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上腺功能超詳解!腎上腺素是什麼?有何作用?腎上腺素飆升原理?

腎上腺功能超詳解!腎上腺素是什麼?有何作用?腎上腺素飆升原理?

日常生活中聽到「腎上腺素飄升」,常意指某人突然「電力爆表」,表現異於平常;實際上,這代表人們面對緊急狀況時,身體會自然分泌腎上腺素,以應付外在突發的變化。但腎上腺到底是什麼?當腎上腺素飆升時,為何能激發人體極限?腎上腺在人體中的作用又是如何?

由《Hello健康》詳細說明腎上腺的結構、功能,以及腎上腺若出問題,恐引發那些疾病,以及常見致病原因。

腎上腺是什麼?

顧名思義,腎上腺(Adrenal gland)位於腎臟頂端,左右兩腎各有1顆,呈三角形,其結構主要分成外部「皮質」(Cortex)與中心部「髓質」(Medulla)兩部分。

牽一髮而動全身,腎上腺素作用強大

腎上腺雖小,卻能影響身體各處的功能。腎上腺皮質可分為以下3層: 外層:似球狀,主要分泌醛固酮,負責調節水分、平衡鹽分與維持血壓。 中層:束帶及內層網狀,主要分泌皮質醇(又稱可體松,Cortisol)與雄性激素,皮質醇能升高血壓及血糖,刺激人體釋放額外能量,以應對壓力與緊急狀況。一般常提到的腎上腺疲勞,便是指分泌過多而枯竭的情況;實際上,腎上腺疲勞並非正式疾病。(延伸閱讀:腎上腺疲勞)‧………..此處記得加上連結

腎上腺的髓質主要分泌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功能與皮質醇相似,但作用更為直接,可直接促使人體心率變快、心臟收縮力增強、心輸出量加大,並提升血壓、擴張肺臟支氣管以增加血氧濃度,同時刺激肝臟釋放肝醣,以獲得應變危急狀況所需的能量。

一般我們常聽到「腎上腺素飆升」,便是指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所出現的生理反應。

腎上腺素短時間飆升,可提供人體額外能量,但長時間下來,便會讓身體負荷不了,就像一般家用車輛,每天長時間以時速200公里以上高速駕駛,引擎和零件很快就會提早報銷。同理,若腎上腺素因疾病或其他因素而長期飆升超標,長久下來便會導致高血壓、高血糖及其他心血管問題。

腎上腺素功能懶人包

醛固酮:使腎臟增加鈉離子的吸收、促進鉀離子的排泄,以平衡人體鹽分並維持血壓。 皮質醇(可體松):調節血糖、脂肪、蛋白質、水分與骨頭的代謝,並可加快心跳、升高血壓,集中注意力,讓人體處於警醒狀態。 雄性激素:男性可維持性功能、性特徵,女性則可將其轉化為女性荷爾蒙,維持體態與性慾。 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使心跳加快、收縮力增加及輸血量變大,進而提升血壓,同時刺激肺、肝,升高血氧,提升肌力與體能。

3大類腎上腺疾病,2類與類固醇有關

由於腎上腺影響身體多方面的機能,因此只要腎上腺出問題,便連帶引起各種生理不適、疾病,嚴重時導致死亡。

常見的腎上腺疾病大致可分為庫欣氏症候群(Cushing syndrome)、愛迪森氏症(Addison disease)及腫瘤等3種,以下分別說明。 1. 庫欣氏症候群

庫欣氏症候群起因於類固醇,當類固醇攝取過多,除會導致水牛肩、月亮臉及腹臀肥胖之外,也會使腎上腺機能亢進、皮質醇分泌過多,導致高血壓、高血糖和骨質疏鬆。

2. 愛迪森氏症

愛迪森氏症與庫欣氏症候群相反,指腎上腺功能皮質功能減退的情況,原因可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兩種。

原發性是因自體免疫失調,導致身體產生對抗腎上腺皮質的抗體,進而出現虛弱無力、噁心及血壓降低等症狀;次發性原因則包括腫瘤、出血、發炎或類固醇藥物食用過度,引起腎上腺萎縮與衰竭。 3. 腎上腺腫瘤

腫瘤形成部位的不同,會導致不同部位分泌過多荷爾蒙,並引發各類症狀: 嗜鉻細胞瘤:分泌過多腎上腺素和正腎上腺素,造成頭痛、心悸和高血壓。 醛固酮瘤:分泌過多醛固酮,造成體內鈉含量過高,引發高血壓與間歇性下肢癱軟無力。 庫欣氏瘤:因腫瘤而引起庫欣氏症候群,普遍皆為良性腫瘤,除會過度分泌皮質醇外,也會產生過多雄性激素。 腺瘤或皮質上皮癌:初期影響較少,直到腫瘤變大、壓迫周邊器官或遠端轉移才可能出現症狀。

愛吃鹹、皮膚黑恐是腎上腺出問題!艾迪森氏症是什麼?症狀、原因一篇搞懂!

43歲的楊小姐最近經常感到疲累,吃不下正餐,只想吃堅果或洋芋片等味道鹹的食物,而且皮膚似乎愈來愈黑。某天上班時,楊小姐嚴重上吐下瀉,差點暈倒。就醫後,醫師發現,楊小姐嚴重低血壓,深入檢查後竟發現她罹患「艾迪森氏症」。

艾迪森氏症患者的典型症狀,就是體內鹽分流失過多,反而好嗜鹹食,而且皮膚變黑。《Hello健康》向你說明艾迪森氏症是什麼?艾迪森氏症致病原因,以及為何會導致鹽分流失及皮膚變黑?

艾迪森氏症是什麼?

艾迪森氏症(Addison’s disease,又稱愛迪生氏症)為英國艾迪森醫師於19世紀所發現,是一種罕見內分泌異常,由腎上腺皮質醇及醛固酮分泌不足所引起。發生率為10萬分之1,不分性別及年齡皆可能發生。 艾迪森氏症的原因:免疫系統失調佔多數

腎上腺可分皮質、髓質等2層,其中,皮質負責分泌以下3種荷爾蒙:

醛固酮:負責調節水分、平衡鹽分與維持血壓。 皮質醇(可體松):調節血糖、血壓與免疫系統,代謝脂肪、蛋白質與醣類。 雄性激素:在男性身上,可維持男性性功能及性特徵,若是女性,則可轉化為女性荷爾蒙。

艾迪森氏症為原發性腎上腺機能不全,通常由自體免疫失調所引起,意即人體的免疫系統自行產生對抗腎上腺皮質的抗體,進而影響皮質醇和醛固酮分泌,導致艾迪森氏病。其他可能原因則包括結核病、慢性黴菌感染及轉移性腫瘤等。

除了原發性腎上腺機能不全,也有繼發性腎上腺機能不全。若是繼發性患者,腎上腺機能雖然正常,但因關節疼痛、過敏、氣喘及自體免疫疾病等因素,長期服用類固醇,使下視丘及腦下垂體受到抑制,無法分泌足夠的皮促素和皮釋因。當患者病情緩和,停止服用類固醇後,人體便會進入缺乏皮質醇,但醛固醇正常的失調狀況,所以稱為繼發性腎上腺機能不全。

艾迪森氏症注意2大症狀:愛吃鹹、皮膚黑

艾迪森氏症患者會在皮質喪失9成機能時,才出現明顯症狀,因此多數患者初期出現頭暈及疲倦等症狀時,並不會聯想是腎上腺出問題。這時,患者反而會因電解質失調或體內鹽分流失過多,突然嗜吃鹹食。

此外,患者身體也會出現明顯的黑色素沉澱。除了陽光照射皮膚處會變黑及產生斑點,身體易摩擦處,例如手肘、膝蓋及皮帶摩擦處,甚至身體未受照陽光照射的部位,如掌紋、嘴唇內側及牙齦等,都可能出現色素沉澱。

艾迪森氏症的症狀整理如下: 體重減輕 噁心、嘔吐、食慾不振 疲倦、肌肉無力 關節痛、肌肉痛 皮膚顏色暗沉 姿勢性低血壓 低血糖 情緒不穩、躁動或憂鬱 女性月經不規則、停經

艾迪森氏症治療須長期服藥,外出要帶病情小卡

在治療上,由於患者腎上腺皮質已無法製造皮質醇與醛固酮,醫師首先會提供以下2種口服藥,改善缺乏荷爾蒙的現象:

糖皮素(Hydrocortisone、Prednisolon) 鹽皮素(Fludrocortisone)

若患者出現腎上腺危機症,血糖、血壓過低,血鉀過高時,便須接受靜脈注射,直接注入皮質醇、生理食鹽水與葡萄糖,以緩解危急情況。待病情穩定後,即可改為口服治療。

多數患者須長期服用上述2種藥物,以穩定病情;若有輕微疾病,例如感冒發燒或外傷等情況,導致身體較虛弱時,則須加重服用藥物。此外,患者平時外出時,須隨身攜帶詳載病名與使用藥物的小卡,若發生危急情況,醫護人員可依病況做出適當處置與治療。

可體松是什麼?過低症狀?5分鐘速懂可體松的作用、過低或過高原因

可體松(Cortisol)俗稱皮質醇,是腎上腺皮質所分泌的荷爾蒙之一,能調節人體多種機能,舉凡血壓、血糖、心跳都與它有關,並負責處理壓力,在危急時提供人體額外的能量,所以又稱為「壓力荷爾蒙」。

可體松功能如此重大,一旦不足或過高便會對人體造成重大影響。一般與腎上腺相關的疾病,例如庫欣氏症、艾迪森氏症,或是腎上腺疲勞等都與可體松有關。《Hello健康》介紹可體松是什麼、有何作用,若過低或過高會有何症狀與疾病。 可體松是什麼?

腎上腺(Adrenal Glands)內部分為皮質、髓質等2層,並各負責分泌以下5種荷爾蒙,其中之一便是可體松,可體松同時也是人體自然產生的類固醇之一。

皮質(Cortex) 醛固酮 可體松(皮質醇) 雄性激素

髓質(Medulla) 腎上腺素 正腎上腺素

可體松的濃度會隨著時間變動,影響人的注意力與精神狀況,其分泌量通常從凌晨5點開始上升,於早上8~9點來到高峰,以因應白天的活動,接著逐漸下降,在下午出現1~2次的微幅上升。入夜後,由於身體準備進入休息狀態,可體松會在10~11點降至最低濃度。

由於可體松會隨著晝夜調節濃度,因此可體松的濃度並非固定不變,其濃度標準也會隨時間不同而有不同的參考標準。

可體松作用多,與代謝、免疫調節皆有關

可體松對人體的影響是有許多面向的,以下說明:

促進代謝與合成:協助分解脂肪、蛋白質、醣類,調節血糖和血壓 應對壓力與緊急狀況:加快心跳、升高血壓,並提升注意力、體力與精神 調節免疫系統:抗發炎、抑制免疫反應 影響其他荷爾蒙分泌:例如抑制下視丘分泌濾泡激素或黃體激素,讓男或女性荷爾蒙出現異常。

可體松和腎上腺素兩者雖皆負責應對壓力,但作用方式不同。可體松主要是經由內分泌產生,先自腦下視丘釋放皮釋素(CRH),刺激腦下垂體前葉釋放腎上腺皮促素(ACTH),最後再促使腎上腺皮質分泌可體松;而腎上腺素則是直接由腎上腺與神經刺激分泌。

兩者相比,可體松影響的功能範圍較廣泛,但腎上腺素的分泌方式較直接,主要針對危險、緊急情況或重大壓力而分泌。

可體松過低的症狀:疲累消瘦、血壓偏低

可體松過低者會長期處於精神不濟、疲倦的狀態,且若是由原發性腎上腺機能不全(艾迪森氏症)所致,皮膚顏色更會黯淡深沉、出現斑點,特別是手肘、膝蓋等易摩擦處。

可體松不足的常見症狀包括: 食慾不振 腹痛、身體不適 疲倦虛弱 認知能力與記憶力下降 血壓偏低或出現低血壓 體溫略高,超過攝氏37.5度 血液鈉離子偏低、鉀離子偏高 造成可體松過低2大原因:器官受損、類固醇影響

可體松不足通常來自於以下2種狀況:

1.下視丘、腦下垂體或腎上腺功能受損

例如:腦部發炎、缺血、手術或全腦放射性治療造成下視丘或腦下垂體功能低下,就會影響可體松分泌,或腎上腺受到感染、外傷,免疫系統遭到破壞等。

2.藥物直接或間接影響

例如:癌症的免疫療法藥物影響腦下垂體功能,或因氣喘、免疫疾病而長期服用類固醇,身體已習慣受類固醇刺激分泌可體松,斷然停藥恐造成身體製造可體松功能短時間無法跟上,出現不足現象。

可體松過高的症狀:軀幹肥胖、皮膚長紫色條紋

可體松過高者外型與不足者截然不同,會是體型擁腫肥胖的樣貌,特別是臉頰、下巴、脖子後緣與肚子等部位,並常有類固醇過度使用者會有的月亮臉、水牛肩、軀幹型肥胖等現象。而在皮膚皺摺處,如腋下、腹部、大腿內側與女性乳房下緣等則可能出現紫色的長條紋。

可體松過高的常見症狀包括: 血糖上升 脂肪堆積、蛋白質流失 骨質密度下降 體內水份淤積 男、女性荷爾蒙下降 免疫力下降 皮膚變薄、皮脂腺發炎 眼壓升高 情緒緊繃、失眠

若可體松長期過高,患者可能會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等疾病,並導致肌肉萎縮,不孕、青光眼或精神狀況異常。

可體松過高的3種原因

可體松過高的表現,通常出現在以下3類人身上:

長期使用類固醇者:可體松為人體自然產生的類固醇,若額外使用過量的類固醇藥物,便會導致可體松過高。 腎上腺或腦下垂體長瘤者:若為良性腫瘤,腫瘤可能會分泌可體松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導致可體松過高。 體內具惡性腫瘤者:較為少見,部分惡性腫瘤如支氣管類癌、肺小細胞癌或甲狀腺髓質癌會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刺激腎上腺製造過多可體松。 可體松過低、過高怎麼辦?

若經抽血或驗尿得知可體松濃度異常,醫師便會針對異常成因治療,以下說明:

可體松過低 下視丘、腦下垂體或腎上腺功能受損:針對患部治療,並給予糖皮素補充可體松。 藥物影響:提供糖皮素治療,待可體松濃度恢復正常後再緩慢減藥。

可體松過高 腎上腺或腦下垂體長瘤,或具惡性腫瘤者:透過手術移除腎上腺或腦下垂體腫瘤,或其他器官之惡性腫瘤。 長期使用類固醇者:緩慢減少類固醇用量,或因疾病所須用藥,則考慮改用其他藥物治療。

6成女性有機會感染尿道炎!7大高風險因素及8大預防之道

根據統計,女性一生中有50~60%機率會感染尿道炎(Urethritis)或膀胱炎(Cystitis)等泌尿道疾病,感染率是男生的8倍。

炎夏是尿道炎好發季節,因排汗多及水分攝取不足,導致排尿次數減少,容易引發尿道炎等泌尿道感染;其中,女生因生理構造因素,更容易感染;但除了天氣因素外,最重要的感染來源是細菌感染,《Hello健康》為您介紹最容易引發尿道炎的7大高風險因素及8大預防感染尿道炎之道。 尿道炎7大高風險因素

尿液在體內本來無菌,但因為尿道口是開放的通道,難免會有細菌或其他微生物由此進入泌尿道。常見的細菌感染包括來自肛門的大腸桿菌,因為擦拭而被接觸尿道,進而感染、引發尿道炎;若細菌經由尿道逆行至膀胱,就會變成膀胱炎,與尿道炎都是最常見的泌尿道感染;較嚴重時,細菌還可能往上感染到腎臟,導致急性腎盂腎炎,甚至經由血液循環系統危及全身。

除了細菌感染,以下整理您應該注意的7大日常高風險因素: 性行為後未排尿:性行為也可能導致泌尿道感染。為了避免性行為引起的泌尿道感染,最好的方法是在性交後30分鐘內解尿,可降低泌尿道感染發生風險。 便祕和腹瀉:便祕會更難將膀胱內尿液排空,尿液和細菌一直留在體內,便會增加細菌繁殖風險,進而引發感染;此外,腹瀉會造成糞便呈軟液狀,也會增加接觸到泌尿道的機會,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 糖尿病:當體內血糖升高時,多餘的糖會被過濾到尿液中,形成有利細菌繁殖的環境;不過,一般人若吃太多糖,並不會增加泌尿道感染機率。 憋尿:若長時間憋尿,會增加尿液中細菌停留在體內的時間,造成感染。 缺水:多喝水可以為健康帶來很多好處,其中之一就是避免泌尿道感染,水喝愈多、尿就愈多,有助將細菌排出體外。 避孕方式:當調整避孕方式時,荷爾蒙的改變,可能導致陰道內常態細菌數量也產生變化,這可能導致泌尿道感染的發生,使用子宮帽(Diaphragms)或殺精劑(Spermicides)都可能增加罹患泌尿道感染的機率。 不常替換生理用品:更換衛生棉或衛生棉條的次數過低,會使細菌在這些用品上滋生,導致增加泌尿道感染的機率。內褲也是泌尿道感染的來源之一,內褲材質或丁字褲都可能是細菌滋生或傳染的因素,因此穿棉質內褲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可以避免潮濕,所引起的細菌生長。

如何預防尿道炎

約80%的泌尿道感染源是大腸桿菌,女生由於尿道口距離肛門很近,尿道只有三公分長,而男生的尿道有 18~20 公分,所以女生比男生更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根據統計,24歲以下的女性,每3人就有1人曾因泌尿道感染並接受抗生素治療,因此提醒女性朋友,除了多喝水、不要憋尿外,還需特別注意以下狀況:

洗澡盡量淋浴,避免或減少泡澡的頻率。 吃高纖維食物,改善便祕問題。 由前往後清潔:女性如廁後,要由前往後清潔,以免將肛門附近的細菌帶到尿道口。 性愛前後都要清潔:性愛過程很容易把陰道和肛門間的細菌,帶進尿道甚至膀胱裡。性愛時也可能造成會陰部充血和局部腫脹,因此較容易受感染。因此,事前事後的清潔以及排尿都相當重要,可避免細菌入侵。 孕婦要定期產檢:孕婦由於荷爾蒙變化,會造成泌尿道系統較脆弱,而容易泌尿道感染,有些孕婦雖然已感染但不一定有症狀,因此容易忽視它。據統計,尿道炎患者有30%會演變成急性腎盂腎炎,因此定期的產檢及尿液細菌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一旦發現症狀也較容易治癒。 平常可飲用蔓越莓果汁,因蔓越莓中所含的特殊有機酸成份可使尿液維持酸性,同時抑制細菌沾附在泌尿系統。 檢查子宮避孕套是否合用,或使用其他避孕方式。如果你必須連續使用子宮避孕套,則儘量在非需要避孕時拿下來。 避免穿過緊的衣服或束褲,它們可能會使組織不適,產生悶熱和增加細菌繁殖的機會。因此應多穿棉質的內褲,比較不會引起不適,而且比尼龍材質通風。

腎臟血管瘤讓你莫名腰痛站不直?出現腎臟血管瘤4公分以上應手術!

40多歲的李小姐近日發現腰部莫名疼痛還站不直,去醫院就診時發現左腎竟有2公分左右的小腫瘤。這也讓她擔心是否會變成癌症,不過醫師告訴她這種腎臟血管瘤基本上為良性,不太會影響到腎臟功能。想要多了解有關腎臟血管瘤的知識,就讓《Hello健康》帶你一起探索。

為什麼會長腎臟血管瘤?

腎臟血管瘤全名為腎臟血管肌肉脂肪瘤(Renal angiomyolipomas,簡稱RAML),是除了腎水瘤之外很常在腎臟上出現的良性腫瘤之一。

腎臟血管瘤由不同比例的血管上皮組織、脂肪組織,以及肌肉組織而組成,目前成因仍不明。腎臟血管瘤基本上屬於單一性腎血管肌肉脂肪瘤,約有7~8成的腎臟血管瘤為此類,好發族群為40~50歲的中年女性,腫瘤一般為單側生長。

雖然腎臟血管瘤為良性腫瘤,但也有少部分的腎臟血管瘤會合併罕見疾病,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指出,約有75~85%結節性硬化症病患,以及50-60%淋巴血管平滑肌增生症會導致腎臟血管瘤的出現,腫瘤多為雙側生長,不過這2種屬於罕見疾病,腎臟血管瘤基本上以良性居多。(延伸閱讀:4大神經疾病!癲癇發生的原因有這些

腫瘤大於4公分愛注意!將併發腰痛與血尿

雖然腎臟血管瘤屬於良性腫瘤,臨床上不會出現症狀,也不太會影響腎臟功能。不過當腎臟血管瘤大於4公分時,還是有可能會合併腹腔出血、反覆腰痛、血尿。當腫瘤持續增長時,將壓迫到正常腎臟組織,造成腎功能異常、大量出血、低血壓、休克等情形,此時會有生命上的危險,因此腎臟血管瘤雖為良性,但也不可不慎。(延伸閱讀:多囊腎9大症狀停看聽、避免年紀輕就洗腎) 腎臟血管瘤需要治療嗎? 定期追蹤、飲食清淡

醫師會透過超音波、電腦斷層來確認腎臟血管瘤的大小,若血管瘤在3公分以內,且沒有合併腰痛、血尿等症狀,患者不需動手術,只要定期以影像學追蹤,觀察腫瘤是否有變大即可。若腫瘤有超過4公分以上,或是每年以0.5公分的速度增長時,醫師會在此階段建議進一步的治療:

手術治療:醫師評估患者狀況決定切除腫瘤,或是部分腎臟組織。 腎動脈血管栓塞術:利用血管攝影將導管經由股動脈放入腎動脈,再利用腎動脈的攝影找出腫瘤的血管,並注入栓塞物,以此預防腫瘤破裂、出血。

值得注意的是,若有定期服用女性荷爾蒙的婦女可能會造成腎臟血管瘤增大的風險。至於生活上需要注意哪些事情,醫師一般會建議如下: 大量攝取水份 每年定期追蹤腎臟血管瘤大小 飲食清淡(以少鹽、適量蛋白質為主)(延伸閱讀:加工食品和飲料多磷~腎病患者應少吃)

什麼是洗腎?認識血液透析的優缺點和併發症

當慢性腎臟病病患腎功能進入第4期,除了接受腎臟衰竭的飲食和生活型態調整,及用藥須知之外,也會開始了解腎臟替代療法,包括透析療法、腎臟移植和安寧緩和治療,而透析療法有分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在臺灣,最多末期腎臟病患者選擇的是透析療法,血液透析約佔9成,腹膜透析約佔1成。讓《Hello健康》帶你了解什麼是血液透析,以及有什麼樣的優缺點和併發症。 什麼是血液透析?

末期腎臟病是指病患的腎臟功能下降至正常腎功能的 15% 以下,此時的病人會出現尿毒症狀,如: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皮膚搔癢、臉部及四肢水腫、口腔有異味和呼吸喘等症狀,此時就需要藉由透析來改善症狀與生活品質,而透析治療也是延續生命的方式之一。

所謂的血液透析,其實就是「洗腎」,主要是利用人造半透膜做成微小的空心纖維(一般稱為人工腎臟),讓血液流過的時候,空心纖維外面有透析液(多以醋酸鹽透析液為主)流過,血液中的毒素或廢物經由半透膜因濃度的差異擴散至透析液,隨著透析液排出體外,稱為透析作用。

另一方面,利用血液在人工腎臟內加壓,讓血液中過多水份經由半透膜排出體外,這種現象稱為超過濾作用。當透析作用和超過濾作用同時進行,可以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與毒素。(你也想知道:洗腎患者營養流失怎麼辦? 血磷控制 掌握洗腎飲食3原則

一般來說,會需要洗腎的臨床症狀包含藥物中毒、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頑固性水腫、肺水腫、體內代謝異常(如代謝性酸中毒、高尿酸血症等),或是電解質不平衡(如高血鉀症、高血症等)。

不過,如果病患有休克、低血壓、嚴重出血傾向、全身性感染、心血管疾病無法忍受體外循環、患有精神疾病,無法合作者或家屬不同意,或是沒有適當血管通路,這樣的病患就沒辦法進行血液透析。(同場加映:台灣洗腎人口多!認識腎臟與洗腎原因)

血液透析的優缺點

血液透析較複雜,卻可以快速有效的清除毒素和水份,且因為是由專業醫護人員執行,所以家中不必準備任何透析用品。另外,進行血液透析大約每週需到院三次,而與其他病人或醫護人員交流,有助於更了解病情和互相扶持。然而,因為每週需前往洗腎中心兩到三次,需要配合院所的時間表,所以時間安排較無彈性。

此外,血液透析也需要注意飲食,因為是間歇性的清除體內廢物和水份,院方會嚴格限制鉀、磷、鹽和水份的攝取量,蛋白質也需要適度攝取(約1.0 ~ 1.2gm/kg),如果病患有糖尿病,還會限制糖分攝取。(延伸閱讀:洗腎病患飲食怎麼吃:低磷、低鈉、低鉀飲食是關鍵

兩次透析間體內會累積大量毒素和水份,所以治療前幾小時可能會因廢物的積存而感到不適,透析治療都要承受扎針之苦,且有較高的可能性感染像是B型、 C型肝炎或愛滋病等疾病。

再者,每次治療都會有血液流失、貧血情形較嚴重,透析當中體內水分及血液變化大,長期下來較不利心肺血管系統,而且加速腎功能衰弱(同場加映:腹膜透析是什麼?腎臟病患在家也可以洗腎) 血液透析恐引起併發症

血液透析雖然是種替代治療,還是會引起併發症,以下依照發生機率的高低順序排列,以及介紹引起併發症的原因: 低血壓:多是因為脫水太快或過多、血液中含氧量太低、不適應醋酸鹽透析液,引起血管擴張而導致血壓下降,或是自主神經功能異常,導致周邊血管總阻力降低,糖尿病患者是好發族群之一。(延伸閱讀:低血壓怎麼辦?一次看懂低血壓的原因、標準、症狀與治療) 肌肉痙攣:或是抽筋,可能是因為透析時體內的水分、質與鈉的比例急劇變化,而太快脫水、神經肌肉敏感性增加,或是血漿酸鹼度改變,肌肉缺氧所致。 高血壓:血壓低時,腎臟會分泌腎素(Renin)來提高血壓,而這可能引起高血壓。

不平衡症候群:因透析會清除血液中的尿素或來源不明的滲透壓物質,但腦細胞中的尿素無法快速內移往血液中,因此在剛開始前幾次血液透析時,尿素濃度差容易改變,造成顱內壓上升或腦水腫。病人症狀有頭痛,高血壓、噁心、嘔吐頭痛、背痛、視覺模糊、甚至有抽搐的情形,就稱為不平衡症候群。 噁心、嘔吐:低血壓、高血壓、消化性潰瘍、透析不平衡症候群、焦慮、頭痛,或是對醋酸鹽透析液耐受不佳,都可能造成病患噁心、嘔吐。 頭痛:透析不平衡症候群、高血壓或焦慮,也都可能讓病患頭痛。 胸痛:透析開始時,因為血流量太大,或是血液透析時因為低血壓或心律不整引起心絞痛、心肌梗塞等,都會有胸痛的情形。

洗腎患者營養流失怎麼辦? 血磷控制 掌握洗腎飲食3原則

台灣健保制度完善,拜透析醫療水準之高所賜,國人腎臟病死亡率有逐年降低的趨勢,但洗腎人口卻仍居高不下。

許多腎臟病患者在洗腎後,容易出現噁心想吐、食慾不佳、體力下降等症狀外,洗腎亦會加速患者體內蛋白質流失,導致營養不良、體力不佳等合併症狀發生。

當洗腎改善了患者的腎臟功能,卻同時導致營養流失,究竟洗腎後應採取哪些飲食、攝取何種營養成分,才能避免「愈洗身體愈虛」的情形?快跟著《Hello健康》一起了解洗腎後必知的3大飲食原則! 洗腎患者吃什麼?3大洗腎飲食不可不知

洗腎患者在進行透析治療的過程中,雖可清除血液內的廢物,但營養卻也會隨之流失,尤其腎臟病患多為年長者或具有多重共病者,受年齡與療程影響,常發生食慾不振、食量變小等狀況,進而導致透析患者營養不足。

洗腎患者一旦營養不良,即易發生感染、四肢無力、患有肌少症,甚至可能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洗腎病患應掌握正確飲食方法,如高蛋白飲食、補充營養品並補充足夠熱量,另一方面亦須減少攝取高磷、高鈉、高鉀食物,才可避免營養失衡及病況加劇。

3大必知洗腎飲食原則 1. 高蛋白飲食、補充營養品

由於透析治療的透析液會於清除含氮廢棄物的同時,帶走體內小分子蛋白質(約6~8公克,相當於1份蛋白質食物),因此洗腎患者的日常飲食與洗腎前最大的不同,即是應採取高蛋白飲食,補充足夠蛋白質,達到每公斤體重1.2~1.3公克的蛋白質攝取量,以免滿足人體每日所需。

高蛋白食物中又可分為動物性與植物性2大類型:

動物性蛋白質食物:如魚肉、雞肉、豬肉、蛋奶等,皆屬動物性蛋白質食物,此類食物皆含人體所需之必需胺基酸,亦被稱作「高生物價蛋白質」,建議洗腎病患適量攝取。 植物性蛋白質食物:植物性蛋白質食物包括豆腐、無糖豆漿等黃豆製品,亦有助於補足患者所需的蛋白質,對於吃素或有肉類攝取限制的患者而言,即可作為動物性蛋白質飲食的替代方案。(延伸閱讀:腎臟病如何攝取蛋白質?可以喝豆漿嗎?3方法讓你安心補充蛋白質)

另外,洗腎患者應減少攝取含有低生物價蛋白質的食物,例如綠豆、紅豆、豌豆仁、黑豆等豆類;麵筋、麵腸等麵筋製品,以及花生、核桃、腰果、杏仁等堅果類食物。

腎友這樣吃:易咀嚼、增食欲

洗腎常伴隨的噁心、嘔吐等副作用,也易讓洗腎患者降低食欲。對於胃口及牙口較差的洗腎患者,建議可多攝取質地較軟的蛋與豆腐,或是以蒸蛋或豆腐拌飯取代稀飯。

肉類則可選擇魚肉,由於魚肉比猪肉更易咀嚼好消化,較適合胃口不佳的洗腎病患食用。而烹煮魚肉時,也可加入絲一起煮,減少病患的噁心感。針對質地較扎實的雞肉與豬肉,則建議採以燉煮的方式讓質地軟化,但不宜喝肉湯,以免血鉀過高。

食用原型食物無疑是對腎友最好的營養來源,但若有進食困難或較嚴重的食欲不振時,即應適時尋求營養品作為補充來源之一。如今市面上也有許多內含優質蛋白質的營養補充品,且亦針對在意風味的腎友們打造出口味多元、低糖又好喝的選擇,供洗腎後食慾不佳的患者補充營養,建議病患可先與醫師或營養師諮詢後,視營養需求與個人狀況補充食用。(延伸閱讀:沒食慾吃不下!洗腎病患營養品與營養針挑選) 2. 低磷、低鉀、低鈉飲食:減少腎臟負擔

適合洗腎患者的4大低磷食物類型包括: 五穀根莖類:白飯、饅頭、馬鈴薯 深綠色蔬菜:如絲瓜、高麗菜、南瓜等蔬菜類 蛋、豆類:蛋白、無糖豆漿、豆花、嫩豆腐等豆類製品 魚類:如虱目魚、海帶等魚肉類

此外,當腎功能不全或腎衰竭時,也會降低洗腎患者代謝鉀離子與鈉離子的能力,因此建議病患應減少食用含有高鉀及高鈉的食物,才可防止其他併發症的發生機率。

洗腎病患者不妨選擇高麗菜、洋蔥、小白菜、芥藍菜、甜椒、冬瓜、絲瓜、葡萄蘋果、芒果、鳳梨、蓮霧、西瓜、柑橘等低鉀蔬果。

雖然鉀離子普遍存於各種蔬果當中,但仍可藉由簡單的飲食原則避免食用過量鉀;例如將水果切成小塊再吃,避免1次吃進過多的量,或蔬菜汆燙後,內含的鉀便會流失於湯汁中,所以只要避免食用湯汁,即可減少鉀攝取量。(同場加映:加工食品和飲料磷含量高!腎臟病患者應少吃)

烹調料理時,也應少加醬油、味精、沙茶、豆瓣醬等調味料,改以醋、酒、蔥、蒜等天然調味料為主,避免使用鉀離子含量偏高的「低鈉鹽」,選擇一般食鹽為佳。

若較無空閒時間備餐,或擔心營養成分計算錯誤,亦可考慮專門為洗腎患者設計的營養補充品,其具低磷鉀鈉特性,並含優質蛋白,熱量亦可滿足患者需求。 3. 洗腎患者應攝取足夠熱量

因洗腎患者在飲食上有諸多限制,常因擔心吃錯食物或準備不易,讓不少患者僅敢食用幾種特定食物,甚至直接減量或不吃,以致身體未能攝取足夠熱量而日漸消瘦、抵抗力變差,甚至出現併發症。

因此,為了維持良好體態,建議洗腎患者應從日常飲食中補充足夠熱量;每日攝取每公斤體重35~45大卡,以防體重過輕,間接造成病況加重。 營養美味又健康!一起跟著洗腎飲食菜單做 (圖/陳虹霖營養師)

洗腎前怎麼吃?慢性腎臟病患者3大飲食攻略:低蛋白低磷飲食看過來

尚未進入洗腎階段的慢性腎臟病患者除了應遵照醫囑,積極配合治療與用藥外,調整日常飲食亦是控制病情的關鍵之一,若僅是減少餐點份量,不僅易造成患者營養不良,還可能因忽略腎友應遵守的低蛋白、低磷等飲食原則,而導致病況加劇,需進入洗腎階段。

究竟進入洗腎階段前,會出現哪些前兆?患者應攝取哪些食物,才可避免不適症狀及腎功能下降,遠離洗腎風險?就讓《Hello健康》與腎友們了解3大飲食攻略,維護致「腎」好體力!

洗腎前兆有哪些?

當腎臟病患者的腎絲絲球過濾率介於15~29ml/min/1.73m2,便進入重度腎衰竭的階段,此時若未善加控制,即有可能會使病況加劇、因而需要就醫洗腎。

以下為10種常見的洗腎前兆,腎衰竭病患者須特別注意: 容易疲倦、嗜睡,無法集中精神 貧血 高血壓症狀(頭暈、頭痛) 噁心想吐與食慾不振,導致體重減輕 口腔有異味 皮膚乾燥、搔癢 失眠或不易入睡 尿量減少 四肢或臉部浮腫 呼吸急促或困難

遠離洗腎、腎臟病前期飲食這樣吃

1. 低蛋白飲食

由於腎臟病患者平時若從食物中攝取過多蛋白質,即有可能會使體內產生過量含氮廢物,進而增加腎臟負擔,導致腎功能下降,因此,降低蛋白質攝取量便為未洗腎患者控制病情的不二法門。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之腎臟健康防治建議,當慢性腎臟病患於第3期(中度腎衰竭)~第4期(重度腎衰竭),但仍未達洗腎階段時,病患應即刻採取低蛋白飲食,將每日蛋白質攝取量限制在0.6~0.8公克/公斤體重,並以高生物價的動物性蛋白質食物為主。

例如雞肉、鴨肉、魚肉、雞蛋、牛奶等;其餘則應從植物性蛋白質食物中攝取,如白飯、麵條、五穀根莖類及蔬果。

另外,腎衰竭患者應需避免食用芝麻、綠豆、紅豆、腰果、杏仁等,由於其中內含較多的低生物價蛋白質,且含磷量較高,容易增加腎臟負擔,盡量少吃。 2. 多水少鹽、防心血管腎臟負擔

對於中度與重度腎臟病患而言,攝取過多的鹽分,不僅容易使血壓升高,還會增加腎臟與心臟的負擔,特別是接近洗腎階段的腎衰竭患者,由於腎功能較差,常會合併水腫的症狀,便應將每日鹽攝取量控制在5公克以下(約1茶匙)。

以下將提供腎友3個減鹽小秘訣:

烹調時可改用白糖、白醋、檸檬汁、蔥、、蒜、香菜、肉桂等天然辛香食材,增添食物風味而非人工添加物。 減少使用胡椒鹽、番茄醬、辣椒醬、豆瓣醬、沙茶醬等調味用品。 每當外食,可先以熱開水(或清湯)將食物漂洗後再吃,並避免喝湯。

此外,腎病患者在購買鹽巴時,也應避免選用「低鈉鹽」,因為低鈉鹽的鉀離子含量極高,食用後不僅會降低患者代謝鉀離子的能力,還會提高其他併發症出現的機率,因此建議患者選擇一般鹽即可。

3. 不只要低鈉!低磷飲食助腎友遠離洗腎風險

由於腎功能衰退的病患,無法適當移除體內過多的磷,而當與磷無法平衡時,便會使磷酸鹽滯留、血下降,容易造成患者出現皮膚搔癢、副甲狀腺機能亢進、骨骼病變等症狀。

根據衛福部南投醫院建議,腎臟病患者最好避免高磷食物,如各式的乳製品、內臟類、肉乾、魷魚絲與加工食品,並採取低磷飲食,如深綠色蔬菜、絲瓜、高麗菜、南瓜等蔬菜類;白飯、饅頭、馬鈴薯等五穀根莖類;蛋白、虱目魚等蛋豆魚肉類,以及適量食用無糖豆漿、嫩豆腐等豆製品。

而腎臟病患者在食用上述食物時,也可透過將磷結合劑與低磷食物咀嚼均勻後食用,使磷離子與食物結合後,經由糞便排出,避免血中的磷離子升高,以減緩腎功能衰退的情形。

若慢性腎衰竭病患平時不便烹調,卻又想補充足夠的營養素,亦可考慮專為患者設計、內含優質蛋白質的營養補充品,其低糖好喝及低磷鈉鉀的特性,相當適合食慾不佳的腎衰竭患者飲用,但建議病患應先詢問營養師或醫師後,再自行購買為佳。

腎臟病友飲食怎麼吃?營養師規劃「未洗腎」菜單兼顧營養健康

若腎友們對每日飲食安排尚無頭緒,以下提供3天份的菜單建議供「未洗腎」的腎友們參考,滿足每日熱量及各類營養素攝取。 (圖/陳虹霖營養師)

膀胱無力≠膀胱過動症!常憋尿要小心!膀胱無力7症狀你中了嗎?

54歲的呂小姐平時上班習慣憋尿,直到工作忙到一個段落才去上廁所,但她最近發現自己上廁所的頻率比其他女同事高,且每次上完都覺得尿不乾淨,解尿時尿流弱又慢,好幾次僅僅從座位上起身,尿就滴了出來,讓她十分擔憂,下定決心至醫院檢查,結果經醫師檢查後為膀胱無力。

Hello健康》與義大醫療吳振宇泌尿專科醫師,將於本文為你介紹有關膀胱無力的原因、症狀、治療方法及改善膀胱無力的小撇步。

什麼是膀胱無力?與膀胱過動症差在哪?

無論是膀胱無力,還是膀胱過動症,都會提高病患如廁頻率,影響生活作息。

然而,膀胱過動症主要是因膀胱尚未儲存到生理正常容量,就開始傳遞神經訊號讓大腦產生尿意,或膀胱肌肉自行不正常收縮,而引發頻尿或急尿感的症狀。(推薦閱讀:尿急、頻尿怎麼辦?膀胱過動症自我檢測好簡單

膀胱無力的正式醫學名稱為「膀胱逼尿肌功能低下」,造成膀胱收縮力或收縮時間下降,進而導致膀胱無法排空或延遲排空。根據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加,逼尿肌功能低下盛行率也跟著上升,女性患者約佔12%~45%,70歲以上男性盛行率則高達48%。

常憋尿、罹患糖尿病皆可能造成膀胱無力!

造成膀胱無力的原因繁多,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長期憋尿易導致膀胱彈性疲乏,引發膀胱無力的問題,甚至合併泌尿道感染。

此外,諸如老化、糖尿病、神經病變或受傷(例如:中風、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脊髓腫瘤、骨盆骨折等)、膀胱出口阻塞,抑或是接受骨盆腔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後,皆可能造成膀胱無力。 膀胱無力7種常見症狀

膀胱無力者可能須頻跑廁所解尿,導致工作效率或生活品質受到影響,以下為膀胱無力者常出現的7種症狀: 漏尿 頻尿 夜尿症 排尿前須等待 解尿需用力 尿流速慢 尿流斷斷續續

膀胱無力怎麼辦?膀胱逼尿肌功能低下可用尿路動力學檢查

若您長期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早至泌尿科做進一步檢查,以免引發反覆泌尿道感染、膀胱過脹導致漏尿、膀胱結石,腎功能下降等併發症。(推薦閱讀:你和膀胱熟嗎?一篇認識各種膀胱疾病與問題)

一般而言,泌尿科醫師會藉由問診、超音波、抽血或驗尿等方式,進行初步診斷,或者視情況安排尿路動力學檢查,測量膀胱逼尿肌壓力及尿流速之間的變化,以及括約肌收縮情形,以確認是否患有膀胱無力。 膀胱無力如何治療?

治療膀胱無力相較於膀胱過動症來得困難,除了治療的選擇性較少,治療反應也不佳。泌尿科醫師一開始可能會先使用副交感促進劑以及甲型阻斷劑等藥物,為病患治療,但治療效果通常十分有限。

另外,醫師也可能會採取神經電刺激、於尿道括約肌注射肉毒桿菌等後線治療方式,幫助患者改善膀胱無力的困擾,然而,這些治療都需要經過詳細的評估以及討論。

吳振宇醫師表示,對於上述治療方法反應不佳的病患,往往需要透過自行導尿或長期置放導尿管,改善膀胱無力所帶來的不適以及併發症,少數患者膀胱功能可以慢慢部分恢復。

做凱格爾運動、不憋尿預防膀胱無力!

一般正常成年人每日排尿量約在1000~2000cc,白天約為4~5次,夜間則約0~2次,而每次的尿量則會維持在200~500cc左右。

吳振宇醫師提醒民眾,平時應避免過度憋尿,若有急尿感即應前往廁所小解才可降低發生膀胱無力或其它泌尿道疾病的風險,但並非一有尿意感就馬上跑廁所。

若即將從事長時間無法上廁所的活動,如長途駕車、看電影等,可先行排空尿液,以免帶給膀胱過多壓力。

除此之外,民眾也可藉由凱格爾運動,透過緩慢且反覆地收縮與放鬆肛門,訓練骨盆底肌肉,以防漏尿或頻尿的情形發生。(延伸閱讀:凱格爾運動男生也該做!2動作鍛鍊骨盆底肌,強化性能力!)

尿完還會滴?男女漏尿原因大不同,5大漏尿類型全介紹

漏尿是十分惱人的問題,除了會給生活帶來很多不便,也會讓人心情大受影響。漏尿可能由許多原因引發,如懷孕、年齡、疾病及更年期等,且各種漏尿情形皆不相同,有些是動作過大就會漏尿,有些則是尿後還有殘尿,一不注意就滴了幾滴出來。

Hello健康》邀請到義大醫療吳振宇泌尿專科醫師,將從男女的生理構造切入,向你說明男女各自常見的漏尿原因。

男人天生易滴,女人天生易漏

由於生理構造的緣故,男性尿道天生較長(約18~20公分),又具有攝護腺,閉鎖壓力大,因此尿液較不容易從膀胱流出,如同長度愈長、管徑愈窄的水管,水流會更難以流出一般。

但也因為男性尿道較長,尿液也較容易殘留在尿道中,造就男人在排尿結束後,仍有少許尿液會從尿道口滴出,此狀況與攝護腺肥大、膀胱過動所引起的漏尿不同,且頻率容易因老化、排尿所使用的肌肉及神經衰退而增加,屬於男性正常的老化現象。

相對於此,女性尿道先天較短(約3公分),閉鎖壓力比較小,在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也會減少,使泌尿道旁的黏膜組織逐漸萎縮、彈性降低,影響尿道閉鎖功能。(延伸閱讀:說不出口的「更年期女性尿失禁」、4大療法近7成可改善!)

此外,女性懷孕時胎兒所加諸的重量、生產時陰道的使力、長年蹲做家務及搬提重物等因素,也會導致女性控制排尿的骨盆底肌群鬆弛及韌帶受傷,大幅提高女性漏尿的風險。不少女性在懷孕時就有漏尿的問題,即使小孩出生之後,漏尿問題也會持續6個月至1年以上。

因此男性、女性依其生理結構、生活狀況,就會產生不同漏尿問題,而此種差異也會讓男女日後罹患不同種類的尿失禁。

預防尿失禁,男人需注意攝護腺健康

國際尿控協會(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給予尿失禁的定義為:在無感染、代謝或泌尿道結構異常下,而有不自主的尿液滲漏,且造成衛生或社交困擾,即是尿失禁。

白話來說,當人無意識且無法控制地漏尿或排尿,就是尿失禁。

臨床上,尿失禁可分為以下5個種類: 壓力型尿失禁(應力性尿失禁) 急迫性尿失禁 萎縮性尿失禁 滿溢性尿失禁 混合性尿失禁

一般而言,男人多罹患急迫性、滿溢性等2種尿失禁,前者是因為老化,膀胱神經萎縮或病變,導致大腦無法有效控制排尿中樞,因此當尿液脹到某個程度時,膀胱便會不自主收縮,引起尿失禁。

後者則是因為攝護腺肥大而使膀胱出口阻塞,或因尿道手術(攝護腺肥大或攝護腺癌手術)而使尿道狹窄、括約肌閉鎖不全,造成膀胱無法有效排尿,而當膀胱過分脹尿時,尿液便有可能不自主自尿道排出。

因此男性應多注意攝護腺健康,平時在日常飲食中建議採低脂飲食,且少吃紅肉,並規律運動,同時多喝水,以降低泌尿道感染的風險。(延伸閱讀:凱格爾運動男生也該做!2動作鍛鍊骨盆底肌,強化性能力!) 女性失禁原因多,懷孕、產後及更年期皆需注意

女性是尿失禁的高風險族群,可能因懷孕、生產而使骨盆底肌群鬆弛,造成膀胱頸過於鬆動,只要腹部一出力就會排尿,是謂壓力型尿失禁,或長期憋尿導致泌尿道感染、排尿神經過於敏感(膀胱過動),使膀胱一有尿液就想排尿,產生急迫性尿失禁。

女性更年期也會使尿路系統(包括尿道、膀胱頸等)內側的黏膜萎縮,而導致尿道閉鎖功能不全,即使有意識地想憋住尿液,仍可能發生漏尿情形,出現萎縮性尿失禁。

滿溢性尿失禁則好發於曾接受骨盆腔腫瘤手術(如子宮頸癌)的女性,因手術而導致膀胱排尿及儲尿神經受到傷害,膀胱收縮無力,對於脹尿也較無反應,因此造成尿液脹滿滲出的狀況。

混合型尿失禁代表同時患有上述2種以上類型的尿失禁,凡是曾經生產或經常出現尿道問題的女性,皆有可能出現混合型尿失禁。(延伸閱讀:婦女尿失禁怎麼辦?避開4大危險因子、遠離漏尿滴答滴!)

由於女性尿失禁風險較高,因此平時對排尿功能的日常保建便需多費苦心,例如多做凱格爾運動、避免腹壓過大(久咳或舉重物),以及養成良好的排尿及飲水習慣,皆有助預防尿失禁發生。(延伸閱讀:尿失禁的治療與預防:凱格爾運動練骨盆底肌)

Exit mobile version