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命僅數分鐘!心因性猝死的原因有這些,預防猝死就靠這4招!

奪命僅數分鐘!心因性猝死的原因有這些,預防猝死就靠這4招!

心臟病是國人第2大死因,然而,許多心臟病患者其實並不自知,直到急性症狀如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或嚴重心律不整發生後,才意識到自己的心臟已經出了問題。本文將帶你了解因心臟驟停(Cardiac arrest)所導致的心因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之原因、症狀、併發症及預防方法。

猝死原因

猝死在醫學上的定義,指患者從有症狀到死亡不到一個小時,據推估,台灣每年約5000~1萬人猝死。猝死情況眾多,可能是在睡眠、運動、休息等狀況中。依照流行病學的研究,心血管疾病佔猝死比率的90%,多數都是「冠心病」,其他還有肥厚性或擴大性心臟病變、心肌炎、心律不整等病症。一般民眾猝死的機率約千分之0.5~1,但心肌梗塞族群的猝死率則有30%;而心室功能不佳者,或心衰竭患者的猝死率則高達15%。因此,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代謝症候群、膽固醇過高症及抽煙習慣民眾們須特別留意。 心因性猝死=心臟病、心肌梗塞?

說到心因性猝死,許多人將它與心肌梗塞或心臟病(Heart disease)畫上等號,但是其實他們有不小的區別。

心因性猝死主要是來自心室放電異常,若將心臟想像成一個需要電才能跳動的機器,在放電正常的情況下,心臟會有規律地維持穩定的跳動速度,但是當放電發生異常時,便可能造成心律不整(Arrhythmia),而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或心室頻脈(Ventricular tachycardia),則是心律不整當中,較嚴重的情況。

在這2種狀況下,心臟的跳動可能變得不規律,或是變得非常快速,使得血液無法保持循環,而在此狀況發生的同時,人體也會因為大腦缺氧昏迷,心臟則喪失了跳動的能力,若未受到即時治療,數分鐘內即有可能死亡。 心因性猝死沒有前兆

我們平常所講的心臟病發,主要都是在說心肌梗塞造成的症狀,當動脈產生阻塞,使得血液所輸送的養分和氧氣無法順利地到達心臟時,若沒有獲得即時的治療,致死率相當高。

簡單來說,心因性猝死和心肌梗塞雖然都是心臟出問題,且死亡率高,但心因性猝死是沒有徵兆、突然發生的心臟問題,發病過程中,心臟已無法正常跳動;心肌梗塞則需在動脈阻塞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引發症狀,且在發作當下,心臟仍可繼續跳動。 (心臟驟停可能導致猝死!請看:心臟驟停) 造成心因性猝死的4種危險因子

雖然上面將心因性猝死與心肌梗塞分開來解釋,但是其實兩者也會互相影響,以下為容易引發心因性猝死的4種危險因子: 曾心臟病發過:在心因性猝死的患者當中,高達75%有心臟病發(心肌梗塞)的經驗,尤其是心臟病發後的6個月內,是心因性猝死的好發期。 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冠心病也包含心肌梗塞,不僅是造成心臟病的原因之一,也提高了心因性猝死的發生機率。順帶一提,抽菸、家族遺傳的心血管疾病和高膽固醇,都是可能造成冠狀動脈疾病的原因。(推薦閱讀:心血管疾病很要命!10 招教你護心臟) 心臟肥大:心臟肥大可能會導致心跳速度異常,心肌也比較容易受損。 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對於年紀未達35歲,卻發生心因性猝死的年輕族群來說,先天性心臟病是主要原因,因心臟有天生的缺陷,導致罹病率高。

發生心因性猝死立刻打119

如果發生在你身上,若仍有意識,當然就是立刻打119電話求救,若你已昏倒就只能靠旁人救援了。假如看到親友或路人突然昏倒,測量脈搏後發現沒有心跳,很可能是心因性猝死的症狀,請立即撥打119通報救護單位,並且使用心肺復甦術(CPR)或是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幫助患者恢復心跳。(推薦閱讀:叫叫CAB後面還有D?認識心肺復甦術(CPR)

如果當時你身邊還有其他人,可以請其他人撥打119,自己就能立刻為患者進行急救,提高成功救援的機率。

4方法避免心因性猝死

心臟疾病病發時若沒有得到立即救援,死亡率相當高,因此如何避免病發,便成了最重要的課題,建議可參考以下4種預防方法:

規律作息:維持規律的作息與充足的睡眠時間,並盡量避免長期處於高壓力和高工時的環境中,以降低心因性猝死的發生機率。 戒菸:吸菸可能造成冠狀動脈疾病,在心臟動脈阻塞的機率提高的情況下,一旦發生心肌梗塞後,也可能引發心因性猝死。(推薦閱讀:說戒就戒!成功戒菸做到這4點) 保持良好體態:肥胖會提高心臟病發的機率,建議讓體重維持在正常水準,戒酒並少吃高油、高熱量及高糖的食物。(推薦閱讀:小心胖到讓血管油滋滋!肥胖症與心臟病的關聯) 運動:無論是有氧運動或重量訓練,運動都可提供降低血壓,並促進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可以預防動脈斑塊堆積,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推薦閱讀:吃蛋擔心膽固醇過高?帶你破除膽固醇迷思)

螯合劑治療法是什麼?可治療心臟病?認識螯合療法的用途與副作用

螯合劑治療法(Chelation therapy),又稱螯合療法,主要被用來治療重金屬中毒,基於其原理,有學者提出其螯合劑同樣也可用於冠心病與動脈粥狀硬化的治療上。然而,究竟事實是否如此呢?《Hello健康》將帶你一同了解。

螯合劑治療法是什麼?

螯合療法是一種稱為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EDTA) 的藥劑(又稱螯合劑),以靜脈注射的方式,輸入到病患體內。EDTA會和血液中的重金屬結合,將重金屬(汞、鉛、鋅、鋁等)藉由尿液排出體外,減少重金屬對人體的傷害。 螯合劑治療法與心血管疾病

心臟冠狀動脈硬化與膽固醇的發炎和氧化有關。膽固醇大多源自於食物中的飽和脂肪,氧化後會產生許多自由基,在動脈內部釋放並氧化膽固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也稱壞膽固醇)。白血球中的巨噬細胞,會吞噬氧化的壞膽固醇並形成泡沫狀,然後黏附在動脈壁,逐漸累積而形成斑塊。斑塊沉積在動脈壁上,會造成動脈狹窄並損害動脈壁。(延伸閱讀:和粥無關!「動脈粥狀硬化」上身、猝死中風跟著來!)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那這些脂肪斑塊,跟螯合劑治療法有什麼關聯?這就得談到「」了。由於人體的血液中本來就含有質,而動脈粥狀硬化會讓人體中的鈣更容易在該處沉積,造成「鈣化」。

雖然鈣在分類上不屬於重金屬,但依舊是金屬元素。根據螯合劑治療法的原理,EDTA理論上可以讓藥劑結合動脈斑塊中的鈣質,藥劑與鈣結合後,隨著血流通過身體循環及泌尿系統,最後排出體外,達到去除脂肪斑塊、疏通血管的效果。 螯合劑治療法是什麼?可治療心臟病?認識螯合療法的功效、用途與副作用

螯合劑治療法真的能治療心血管疾病嗎?

多年來,螯合劑治療法被用在鉛中毒及汞中毒的醫治上 ,但針對心血管疾病,螯合劑治療法的療效仍不明確且有爭議,也沒有足夠有效與安全性證據,顯示其可作為常規療法。

因此,心臟病權威機構如美國心臟協會(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及美國心臟病學學院(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至今仍無法替螯合劑治療法背書,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亦未能批准施行。

如今,螯合劑治療法僅獲得FDA批准用於治療重金屬中毒,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它用於任何其他疾病。基於對副作用的擔憂,建議病患在接受螯合治療之前,一定要與醫師專家充分討論。(延伸閱讀: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螯合劑治療法的副作用

螯合劑可結合並去除身體所需的一些金屬,如鈣、銅和鋅,這可能會導致身體缺乏這些微量元素,並造成以下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

病患接受靜脈注射時,可能會產生的燒灼感 頭痛 發燒 噁心、嘔吐

少見副作用 低鈣血症(Hypocalcemia) 心臟衰竭 腎臟受損 骨髓抑制(Bone marrow suppression)

瓣膜脫垂=閉鎖不全?心臟瓣膜說明、常見疑問一次看

說到心臟瓣膜的問題,最先映入你腦海當中的,是否為「二尖瓣脫垂」或是「瓣膜閉鎖不全」呢?然而,到底這些名詞代表了什麼意思?就讓《Hello健康》來為你解答吧!

心臟瓣膜脫垂定義

所謂的瓣膜脫垂指的是瓣葉過長、鬆弛的狀況。大部分人常聽到的瓣膜脫垂,通常都是指二尖瓣脫垂(Mitral valve prolapse),當患者的心臟收縮時,二尖瓣(僧帽瓣)會關閉,但其瓣葉會向左心房凸起。

二尖瓣脫垂的發生機率不低,約5%人口有此問題,女性的發生率較男性高出2倍,多數為遺傳所致,如:馬凡氏症候群(Marfan syndrome)、愛伯斯坦氏異常(Ebstein’s Anomaly)等,其它有些則是後天心臟疾病所造成。

心臟瓣膜脫垂常導致心臟瓣膜閉鎖不全,但瓣膜閉鎖不全並不一定皆由瓣膜脫垂引起。當然,最常見的二尖瓣閉鎖不全是由二尖瓣脫垂所致,在美國盛行率高達50%。其中二尖瓣的類黏液性變性(Myxomatous degeneration)是主因。另外缺血性心臟病及風溼性心臟病在某些國家也常導致二尖瓣閉鎖不全。(推薦閱讀:不是公主病!林依晨、大S也有「二尖瓣脫垂」!二尖瓣脫垂症狀、治療與預防)

另外,急性的二尖瓣閉鎖不全則常由心內膜炎及腱索斷裂(Rupture of Chordae Tendineae)所引起。所以瓣膜脫垂並不全然等於瓣膜閉鎖不全。

事實上,多數瓣膜脫垂患者皆屬輕症,他們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有瓣膜脫垂的問題,也不會察覺任何不適,但有些人可能會隨年紀增長,使得瓣膜脫垂的情形加重,而出現瓣膜閉鎖不全,不過嚴重閉鎖不全的患者則相當少見。

瓣膜脫垂=閉鎖不全?心臟瓣膜說明、常見疑問一次看

你可能會好奇,有二尖瓣脫垂,是不是也應該有三尖瓣脫垂(Tricuspid valve prolaspse)或其它瓣膜脫垂?沒錯,只是其它瓣膜脫垂的狀況較為罕見,當中有不少患者屬於複合瓣膜脫垂(Combined valve prolapse),也就是有2個以上的瓣膜脫垂。

雖然複合瓣膜脫垂不常見,但是多發性(Multiple)或混和型(Mixed)瓣膜疾病,如二尖瓣閉鎖不全合併三尖瓣閉鎖不全(不一定有脫垂)也不少見。 心臟瓣膜閉鎖不全定義

顧名思義,瓣膜閉鎖不全就是指瓣膜在關上時,無法完全蓋緊,而這並非是由脫垂所引起的,舉例來說,風濕熱(Rheumatic fever)、心內膜炎(Endocarditis)這些心臟感染症狀會傷害瓣膜組織,或曾發生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者,他們的心肌組織與瓣膜皆可能受到損害。

此外,心肌病變(Cardiomyopathy)會導致心臟腔室擴大,也會讓原本密合的瓣膜出現縫隙,進而使血液逆流。白話來說,瓣膜閉鎖不全可以等同於「瓣膜沒有關緊導致血液逆流」,逆流的情況輕重,決定了閉鎖不全的治療方式。(延伸閱讀:頭暈易疲倦恐為主動脈瓣膜閉鎖不全前兆!職棒球星林岳平換「膜」繼續活跳跳)

瓣膜脫垂=閉鎖不全?心臟瓣膜說明、常見疑問一次看

若患者有輕度血液逆流,但身體沒有異狀,可能只會持續追蹤觀察;但若已出現不適症狀,醫師就會視患者情況選擇縫補或置換瓣膜的方式,讓瓣膜能夠重新閉合。

總結

瓣膜脫垂的患者不一定會有血液逆流(閉鎖不全)的狀況,但脫垂可能會惡化演變為閉鎖不全,這也是為什麼會常常看到「瓣膜脫垂合併閉鎖不全」的原因。

了解兩者的差異後,我們該如何面對或預防這些症狀發生呢?其實不外乎就是運動、健康飲食、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戒菸、少喝酒等等,健康的生活型態可幫助降低因後天環境因素所導致瓣膜疾病的風險。

另外也別忘了定期檢查,尤其是已知自己有先天心臟缺陷,或其他遺傳疾病的人,更要透過檢查來預防可能發生的心臟問題。

心肌梗塞症狀男女有別!女性小心胃痛、冒冷汗、疲勞

說到心臟病(Heart disease),多數人可能會連想到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與明顯的胸痛,但你知道女性心肌梗塞在前兆的表現上,其實有許多非典型的症狀。這些非典型症狀種類很多,有些症狀非常輕微,因此往往不易讓人聯想到與心臟病有關而被忽略。

Hello健康》為你介紹心肌梗塞的原因、症狀,以及預防心血管疾病與心臟病的方法。

心肌梗塞原因

心肌梗塞是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簡稱冠心病)的急性症狀,當患者的冠狀動脈因為脂肪斑塊過度堆積,或破裂形成血栓堵住血管。血液就會無法流向心臟,導致心肌梗塞,因此也稱為缺血性心臟病。 女性心肌梗塞症狀

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心肌梗塞是「血管完全堵塞」而引發的症狀,而在完全堵塞前,患者可能就會有胸悶或胸痛等,這類心肌梗塞的前兆。(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症狀、前兆、原因、預防、急救

在多數情況下,患者感覺胸悶時,血管通常還未完全堵塞,但如果胸口疼痛感明顯的話,則可能較為情況已相當嚴重。不過,也有一部分心肌梗塞患者是沒有任何症狀的。

另外,女性患者還可能感覺到下列不適症狀: 1. 胸悶、胸痛

這是心臟病發作最常見的症狀,不過女性出現胸痛或不適的情形,可能與男性不同。(推薦閱讀:劇烈胸痛、猝死主動脈剝離成殺手!主動脈剝離症狀原因完整看)

在女性身上,此症狀可能導致腫脹感或壓迫感,而疼痛不僅位於左側,也可能發生在胸部的任何位置。

2. 呼吸急促、困難

如果你在沒有任何明顯原因(運動、勞動)的情況下,出現呼吸困難,這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另外,患者也可能在活動後或躺下時,呼吸急促、困難的症狀加劇。有些時候症狀會在患者起身後稍微緩解一些。

不僅如此,患者也可能冒冷汗、胸痛等其他症狀與呼吸急促一同發生,感覺自己的呼吸狀況好像剛跑完馬拉松一般,即便什麼事也沒做。

3. 異常疲勞

心臟病發作的女性,可能會因強烈的疲勞而感到不堪負荷,即使她們並沒有經常活動。不過這種疲勞感常常工作、操持家務而被忽略或被視為正常現象。為避免這種狀況,建議可以下方式判斷:

做完平時就會從事的運動後,感覺異常疲勞。 感覺胸部異常沉重。 進行簡單的活動(上廁所、購物)就會覺得特別累。 雖然疲憊,但卻無法好好入睡。

4. 出汗(冒冷汗)

這種症狀不同於我們在運動時或暴露於高溫環境下所產生的汗水,比較像是因為壓力而產生的冷汗。患者可能會突然間冒冷汗、或是在呼吸困難或急促的時候冒汗。 5. 其他部位疼痛

女性發生胸痛比例比男性少,取而代之的是手臂、背部、頸部、下巴或胃部這些部位,可能會有疼痛的現象(這不代表男性就不會有這些症狀)。疼痛感可能循序漸進或突然爆發,且可能由胸口蔓延到其他部位。如果發作時患者正在睡覺,可能會因此痛醒。

心臟病專家建議,當腰部以上的任何身體部位,出現莫名症狀時,應立即告知醫師或專業醫療人員。舉例來說,胃痛就經常被誤認為是由胃潰瘍(Stomach ulcer)、胃灼熱(Heartburn)或流感所引起,而非心臟病發作的警訊。

除了以上所提之症狀,女性患者還可能有消化不良、頭暈、頭痛等不適。

女性如何防範心臟病?

隨著女性逐漸邁入更年期,保護血管的雌激素分泌量便會漸漸下降,心臟病的風險也會隨之升高,因此更年期女性應特別關注自己的心臟健康,但要從哪裡下手呢?(推薦閱讀:女人更年期後要小「心」!了解更年期與心臟病的關係

首先,定期健康檢查可幫助你了解身體的大概狀況,若你發現自己血脂過高,便需注意自己是否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其它跡象。若家庭成員有心臟病,也應密切注意心臟健康,因心臟病也可能透過家族遺傳。透過這些指標,你可以對自己的心臟健康做簡易的判斷,若自己屬於高風險族群,應特別留意自己有沒有出現疑似心臟病的症狀,一旦發現,請盡早檢查。(延伸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脂肪斑塊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並堵塞你的冠狀動脈,為了你的心臟健康,建議維持戒菸、規律運動、少喝酒、低膽固醇飲食的生活型態,以降低心臟病風險。

冠狀動脈心臟病|成因、症狀、診斷、治療、預防

你聽過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臟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嗎?其實這2個都是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的別稱,一旦罹患冠心病,之後便可能出現心絞痛、呼吸困難的症狀,嚴重甚至還可能猝死,需要特別注意!《Hello健康》將為你介紹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原因、症狀、治療與預防方法。

什麼是冠狀動脈心臟病?

冠狀動脈主要負責供給心肌血液,讓心臟得以不間斷地持續工作。主要可以分為下列4種:

右冠狀動脈(Right coronary artery,簡稱RCA) 左冠狀動脈(Left coronary artery,簡稱LCA) 左迴旋支動脈(Left circumflex artery,簡稱LCA) 左前降支動脈(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簡稱LAD)

當動脈內壁受損時,膽固醇、與其他細胞產生的廢物會聚集,形成脂肪斑塊於動脈的受損部位,此過程稱為動脈粥狀硬化,也是造成冠狀動脈心臟病的主因。如果這種動脈硬化狀況持續,長期下來會堵塞血管,造成血管壁失去彈性、變厚,管道變窄,使得血液流動困難,導致心臟缺乏血液所運送的氧氣和其他營養而受損或死亡。

除了慢性動脈硬化的威脅外,粥狀斑塊破裂會引發血小板聚集,使已經十分狹窄的血管被血小板和脂肪被堵得水洩不通,這種狀況極可能引發中風甚至猝死。(推薦閱讀:奪命僅數分鐘!預防心因性猝死這樣做)

冠狀動脈心臟病3大症狀別輕忽!

冠心病的形成需要時間的累積,在一開始的時候,你可能不會感覺有什麼異狀,也許在運動的時候,比較容易會有上氣不接下氣的感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脂肪斑塊逐漸成形、變大之後,缺血性心臟病的相關症狀就會出現,主要可能有以下3類: 心絞痛:發作時,會感覺胸口緊繃、受壓,好像有人踩在上面,讓你喘不過氣的感覺,通常症狀會在數分鐘內就結束。無論心理或生理上的壓力都可能引起心絞痛,尤其是女性,可能會在脖子、手臂或背部感受到疼痛。(推薦閱讀:心好痛演哪齣?狹心症=心絞痛!胸痛症狀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呼吸困難:如果心臟沒辦法送出足夠的血液,供給身體足夠的氧氣,呼吸就會變得困難,身體會為了獲得更多氧氣而加快呼吸頻率。 心肌梗塞:若冠狀動脈完全堵塞,便會促使心臟病發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肌梗塞。普遍的心悸梗塞症狀包含胸部、肩膀和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及出汗,但女性可能會出現下巴或脖子疼痛等較少見的症狀,甚至有些人心肌梗塞卻沒有出現任何症狀。因此,心臟病發作時痛苦不堪、緊抓胸口的情況,並非適用於所有人。(推薦閱讀:心肌梗塞男女有別!非典型症狀含胃痛、冒冷汗、疲勞)

如何診斷冠狀動脈心臟病?

若你懷疑自己有冠狀動脈心臟病而前往醫院檢查,除了基本的抽血檢查之外,醫師可能會使用下列6種方式確認你的心臟活動狀況:(推薦閱讀:心電圖或心導管?侵入與非侵入性心臟檢查一覽) 心電圖:檢測心電活動、速度與規律性。 (推薦閱讀:心電圖怎麼看?波型判讀及檢查流程介紹) 心臟超音波:利用超音波觀測心臟活動情形,同時可拍攝並記錄心臟影像。 冠狀動脈血管攝影:俗稱心導管檢查,透過從腹股溝或手臂插入細管,將顯影劑注入血管,使用 X 光儀器觀察冠狀動脈的血流情況。 運動壓力測試:使用跑步機或踏步機等運動器材,觀察心臟在運動時,血液的流通與輸送狀況 冠狀動脈化掃描:使用電腦斷層掃描(CT),觀測冠狀動脈中的斑塊堆積狀況。(延伸閱讀:血管鈣化、動脈就硬了?血管鈣化和吃鈣無關!戒菸酒、健康吃卡實在) 心肌灌注掃描:將放射性同位素如鉈–201(Tl–201)和鎝–99(TC–99)注入體內,可以觀察血液在血管流動的狀況。(推薦閱讀:核子醫學檢查|心肌灌注掃描的用途、須知、風險、流程)

哪些人容易患有冠狀動脈心臟病?7大冠心病好發族群報你知

由於造成缺鐵性心臟病的原因往往是由數種因素同時構成,且可能同種因素也是其他疾病或其他類型心臟病的促成原因,像肥胖就會提高糖尿病與各類心臟病的罹患機率。以下簡單列出7類常見的冠心病好發族群。 男性: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罹患缺血性心臟病,但過了更年期的女性會因雌激素的減少而提高患病率。(推薦閱讀:女人更年期後要小「心」!了解更年期與心臟病的關係) 年長者:年齡增長所造成的老化不只在外表,同樣也會發生在冠狀動脈上,使它對有害健康的行為耐受力變差,因此上了年紀的人更該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 家族病史:親人若患有冠狀動脈心臟病,則家族其他人患病機率會比一般人高。 高膽固醇者:血液膽固醇含量高會增加動脈粥狀硬化風險,但並非所有膽固醇都不好,如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LDL,俗稱壞膽固醇)會增加硬化風險,但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HDL,俗稱好膽固醇)則反而有助預防斑塊堆積。(同場加映:吃蛋擔心膽固醇過高?帶你破除膽固醇真相迷思) 高血壓患者:高血壓會導致動脈管壁硬化與增厚,導致管道變窄。 糖尿病患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的人通常都有肥胖和高血壓問題,而這2項因素同樣也會提高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發生機會。 飲食不健康者:常吃高鹽、高糖、高飽和與高反式脂肪的食物,會提高冠心病風險。

冠狀動脈心臟病的併發症

當動脈硬化和堵塞到一定程度之後,除了會有心絞痛、呼吸困難等症狀外,也可能會出現下列併發症: 心臟衰竭:心臟某些區域因為缺乏血液而衰弱,或者心臟無法將足夠的血液輸送至身體各處。(推薦閱讀:什麼是心臟衰竭?) 心律不整:流向心臟的血液受阻會影響心電活動,造成心跳頻率異常。(延伸閱讀:認識心律不整) 心臟病發作:堆積在血管的脂肪斑塊破裂會引來血小板,容易導致血管完全堵塞,造成心臟病發作(心肌梗塞)。

冠狀動脈心臟病2大治療方法 1. 冠狀心臟病藥物治療

藥物可以幫助降低血壓、心率、血脂或膽固醇,改善冠心病的症狀並降低併發症的發作機會: 史他汀(Statins):可降低壞膽固醇,降低血脂,以減少心臟病與中風的發生機率。(延伸閱讀:降膽固醇你吃對了嗎?3大降膽固醇藥物功能、副作用揭祕) 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簡稱ACEI):主要作用是透過抑制血管收縮素I轉換為血管收縮素II,以避免提高血壓;另一個功用則是避免血管收縮素催化緩激肽(Bradykinin)的水解作用,以促進血管擴張。 硝酸鹽(Nitrates):主要用於避免心肌梗塞、減輕心室前負荷(Preload),也就心臟在收縮時,心室肌肉所受到的壓力,達到增強冠狀動脈血流的目的。在實務運用上,會利用硝化甘油含片、貼片或噴霧來緩解心絞痛。 鈣離子管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簡稱CCB):幫助血管平滑肌放鬆,使血管擴張,減低心肌收縮以降低血壓。 乙型阻斷劑(β-Blocker):可降低心跳速率與血壓,減少心臟對氧氣的需求。如果患者曾有心臟病發過,使用乙型阻斷劑有助降低未來再次病發機率。 雷諾嗪(Ranolazine):與硝酸鹽藥物和乙型阻斷劑一樣,都有緩解心絞痛的作用,假如患者無法使用乙型阻斷劑,可使用雷諾嗪替代。

2. 冠狀動脈心臟病手術治療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簡稱PCI):又稱氣球擴張術(balloon angioplasty),醫師會將1根細細的導管,插入動脈狹窄部位,然後把氣球經由導管送進說動脈中,待氣球充氣,便能撐開血管壁,增進血液流通。為了避免術後動脈再度狹窄化,通常會將支架留在動脈中幫助張開管壁。(延伸閱讀: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簡稱CABG):透過移植別處血管,以繞開堵塞的冠狀動脈,使血液得以流通。由於這種「開心手術」的風險較高,若患者有好幾處冠狀動脈狹窄,才會考慮使用此手術。 掌握7招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病

想避免冠心病的威脅,最好的方式就是改善生活方式,以下提供7種預防冠心病的方式: 檢查膽固醇:滿20歲後,應該至少每5年進行1次膽固醇檢查,而大多數人的LDL水平應該要在130mg/L或3.4mmol/L以下。如果你屬於罹患心臟病的高危險群,LDL水平可能要控制在100mg/L或2.6mmol/L以下。 測量血壓:做好血壓追蹤與管控,平均血壓應低於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避免高血壓的危害。(延伸閱讀:在家量血壓) 健康飲食:採取低油、低糖、少鹽及高纖的飲食方式,減少血脂累積,並降低肥胖機率。(推薦閱讀:預防心血管疾病!4 大飲食原則保護心臟) 適度運動:每天至少運動30分鐘,可使血壓降低平均約4~9 mmHg,建議選擇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或騎腳踏車等。(推薦閱讀:有心臟病可以運動嗎?注意心率以有氧運動為主) 避免酗酒:過度飲酒會導致血壓與三酸甘油酯升高,三酸甘油酯是血液中的1種脂肪,過高可能提升動脈粥狀硬化風險。 戒菸:抽菸會損害血管,增加動脈粥狀硬化風險;菸裡的尼古丁還會讓血壓升高;散發的一氧化碳則會減少血液的攜氧量。(延伸閱讀:說戒就戒!成功戒菸做到這4點) 減肥:降低體重可能是降低血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每減少10公斤體重,血壓就會降低5~20mmHg,不過為了健康著想,每週減重不建議超過1公斤。(同場加映:小心胖到讓血管油滋滋!肥胖症與心臟病的關聯)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茄紅素、Omega-3有益心臟健康!心臟病飲食3大營養素報你知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統計,心臟病(Heart disease)長期以來皆是全球的主要死因之一,且這個趨勢只增不減。為了有效且快速地減少罹患高血壓(Hypertension)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一般多建議直接服用藥物,以降低膽固醇(Cholesterol)和血壓,但藥物不免會伴隨副作用。

因此,一般人若想預防心臟病,建議只要透過各種天然的飲食方法,就能漸漸改善高血壓、降低膽固醇,並減少罹患心臟病風險,以下《Hello健康》將為你介紹預防心臟病飲食必知的3大營養素。 1. 茄紅素

許多水果和蔬菜都含有茄紅素(Lycopene),尤以番茄及番茄製品中的含量特別高,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資料,每日攝取約250克的小番茄,就能滿足一日所需的維生素。

不僅如此,茄紅素還擁有優秀的抗氧化能力,根據研究指出,血液中若有高濃度的茄紅素,即可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此外,體內茄紅素濃度較低的男性,當其血漿中的茄紅素濃度較低時,動脈壁上的斑塊容易增厚,並提高血管的壓力,進而增加罹患中風(Stroke)或急性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延伸閱讀:心血管疾病很要命!10招教你護心臟

2. 纖維和固醇類 纖維

纖維(Fiber)存在於多種穀物、水果、蔬菜與豆類中,可協助降低人體從食物裡吸收的膽固醇含量。建議每日至少攝取25~30克的纖維。

另外,從天然飲食或營養補充品中攝取足量的纖維,便是保護心臟最好的方式,研究證實纖維補充品中常見的金色洋車前子麩皮(Blond psyllium husk),能降低體內的壞膽固醇(LDL)含量,並使好膽固醇(HDL)上升。(延伸閱讀:怕高血壓找上門?這5種飲食觀念快學起來

其他的纖維補充品包括小麥糊精、甲基纖維素(Methylcellulose)、聚卡波非(Polycarbophil)和,也皆是預防心臟病飲食必備的營養素之一。而食用纖維補充品的速度不應過快,應一點一點地逐漸增加攝取量,以避免腹部絞痛和脹氣。此外,當纖維攝取量增加時,亦需多補充水份,防止糞便過硬,而造成便祕。

固醇類和植物固醇

固醇(Sterols)和植物固醇(Stanols,也稱烷醇)皆可透過食用堅果、穀物或特定的營養補充品來獲得,而這2種成分可降低人體從食物中吸收的膽固醇含量,並促進心臟健康。許多食物都含有固醇及植物固醇,如柳橙汁、人造奶油和優格,建議每天只需攝取2克的固醇和植物固醇,即能讓壞膽固醇維持在低濃度。 3. Omega-3脂肪酸

植物性食物(如核桃、亞麻籽)和動物性食物(如鮭魚、鮪魚等),都含有Omega-3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而此營養素不僅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還可有效降低因心臟病發作而猝死的風險。(延伸閱讀:不只鮭魚才有Omega-3!多吃這些食物強健身體

此外,Omega-3脂肪酸也能幫助人體對抗發炎,因此多補充含有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或補充品,便能降低心臟發炎,進而引發心臟病的風險。不僅如此,體內的Omega-3脂肪酸濃度若過低,也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有關,所以建議大家都能於日常飲食中適當補充此種營養素。

對心臟好的食物有哪些?4大最強護心食材報你知

心臟是人體非常重要的器官,沒有什麼比細心呵護心臟更重要,為了仔細照顧這個重要的人體器官,我們除了應規律運動、控制壓力,養成不要吸菸的好習慣以外,也可以透過飲食來維護心臟的健康。究竟對心臟好的食物有哪些?裡面有什麼營養成分可以預防心臟病?《Hello健康》以下將一一介紹4種最強護心食物。

4種保護心臟的食物一次看 1. 大豆蛋白

除了價格實惠,這種優質蛋白還富含維生素、纖維和礦物質,皆有益於心臟健康。此外,已證實飲食中若含有大量的大豆蛋白,可幫助降低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控制心臟病(Heart disease),並促進心臟健康。

事實上,大豆含有極少量的飽和脂肪(Saturated fat),其營養成分除了維生素和礦物質外,還有豐富的多元不飽和脂肪(Polyunsaturated fat),能為你的健康帶來許多好處。(同場加映:植物油還是動物油好?認識各種油脂

我們可以從天然食物中攝取大豆,如有機嫩豆腐、天貝(Tempeh,印尼1種傳統豆類發酵製成的食物)、毛豆或納豆等。在全穀物麥片或燕麥粥裡加入豆漿,也是相當不錯的選擇,但同時也要注意大豆中的鹽含量多寡,因為有一些大豆加工製品可能含有額外的鈉,會使血壓上升。

2. 莓果類

大多數的莓果類水果,如覆盆子、藍莓草莓等,都富含抗發炎成分,可降低罹患癌症、尤其是心臟病的風險。在打擊疾病方面,藍莓的功效最為強大,這要歸功於藍莓中的花青素(Anthocyan)。花青素屬於1種抗氧化劑,也是藍莓擁有深藍色外觀的原因。

此外,這些美味的莓果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纖維,皆可保護心臟及血管健康。其中覆盆子更富含多酚(Polyphenol),此種抗氧化劑能協助清除傷害身體的自由基,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3. 酪梨

一提到對心臟好的食物,就不能不提到酪梨!酪梨如乳酪般的果肉質地,來自單元不飽和脂肪(Monounsaturated fat),這是1種好的脂肪,不僅可降低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還能提高好膽固醇(HDL,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延伸閱讀:膽固醇解禁!蛋黃海鮮適量吃不怕膽固醇過高

此外,酪梨的抗發炎作用能減少慢性發炎,而慢性發炎是動脈粥狀硬化的主因,會使動脈壁變硬。建議平時在食用酪梨時,可將其切塊,再放入三明治、菠菜沙拉或豆豉辣椒中,用搗碎的酪梨代替奶油,便能增加飲食中對心臟有益的脂肪含量。

4. 橄欖油

對於那些希望限制攝取動物性產品(例如肉類)與乳製品(如牛奶)中飽和脂肪含量的人而言,橄欖油是很好的選擇。從動物性產品中攝取脂肪跟食用反式脂肪(Trans fat),會提高體內的壞膽固醇含量,導致脂肪在動脈中堆積。

另一方面,橄欖油內含的單元不飽和脂肪,有助於減少壞膽固醇,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事實上,這些對健康的可貴益處,正是讓橄欖油成為傳統地中海飲食裡,非常重要的元素。

除了上述的4種食物之外,其他對心臟好的食物,還包括核桃、黑巧克力、紅葡萄、亞麻籽、鷹嘴豆等,這些食物皆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也能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建議民眾平時能適量攝取,以維持心臟健康。(同場加映:維持心臟健康:心臟保健與功能介紹

乙型阻斷劑

根據心臟病的類型,醫師會選擇適合的藥物進行治療,如硝酸鹽藥物(Nitrates)、離子通道阻斷劑(CCB)、利尿劑(Diuretic)與乙型阻斷劑(β-blocker)等等。本文將針對其中的乙型阻斷劑,介紹其作用機轉以及適用情形。

【想看更多相關文章,請至心臟病專區】 乙型阻斷劑的作用機轉

乙型阻斷劑又稱為乙型腎上腺素阻斷劑或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是阻止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又稱去甲基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素(Epinephrine),和神經上的 Beta 受體結合的藥物。正腎上腺素與腎上腺素作為神經傳導物質,可以透過血液在神經之間傳遞訊息。

人體的 Beta 受體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 β1 受體:位於心臟、腎臟和眼睛 β2 受體:位於肺、胃腸道、肝臟、子宮、骨骼肌與血管 β3 受體:位於脂肪細胞

本文主角——乙型阻斷劑主要透過阻斷 β1 和 β2 受體,阻止腎上腺素的作用,讓心跳速率能夠減緩、同時擴張血管使血壓下降。 乙型阻斷劑的用途

主要可透過口服或靜脈注射的方式,治療心臟疾病與相關症狀,包含心絞痛、高血壓、心律不整(Arrhythmia)、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等等。對於曾發作過心臟病的病患來說,乙型阻斷劑也能預防心肌梗塞再次發生。

此外,乙型阻斷劑還可應用在治療甲狀腺亢進(Hyperthyroidism)、長 QT 症候群(Long QT syndrome)、靜坐不能(Akathisia)、恐慌症(Panic disorder)、青光眼(Glaucoma)、偏頭痛(Migraine)與一些攻擊性行為。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對於同時有心臟病與肺部疾病(例如:氣喘)的患者來說,β2 受體遭到拮抗可能會造成支氣管收縮,反而會增加危險性,因此可行的方法應該是以「選擇性乙型阻斷劑」進行治療,請見接下來的乙型阻斷劑種類介紹。 乙型阻斷劑種類

雖然主要作用都是阻止 Beta 受體與腎上腺素的接觸,但是根據受體類型的不同,乙型阻斷劑實際上還可以細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代—非選擇性乙型阻斷劑:阻斷 β1 與 β2 受體,對心臟、血管與氣管產生影響。相關藥物如 Propranolol、Nadolol 等。 第二代—選擇性乙型阻斷劑:主要作用對象為 β1 受體,因此對肺部的影響較小。相關藥物如 Metoprolol、Atenolol、Bisoprolol 等。 第三代—乙型阻斷劑(帶有額外血管擴張作用):這類阻斷劑除了與 Beta 受體作用外,還會與 α1 受體產生拮抗,讓血管舒張,達到降血壓與心率的效果。相關藥物如 Carvedilol、Nebivolol、Labetalol 等。

第一代與第二代的乙型阻斷劑所擁有的副作用較多,因此通常不會作為第一線用藥,而像Carvedilol、Nebivolol 這種新一代的乙型阻斷劑,因為能夠有效降低心臟的射出分率(Ejection fraction),也就是心臟每次收縮所能夠送出的血液量,在治療心臟衰竭或冠心病患者的高血壓狀況上,佔有一席之地。(推薦閱讀:冠狀動脈心臟病)

(其他降血壓藥物的副作用可以看:高血壓用藥須知!避免同時用這4類藥) 乙型阻斷劑的副作用 腹瀉 胃痙攣 肌肉痙攣 噁心、嘔吐 疲倦 起疹子 掉髮 虛弱 失眠 失去方向感 疲累 體重增加 頭暈 手指或腳趾冰冷

在大多數情況下,患者使用乙型阻斷劑後不會出現嚴重的副作用,但若你在服藥後有出現下列情形,請盡快尋求醫師協助。 心臟問題:呼吸困難與咳嗽(尤其運動後)、腳踝和腿部水腫、心絞痛(胸痛)、心律不整。 肺部問題:呼吸困難、喘鳴、胸口感覺壓迫。 肝臟問題:皮膚發黃、眼白發黃

乙型阻斷劑注意事項

使用或停止使用藥物前都應該先與醫師討論。任意停止使用乙型阻斷劑可能導致心絞痛加劇、引起心肌梗塞、嚴重心律不整,甚至猝死。以下列出可能影響乙型阻斷劑的藥物,以及需要格外注意的用藥族群:(推薦閱讀:奪命僅數分鐘!預防心因性猝死這樣做)

1. 同時服用不同藥物可能會互相影響,影響治療的效果,甚至造成危險。如果你有服用下列藥物,請主動告知醫師: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如布洛芬(Ibuprofen) 過敏藥物:如去甲基腎上腺素、腎上腺素(推薦閱讀:藥物過敏) 糖尿病藥物:如胰島素 慢性阻塞性肺病藥物 氣喘藥物 其他降血壓藥物:如硝酸鹽(Nitrates)、Tamsulosin 帕金森氏症藥物:如左旋多巴胺(Levodopa) 心律不整藥物:如 Amiodarone、Flecainide

2. 如果你的身體符合以下任一狀況,醫師可能不會考慮使用乙型阻斷劑進行治療: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推薦閱讀:COPD患者請小心!缺氧有致命的風險) 低血壓 心跳緩慢 嚴重四肢血液循環問題(雷諾氏現象 Raynaud phenomenon) 代謝性酸中毒 氣喘 準備懷孕或懷孕中 哺乳 乙型阻斷劑藥物一覽

以下列出乙型阻斷劑的各成分藥物名稱。請注意,成分名稱並不等同「藥品名稱」。如需詳細資訊,請前往衛福部健保署的健保用藥品項查詢,在「成分名稱」欄位鍵入下列任一成分名進行搜尋。 Acebutolol Atenolol Betaxolol Bisoprolol fumarate(推薦閱讀:康肯膜衣錠) Carteolol Carvedilol Esmolol Labetalol Metoprolol Nadolol Nebivolol Penbutolol Pindolo Propranolol Sotalol Timolol

瓣膜性心臟病

心臟病種類繁多,除了常見的高血壓心臟病(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和冠狀動脈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或稱冠心病)之外,瓣膜性心臟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也是令許多人困擾的心臟問題,《Hello健康》將帶你了解瓣膜的功用和異常症狀,以及如何治療和預防瓣膜性心臟病

什麼是瓣膜性心臟病?

我們的心臟裡面有4片位置不同的瓣膜,負責控制血液的通過,防止血液逆流,這4片瓣膜的名稱分別為: 主動脈瓣(Aortic valve):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 肺動脈瓣(Pulmonary valve):位於右心室與肺動脈之間 三尖瓣(Tricuspid):位於右心房與右心室之間 二尖瓣(Mitral):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

一般來說,主動脈瓣和二尖瓣較容易引起瓣膜性心臟病,因為這兩個部位是心臟將充氧血泵出,進行體循環的必經之路,在血壓和血流速較快的情況下,更容易受損。當瓣膜變得狹窄或變硬,無法完全關閉或開啟時,便可成造成瓣膜脫垂或瓣膜狹窄。 瓣膜脫垂:瓣膜無法完全密合,嚴重的閉鎖不合可能造成血液逆流回心室或心房。 瓣膜狹窄:狹窄的瓣膜開啟的通道非常窄小,使得心臟得更費力博動,才能將血液送出。(同場加映:主動脈瓣狹窄無徵兆?了解症狀和治療)

造成瓣膜性心臟病的可能有很多種,如先天構造異常,或是後天因素,如感染風濕熱(Rheumatic fever)、感染性心內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或老化等等,本文後面將進一步介紹。

瓣膜性心臟病的症狀

可能出現的症狀每人不同,甚至有些人罹病多年,也不一定會有症狀出現,直到檢查才知道。以下為瓣膜性心臟病的常見症狀: 心絞痛(延伸閱讀:心好痛演哪齣?狹心症=心絞痛!胸痛症狀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心雜音 腹脹 疲勞 頭暈 昏倒 呼吸困難、急促 雙腿或腳踝腫脹 心律不整(同場加映:感冒藥恐造成心律不整?衛福部決議下架芬士比瑞)

瓣膜性心臟病的診斷方法

醫師可能會先用聽診器檢查你的心臟是否有雜音,若血流遭受阻礙或是瓣膜出現異常,就可能出現心臟雜音。以下為瓣膜性心臟病的其他診斷方法: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簡稱 ECG 或 EKG):藉由在心臟、腿部和手臂等位置貼上電極貼片,利用心電圖儀器檢測心臟的電位變化,並將結果顯示在螢幕上。(推薦閱讀:心電圖或心導管?侵入與非侵入性心臟檢查一覽)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利用超音波觀測心臟活動情形,同時可拍攝並記錄心臟影像。 胸部X光:可觀測有無心臟肥大,這可能導致某些瓣膜性心臟病。 心臟核磁共振檢查(Cardiac MRI):利用磁場和無線電波建立詳細的心臟圖像,以便觀察。 運動壓力測試:使用跑步機或踏步機等運動器材,觀察心臟在運動時,血液的流通與輸送狀況 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oronary angiography):俗稱心導管檢查,主要用於冠狀動脈檢查,但是也可作為其他心臟疾病的輔助檢查。透過將一根細管從腹股溝或手臂插入,將顯影劑注入血管,以便使用X光儀器觀察冠狀動脈的血流情況。 瓣膜性心臟病的風險

根據高雄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之資訊顯示,瓣膜性心臟病有6成是由風濕性心臟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所引起。以下為造成瓣膜性心臟病的常見原因: 先天性瓣膜缺陷:先天性的瓣膜大小或形狀異常,接會提高瓣膜性心臟病發生率,像是主動脈瓣的瓣葉正常會有3片,但有些人只有2片便容易出現閉鎖不全的狀況。(推薦閱讀:先天性心臟病) 馬凡氏症候群(Marfan syndrome):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容易造成心臟瓣膜異常。 風濕熱:通常因鏈球菌(Streptococcal bacteria)引發感染,如鏈球菌咽喉炎(Laryngopharyngitis)所引起。風濕熱本身不會感染心臟,但是身體所產生的抗體與炎性物質,會使心臟瓣膜發炎和留疤,導致瓣膜狹窄或脫垂,造成風濕性心臟病。 感染性心內膜炎:也稱細菌性心內膜炎(Bacterial endocarditis),若細菌進入血液,順著血流附著到心臟瓣膜上,便可能會造成瓣膜破洞或結痂,破壞瓣膜功能。 放射治療(Radiation therapy):部分癌症患者可能需要對胸腔進行放射治療,這可能提高瓣膜心臟病風險。 年長者:年齡愈大,瓣膜就愈容易因老化而影響功能,長年的血液沖刷會使得瓣膜變厚、變硬,提高罹患瓣膜性心臟病的機率。 高膽固醇者:血液膽固醇含量高可能會提高瓣膜化機率,導致瓣膜狹窄,但並非所有膽固醇都不好,如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稱壞膽固醇)會增加硬化風險,但高密度脂蛋白(HDL,俗稱好膽固醇)則反而有助預防斑塊堆積。(推薦閱讀:吃蛋擔心膽固醇過高?帶你破除膽固醇迷思) 女性:女性罹患風濕熱,引發瓣膜性心臟病的機率比男性高。(同場加映:女人更年期後要小「心」!了解更年期與心臟病的關係

瓣膜性心臟病的併發症

瓣膜功能異常可能出現以下併發症: 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心臟某些區域因為缺乏血液而衰弱,或者心臟無法將足夠的血液輸送至身體各處。(同場加映:呼吸困難、下肢水腫竟是心臟無力!心臟衰竭7大前兆愛注意) 心律不整(Arrhythmia):流向心臟的血液受阻會影響心電活動,造成心跳頻率異常。(延伸閱讀:心跳忽快忽慢怎麼辦?預防心律不整,忌吃食物有這些) 中風(Stroke):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導致身體機能喪失。 心臟肥大:無論狹窄的瓣膜迫使心臟加大搏動力道,或是瓣膜閉鎖不全造成血液逆流,使得心室被血液充滿而擴張,都容易造成心臟肥大。嚴重的心臟肥大可能會轉變成心臟衰竭。

瓣膜性心臟病的治療方法

輕微的瓣膜問題可能需要持續追蹤觀察,但針對瓣膜所引起的其他症狀,可以使用藥物治療。 利尿劑(Diuretic):可減輕水腫、降低血壓。 抗凝血劑(Anticoagulant):延長血液凝固時間,降低心臟瓣膜血栓形成機率。 抗心律不整藥(Antiarrhythmics):如離子管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簡稱 CCB)和乙型阻斷劑(β-Blocker),可以改善心律不整。 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簡稱 ACEI):主要作用是透過抑制血管收縮素I轉換為血管收縮素II,以避免其提高血壓;另一個功用則是避免血管收縮素催化遲緩激肽(Bradykinin)的水解作用,以促進血管擴張。可用於改善高血壓和心臟衰竭狀況。 乙型阻斷劑(β-Blocker):可降低心跳速率與血壓,減少心臟的負擔。如果患者曾有心臟病發過,使用乙型阻斷劑有助降低未來再次發生心肌梗塞機率。 血管擴張劑(Vasodilator):幫助血管周圍的平滑肌放鬆,讓血管擴張、血壓下降,促進血液流動,改善瓣膜閉鎖不全所造成的血液逆流。

若瓣膜受損嚴重或喪失功能,則需透過下列手術修補,或更換人工或生物瓣膜: 修補瓣膜:如果瓣膜受損情形不嚴重,通常會以修補為主。 開胸手術:根據瓣膜狀況,會選擇不同修補方式,假如瓣膜閉鎖不全,醫師可能將瓣膜底環縫合或加裝人工環在瓣膜基部,讓瓣膜能夠完全閉合;若是瓣膜狹窄的情形,醫師可能會考慮切開瓣葉,改善血液阻塞狀況。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簡稱PCI):又稱氣球擴張術(balloon angioplasty),好處是它不須將胸口切開才能動刀。醫師會將一根細細的導管,從腹股溝或手臂插入,經由血管到達心臟,將導管末端的氣球充氣以擴大狹窄的瓣膜,增進血液流通;如果是瓣膜閉鎖不全,則會將氣球替換為瓣膜夾,經由一樣的方式送達瓣膜旁邊,讓讓夾子固定以夾合瓣葉,阻止血液逆流。 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以下簡稱 TAVI):也稱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簡稱 TAVR)。傳統的瓣膜置換須經由開胸手術達成,而TAVI這種微創手術的好處在於,患者術後恢復期較短且產生的疤痕也較小。其實它概念跟前面提到的氣球擴張術有些類似,只需在腹股溝或胸腔處切開個小口,就可將攜帶人工瓣膜的導管放入,引導至心臟進行瓣膜更換。 置換瓣膜:如果瓣膜受損嚴重,則會考慮更換瓣膜以維持瓣膜功能。人工瓣膜主要分成機械瓣膜和生物瓣膜,以下為兩者的優缺點與適用的對象。

機械瓣膜:最早出現的人工瓣膜,由金屬、陶瓷或塑膠製成。使用期長和費用便宜是它的優點,但是使用機械瓣膜需要終生使用抗凝血劑,以減少血塊產生,避免血栓,因此比較適合年輕人或沒有在服用抗凝血藥物的人使用。 生物瓣膜:大多由牛、豬的組織製造而成,比起機械瓣膜更容易被人體適應,因此也不容易產生血塊。當然,可以接受人類的心臟瓣膜移植更好,但絕大多數仍以動物組織製品為主。生物瓣膜價格昂貴且較不耐用,但血栓機率較低,適合老人或有其他重大疾病的病患使用,而且使用者只需要在術後短期服用抗凝血藥即可,適合有懷孕計畫的人選擇,因為服用抗凝血藥對懷孕和胎兒有不良影響。

瓣膜性心臟病的預防方法

雖然瓣膜性心臟病大多由先天缺陷或風濕熱而造成,但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對心臟造成的傷害和正常老化,都有機會引發瓣膜疾病,以下提供預防瓣膜性心臟病的6種方式: 定期追蹤:透過檢查,通常可以知道心臟瓣膜是否有先天缺陷或是功能不佳,也許情況不一定糟到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持續追蹤並改善日常生活可以減少瓣膜性心臟病的威脅。 健康飲食:採低油、低糖、少鹽及高纖的飲食方式,減少血脂累積,並降低肥胖機率。(推薦閱讀:預防心血管疾病!低糖、低鈉、高纖、好脂肪,4大飲食原則不「傷心」) 口腔健康:有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的人在刷牙的時候可能會經常流血,細菌便有機會入侵體內,提高感染性心內膜炎的機率。 適度運動:有先天瓣膜功能狹窄的人,建議與醫師討論運動的時間與種類,並避免過於激烈的運動,以免引起心臟不適。(推薦閱讀:有心臟病可以運動嗎?注意心率以有氧運動為主) 戒菸:抽菸會損害血管,增加動脈粥狀硬化風險;菸裡的尼古丁(Nicotine)還會讓血壓升高;散發的一氧化碳則會減少血液的攜氧量。 避免酗酒:過度飲酒會導致血壓與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三酸甘油脂是血液中的一種脂肪,過高可能提高動脈粥狀硬化風險。 檢查膽固醇:滿20歲後應該至少每5年進行1次膽固醇檢查。大多數人的LDL水平應該要在130mg/L 以下或低於3.4 mmol/L。如果你屬於罹患心臟病的高危險群,LDL水平可能要控制在100 mg/L或2.6 mmol/L 以下。

心臟衰竭能治癒嗎?心衰竭分級、原因、症狀、治療

高血壓心臟病(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又稱缺血性心臟病)等心臟疾病,常常會造成心臟肥大,提高心臟衰竭(Heart failure)風險。

許多人可能看到「衰竭」就以為心臟已經不行、要罷工了,但其實心臟衰竭有4個分級,及早治療不僅可大幅降低死亡率,患者甚至仍能保有足夠的心臟機能,從事自己喜愛的活動。

Hello健康》這篇將介紹心臟衰竭的原因、症狀、治療與心臟衰竭患者的生活注意事項,與你一同阻止心臟衰竭惡化。 什麼是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又稱為鬱血性心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簡單說就是心臟無力。在正常情況下,心臟每次搏動會送出足夠的血液到身體各處,讓器官能保持運作,但如果血液進入心室出現障礙,或是心臟泵血不足,都可能導致心臟衰竭。

根據心室不同、收縮與舒張的差異,可以分以下4個心臟衰竭類別:

左心衰竭(Left-sided heart failure):可能造成血液淤積在肺靜脈,導致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 右心衰竭(Right-sided heart failure):血液可能淤積在下肢、腹部,造成水腫。 收縮性心衰竭(Systolic heart failure):心臟無法確實收縮,導致泵血功能出現問題。 舒張性心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心臟無法完全放鬆,使得血液沒辦法完全注入心室。 心臟衰竭分級

為了方便區分心臟衰竭的情況,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和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各自用不同的劃分方式,依據心臟衰竭的病程列出4個分級,皆可協助醫師判定病人的心臟衰竭程度。

心臟衰竭的症狀

心臟衰竭可能引起的症狀繁多,主要以水腫和呼吸問題為主,但下列症狀也能是其他心臟病所引起,因此建議盡速就醫,交由專業醫師診斷。

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平躺時特別明顯。 腳、腳踝、腿、腹部和頸部靜脈腫脹。 運動能力下降,像是爬樓梯或走路變得特別容易喘或疲累。 不停咳嗽,痰液可能因帶有血絲而呈現紅色或粉紅色。 水腫造成體重上升,可能在數天內就增加2.5公斤。 心跳快速或不規則。 食慾不振或噁心。 夜間頻尿。 心悸。 心絞痛。(延伸閱讀:心好痛演哪齣?狹心症=心絞痛!胸痛症狀與治療方法一次看) 疲累。

心臟衰竭的診斷方法

醫師在進行診斷時,同時也會注意是否有其他心臟問題,像是使用聽診器除了可以知道肺部有無充血,也能聽出心臟是否有雜音,那也有可能是瓣膜性心臟病的徵兆之一,以下提供其他診斷心臟衰竭的方法: 抽血檢查 胸部X光 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phy, ECG or EKG) 心臟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 運動壓力測試 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oronary angiography) 心臟電腦斷層掃描(CT) 心臟核磁共振檢查(Cardiac MRI)(延伸閱讀:心臟不適要做心電圖還是X光?一次了解各類心臟檢查項目) 心臟衰竭的風險

與下列任何一條件相符,罹患心臟衰竭風險都會增加,符合項目愈多,罹病機率愈大。(同場加映:心臟病高風險群~自我檢測與改善) 高血壓 冠狀動脈狹窄 年長者 肥胖者(推薦閱讀:小心胖到讓血管油滋滋!肥胖症與心臟病的關聯) 曾發生過心肌梗塞 先天心臟缺陷(推薦閱讀:先天性心臟病) 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 部分藥物 心臟衰竭的併發症

腎衰竭(Kidney failure) 瓣膜性心臟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 心律不整(Arrhythmias) 肝損害 心臟衰竭能完全治癒?有無改善方法?

心臟衰竭通常病程較慢,大多數處於第1級心臟衰竭的患者,甚至不會感覺自己的心臟或身體有任何異狀,但若未主動接受治療或改善生活型態,心臟衰竭往往會持續惡化並逐漸出現呼吸喘、容易疲勞或心悸等症狀。

雖然心臟衰竭無法完全治癒,但若能於心臟衰竭早期嚴加控制,盡量減少心臟功能衰退,心衰竭患者仍能從事自己喜愛工作或興趣,因此建議民眾一旦確診心臟衰竭,便積極配合醫師診療並遵守醫囑,才能有效避免心臟衰竭加劇。

心臟衰竭的治療方法

心臟衰竭需要是需要長期照顧的疾病,透過藥物治療可以強化心臟,減緩症狀與併發症的出現機率。醫師也可能開立史他汀(Statin)藥物降低膽固醇,或是硝酸鹽(Nitrates)藥物改善心絞痛,以下為治療心臟衰竭的藥物: 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 血管收縮素受體抑制劑(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ARB) 乙型阻斷劑(β-Blocker) 利尿劑(Diuretic) 醛固酮拮抗劑(Aldosterone antagonist) 心肌收縮力增強劑(Inotrope) 地高辛(Digoxin) 心臟衰竭手術

心臟問題時常由其他心臟問題造成,例如冠狀動脈堵塞或心臟瓣膜問題等等,這時醫師可能會建議進行相應的手術,治療心臟問題,達到改善心衰竭的目的。(推薦閱讀:心臟病治療:心臟手術一覽)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 CABG) 修補或置換心臟瓣膜 植入式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推薦閱讀:心跳過慢的救星!心律調節器作用與類型介紹) 心室輔助器(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VAD) 心臟移植 緩和照護與生命末期照護

緩和照護是專注於緩解症狀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醫療方式,它的目的並非治癒患者,而是著重在減輕患者因疾病或醫療所帶來的痛苦。(推薦閱讀:認識安寧緩和醫療|緩和與安寧療護提升病人生活品質

緩和照護往往會被人認為是患者已經病入膏肓,沒有辦法治癒才採取的消極治療方式,不過緩和照護其實可以運用在各種不同病程的患者上,也可作為積極治療的一環。

部分患者到了心臟衰竭末期,可能已無法使用藥物、手術或移植改善的地步,醫師便可能會採取生命末期照護,或者也可稱為安寧照護,透過緩和照護的方式,減輕患者在生命最後階段的痛苦。

適量飲水少吃鹽 心衰竭患者日常生活須知

心衰竭患者除接受藥物或手術治療外,也應遵循以下建議調整生活型態: 飲水別過量:請與你的醫師討論適合你的飲水方針,一般建議心衰竭每日飲水量介於1000~1500ml之間,以免水分攝取過多,增加心臟的負擔。 限制鹽分攝取量:建議心衰竭患者每日鈉攝取量小於2000毫克(約等於5公克食鹽);水腫症狀較為嚴重者,則每日鈉不應攝取超過1200毫克(3公克食鹽)。此外,患者也應避免攝取高鹽及醃製類製品,如醬菜、滷味、醬油、香腸等。 紀錄體重變化:每日測量體重對於心衰竭患者控制飲食及水分攝取十分重要,建議固定每天早上起床上完廁所後測量體重,以利比較體重變化。若一週內體重增加2~3公斤且腳踝有合併水腫情形,應立即就醫。 避免處於冷熱變化劇烈之環境:減少洗三溫暖、泡溫泉前後容易因溫度變化劇烈,而對心臟造成額外負擔。 心臟衰竭的預防方法

預防心臟衰竭的方法其實與預防大多數心臟疾病相去不遠,健康的生活型態可以減緩身體的老化速度,降低心血管系統出問題的機會,以下提供8種預防心臟衰竭的方法: 戒菸 健康飲食(推薦閱讀:預防心血管疾病!低糖、低鈉、高纖、好脂肪,4大飲食原則不「傷心」) 遠離壞脂肪(推薦閱讀:反式脂肪是什麼?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都有它的份) 接種疫苗 戒酒 改善睡眠 適度運動(推薦閱讀:有心臟病可以運動嗎?注意心率以有氧運動為主) 管控體重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