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2/UCII膠原蛋白5品牌推薦!功效優於葡萄糖胺、教你這樣挑

UC2/UCII膠原蛋白5品牌推薦!功效優於葡萄糖胺、教你這樣挑

膝蓋保養是許多人選購保健食品的重要關鍵之一,多項研究及動物實驗證實,UC2對於治療部分關節疾病具有一定成效,坊間也出現許多UC2相關產品;究竟UC2/UCII膠原蛋白與葡萄糖胺的差異是什麼?該如何挑選UC2/UCII膠原蛋白產品?讓《Hello健康》帶您認識UC2/UCII膠原蛋白的功效、吃法、挑選4大重點原則,並介紹市售5種品牌產品的特色。

UC2/UCII膠原蛋白是什麼?

UC2/UCII膠原蛋白的全名為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Undenatured Collagen Type II, UC2),由美國大廠Lonza透過新型專利萃取雞胸軟骨中的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因專利萃取技術,使蛋白質仍保有三股螺旋結構,故成分結構更具生物效益。

UC2/UCII膠原蛋白是由胺基酸組成,提供人體高濃度的甘氨酸和脯胺酸,這2種胺基酸對於軟骨組織的穩定性和製造至關重要。

UC2/UCII膠原蛋白跟葡萄糖胺的差異,哪個有效?

過去保養關節的營養素成分原料主要以葡萄糖胺、軟骨素為主,不過,衛生福利部健保署已在2018年宣布取消31項含「葡萄糖胺」成分指示用藥的健保給付,原因為多項研究顯示口服葡萄糖胺效果不彰,美國骨科醫學會也不建議使用。

隨著2002年UC2/UCII膠原蛋白被證明有助關節健康後,也有研究發現,UC2/UCII膠原蛋白的功效更佳。

一項國外臨床研究比較了攝取「UC2/UCII膠原蛋白」和「葡萄糖胺+軟骨素」的差異,發現在持續攝取90天後,「UC2/UCII膠原蛋白」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效果比「葡萄糖胺加軟骨素」還要好2倍。 UC2/UCII膠原蛋白推薦功效有哪些?

攝取UC2/UCII膠原蛋白不僅有助降低身體發炎指數,在多項實驗研究中,得到以下3種實驗結果: UC2推薦功效1.提高關節活動性

一篇針對犬、貓及馬患有關節炎相關問題與UC2/UCII膠原蛋白關係的文獻回顧提到,UC2/UCII膠原蛋白可防止狗的免疫系統攻擊關節軟骨,從而提高關節的活動性、靈活性和舒適度;使日常進行活動更容易,如行走、彎曲和轉身。 UC2推薦功效2.減輕關節炎

另一項針對患有關節炎的犬隻動物研究發現,每天服用10毫克的UC2/UCII膠原蛋白120天後,總體疼痛減輕62%、肢體動作時疼痛減輕91%,運動相關疼痛減輕78%。 UC2推薦功效3.減輕運動引起的關節痛

一項針對健康民眾因運動而關節不適的研究發現,服用UC2/UCII膠原蛋白者在120天後,膝蓋關節的伸展度明顯提高、運動時間可持續更久,也降低運動引起關節不適的機率。 UC2/UCII膠原蛋白建議攝取量

美國臨床研究指出,UC2/UCII膠原蛋白人體的每日攝取量需達40毫克,才足以獲得研究中的功效;若攝取量含量不足,功效也會大打折扣。 UC2/UCII膠原蛋白什麼時候吃?

UC2/UCII膠原蛋白可在空腹時攝取,如在早餐前、每餐之間或睡前補充;因空腹時胃酸量低,可減少破壞UC-II/UC2蛋白的結構。 UC2/UCII膠原蛋白推薦挑選4大原則 UC2推薦挑選原則1.有「專利標章」成分、功效有保障

UC2/UCII膠原蛋白最初由美國大廠Lonza以「雞胸軟骨粉」為原料,研發出專利的萃取技術,因此可確認產品包裝上是否有美國專利標章:外觀為綠色UC-II®字樣,再觀察成分原料是否為「雞胸軟骨粉」,以確保功效,因為有些產品未通過專利,會改用「雞骨粉」、「雞軟骨」等成分。

圖片取自:Lonza UC2推薦挑選原則2.每日劑量達40毫克:足量攝取才有效

如上一段落介紹,UC2/UCII膠原蛋白的每日攝取量須達到40毫克,因此在挑選保健品時,也要注意每日劑量是否有達標,以免因攝取劑量不足,而影響保健功效。 UC2推薦挑選原則3.添加複方成份:消炎、再生軟骨全面兼顧

市面上有些UC2/UCII膠原蛋白會添加複方成分,如薑黃素、透明質酸、甲基磺酰甲烷(MSM, Methylsulfonylmethane)等成分,以減少關節發炎、疼痛的不適,維持行動靈活。 UC2推薦挑選原則4.第三方認證更安心:國際獲獎、檢驗報告

選購UC2/UCII膠原蛋白保健品前,可先確認是否有第三方認證,例如國際獎項或定期產品檢測,例如重金屬、塑化劑及農藥殘留等安全未檢出的檢測結果,以確保產品的品質與安全。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民眾選擇補充保健類或健康食品前,最好先詢問醫師、藥師、營養師、護理師等醫療專業人員,再依照個人身體狀況及需求來使用,若出現皮膚紅疹、搔癢、拉肚子…或其他身體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食用及就醫,並向「全國健康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通報系統」:02-2358-7343進行通報。

UC2/UCII膠原蛋白推薦5大品牌 UC2推薦品牌1.大研生醫 UC2/UCII-動易動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

價格:$2350(30粒/盒) 劑量:40毫克 專利:美國UC-II®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美國Mobilee®雞冠萃取物(透明質酸鈉)、美國Bergstrom Nutrition® MSM、美國microActive®微活化薑黃素 檢驗報告:重金屬、微生物、塑化劑、農藥未檢出 特色: 美國專利UC-ll足量40毫克 Mobilee專利玻尿酸足量80毫克 更好吸收的專利技術黃素

UC2推薦品牌2.家倍健 挺固關日本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

價格:$890(30錠/盒) 劑量:未標示 專利:日本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專利 檢驗報告:無 特色:日本專利萃取鮭魚鼻軟骨

UC2推薦品牌3.Move Free 益節 UC-II+ 關鍵口嚼錠

價格:$1,049(30錠/盒) 劑量:未標示 專利:美國UC-II®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 檢驗報告:SGS(重金屬、微生物) 特色:複方有助骨骼健康 UC2推薦品牌4.挺立 關鍵迷你錠UCII

價格:$949(30錠/盒) 劑量:UC-II雞軟骨粉40毫克 專利:無 檢驗報告:重金屬、微生物、塑化劑、橘黴素未檢出 特色:添加維生素C、鎂、鋅、銅、錳

UC2推薦品牌5.NOW健而婷 UC-II 二型膠原蛋白

價格:$1,900(60錠/盒) 劑量:40毫克 專利:美國UC-II®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愛爾蘭Aquamin-F®海藻 檢驗報告:未標示 特色:添加海藻鈣

最新商品價格依各電商平台為準。

餵母乳還是配方奶?母奶營養成分解析、配方奶挑選重點公開

要餵母乳還是配方奶?為什麼母乳對寶寶最好? 配方奶有辦法滿足寶寶的需求嗎?這些都是嬰兒餵奶的常見問題,尤其嬰幼兒出生後的頭幾個月是發展快速的階段,要讓寶寶長得頭好壯壯,各種營養素可不能少。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 WHO)建議,出生後6個月內的嬰兒,應盡量哺餵母乳,最長建議持續餵到2歲,因為母乳富含嬰兒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然而,有時因為工作、健康或其他因素,母親可能無法天天餵母乳,此時就必須考慮使用配方奶。

究竟母乳營養成分為何?餵母乳有哪些好處?若無法親餵,家長們該如何挑選合適的配方奶?《Hello健康》為您深入解析母乳的營養成分,及挑選配方奶時須注意的3大重點。 母乳營養好處多!3大重點成分解析

母乳是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含有母乳蛋白、母乳益菌、母乳寡糖、乳糖、維生素、礦物質及生物活性因子等各種營養成分,其中又以母乳蛋白、母乳寡糖HMO及母乳益菌,對寶寶成長與免疫系統的發展特別重要:

母乳蛋白:指母乳所含之蛋白質,通常分成「乳清蛋白」、「酪蛋白」等兩類,兩者佔比約6:4,前者不但營養,而且較易被寶寶尚未成熟的腸胃消化與吸收,且佔比較高,所以喝母乳的寶寶相對容易有飢餓感,糞便也常呈水狀;而且可以營造健康的腸道環境和最適的酸鹼值,有助於腸道好菌的發展,可以為寶寶稚嫩的腸道形成厚實的保護膜。 母乳寡糖 HMO(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由多種短鏈複合碳水化合物所組成,是母乳中含量前三名的固體營養成分,其中是以2′-岩藻糖基乳糖(2′-FL HMO,2′-Fucosyllactose)含量最多,除了可提供腸道好菌生長所需的營養,增強寶寶免疫力之外;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母乳寡糖還可作為病菌的誘餌,能黏附病毒和細菌,將其排出體外,並提供大量的唾液酸,促進寶寶腦部及認知發展。 母乳益菌:母乳本身就含有多種母乳益菌,有助調節免疫力,降低呼吸道感染及腸胃道疾病,並促進腸道發育;其中更有些特殊的母乳益菌可以直接分泌殺菌素,第一時間消滅要入侵寶寶體內的病菌,其中的羅伊氏菌(Lactobacillus reuteri)在進入寶寶腸道後,會分泌抗菌物質,抑制腸道壞菌滋生,進一步改善腸道健康,減少腸絞痛等腸道疾病的風險。

餵母乳5大好處

親餵母乳除能提供寶寶更完整的營養成分,幫助嬰兒提升免疫力之外,也有以下5大好處: 加深與母親的情感連結:哺乳時,母親與和寶寶的親密接觸,能強化母嬰間的情感連結。 減少產後出血:寶寶含吸乳房,有助於刺激催產素,加速子宮收縮與恢復,減少產後出血。 加速恢復體態:孕期間儲備的脂肪為乳汁製造的原料,因此餵母乳能加速體態恢復。 減少母親罹癌風險:親餵母乳能減少母親罹患卵巢癌及停經前乳癌的風險。  有助寶寶銜接副食品:母乳會隨著母親所吃的食物而改變味道,有助於嬰兒提早習慣其他食物的味道。

配方奶挑選重點一次看

母乳雖然是寶寶營養來源的最佳選擇,可減少嬰兒的急慢性疾病,但因生活型態的改變,有些家長選擇使用配方奶,以兼顧省時、方便的好處;由於母親餵哺母乳的心情和狀態,也可能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所以若母乳真的分泌不足,或因媽媽的身心和工作生活狀況而必須選擇配方奶時,配方奶粉也是一種餵食方式。

在挑選配方奶粉時,建議選擇同時含有上述多種營養成分的產品,讓母乳的營養銜接不中斷,包括: 母乳蛋白:含有母乳蛋白的配方奶,具備母乳好營養、好消化、高吸收的特點,可幫助強化寶寶抵抗外在病菌的能力。 母乳寡糖 HMO:許多研究指出,母乳寡糖有助降低寶寶生病、腹瀉的風險,並能維持腸道健康,增強寶寶的營養吸收。 母乳益菌:添加益生菌的配方奶,有助給予寶寶近似母乳的營養與幫助,特別是羅伊氏菌;不過,在挑選含有益生菌的配方奶產品時,建議選擇具有專利益生菌的產品,專利代表菌種經過研究與檢驗,也表示該益生菌其來有自,而非來路或功效不明確的其他菌種。

在無法餵母乳時,提供寶寶含有3大重點營養成分的配方奶,能幫助寶寶綜合補充各方面所需營養,建構全方位的保護力與免疫力,維持好氣色、好食慾,活動成長更健康!

若父母選擇母乳與配方奶粉有所疑慮,可上國民健康署孕產婦關懷網站,了解更多嬰兒餵食相關資訊,包含哺餵母乳的正確知識與技巧,以及沖調嬰兒奶粉等資訊,供父母親參考。另外,也可撥打免付費諮詢專線0800-870870,由專人提供純母乳與非純母乳哺育產婦有關嬰兒正確餵食方面之指導、諮詢及協助。

科技助280萬糖友!2023世界糖尿病日「藍圈圈」點亮高流 智慧控糖、社區預防成重點

為響應每年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今年攜手高雄市衛生局及國內多個糖尿病學、協會,於11月4日在高雄舉辦「2023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園遊會暨點燈儀式」;高雄市長陳其邁與出席代表共同點起象徵「世界糖尿病日」標誌「藍圈圈」的藍燈,活動地點、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也換上藍光響應。據推估,糖友人數到今年底恐達280萬人,科技在糖尿病照護更顯重要。陳其邁說,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不僅盛行率攀升,且有年輕化趨勢,因此,糖尿病未來「從醫療端走向社區」非常重要,未來將結合相關學會及團體,做好預防醫學「三段五級」中的社區照顧,一起守護國人健康。

高雄市長陳其邁(中,著深色上衣)與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右五)、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右四)及(自右至左)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李弘元及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等代表,共同點亮象徵「世界糖尿病日」的藍燈,呼籲各界重視糖尿病的預防與控制。高雄市衛生局提供

今(2023)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題為「可近的糖尿病照護(Access to Diabetes Care)」,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在活動致詞時表示,這個主題也可解讀為「運用新科技獲得糖尿病照護與管理」,也就是「科技」在未來糖尿病預防與照護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他說,台灣是科技島,只要善加運用大數據,未來勢必可提升台灣的糖尿病照護品質,「築夢已踏實」。

糖尿病學會祕書長楊宜瑱表示,今年活動主題為「智慧控糖e起GOAL」,同時自11月1日起在台灣高雄、台南、嘉義、雲林、南投及台北等六個縣市,首度推出「跑跑保庇車」免費測血糖活動,希望藉此達成民眾「控糖5保庇」,亦即「穩糖及時」、「智慧控糖」、「輕鬆達標」、「守護健康」及「活躍長壽」等5項目標。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致詞時指出,國內18歲以上成人近12%患有糖尿病,其中可能有多達1至2成不知自己罹病;而且糖尿病初期無症狀,及早預防更顯重要;就算確認罹患糖尿病,也應配合醫師診斷,透過有效介入與控制,可避免併發症及共病,對生命造成威脅。

建工萬川診所院長林昆德醫師在現場進行糖尿病衛教,並引述2019糖尿病年鑑指出,台灣第二型糖尿病盛行率高達11%以上;若以12%推算,到今(2023)年底,全國罹病人數將突破280萬人,而且年輕族群罹患比率持續提升;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死因統計,因糖尿病而死亡的人數急遽增加,繼2020年突破萬人大關後,2021年死亡人數更增加至11,450人;每年花在糖尿病的健保支付金額高達3百億,高居健保支出第三名。

林昆德說,糖尿病患者中,約5%為第一型糖尿病,即先天性胰島素缺乏,目前無法治癒,需長期注射胰島素;至於其他約95%糖友,則屬第二型糖尿病,成因為胰島素阻抗,造成高血糖;高風險族群包括年滿45歲、有家族病史、缺乏運動及肥胖族群等。

第二型糖尿病造成的傷害,主要有併發症及共病症:其中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腎病變、視網膜病變、足病變及神經病變等;至於共病症,則有骨質疏鬆症、癌症、口腔狀況及C型肝炎等,對健康影響不容忽視。

預防秘訣關鍵,首先為定期日常量測,除了血糖外,包括血壓及體重變化也是關注重點;而且血糖量測也要記錄每餐的飯前與飯後血糖,不可輕忽;同時也要定期回診,提供當月量測紀錄給醫師或個案管理師;此外,建議每三個月進行一次抽血檢查,確認糖化血色素值;同時建議每六至十二個月進行一次尿蛋白/肌酸酐檢查、眼底攝影、足部神經檢查及心血管檢測等。若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就診,避免延誤病情。

此外,透過規律運動,維持良好體態也是重要關鍵; 理想體重範圍為18.5 ≦ BMI ≦ 24

2023世界糖尿病日活動在高雄流行音樂中心舉行,同時舉辦健走活動,響應Global Diabetes Walk全球糖尿病倡導活動。《Hello健康》攝

每周至少有3天以上的運動,最好搭配不同的運動種類

每周累積的運動時間至少達到150分鐘,或更長

再者,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是基礎,包括以下項目: 均衡飲食

每天適量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全榖雜糧類(即主食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以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

戒菸

抽菸會使糖尿病人血糖上升,增加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抽菸產生的二手菸,更會間接影響同住家人的身體健康

減少飲酒

飲酒會引發低血糖,

今年園遊會共有20多家醫療院所及糖尿病照護廠商參與,藉由簡單的闖關遊戲、測驗及有獎問答,幫助民眾了解糖尿病的相關知識與自我預防與照護技巧,也吸引許多民眾參加,現場幾乎擠得水洩不通,參與度相當踴躍;另外,透過健走及闖關活動,也讓民眾藉由實際行動,了解預防糖尿病的撇步。

什麼是「世界糖尿病日」?

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為喚起各國對糖尿病防治的重視,同時紀念班丁醫師(Frederick Banting)於1921年發現胰島素之貢獻,將其生日11月14日訂為世界糖尿病日。

因糖尿病問題在全球愈趨嚴重,估計約有十分之一的成年人罹患糖尿病,因此,聯合國也決議,自2007年開始,每年11月14日的「世界糖尿病日」定為「聯合國糖尿病日」,期望將糖尿病提升至國家級的重要健康議題,促使各國政府和社會各界加強對糖尿病的重視、預防與控制。

在2021至2023年的「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可近的糖尿病照護(Access to Diabetes Care)」,國民健康署指出,2023年特別強調「了解個人風險,懂得如何因應(Know your risk, Know your response)」,即呼籲民眾應了解罹患糖尿病可能造成的併發症與共病,包括可能導致大、小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進而失明、腦中風等,將嚴重影響個人健康與生活品質。因此,最好的預防方法是維持健康生活、遠離吸菸與飲酒等疾病風險因子,同時,定期檢查血糖,若發現血糖異常,應儘早尋求專業醫事人員協助。若是糖友,則應,遵照醫囑控制血糖並定期檢查,以降低糖尿病及相關併發症的發生風險。

依據國民健康署相關調查顯示,18歲以上的糖尿病病人約有5%會發生眼部病變,約10%合併腎臟疾病;由於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需透過定期就醫及檢查,才能有效防範。根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2022年糖尿病病人眼底檢查率為45.5%、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率為69.1%,也就是仍有3至5成的病人沒有定期進行眼底與尿液檢查。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呼籲,糖尿病人應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配合醫囑,定期接受三高、眼底、足部及尿液等檢查與按時用藥,才能有效降低併發症發生的風險。

國健署也提供控糖5招: 血糖監測:定期且正確地量測血糖,確保血糖在正常控制範圍內。 健康飲食:均衡飲食為主,並遵守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原則。 規律運動:維持每次30分鐘、每週150分鐘的身體活動。 控制體重:肥胖與血糖異常有關,在營養師或衛教師指導下,做好體重管理。 規律服藥:依照醫囑按時規律服藥,不可任意增減藥量或自行停止服藥。

皮蛇很痛怎麼辦?帶狀疱疹治療案例:得過仍可打疫苗,提升保護力

「痛不欲生」常被用來形容生理或心理疼痛的難受程度, 醫師表示,帶狀疱疹及引發的併發症是最難處理的慢性疼痛類型之一,有人穿衣一碰到衣服或風一吹都會感到無比疼痛,有些患者甚至無奈哀訴「我不怕死,但怕痛」,醫師提醒,年紀老化及免疫力低下是最高風險的族群2,應注意攝取均衡營養、保持良好作息、多運動,並諮詢醫師是否須施打疫苗,才是預防帶狀疱疹、遠離疼痛威脅的最佳方式。

Hello健康》邀請嘉義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何宜承,帶您深入了解帶狀疱疹的成因、症狀、高風險群、治療方式,以及如何預防以降低風險,避免惡化成為慢性疼痛,甚至引發不必要的後遺症。 每3人就有1人在一生中會罹患帶狀疱疹2

帶狀疱疹是由水痘病毒再次活化引起的疾病,通常會在體內潛伏多年後再次發作2,主要症狀為疼痛、灼熱感和皮膚上帶狀分布的紅疹2,常見於中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帶狀疱疹還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遺症,如疼痛持續、面神經麻痺等,極少數的病患甚至失明2。

根據統計,每3人就有1人在一生中會罹患帶狀疱疹2,因為許多台灣民眾都得過水痘,身上已有水痘病毒潛伏;至於什麼時候發作?何宜承說,20至40歲民眾雖少見,但還是會有;至於50歲以上,隨著年齡增長,罹病風險也愈高。2

何宜承說,一般人最常見的發作情況之一就是生活作息失調導致免疫力出問題1,5,例如有人為準備考試壓力大,照顧家人蠟燭兩頭燒,或者同時工作又準備搬家,結果就發作了。

何宜承表示,臨床上看過無數患者,有人在連續假期前一天發病,經過診治,連假過得還不錯;有位患者則是在連假第一天發病,送急診又未能得到及時診斷,以致連續假期泡湯;帶狀疱疹雖然不是致命的疾病,但確實會對許多人造成生、心理及生活困擾8,9,10,例如有人在國外旅行前3天突然發病,但10幾萬旅費已付,就會有產生許多問題。 皮蛇症狀3階段

「皮蛇很痛」是許多帶狀疱疹患者的心聲,其實在不同階段,患者的疼痛程度與疼痛感受都是有所不同的,以下介紹帶狀疱疹3種階段症狀: 初期:皮疹出現前

常見在身體單側或臉部出現酸麻、抽痛,有些人會有燒灼的感覺,也可能同時出現像感冒的頭痛、疲憊或是輕微發燒。2

數天後:皮疹出現

出現皮膚紅疹,接下來會進展成水泡,再進展為膿皰2。何宜承說,9成帶狀疱疹患者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又分成皮膚痛及神經痛2種,皮膚的痛是因為起水泡,所以會脹痛;神經痛是因為神經受到傷害,變得很敏感,在英文稱為Touch Pain,也就是「一碰就痛」,有些人甚至連穿衣服就會痛。 治療或自行痊癒後

皮膚症狀痊癒後,約10~18%病人仍持續疼痛長達數月或數年,又稱為帶狀疱疹後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也是帶狀疱疹最常見的併發症2。何宜承說,帶狀疱疹最嚴重的併發症就是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用「痛不欲生」來形容疼痛程度是最為貼切。

何宜承指出,一般帶狀疱疹發作後6週,皮膚症狀經治療後應該會好轉,神經痛可能會較慢恢復,但如果超過6週仍感到神經痛,可能就罹患帶狀疱疹後神經痛;至於這種疼痛情況會拖多久?何宜承說,一般中位數約2至3個月,也有可能一拖就3、4年甚至5年之久。

皮蛇很痛怎麼辦?帶狀疱疹治療

帶狀疱疹在不同病程階段,也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帶狀疱疹的治療有3個主要目標:治療急性病毒感染、治療與帶狀疱疹相關的急性疼痛,以及預防帶狀疱疹後神經痛,以下各階段治療的方法: 發作前72小時 抗病毒藥物

醫師可能會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2,縮短病程、降低疼痛並有效抑制病毒的繁殖並預防併發症;何宜承也提醒,服用抗病毒藥物需要多喝水,以免傷害到腎臟。 急性期2~3週 抗病毒藥物、藥膏

針對帶狀疱疹急性期,何宜承指出,除了上述提到的抗病毒藥物外,為了讓水泡快點乾,通常也會開立外用藥膏2;若水泡不小心破了,則會透過抗生素治療。在此同時,患者須依照醫師指示塗抹藥膏,保持傷口乾淨,預防感染;若不小心弄破,除了須擦藥膏,還需要使用敷料或紗布保護傷口,以避免感染與傳染給他人。 止痛藥:Acetaminophen、低劑量類固醇2

何宜承說當皮疹出現伴隨的皮膚痛、神經痛,通常會先使用安全性較高的止痛藥,如Acetaminophen,若患部腫得特別厲害,例如長在臉上,腫到眼睛看不到,或是長在耳朵附近,壓迫到神經會造成顏面神經麻痺,就會開一點低劑量類固醇。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止痛藥、藥膏、止痛貼片及抗癲癇藥物

何宜承說發病後6週後,若還再痛就是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約10~18%患者有疱疹後神經痛2,治療原則上是適度止痛,醫師會依照疼痛的程度以及患者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治療方式,特別是評估肝、腎功能,選擇適合的止痛藥。

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口服止痛藥、局部塗抹藥膏,到專門針對神經痛的止痛藥皆可開立,較新劑型的止痛貼片2,3,也可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何宜承也補充,若患者疼痛太嚴重,則會透過一些抗癲癇藥物2,3進行治療,不過要注意的是,此類藥物容易引起皮膚過敏。

何宜承特別提醒,民間偏方常有所謂「斬皮蛇」,其實對控制病情並無幫助;有些患者誤信偏方,貼在很脆弱、潰爛的皮膚上,後來惡化到甚至皮膚已爛成一個窟窿,反而讓病情更加惡化。 帶狀疱疹的高危險族群

帶狀疱疹常見的高危險族群如下: 50歲以上4 癌症患者4 風濕免疫疾病患者5 作息不規律或壓力大5 服用免疫製劑4

何宜承提醒,服用生物製劑會使免疫力會下降,使得到帶狀疱疹的風險提升,像是服用 JAK 抑制劑7也容易造成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預防

帶狀疱疹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病,何宜承說,當春、秋季節轉換,氣溫忽冷忽熱時,身體對疾病和感染的免疫力容易降低,常是帶狀疱疹容易發作的時機,他建議,最好的預防方式,主要還是透過提升免疫力及接種疫苗來預防帶狀疱疹,以下列舉常見預防帶狀疱疹方法: 均衡營養6 作息規律 適量運動 接種疫苗2

     多數的人兒時患過水痘已獲得免疫能力,即使再次接觸的患者,也不會感染,除了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病人,接觸帶狀疱疹患者被傳染的風險較高。

帶狀疱疹會復發嗎? 會復發,醫師:得過仍建議接種疫苗2

得過帶狀疱疹者,短期內再次發作的機率低,但長期來說仍具有復發的風險。何宜承表示,得過帶狀疱疹並非永久免疫,有患者就反覆得過2、3次,因此,他鼓勵得過帶狀疱疹的族群,在症狀減輕之後可考慮接種疫苗。

何宜承說明,就像COVID-19一樣,有人縱使已得過1次,還是可能再患上第2次、第3次;他解釋,疱疹分成單純疱疹與帶狀疱疹,他遇過有患者每個月都會發作單純疱疹;至於帶狀疱疹也有反覆發作機率2,且復發機率高於第一次出現帶狀疱疹11,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得過帶狀疱疹何時可接種疫苗? 康復後3個月後可接種疫苗

根據目前文獻資料,無法明確建議帶狀疱疹發作後應等待多久後施打帶狀疱疹疫苗,但應避免在帶狀疱疹急性發作期施打帶狀疱疹疫苗2。何宜承建議,得過帶狀疱疹的患者,在康復3個月後可考慮接種帶狀疱疹疫苗。

NP-TW-HZU-ADVR-230010 | Date of preparation: August 2023

更多疾病相關資訊請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This website/content is intended for Taiwanese.

認識癌症

癌症的定義

癌症(Cancer),又稱惡性腫瘤(Malignant Tumor),癌症的發生是因為致癌基因被活化,導致細胞不受控制地增生,進而形成腫瘤,如果持續惡化、形成惡性腫瘤,就是所謂的癌症。 (延伸閱讀:什麼是腫瘤?良性與惡性腫瘤成因及自我檢查

現代人工作忙碌,飲食習慣差,多為外食、重口味並常延遲用餐,加上生活壓力大、熬夜、作息不穩定,以及長期久坐缺乏運動等,這些不良生活習慣都是增加罹癌風險的因子。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的2022年十大死因統計,癌症連續41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2022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927人,占總死亡人數24.9%,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222.7人,較110年上升1.2%,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16.0人,下降1.8%;依年齡觀察,2022年有8成7的癌症死亡數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 台灣十大癌症:台灣癌症排名與發生率

癌症為國人第一大死因,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最新公布2023/2/1最新公布癌症登記資料,依癌症發生率,十大癌症排序如下: 台灣癌症排名1. 乳癌 人數15,259 人 發生率:128.36(每10萬女性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82.10 女性發生率最高!看更多:認識乳癌:乳癌風險、成因、症狀與預防 台灣癌症排名2. 大腸癌​

人數:16,829 人 發生率:71.43(每10萬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40.52 男性發生率最高看更多:認識大腸癌 台灣癌症排名3. 肺癌、支氣管及氣管 人數:16,370 人 發生率:69.48(每10萬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39.09   死亡率最高!看更多:認識肺癌 台灣癌症排名4. 攝護腺癌 人數:7,178 人 發生率:61.49(每10萬男性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34.89 看更多:攝護腺癌:發展緩慢、早期症狀不明顯 台灣癌症排名5. 肝癌及肝內膽管 人數:10,982 人 發生率:46.61(每10萬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26.14 看更多:肝癌症狀 台灣癌症排名6. 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人數:8,277人 發生率:35.13(每10萬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21.79 看更多:沒吃檳榔也會得!病從口入口腔癌、5大飲食地雷小心吃出病

台灣癌症排名7. 子宮體癌 人數:3,032 人 發生率:25.51(每10萬女性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16.30 看更多:認識子宮頸癌:患者9成曾染HPV、早期存活率逾9成 台灣癌症排名8. 甲狀腺癌 人數:4,932 人 發生率:20.93(每10萬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15.70 看更多:《寄生上流》朴素丹、方季惟皆患甲狀腺癌!女性發生率高3倍!這6大前兆別輕忽 台灣癌症排名9. 卵巢、輸卵管及寬韌帶 人數:1,824 人 發生率:15.34(每10萬女性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10.66 看更多:認識卵巢癌:死亡率高、早期症狀不明顯) 台灣癌症排名10. 胃癌 人數:4,257 人 粗發生率:18.07(每10萬人口粗發生率) 年齡標準化發生率:9.90

十大癌症死亡率

根據衛福部「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202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依序為: 癌症死亡率1. 氣管、支氣管和肺癌 人數:10,053人 死亡率:43.1(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21.8(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2. 肝和肝內膽管癌 人數:7,781人 死亡率:33.4(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17(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3. 結腸、直腸和肛門癌 人數:6,853人 死亡率:29.4(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14.7(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4. 女性乳癌 人數:2,834人 死亡率:24.1(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13.1(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5. 前列腺(攝護腺)癌 人數:1,830人 死亡率:15.9(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8(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6. 口腔癌 人數:3,479人 死亡率:14.9(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8.5(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7. 胰臟癌 人數:2,769人 死亡率:11.9(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6.1(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8. 胃癌 人數:2,277人 死亡率:9.8(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4.9(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9. 食道癌 人數:1,980人 死亡率:8.5(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4.8(每10萬人口) 癌症死亡率10. 卵巢癌 人數:765人 死亡率:6.5(每10萬人口) 標準化死亡率:3.7(每10萬人口)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

以2022年與2021年的十大癌症死亡率進行比較,癌症及心臟疾病同樣位居前2名;肺癌及肝癌已連續43年排名前2名;長期觀察,前列腺癌、胰臟癌、卵巢癌排名往前,胃癌排名往後。

罹癌慢性病化:事前做好預備,抗癌更全面

由於多數癌症初期症狀不易察覺,發現時往往都是癌症末期,對此國際抗癌聯盟(Leading the global fight against cancer , UICC)指出,透過癌症篩檢可大幅降低死亡率,且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多數癌症可被治療,且多數癌症初期是可被治癒的。

為了增加民眾篩檢的意願,衛福部國健署自2010年起針對4大癌症: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提供預防保健免費補助篩檢,凡符合條件,免掛號、免收費,攜帶健保卡即可至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進行定期篩檢。

國健署指出,癌症是「慢性病」而非絕症,然而因「癌症慢性病化」趨勢,罹癌後可能須經歷多次復發或移轉,使得癌症治療、後續追蹤檢查時間拉長,加上患者因治療無法工作的損失,都成為癌友家庭經濟上不小的負擔。

減輕罹癌風險及後續治療與照護的負擔,除了定期安排癌症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外,適時規劃合適的癌症相關保險,以降低可能的額外開銷,也是確保獲得完善治療與照護的方法。有別於常見的「一次給付」型癌症保單,罹癌後領完一筆錢,保險保障就終止,近期有業者推出涵蓋罹癌後的標靶治療,以及監控癌症復發或轉移風險的基因檢測服務的醫療險。【點此了解更多】

癌症與腫瘤

認識癌症必須先了解腫瘤是什麼?外在的致癌因子會導致身體細胞不正常的分裂、形成腫瘤,而腫瘤通常分為以下兩種。 良性腫瘤:可切除、不會擴散到其他部位。 惡性腫瘤:就是指癌症,會不斷分裂並擴散到其他部位。

癌症分類

癌症有超過一百個種類,一般可依據癌細胞原發部位來分類,例如肺癌、乳癌等;另外能根據不同組織或細胞做以下分類: 惡性上皮腫瘤(Carcinoma) 惡性肉瘤(Sarcoma) 白血病(Leukemia) 淋巴癌(Lymphoma)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簡稱 MM) 生殖細胞瘤(Germ cell tumors) 黑色素瘤(Melanoma) 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s,簡稱 NET) 類癌(Carcinoid tumors)

(延伸閱讀:癌症分類與分期) 癌症轉移

惡性腫瘤、癌細胞具侵略性,會破壞鄰近組織或器官,同時會進入血流讓其他器官產生新的腫瘤,擴散到其他部位,這個情況稱為癌症轉移(Metastasis),是造成罹癌死亡的主因;轉移癌症以原發部位命名,舉例來說,肺癌擴散到腦部時,一般稱為轉移型肺癌(或肺癌腦轉移)。

癌症的成因與致癌物 癌症成因

基因突變是造成細胞異常增生、進而成為癌症的主因。基因突變的原因可能來自家族遺傳或外在環境的致癌因子。環境致癌物(Carcinogen)包括以下三個種類: 物理性致癌物:紫外線和輻射等。 化學性致癌物:石棉、香菸成分、黃麴黴素和砷污染等。 生物性致癌物:由某些病毒、細菌或寄生蟲引起的感染等。

致癌物分類

世衛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將物質可導致癌症的確定性指數分為1、2A、2B、3級致癌物等共4個等級:

致癌等級 說明 舉例 1級致癌物 已確定對人體有致癌性 抽菸、酒精、太陽輻射、加工肉類與黃麴毒素 2A級致癌物 人體實驗的致癌性證據有限,但動物研究的證據充足 紅肉、丙烯醯胺與高溫油炸物 2B級致癌物 人體實驗的致癌性證據有限,於動物研究的證據不充足 咖啡酸、阿斯巴甜 3級致癌物 未有任何證據能分類其致癌性,證據力皆不足 咖啡、咖啡因

(延伸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常見的致癌因子

一般常見的致癌因子如下: 年紀 病菌感染 飲食、肥胖 酒精、煙草 空氣汙染、化學汙染物 紫外線、游離輻射 慢性發炎、慢性病 荷爾蒙、激素、免疫抑制

(延伸閱讀:不只有菸酒!四種生活中常見一級致癌物) 癌症的症狀

癌症的症狀會根據發生的部位,有許多不同的症狀,但這些症狀也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因此如果以下症狀持續數週都沒有改善,請前往醫院進行檢查。 體重劇烈變化 持續感到疲憊不已 莫名出現瘀血或流血 久咳不癒或聲音嘶啞 莫名發燒或夜間盜汗 消化不良或吞嚥困難 口舌斑變、嘴巴疼痛發麻 大小便習慣改變或有異狀 乳房或其他部位出現腫塊或異狀 頭痛、癲癇發作、聽力和視力改變 瘡(Sore)久治不癒、疣或痣發生變化

(延伸閱讀:如何判斷是否為癌症症狀?持續數週是關鍵) 癌症篩檢與預防

避免環境致癌因子是基本的預防方式;而癌症篩檢也能夠發現早期癌症,大幅提高存活率,因此政府提供四大癌症(女性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口腔癌)的篩檢補助,民眾可以前往各大醫院篩檢,詳細資格請參考:【癌症篩檢:定期篩檢4大癌症效果佳】。

乳房X光攝影檢查 子宮頸抹片 糞便潛血檢查 口腔黏膜檢查 癌症的診斷

癌症早期症狀多不明顯,篩檢能夠早期發現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經早期診斷治療後,除了可以大幅降低死亡率外,也能阻止癌前病變細胞發展為癌症。

如果篩檢為陽性,或者是出現許多前述症狀、久未改善,就需進一步診斷,癌症診斷方式包括三大類: 血液、尿液檢查 影像學檢查 X光 核醫掃描 超音波掃瞄 CT電腦斷層掃描 PET正子斷層掃描 MRI磁振造影掃描 活體切片檢查 內視鏡篩檢 活體針吸檢查 外科活體切除

確診為癌症後就要進一步做癌症屬於哪一期之分期檢查,觀察是否有轉移,並定期追蹤以免癌症復發,以便醫師擬定治療方向。(延伸閱讀:癌症診斷的目的與方法)

癌症的分期及存活率

癌症分期有許多方式,不同癌症會有不同種分期方式,最常見的是 TNM 分期系統(Tumor, Node, Metastasis,腫瘤、淋巴、轉移),醫師會再根據 TNM 分期做治療依據,並依嚴重程度,分為第零期(原位癌)到第四期(癌症末期)向民眾解釋。 癌症存活率

癌症的存活率,會因腫瘤長的位置、大小、數目及癌症的分期而有不同,一般來說,只要早期發現,治癒率就越高;根據統計,發現許多癌症零期(原位癌)的病人,五年存活率幾乎接近百分之百,不過存活率會隨著期別愈晚而降低。(延伸閱讀:原位癌是什麼?剖析癌症進化史) 癌症的治療

準確的癌症分期與診斷對於癌症的治療相當重要,癌症治療的原則是先確立治療目標,主要目標則可分為治癒癌症、延長生命、減輕痛苦及安寧療護四大類,常見的治療方式有以下幾項。 外科切除手術 放射線治療 化學治療 荷爾蒙療法 免疫療法 骨髓移植 標靶治療(Target therapy)

癌症疼痛管理和安寧照護

癌症治療會有許多後遺症,過程十分不易,因此治療後的照顧相當重要,包括疼痛控制、改善食慾、心理調適等,需要不同醫療團隊的合作,提高癌症病人的生活品質。(延伸閱讀:不是放棄治療!剖析緩和與安寧照護的真相)

給癌友的提醒

癌症的療程不短,不少病人會不斷更換治療方式或醫師,但一般建議盡量遵循醫師的處方完成療程,切勿使用偏方或任意中斷療程,以免延誤治療;最重要的是,透過現代發達醫療技術,進行妥善治療並持續追蹤,在罹癌後5年的黃金治療期間,有效監控追蹤治療成效,有機會讓癌症不再是絕症。

不過,民眾務必要注意,癌症治療與後續追蹤費用昂貴,若治療期間無法工作,不僅損失收入,龐大支出也可能對家中經濟造成沉重負擔,特別是4、50歲的家庭支柱,更應提早做好準備。透過妥善的保險規劃,例如防癌險,可提供癌症標靶藥物治療的給付,同時善用罹癌基因檢測服務,即可進一步監控癌症治療效果,完成癌後追蹤照護的完整保障。【點此了解更多】

蝶豆花是什麼?怎麼泡?蝶豆花功效、禁忌公開!

坊間常見的蝶豆花茶,漸層的藍紫色花茶顯得浪漫又有情調,吸引不少民眾。

蝶豆花富含花青素,不但是抗氧化劑,還能保護眼睛,效果比藍莓更勝一籌。《Hello健康》教你蝶豆花茶怎麼泡,介紹蝶豆花的功效與禁忌。 蝶豆花是什麼?有哪些營養素?

蝶豆(Clitoria ternatea)是富含蛋白質的豆科植物,源於東南亞國家。蝶豆花是蝶豆的花朵部分,花瓣呈現亮藍色,經常被當作天然染色劑或是食用色素,這也是蝶豆花茶所產生藍或紫顏色的原因。此外,由於花青素能在不同酸鹼值下呈現不同的結果。

蝶豆花的花青素是其他植物的10倍以上,且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和類黃酮等營養素,使抗氧化大幅提升。不過蝶豆花的葉子、花莢部位並非屬於傳統的食品原料,安全性有待查證,切勿隨意供作食材使用。

蝶豆花5大功效

蝶豆花富含各種抗氧化劑以及花青素,這些營養素也為人體帶來了不少好處: 促進頭髮健康:蝶豆花含有類黃酮,使頭髮不易變得灰白和稀疏,並促進頭髮生長。(延伸閱讀:掉頭髮怎麼辦?可以治療嗎?常掉頭髮的你一定要看) 抗氧化:花青素是水溶性的植物色素,能幫助身體清除過多的自由基與有毒的化學物質,進一步延緩發炎反應。此外,花青素還具有抗癌、預防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高血壓的功效。 養顏美容:花青素具有抗氧化功效,不但能清除過多的自由基,防止細胞過度氧化,更能促進膠原蛋白的合成,達到養顏美容的效果。 護眼:蝶豆花的花青素與維生素A是重要的護眼元素,花青素能增加眼部毛細血管,有助於預防青光眼和眼睛疲勞;而維生素A與視網膜感光有關,是構成視紫質的重要元素,能幫助眼睛在黑暗中保有一定視力。(推薦閱讀:吃出水亮眼睛!4大類護眼食物告別白內障青光眼) 降血糖:花青素能增加胰島素的分泌並穩定血糖值,減少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蝶豆花禁忌有這些!這2類人要注意

雖然蝶豆花對身體的好處不少,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禁忌,若你是下列情況者,盡量避免食用蝶豆花: 孕婦:蝶豆花具有收縮子宮的效果,因此孕婦禁止食用蝶豆花。 準備做手術的病人:蝶豆花具有抗凝血的功效,若近期準備動手術者,較不適合食用蝶豆花。 蝶豆花茶怎麼泡?

路上飲料店都有販售蝶豆花茶相關飲品,喜歡自己DIY的不妨至合法通路購買蝶豆花朵,回家自己來泡杯蝶豆花茶: 食材:適量蝶豆花 作法:蝶豆花放入杯中,加入熱水沖泡即可飲用。可以按照個人喜好添加檸檬汁或蜂蜜等,調味茶飲做為變化。

木鱉果汁功效多》茄紅素No1:怎麼煮、怎麼吃、禁忌大解密

木鱉果外型十分奇特,與台灣常見水果都長得不一樣,在市場猛一看到,有些人可能會不知道它是什麼?其實,木鱉果是台灣土生土長的水果,近年農委會所屬台東農業改良場更透過品種改良,培育出可食用且品質更佳的台灣原生種,成為市場養生新寵。

木鱉果營養豐富,特別是茄紅素,足足有番茄70倍以上,含量驚人。讓《Hello健康》為您介紹木鱉果是什麼?有何功效與禁忌,應該怎麼吃木鱉果?才能攝取完整養分。 木鱉果是什麼?

木鱉果(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又名木虌果、刺苦瓜、夫妻果或木虌瓜,屬於葫蘆科苦瓜屬植物,其「虌」字主要來自於木鱉果的種子。木鱉果因其富含 β-胡蘿蔔素和番茄紅素而呈現鮮豔的橙紅色;剖開時,可見包覆肉紅色外皮的種子,若將外皮剝除,黑色種子看起來就像一隻黑鱉。

木鱉果為台灣、中國大陸南部、印度及東南亞的原生種植物,在台灣多分布於平地與低海拔森林,其嫩莖、未熟綠色果實、果實外層的假種皮全部皆可食用。台灣原住民的阿美族、卑南族和排灣族便常將木鱉果的青果用來煮湯或火炒後食用。

台灣農民過去栽種的木鱉果都以東南亞品種為主,,不過,台灣農業改良技術強大,臺東農改場在2020年推出台灣第一個原生種木鱉果,名為「臺東1號」,果實成熟僅須59天,產量較越南、泰國品種木鱉果整整高出一倍,且風味也比東南亞品種更加鮮甜,市場接受度也可望提升。

木鱉果功效多「茄紅素排名No1」比番茄多70倍!

木鱉果的營養成分豐富,其中又以茄紅素(lycopene)最為突出。依據美國農業部(USDA)研究,木鱉果假種皮(果實外皮)的茄紅素含量為番茄70倍以上,位居植物界第一名!

以下說明木鱉果的功效與營養價值: 木鱉果功效1:避免心血管疾病

茄紅素是一種天然色素,有助於降低體內壞膽固醇,避免動脈硬化與各類心血管疾病,並能抗氧化、抗老,提升人體免疫力。茄紅素對於抑制腫瘤細胞、預防癌症也有助益,特別是腸胃道癌與攝護腺癌。(延伸閱讀:沒有最壞只有更壞!膽固醇變壞、脂蛋白要負責!

茄紅素屬於脂溶性的抗氧化劑,採用加油或加熱方式烹調,更容易被人體所吸收利用;相較於其他營養素,吸收率與功效都更好,因此,茄紅素含量特高的木鱉果,變成了強身健體的養生新寵。 木鱉果功效2:維持眼睛健康

木鱉果不只茄紅素成分極高,類胡蘿蔔素也是胡蘿蔔的15倍。類胡蘿蔔素包含α-胡蘿蔔素(α-carotene)、β-胡蘿蔔素(β-carotene),兩者皆會在人體轉換為維生素A,幫助維持眼睛健康,預防夜盲症、乾眼症及黃斑部病變。

此外,類胡蘿蔔素亦具有抗氧化、消炎的功效,因此也是維持免疫力、避免癌病的重要營養素。

木鱉果功效3:改善便秘

每100克的木鱉果含有3.5公克的膳食纖維,比多數蔬菜,例如菠菜、綠花椰菜、地瓜葉、芹菜等含量來的更高,有助促進腸胃蠕動,改善便秘,並維持正常的腸道機能。

另外,木鱉果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5,具備保濕鎖水、美白抗老的養顏功效,而維生素E則也具抗氧化的作用,能通血路、維持血管健康,預防中風、心臟病等疾病。

木鱉果怎麼吃?煮過再吃釋放脂溶性營養!

木鱉果可以燉雞湯、燉排骨湯或是打成果汁飲用。木鱉果汁主要使用「假種皮」,用果汁機加水打碎煮過,以釋放木鱉果的脂溶性營養素,並於冷卻後加入百香果、鳳梨檸檬、蜂蜜或冰糖一同飲用。

木鱉果怎麼煮?

燉湯主要用木鱉果的果肉,作法和一般燉湯相同,僅須將木鱉果去皮、去籽及切塊,最後同食材放入鍋子即可。 木鱉果禁忌:種子不宜直接食用

木鱉果中的黑色種子(木鱉子)常用為中藥材,但有輕微的毒量,直接食用可能會影響身體狀況。

什麼是碳水化合物?好壞醣類這樣吃才健康

碳水化合物(醣類)是人體重要三大的熱量來源之一(還有:蛋白質與脂肪),不過近年來,不少人害怕吃碳水化合物,深怕體重升高、血糖飆升,針對碳水化合物的爭論也越來越多,包括低醣(碳)飲食、生酮飲食(極低碳攝取)等,都在挑戰著過去我們對碳水化合物的認知,因此以下將深入介紹碳水化合物,讓民眾在面對五花八門的飲食方式時,不再看得一頭霧水。

什麼是碳水化合物、醣類?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又稱作醣類,顧名思義,就是含有碳(Carbon)和氫和氧原子(H2O,水)的化合物,是人體三大營養素的其中之一,攝取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供人體能量,多數碳水化合物最終會被分解成葡萄糖,讓人體吸收。若根據分子的組成,大致上可分為以下三個種類:

單醣(Monosaccharides):單醣是組成碳水化合物的基本單位,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都要分解至單醣型態,才能被小腸吸收。單醣包括: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半乳糖(Galactose)。 雙醣(Disaccharides):兩個單醣組成的分子就稱為多醣,包括乳糖(Lactose)、蔗糖(Sucrose)。 多醣(Polysaccharides):由兩個單醣以上的分子組成,就稱為多醣,澱粉(Starch)和纖維(Fiber)都屬於多醣。

若是根據飲食上的分類,則可分為以下三種: 糖:糖類有甜味,由單醣或雙醣構成,包含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蔗糖。 澱粉:由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經過消化系統,最終會被分解為葡萄糖。 纖維:人體無法消化纖維,但無法被分解、加上能吸水的特性,反倒能幫助我們排便;而可溶性纖維,則能夠刺激腸道好菌生長,作為它們的食物。(推薦閱讀:膳食纖維是什麼?認識水溶、非水溶纖維,吃對才有益腸胃

碳水化合物有分「好」、「壞」

碳水化合物有哪些呢?我們可以根據加工程度進行以下分類:

1. 精緻碳水化合物:空有熱量、缺乏營養的「壞」碳水化合物,主要有兩大類,包括: 精緻澱粉:白飯、麵食、白麵包、蛋糕。 糖類:含糖飲料、果汁。

一般認為這類的碳水化合物,較無營養價值,因為經過加工處理,流失了許多天然的纖維。許多研究也都發現,攝取精緻碳水化合物,與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高度相關,因為攝取這類食物,會被身體快速吸收,造成血糖值先急遽上升,然後快速下降,使人們產生飢餓感,並渴望更多的精緻碳水化合物,產生惡性循環。

2. 非精緻碳水化合物:可以理解成「好」的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豆類植物(Legumes)、馬鈴薯或全穀類等食物原型,都屬於非精緻碳水化合物。這類食物通常都是相對健康的,除了擁有纖維和豐富營養素,也不會造成血糖的劇烈變化;許多研究都指出,攝取蔬果、全穀類等高纖維碳水化合物,能夠提升整體新陳代謝,並降低罹患許多疾病的風險。(推薦閱讀:抗性澱粉是什麼?冷飯燕麥防癌助減重) 建立正確觀念不用怕碳水化合物

雖然許多人認為碳水化合物是肥胖的主因,但在肥胖成為流行病之前,人們其實並沒有因為攝取碳水化合物,造成特定健康問題,因此,除非特殊狀況,一般仍然都將碳水化合物,視為重要的營養來源。(推薦閱讀:澱粉、碳水化合物這樣吃!控血糖5招遠離肥胖和糖尿病

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建議,成人一天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應占整日熱量攝取的 45%~65%,不過應避免攝取人工添加糖(Added Sugar)。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也建議:「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每日總熱量的 10%。」(計算每日應攝取熱量建議使用:BMR / TDEE 計算器:計算基礎代謝率、每日消耗總熱量)

此外,建議民眾應多攝取富含纖維的水果、蔬菜、全穀類或豆類等食物,盡量不要攝取過多的精緻澱粉。

性早熟定義?小朋友性早熟原因?性早熟症狀、治療一次看

近年受飲食習慣及生活環境改變的影響,台灣發生性早熟徵狀的兒童愈來愈多;其中又以女生佔大宗,女孩性早熟的發生率為男孩的5-10倍。在兒童內分泌科門診,不少家長帶著7、8歲,胸部已發育的女孩,急著問醫師怎麼辦?小朋友提早發育,會不會長不高?

Hello健康》向您說明性早熟的定義、性早熟的各種可能原因,並闡述家長最關心的問題,如性早熟就不會長高?性早熟是否需要治療? 性早熟定義?小朋友性早熟原因分2種

女生約在8~13歲進入青春期,男生則是9~14歲;飲食與環境的改變,女生進入青春期的時間提前了1~2年,可能6~7歲就開始發育乳房,男生較不一致。

性早熟的定義:指兒童出現第二性徵的年齡過早 女生:乳房在8歲前發育或初經在10歲前到來 男生:睪丸在9歲前發育

性早熟依原因又可分為以下2種: 中樞型性早熟:又稱真性性早熟,指非腦部疾病所致,而是下視丘、腦下垂體及性腺軸因不明原因提早被活化,使性腺激素異常亢進所引起 週邊型性早熟:為週邊荷爾蒙腺體分泌異常所引發,可能的疾病包括腎上腺增生症、腎上腺腫瘤、卵巢腫瘤及睪丸腫瘤等

女孩性早熟的發生率為男孩的5~10倍,其中超過9成為無原因的特發性中樞型性早熟,而中樞型性早熟的男孩中,約有25~75%可發現腦部腫瘤或腦部感染等病理性原因。

性早熟可能原因?

多數家長對於兒童發生性早熟常將重點放在飲食,但飲食只是性早熟的眾多原因之一,如環境荷爾蒙就是父母時常忽略的一環。

環境荷爾蒙係指環境中,會干擾人體荷爾蒙的物質,例如:塑化劑、雙酚A或防腐劑等。環境荷爾蒙可能以各種形式進入人體,例如農藥、殺蟲劑、化妝品、塑膠餐具、保麗龍餐具及家用清潔劑等,特定的食物例如速食、炸物也較容易含有環境荷爾蒙。

以下兒童為性早熟的可能原因: 遺傳 營養 肥胖 疾病,例如腦部病變或腫瘤 環境荷爾蒙 早熟動物及禽肉 成分不明的藥物或補品

性早熟症狀與影響

性早熟表示兒童的青春期提早,即第2性徵過早出現;在心理方面,性早熟易使小孩對身體感到疑惑,產生心理壓力,或因為身體與其他同儕的差異而被取笑;在生理方面,性早熟也較容易影響身高,日後發生代謝性疾病(例如三高)及性腺疾病(胸部、卵巢或攝護腺問題)的風險也較一般人高。 小朋友性早熟,身高就一定很矮?

人的身高發展可分為以下兩部分: 出生身長 生長板關閉前每年長高的公分數

生長板關閉的時間點及每年長高的公分數,是影響兒童身高的主要因素。性早熟兒童的骨齡通常會超前,意即生長板提前關閉,壓縮骨骼生長的時間。若骨骼生長時間不足,便容易影響身高。

但若孩子性早熟,骨齡卻未超前,或骨齡雖然超前,但每年成長的公分數十分足夠,就不一定會影響身高。

性早熟要治療嗎?治療3重點一次看

性早熟未必需要治療,但需定期追蹤孩子的生長狀況。以下為性早熟是否需要治療的3大重點: 疾病嚴重度: 疾病嚴重度係指是否受潛在病理因素所致,例如腫瘤、身高的發展狀況,以及診斷當下對年齡與青春期的影響。若為其他疾病所致,便需積極處理,如安排骨齡檢查,預測未來身高是否不盡理想;若兒童接受骨齡及荷爾蒙檢查,發現性早熟過於提早,就要接受治療。 疾病發展速度: 若疾病發展快速,確定會影響身高或初經時間過早,可接受治療以減緩青春期的進展;反之,發展速度緩慢,僅需定期追蹤檢查。 兒童與家長的意願: 性早熟為一種慢性問題,需要長期治療,而台灣治療中樞型性早熟的第一線藥物為定期注射「性釋素類似劑」(GnRHanalogue),此藥物在臨床上已使用約20年,副作用小,可能的副作用如注射部位皮膚搔癢或腸胃不適等,平均治療療程為1年以上。目前僅有針劑,有多數病童不符合健保給付的條件,因此父母需承擔大筆的治療費用,這些種種因素都會影響治療的決定。

【聽醫師的話】秋冬感冒咳嗽特別多 中醫治療、緩解及飲食建議

近期天氣變化大,可能一夜之間就要換上一件件冬衣,隨之而來的,是呼吸道感染患者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特別要注意的是,若出現久咳症狀,切記要及早就醫,把握治療時機,才能避免惡化或併發症的發生。

上呼吸道感染種類及症狀有哪些?

上呼吸道感染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鼻咽炎、扁桃腺炎及喉炎…等,都可以算是上呼吸道感染;其感染的病原體以「病毒」為主,同時也會合併不同的症狀出現,較常見的症狀如下; 咳嗽 喉嚨痛 流鼻水與鼻塞 全身性症狀,包含全身痠痛、疲倦、頭痛或發燒等

總之,治療之前應先確認自己屬於哪一種疾病感染,再進行治療,千萬不要任意購買成藥,避免耽誤就醫。 中醫如何判斷感冒種類及採用何種治療方式?

以中醫角度來說,上呼吸道感染屬於「外感」,是一種以風邪為主的疾病,同時也會因為每一個人的體質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狀表現。

以感冒為例,可依體質不同,分為風寒或風熱;風熱會使喉嚨痛,但風寒也可能會出現喉嚨痛,雖然症狀相同,但其實致病因素卻大不相同。 風寒:甚至會出現怕冷、寒顫、肌肉緊繃僵硬等症狀 風熱:可能會出現怕熱、口乾舌燥、面色發紅、尿黃、煩躁等症狀。

針對感冒治療,中醫強調的是多方蒐集病人資訊,例如望、聞、問切的診察蒐集,才能有助於更準確地判斷病人的狀態,開立最適合個人的治療藥物。 感冒為何容易引發後續咳嗽症狀?

診間近期最常見的呼吸道感染屬於風寒感冒居多,許多患者都是因為著涼後出現感冒症狀,多數伴隨有喉嚨痛、鼻涕黏稠或痰稠難出的狀況,雖然都是風寒,卻偶爾兼夾化熱的現象。

其實,這或許這與秋季入冬、氣溫驟降,較容易促動人體的發炎免疫反應有關;此時的感冒治療,需要更細心地治療,除了風寒,也要針對化熱的狀況同步進行,更重要的是,需要避免病程的迅速轉變。

一般感冒喉嚨痛在消炎緩解過後,容易變成喉嚨癢,當喉嚨癢不停,就容易出現咳嗽不止的現象。所以,中醫在治療感冒的同時,也得預防後續咳嗽的發生,盡可能讓感冒的發病過程縮短,才能避免後續病根的遷延,也減少誘發呼吸系統過敏疾病的產生。 中醫如何緩解咳嗽?

門診曾有位30歲女性患者,就診時主訴易胸悶、喘氣,已長達兩個月之久。伴隨多種症狀,包括咳嗽咽癢、痰多黏稠、夜咳甚、鼻塞涕多、易口乾舌燥、欲飲可解、易煩躁及身微怕冷卻無汗出等;加上患者過去氣喘病史已約6年,秋冬季節夜晚更容易發作。即使使用吸入性類固醇,緩解咳嗽症狀,但長期下來症狀仍反覆,發作頻率無明顯下降。

經中醫辨證,乃屬痰熱內蘊、微惡風寒的哮喘症,治療方式如下: 使用中藥定喘湯或麻杏甘石湯的加減進行治療 搭配芍藥酸甘斂陰、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 使用少量活血通瘀藥物來改善呼吸道發炎纖維化,增加局部循環及修復能力

經3~4週調理後,患者咳嗽減緩、氣喘發作頻率減少4成左右,夜間睡眠時也較穩定,大大地增進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品質。

其他如感冒後咳嗽難癒或久咳痰飲壅盛的患者,則搭配桔梗、半夏、前胡、苦杏仁、乾、細辛、五味子等中藥配方治療,達到溫化痰飲及調理肺氣宣發肅降的功能,使肺臟生理功能和諧運作,自然咳嗽症狀就可以減緩或消失。 感冒咳嗽患者不適合吃哪些食物?

若因感冒而出現喉嚨痛、咳嗽等症狀,必須忌口重口味的食物,例如:辣味、炸物,過鹹等食物都應避免,因為這些過度刺激的調味劑,不但會影響呼吸道黏膜的滲透壓,更會降低黏膜組織的免疫修復功能,吃越多,喉嚨痛就好得越慢。

此外,也應避免飲用冰品,雖然剛飲用冰品時會出現有如「冰鎮」的狀態,讓痛感暫時停止,但當黏膜的血流量減少,長久下來,喉嚨要修復健全的時間可能反而因此延誤!

(本文由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吳柏鋒授權刊登)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