,嘗試過其他治療方式都沒效的病患身上。碘化鉀會透過刺激巨大細胞所釋出的肝素(Heparin),來抑制發炎細胞聚集,進而對罹患結節性紅斑的病人產生療效。 秋水仙素(Colchicines):可以用來治療與貝西氏症等相關的皮膚結節性紅斑。

「疣」不得你!病毒疣冷凍治療有解!疣的症狀、治療一次看

有晨泳習慣的林先生最近感覺腳底隱隱作痛,仔細一看才發現腳底好像長了一顆表面粗糙的突狀物「疣」,只要走路一摩擦到就會感到疼痛不適。

究竟「疣」是什麼,和雞眼又有什麼差別?如果長了疣又該怎麼治療?《Hello健康》邀請到新光醫院皮膚科醫學美容中心主任唐豪悅,帶你一起搞懂疣的大小事。

為什麼會長疣?

疣是由人類乳突狀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的感染所造成,當HPV經皮膚上小傷口入侵後,透過複製、分化反應,就會造成局部角化增厚的現象,因此又被稱為「病毒疣」(Verruca vulgaris)。目前已知的人類乳突狀病毒已超過100種,不同的病毒則會有不同的皮膚表徵。(延伸閱讀:認識子宮頸癌:患者 9 成曾染HPV、早期存活率逾 9 成) 病毒疣的特徵

病毒疣的外觀是往外凸起的圓頂狀丘疹,表面摸起來有粗糙的角質,並呈現高低不一的棘狀突起,有些老一輩的則稱之為「魚鱗贅」。

病毒疣好發於學齡前兒童和老年人,是很常見的皮膚病灶之外,依據不同的表現形式,病毒疣可細分成以下4種: 尋常性病毒疣(Verruca vulgaris):外觀為膚色或深咖啡色粗糙的硬丘疹,通常長在手掌、手背或是手指,數量從1粒到多粒都有可能。 扁平疣(Flat wart):外觀看似扁平但表面是平滑的小丘疹,經常長在臉上,顏色呈肉色或咖啡色。扁平疣特徵是成片區塊生長,很少單獨出現,通常數量有很多個。 足部疣(Plantar warts):多數長在腳底,由於站立時會將身體重量壓在疣上,因此足部疣的表面通常很平滑,但也因久壓的關係,足部疣可生長到較深處且周圍會圍繞著一圈白色硬化的皮膚,皮膚表面會出現小黑點,這是供應病毒疣的血管阻塞和硬化所導致的結果,因此鞋內摩擦會感到相當疼痛。 生殖器疣(Condyloma acuminatum):通常生長在男性生殖器或是女性陰道內,疣會逐漸長大變成類似花椰菜的樣子,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菜花」,是具有高度傳染力的性病。

雞眼≠病毒疣

不少人經常將「疣」跟雞眼搞混,不過雞眼是皮膚長期受到壓力而產生的角質化硬結,不會傳染給其他人。除此之外,若腳底長疣,刮除過厚的角質可以發現密密麻麻的小黑點,這些黑點是血管硬化的結果,可說是作為和雞眼區別的重要指標。

病毒疣會傳染嗎?如何預防病毒疣?

「接觸傳染」可說是病毒疣的主要傳染途徑。無論是人與人的接觸或接觸沾染病毒的物體,包括:例如、毛巾、把手、滑鼠、拖鞋、游泳池、溫泉潮濕之地板等,皆有可能感染人類乳突狀病毒。

唐豪悅醫師表示,由於病毒疣的潛伏期平均為2~4個月,平時不易防範,因此如愛滋病或癌症患者等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可說是極易受感染的族群之一!

另外,免疫力低下的兒童若接觸到帶有病毒疣的病患時,同樣容易因此而受感染。

為了減少與病毒接觸的機會,以下3點建議應時刻遵循: 避免使用公共拖鞋、毛巾 避免在公共場合打赤腳 保持腳底乾燥

病毒疣會自然痊癒?如何治療?

兒童病毒疣幾年後會自然好,但有些疣不但沒消失,還會傳染至其他部位,因此建議若身上任何部位發現長疣時,應儘早治療才不會傳染,並請遵照皮膚科醫師的建議使用,勿自行購買外用藥物塗抹,以免提高傷口感染風險。

唐豪悅醫師表示,病毒疣的健保治療方式主要有以下2種:

冷凍治療:利用液態氮的極度低溫讓表皮組織壞死,適合用在單發性病毒疣上,一般需要接受4~6次的療程才會痊癒,但好處是不太會留下疤痕。 外用藥劑:水楊酸是治療病毒疣的常見外用藥,透過將感染的組織軟化後進而去除疣體。不過有些疣的角質較厚,建議不妨先修剪部分厚皮之後,再使用外用水楊酸藥膏、藥水或是貼布進行治療。針對多發性病毒疣的治療,則可使用三氨醋酸,但治療時間相對更長,需要數週至數月才能將病毒疣完全消除。

部分民眾會透過民俗療法治療病毒疣,儘管可能會康復,但病毒疣本就有一定機會自行消失,故並不清楚是否為民俗療法所致,而病毒疣本身具傳染力,建議仍是積極治療,主動向皮膚科醫師就診。 病毒疣是否會復發?

病毒疣復發與否其實仍取決於個人免疫力與「接觸感染」的頻率。一般而言,好發於手部、足部的尋常性病毒疣復發性較低,若免疫力正常且手腳未有濕疹或傷口,即便碰觸病毒帶原者或物體,感染機率也不高。(延伸閱讀:手腳狂冒小水泡!汗皰疹治療預防靠這 8 招)

然而,生殖器疣的傳染性較高,若治療未將病毒完全消滅,再次復發的可能性極高,因此建議在治療完成後應回診追蹤檢查。

改善頭皮屑從飲食開始,這2類食物盡量少吃!

頭皮屑是十分惱人的問題,除透過藥用洗髮精及藥物治療外,避免攝取特定的食物、多攝取優質的營養素也能改善頭皮屑的情況。《Hello健康》將在本文中為你介紹頭皮屑的成因、應避免攝取的食物,以及建議攝取的優質營養素。

為什麼會有頭皮屑?

皮膚細胞會不斷更新或脫落,當平時細胞一次脫落一個時,肉眼無法辨識,但是當膚況不佳、皮膚更新週期加速時,便容易使得細胞黏成一團,而當大塊細胞脫落,便會形成白色或黃色的頭皮屑。以下為頭皮屑的常見成因:

受刺激的油性肌膚 壓力過多 皮膚乾燥 頭皮感染馬拉色菌,此菌體以多數成年人的頭皮油脂為食 對護髮產品敏感,並引發接觸性皮膚炎 感染皮膚病,如過敏性濕疹、脂漏性皮膚炎或乾癬

頭皮屑大多不具感染性或嚴重性,只要透過去屑洗髮精,便能有效改善頭皮屑。但若是情況未見起色,甚至愈發嚴重,建議向皮膚科醫師諮詢。

改善頭皮屑,少吃這2類食物!

1. 高糖、高油食品

降低糖的攝取量可以減少發炎症狀,減少頭皮屑產生。糖和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可以視為促進體內更多發炎症狀的因素之一。因此低糖、富含抗氧化劑的飲食有助於控制頭皮屑。

除此之外,大多數皮膚科醫師認為荷爾蒙也和頭皮屑的生成有關係。含有高糖份、壞脂肪的食物與加工食品會導致胰島素增加,進而刺激荷爾蒙飆升,促使油脂分泌過剩。因此,建議減少攝取含脂肪食品、油炸食品、精製糖、加工食品和麩質食品,以减少頭皮屑剝落。 2. 麵包、啤酒等含有酵母菌的食品

飲食和頭皮屑之間最常被引用的聯繫是馬拉色菌酵母菌(Malassezia yeast)感染。由於頭皮屑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一般認為酵母類食物可能使症狀惡化。然而,酵母過度生長是熱烈討論的話題,並已涉及許多疾病情況,頭皮屑也是其中之一。許多專家聲稱,含糖和酵母的食物,如啤酒、麵包和葡萄酒會促進真菌生長。一些專家也建議减少麵包和酒精的攝取,對減少頭皮屑會有幫助。 多吃這2類食物,改善頭皮健康! 1. 蔬菜與水果

在飲食中加入更多蔬菜、水果也是一個降低頭皮屑的好方法,因為蔬果中富含營養與纖維,可以讓我們身體的油脂分泌減少。我們的日常飲食中多的是低纖、高糖、高鹽、高油脂的食物,這樣的飲食習慣會導致許多問題,包括頭皮屑等其他皮膚問題。因此會建議多吃蔬菜和水果,不管是生吃,還是煮過都可以。

2. 健康的脂肪

人們身體必要的脂肪酸有很多種,尤其是Omega-3和Omega-6脂肪酸為最重要的兩種。許多皮膚科學者認為這些脂肪酸可以幫助維持頭髮和皮膚的健康,最近的研究顯示,健康的脂肪能夠幫助我們皮膚維持正常的功能。此外,它們還具有抗發炎作用。因此,建議可以多攝取鮭魚、鮪魚、花生醬、亞麻籽、特級初榨橄欖油、菜籽油、酪梨、核桃和雞蛋。

除此之外,椰子油也常作為塗抹在頭皮上的頭皮屑居家療法,所以有些人建議直接將椰子油加進飲食中,這樣也能對症狀有改善的效果。但因為椰子油富含飽和脂肪,因此在食用前請先向您的醫師諮詢。

關於毛囊炎的大小事!5招有效預防

毛囊是皮膚長出毛髮的地方,所以毛囊炎(Folliculitis)顧名思義,就是為毛囊發炎的症狀。可能發生在身體任何有長毛髮的地方,而長鬍子的部位、手臂、背部、臀部、雙腿則特別容易有毛囊炎。雖然毛囊炎不會造成生命危險,不過症狀嚴重的話,可能造成毛髮永久脫落、留疤,留下讓人難為情的外貌。

毛囊炎的症狀有哪些?

一開始,可能會在毛囊周圍形成紅色的小囊腫或白色膿包,通常每個膿包中會有2~5公釐長的毛髮與膿液,一旦膿包破裂,就會流膿或出血 ,或者兩者皆有。毛囊炎還會導致皮膚泛紅、發炎、發癢,甚至產生灼熱感。輕微或中度的毛囊炎通常一碰到發炎處就會引起疼痛感,或是有發癢的症狀,但通常只需要一些簡單的自我照護即可快速痊癒,並且不會留下疤痕。不過如果情況嚴重,毛囊炎也有可能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例如:感染整個毛囊的蜂窩性組織炎 (Cellulitis),並且造成極度的疼痛與毛髮脫落。如果毛囊炎症狀嚴重或反覆發作,應該盡快就醫。

造成毛囊炎的2大主因:感染與毛囊發炎

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都會造成感染、引發毛囊炎,而且細菌或真菌會傳播至傷口周圍的毛囊,因此毛囊炎更有可能找上皮膚有感染的小傷口、擦傷、及有術後傷口的人。除此之外,糖尿病 (Diabetes)、愛滋病(AIDS)、人類免疫缺乏病毒 (HIV) 等特定疾病的患者身體抵抗感染的能力較低,感染毛囊炎的機率也較高。

另一方面,其他非細菌或病毒感染的毛囊炎原因則包含了局部刺激物、物理刺激因素、藥物、青春痘,以及特定自體免疫症狀。例如以下4種其他原因。 流汗、機油、化妝品等物理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毛囊堵塞,並刺激毛囊。 除毛、穿著緊身的衣服等等,也有可能刺激毛囊,提高毛囊炎的機率。 過熱的環境 ,例如:泡熱水澡、在未使用含氯清潔劑消毒的泳池中游泳等等,也會使得肌膚更加敏感,提升毛囊炎機率。 而皮膚炎、粉刺等皮膚狀況都有可能加劇毛囊炎。

5招有效地預防毛囊炎

順著毛髮生長的方向除毛,避開已經有發炎症狀的區域。 使用可拋棄的一次性剃刀或電動除毛刀。 考慮使用其他除毛方式,例如除毛膏。 盡量穿寬鬆合身的衣服,尤其是運動的時候,避免太過緊身的衣物。 每次運動完畢後都清洗運動衣物。

了解痘疤的2大類型~面子自然掛得住

有時候人生就是要接受源源不絕的挑戰,就像是痘痘消除後的疤痕,簡直就是2次懲罰!因此,為了避免掉這些面子上的問題,您應該先了解痘疤有哪些類型,再決定適合的治療方法。皮膚在癒合過程中,會在受損的部位會形成的疤痕,而這子的痘疤主要分為2種類型:萎縮性疤痕、肥厚性疤痕及蟹足腫;由於這2種的治療方法不太相同,因此下列就幫您整理了該怎麼處理這些棘手的肌膚問題。

萎縮性疤痕(Atrophic scars)

萎縮性疤痕是最常見的痘疤類型,而且不要小看它,因為根據外觀的不同,還可細分為下列三種:滾動型(Rolling scars)、車廂型(Boxcar scars)及冰鑿型(Icepick scars)。其中又以冰鑿型最為常見。

滾動型疤痕:此類疤痕寬度介於4~5釐米,呈圓形狀,且邊緣傾斜。若您有多個滾動型傷疤聚在一起,您的皮膚會看起來像是被東西滾過一樣,因此也有人稱為M型疤痕。如果您長期受到痤瘡發炎症狀所苦,那麼您比較容易出現滾動型疤痕。其中治療的方法包含,雷射治療、化學換膚(Chemical peels)、微針刺(Needling)、紅光治療(Red light phototherapy)或化妝都能改善疤痕的外觀。(推薦閱讀:痘疤好困擾~皮膚科手術藥物助消除) 車廂型疤痕:呈現圓形或橢圓形,且邊緣垂直,會使您的皮膚外觀呈U字形狀。這類的疤痕可深可淺,底部寬。車廂型疤痕比較難以治療,不過透過雷射治療或化妝可以淡化疤痕。因此會建議您採取化學換膚或手術治療,來解決這個麻煩的種類。 冰鑿型疤痕:冰鑿型疤痕通常會窄2釐米,但是卻深深的鎖在皮膚裡,您的皮膚會因此呈現V字型。冰鑿型是最難治療的疤痕,會建議患者透過手術來治療,例如:化學換膚或雷射。

肥厚性疤痕及蟹足腫(Hypertrophic and keloid scars)

若您有過量的膠原蛋白(Ccollagen)形成,或是膠原蛋白酶(collagenase)活性降低時,就會導致您的皮膚外觀異常,產生肥厚性疤痕及蟹足腫。這類的疤痕在痤瘡患者中較少見。可能的原因包含遺傳,及痤瘡癒合時次發性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s)。(推薦閱讀:什麼是蟹足腫?疤痕增生的原因、預防和治療

肥厚性疤痕及蟹足腫通常呈現粉色、肥厚,且容易發生在膚色較黑的人身上。除了手術以外,通常建議接受非創傷性激光面部美化療程(Ablative laser resurfacing)及微晶磨皮(Microdermabrasion)來改善外觀的狀況。

死皮硬起來!老繭和雞眼的症狀與治療

您的手或腳會否有一層凸出來的死皮?請放心,若您的身體很健康,它多半只是外觀不好看,並不會造成病毒感染,而這層死皮組織有2種,分別是老繭(Callus,又稱胼胝)和雞眼(Corn),它們屬於身體的保護機制,避免該部位被傷害。以下整理手腳會長老繭和雞眼的症狀和治療,提供給各位參考。

老繭多長在腳掌 雞眼用力按會痛

當皮膚經過長期反覆的摩擦動作,像是赤手揮棒或赤腳走路,其表面的皮就會死去,並形成一層層或硬或軟的保護膜,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老繭和雞眼。

老繭呈黃或淺灰色,會出現在膝蓋、手肘、腳跟的部位,但最常出現在腳掌上,尤其在骨頭下方,因為走路時所需承受的重量最大;雞眼則相對比較小,通常是圓形,長在無毛髮的皮膚表面,像是腳的上方或腳趾之間,由於它的中心會連結到神經,所以用力壓可能會感到疼痛。

老繭和雞眼的症狀顯而易見,您會感覺到其部位凸起來、皮膚變粗糙,皮膚下方也可能有柔軟的觸感。有的人也許會在走路或穿鞋時感到刺痛,嚴重的話還會造成搔癢和出血,增加感染的風險,但多數情況下,它們並不會帶來疼痛,只會讓該部位失去以往的敏銳度,讓您覺得腳不再是平常的腳。

做好衛生後症狀會消失

若是老繭和雞眼不會造成疼痛,它其實並不需要治療,以腳部為例,只要保持正確的穿鞋習慣,包括穿適合您腳型的鞋、少穿高跟鞋等,那麼症狀慢慢就會消失。選鞋子時,要挑能減少前腳、腳趾摩擦的鞋,並且鞋子前腳的部位要舒服,腳跟部位也要低。

另外,若想要在家治療,建議先將其部位浸泡在溫水中20分鐘,然後用浮石輕輕地摩擦它,轉圈圈或側向動作能更輕易地去除死皮。有的人也會使用含水楊酸(Salicylic acid)的護膚品,因為它能分離角質層,效果會更好,但這個方法也有可能會刺激附近的皮膚細胞,請小心不要碰觸已經裂的老繭或雞眼。

足部衛生保養應該要成為是我們每天必做的功課,洗腳和擦乾腳不可怠惰,如果您是糖尿病(Diabetes)病患、年長者,或皮膚易裂,請不要自己治療,向專業醫師詢問才安全,並降低傷口感染和潰瘍的風險。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